马岱为何能杀掉魏延呢

徐州伏羊节2023-04-25  22

和演义里不同,历史上马岱杀魏延不难,因此此时魏延已经兵败逃亡,谁带兵去追只要能追上,都可以杀了他。

在《三国演义》里,武将的单挑对于一场战斗来说起了很大的因素,即使一方兵力占优,单挑失败以后往往也是一触即溃。然而在现实中,虽然也有勇将冲阵击溃对方的战例,但是绝大部分战斗不是靠个别武将的勇力来决定胜负的,而是看双方的实力、指挥等等综合因素。

在历史上,魏延也确实是一员勇将,根据《三国志》记载,魏延“勇猛过人”,所以刘备、诸葛亮都对他非常倚重,特别是诸葛亮,几次北伐都是以魏延为先锋。如果让魏延和马岱单挑,那么肯定是魏延大胜,双方兵力相同打,魏延也是强于马岱。然而马岱去追魏延的时候,魏延此时已经是穷途末路了。

在诸葛亮临死前,交代由杨仪指挥蜀军撤退,但是魏延对此不服,在夺取兵权失败以后起兵攻击杨仪。魏延的这一举措其实并不得人心,诸葛亮在蜀军中威信极高,魏延违背他的安排擅自行动,不仅其他蜀军不服,就连他的部下都有所不满。因此在王平奉命来战魏延时,只是说了一句:

“公亡,身尚未寒,汝辈何敢乃尔!”

魏延的部下就四散而走,魏延只能带着儿子和几个随从逃亡。

随即杨仪又命马岱率军追杀,此时的魏延身边不过区区数人,马岱带了多少人《三国志》里虽然没有记载,但是几百是最起码的了,魏延再勇猛也难以抵挡马岱的追兵。马岱也不需要和他玩单挑,让手下一拥而上杀了就是。所以此时不管杨仪派谁来结果都差不多,魏延难逃一死。

马岱的武艺似乎还比较凑合,与魏延应该在伯仲之间。

但是马岱能够秒杀魏延,关键是使用了计策。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料定自己死后,魏延必反。所以悄悄给马岱安排了一个任务,那就是斩杀魏延。

魏延被杀是其刚愎率直的性格所致。

三国演义中对魏延性格的描述有三:

一曰爽直率性。第四十一回中魏延与刘备素无谋面,可他一厢情愿地“砍死守门将士,开了城门,放下吊桥”,并大呼“刘皇叔快领兵入城,共杀卖国之贼!”第四十三回中更是直爽得近乎粗鲁。先是“挥刀杀入,砍死刀手,救起黄忠。”后又“直杀上城头,一刀砍韩玄为两段,提头上马,引百姓出城,投奔云长。”不管别人是否领情,只要看你忠义我就把心掏给你。这是魏延的做事风格。在杀韩玄献长沙这件事上,黄忠绝对不赞成这样做的。可魏延不管那一套,上来喀嚓就把韩玄砍了。黄忠与魏延“杀其主献其地”迥然不同,他的反应是非常矜持稳重的。先是关羽请其相见时“托病不出”,后玄德“乃亲往黄忠家相请,忠方出降,求葬韩玄尸首于长沙之东”,并“待忠甚厚”。魏延自以为劳苦功高,却被孔明喝令刀斧手推下斩之,并下了“观魏延脑后有反骨,久后必反”的谶语。诸葛亮一见面就给魏延来了个下马威。魏延救下黄忠、向关羽杀主献城、对刘备相见恨晚都是一厢情愿,都是其爽直率性性格的集中体现。

二曰傲慢少礼。在第五十三回中“玄怪其傲慢少礼,不肯重用,故屈沉于此。”如此性格往往不被人接受。早在第四十一回中有一句“只见城内一将引军飞马而出,大喝‘魏延无名小卒,安敢造乱!认得我大将文聘吗!’可以想见魏延在刘表手下亦不为重用。

三曰恃功务高、人皆下之。在第一百四回中魏延与费祎的谈话中可见一斑。魏延曰“丞相虽亡,吾今现在。杨仪不过一长史,安能当此大任?他只宜扶柩入川安葬。我自率大兵攻司马懿,务要成功。岂可因丞相一人而废国家大事耶?”当时诸葛亮将一应大事托与杨仪,用兵密法授与姜维,试问你魏延算哪棵葱?竟然如此大言不惭!

魏延性格的这三方面,确实难以令人接受。若是山大王尚能图个快意恩仇,可魏延的身分不是山大王,是领兵打仗的将军。军令如山,要求的是绝对服从;若自行其是势必引发混乱,酿成不可预料的恶果。

开始还小打小闹,口生怨言“丞相若听吾言,径出子午谷,此时休说长安,边洛阳皆得矣!今执定要出祁山,有何益耶?既令进兵,今又教休进,何其号令不明!”(第一百回)挑唆得陈式丢了性命。后来蜀军退兵危急存亡的关键时刻“烧绝栈道,引兵拦路”,终于自取其祸,身首两分。

常言说,性格决定命运。魏延的刚愎自负注定了他以后悲惨的结局。

三、魏延的前荣后辱

如果将魏延的一生分两个阶段,可以这样划分:刘备生前其“荣”,刘备死后其“辱”。

先说“荣”。魏延先反刘表后杀韩玄,直到遇见刘备才遂了心愿忠心耿耿起来。尽管没有被列入五虎将,却每每被视为大将使用,大仗硬仗必上。刘备入川时与五虎将并肩多立战功——攻雒城、射曹操、镇守汉中。当然这时尽显五虎将之神威,魏延还处于磨砺阶段。刘备死后魏延才脱颖而出大展拳脚,没能让对自己有知遇之恩的刘备一览其才,这也是一种缺憾。

再说“辱”。诸葛亮南征北伐时魏延便被调离了汉中,由马超继任。从此魏延就成了一枚真正的棋子,有气有火只能窝在心里,任由他人驱使。此的他如一朵怒放的鲜花,能为发挥得淋漓尽致,“败郭淮,取西蜀,擒孟获,射张郃,战司懿。”人生得意如此,快哉!

然而明了众人对魏延内心的真实看法后,就明白这只是表面现象,背后潜藏着莫大的“屈辱”。

初遇孔明即被冠以“脑后有反骨”的恶名,在一百回邓芝言及魏延、陈式无礼时,孔明再次笑曰“魏延素有反相,吾知彼常有不平之意;因惟其勇而用之。久后必生患害。”这是诸葛亮对魏延的一贯看法。诸葛亮的继任者蒋琬对魏延的看法也是如此“平日恃攻务高,人皆下之”,董允奏曰“自恃功高,常有不平之心,口出怨言,向所以不反者,惧丞相耳。今丞相新亡,乘机为乱,势所必然……”

既为蜀国社稷拼死征战,又见疑于诸人。非“辱”而何?

常言道,一朝天子一朝臣。既然刘备已亡,知音难觅,为什么甘愿受如此屈辱,不另寻出路呢?

四、魏延何以身败名裂

三国演义对魏延被斩的前后描写极为细致,“魏延反,马岱斩”妇孺皆知,可那只是小说而已。

事实绝非如此,魏延身败名裂的真正原因是与杨仪之争。

杨仪任丞相长史,筹度粮草、参赞军机,才干敏达;魏延领丞相司马,摄行军事。二人自恃功高,早已势同水火。孔明在时尚有所顾虑,死后矛盾便白热化了。特别是当魏延得知丞相一应大事皆托与杨仪时,心里的火气“嗵”一下爆发了,“杨仪不过一长史,安能当此大任?”而杨仪“见延摄行军事,惧为所害,乃张言欲举众北附,遂率其众攻延……”,先是造谣魏延谋反,然后“名正言顺”地追而杀之。

魏延本就不得人心,其时更是孤掌难鸣,杨仪率众灭之又有何难?而且在魏延死后杨仪踏其首夷其族属惩罚叛臣之举,终于雪了平生之恨!

常言道,多行不义必自毙。权欲熏心的杨仪最后落了个削职为民羞惭自刎的下场。

可惜的是魏延,没有死于疆场之上,却死于自己人的屠刀之下,而且被冠以谋反之名。他与杨仪的纷争中很不明智,意气用事,全没了大将风度。

如果魏延的性格能够平和些,如果在蜀军兵退时不意气用事,如果在杨仪之争中以大局为重,如果……

五、信任产生的力量

读过三国的人多为刘备的长厚所倾倒,对诸葛亮的事必躬亲大不以为然。在刘备的长厚中蕴含对属下的信任,体现了高超的领导艺术;而事必躬亲,“罚二十以上皆亲览焉”则极易产生分工不明越俎代庖之举,不利于人才的成长。

书中体现刘备信任手下的描述很多。特别是对大将魏延的提拔重用,用人之高明比曹操孙权还胜一筹。再就是第四十一回赵云于曹操百万军中往来冲杀时,糜芳、张飞皆疑“赵子龙反投曹操去了”。刘备独不信,曰:“子龙从我于患难,心如铁石,非富贵所能动也。”后果应其言。还有在第八十五回,刘备退至白帝城时,有近臣奏称黄权降魏并建议将家属送有司问罪。他处理得非常妥当,“黄权被吴兵隔断在江北岸,欲归无路,不得已而降魏,何以罪其家属?”仍给禄米以养之。后来曹丕拜黄权为镇南将军,权坚辞不受。

而对诸葛亮的事必躬亲则颇为怀疑,是不是蜀国无人才可用了呢?当然不是,即使比不上中原的曹魏人才济济,可“蜀中多才俊”,也不至于“罚二十以上皆亲览”。其实这是诸葛亮对属下极有信任所致,说得难听点他搞独裁。以致蜀汉后期“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这种人才的断层与匮乏,与诸葛亮的选人用人制度有很大的关系。

诸葛亮对魏延的不信任散见于各章回中。一见面就给魏延戴了一顶“脑后有反骨”的大帽子,并恐吓“若生异心,我好歹取汝首级。” 尤其是一出祈山魏延献计兵出子午谷时不予采纳,还自以为是振振有词:“吾从陇右取平坦大路,依法进兵,何忧不胜!”第一百回中,陈式违军令被斩首时,孔明笑曰:“魏延素有反相,吾知彼常有不平之意……”为何不平?魏延曾力谏“愿得精兵五千,取路出褒中,循秦岭以东,当子午谷而投北……”诸葛亮不采纳其建议倒也罢了,还借口怕大伤锐气,纯粹是怕成就了魏延的威猛之名自己却相形见绌。街亭一战,马谡所部或死或降,又何止五千?读书每每此时都要感慨成千,有一天情不自禁地想起一个故事来。

传说古希腊塞浦路斯岛有一位年轻的王子,名叫皮革马利翁,他酷爱艺术,通过自己的努力,终于雕塑了一尊女神像。对于自己的得意之作,他爱不释手,整天含情脉脉地注视着她。天长日久,女神终于神奇般地复活了,并乐意做他的妻子。

这个故事蕴含了一个深刻的哲理:期待是一种力量,爱与期待的力量,永远比强制与打击要有效得多。

魏延对刘备曾何其死心塌地!他有很高的成就感荣誉感,为了蜀国鞠躬尽瘁为了刘备这个伯乐万死不辞!然而就在魏延雄心勃勃之时,那份由来已久的猜忌悄然弥漫且铺天盖地而来,“脑后有反骨”,就因为砍了一个轻于杀戮的韩玄,诸葛亮给扣上的那顶大帽子便永远地摘不去了。蜀国上下便猪一样地盲从着一直戴有色眼镜看魏延。

魏延,你死得冤!

1、首先,在罗贯中《三国演义》中,为了凸显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示诸葛亮在临终前设下一计,令马岱怂恿魏延大叫“谁敢杀我”,趁其不备斩杀魏延头颅,方才奏效。但是,在陈寿《三国志》等正史中,却没有这些记载。一定程度上,关于诸葛亮下令要处死魏延的说法,也是缺乏史料佐证的。按照正史上的记载,公元234年秋天,诸葛亮病情加重,秘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令魏延断后,如果延或不从命,就随他的便。

2、对于诸葛亮来说,猜到生前猜到魏延可能会不服从命令,这是孔明基于魏延性格的判断。当然,从后面的情况来看,魏延确实没有服从诸葛亮的遗命,而是希望掌握蜀汉大权,并再次北伐曹魏。但是,对于诸葛亮来说,不管魏延是否服从自己的遗命,其态度都是“随他便吧”。对此,在笔者看来,诸葛亮之所以给出“随他便吧”的命名,一方面是确保蜀汉大军可以有序撤退,保留自己的实力。另一方面,对于人才凋零的蜀汉,魏延确实是难得的一位人才和经验丰富的老将,爱才的孔明也舍不得除掉。

3、《三国志》记载:“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但欲除杀仪等。”元代的郝经认为杨仪“以私忿杀大将,罪浮于延”。实际上魏延自始至终都没有叛逃之意,他只是一心想杀掉杨仪,结果到了最后自己却送了命,也是凄凉可叹。当然,对于魏延之死,直接原因就是其本人和杨仪的长期不和。更深层次的原因还是魏延高傲的性格,促使其得罪了众多蜀汉文成武将。在魏延、杨仪争斗的消息传到后主刘禅那边时,大部分人都站在了杨仪这边。而且,魏延的部下也是纷纷背叛他,促使魏延被马岱斩杀。

4、最后,在三国这一历史阶段,魏延自负、傲慢,不好相处,也为最后不好的结局埋下了伏笔。《三国志》对他的评价有一句:招祸取咎,无不自己也。用现在的话说,不作死就不会死。当然,关于魏延之死,没有史料表明这是诸葛亮有意安排的,也即魏延之死,根本原因还是其性格高傲,和杨仪等人结仇,所谓“性格决定命运”吧。此外,魏延至死都没有背叛蜀汉的举动,这也是需要肯定的。简而言之,魏延是一个忠心耿耿、但性格有问题的将领。

历史上魏延是因为在诸葛亮死后与长史杨仪不和的矛盾激化,魏延在与杨仪的争斗中失败,为马岱所追斩而死。

魏延每次随军北伐,都请诸葛亮给他统领万兵,另走一路攻关中,最后与诸葛亮会师于潼关,如同前汉将领韩信的例子,但诸葛亮一直不许。

所以魏延经常说诸葛亮胆怯,恨自己之才不能尽用。

魏延善养士卒,勇猛过人,但性格高傲,性情极恶,人人都避其锋。唯独杨仪不屑魏延,与他势成水火,甚至有数次魏延拿刀作势要杀杨仪的举动诸葛亮爱惜二人,费祎也常为二人调解。

扩展资料:

《三国志》记载: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第五次北伐时大军都随杨仪徐徐退却,魏延大怒,日夜兼程,赶在杨仪大军前面,所走过的地方都烧绝阁道。

杨仪和魏延都互相上表刘禅说对方谋反,刘禅问侍中董允、留府长史蒋琬,到底是谁想造反,董蒋二人都担保杨仪怀疑魏延。

魏延先占据南谷口,率军出击杨仪大军,杨仪命令王平在前抵御魏延。王平骂魏延的先头部队:“诸葛公去世,尸骨未寒,你们这些人怎么敢如此!”魏延大军知道错在魏延。

不听魏延的命令,都散了。只有魏延与其子数人逃亡,逃到汉中,杨仪派遣马岱追上了魏延并且斩了他。

将头颅献于杨仪杨仪用脚践踏魏延的头颅,并且骂道:“庸奴!你还能再作恶么?”于是诛灭魏延三族。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魏延

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蜀汉丞相诸葛亮第五次伐魏,也是最后一次伐魏。由于老对手司马懿的“乌龟战术”,诸葛亮有通天的本领,也无可奈何。这年秋天,诸葛亮病情日益加重,他安排后事,将兵符交给长史杨仪,让其全权负责身后之事,他还吩咐道,让大将魏延断后,如果魏延不服从命令,那就不用管他了,你们自行撤退即可。

我们知道,长史杨仪和大将魏延素来不和,诸葛亮在世时,可以居中调和,却没有彻底解决他们两人的矛盾。现在诸葛亮病逝,两人的矛盾全面爆发,杨仪派出马岱,斩杀魏延,以杨仪的胜利告终。魏延是久经沙场的大将,而马岱虽然也不差,可是和魏延相比,差很多,结果却是马岱杀了魏延。演义中,马岱是奉诸葛亮遗命,埋伏在魏延身边,在其大喊三声“谁敢杀我”的关键时刻,从脑后来了致命一刀,将其斩杀,那么在正史上,马岱是如何斩杀魏延的?他有什么目的吗?

个人认为马岱是出于自己的私心,向杨仪这个靠山纳投名状,才斩杀魏延的。他能够斩杀比自己厉害的魏延,有下列三个原因,分析如下。

首先,满朝文武都支持杨仪,认为魏延谋反。

诸葛亮死后,杨仪作为一军主帅,他派出费祎,前去魏延军中探听情况,得知魏延不想撤兵,也不服杨仪掌兵,于是他带领大军徐徐撤退。而魏延得知后,大怒,率领自己的本部人马,日夜兼程,赶在了杨仪前面,并把阁道烧毁。此时,杨仪和魏延,都向后主刘禅上表,都称对方谋反,后主一时拿不定主意,向文武大臣征求意见。

侍中董允、留府长史蒋琬等文武大臣都认为杨仪是一个文官,深得丞相诸葛亮信任,是不会谋反的,而魏延就不敢保证了。这相当于是满朝文武大臣都成了杨仪的后盾,孤立了魏延。魏延失去了满朝文武和刘禅的支持,即使他打败了杨仪,也无济于事。《三国志》中记载如下:

延、仪各相表叛逆,一日之中,羽檄交至。后主以问侍中董允、留府长史蒋琬,琬、允咸保仪疑延。

其次,魏延军队被何平(王平)一嗓子给分化瓦解。

魏延军队虽然占据南谷口有利位置,并主动出击杨仪大军。可是杨仪有诸葛亮遗留的兵符,手下将士们只认兵符,认为杨仪继承了诸葛亮的衣钵,跟着杨仪没错,占据上风。杨仪派出不次于魏延的大将何平,对决魏延。

何平不忍自相残杀,于是苦口婆心劝说魏延军队道:“公亡,身尚未寒,汝辈何敢乃尔!”没想到何平之言,非常有效,魏延的本部人马也认为是自己的将军有错,于是四散奔逃,没有听从魏延的话。

最后,马岱拿捏时机很准,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斩杀魏延。

何平在分化瓦解了魏延的军队后,也是不忍自相残杀,也就没有对昔日同袍魏延赶尽杀绝。魏延在军队散去后,只能和他的儿子一同逃亡,一直逃到了汉中。汉中是魏延镇守多年的老巢,估计还有忠于他的将领和军队。这时,杨仪慌了,怕魏延卷土重来,于是派出愣头青马岱,前去追杀魏延。马岱在堂兄马超死后,一直在蜀汉军中不温不火,跟着诸葛亮南征北战,每次伐魏都有他的身影。

此时,丞相诸葛亮也病逝,如果马岱想要保住自己的权势,就需要找一个新的靠山。在杨仪和魏延争斗的前期,他一直观望着。而现在,杨仪占据非常大的优势,而魏延如丧家之犬一样,逃到汉中。是个人都知道杨仪胜了,魏延败了。因此,马岱果断选择听从杨仪的命令,追杀魏延,拿魏延的首级,作为投靠杨仪的投名状。《三国志·魏延传》中相关记载如下:

仪遣马岱追斩之,致首於仪。

总结:虽然马岱成功斩杀魏延,成为了杨仪的心腹,受到了杨仪的亲睐。没想到后主刘禅并没有重用杨仪,而是重用蒋琬和费祎,仅仅封了杨仪一个没有实权的中军师。建兴十三年(235年),杨仪因发牢骚,被后主刘禅废为平民,并流放到汉嘉郡。杨仪被流放了,还不老实,用更加激烈的言辞上书诽谤。脾气再好的刘禅也忍无可忍,于是派人去郡中捉拿他。杨仪非常害怕,就自杀了。

杨仪死后,马岱又没靠山了,白斩杀魏延了,可谓是竹篮打水一场空。马岱也在公元235年率兵伐魏,却被牛金大将击败,损失惨重,最后无疾而终。

是马岱杀死魏延的。

魏延(?-234年),字文长,义阳(今河南桐柏)人,深受刘备器重,刘备入川时魏延因数有战功被任命为牙门将军,刘备攻下汉中后又将其破格提拔为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镇守汉中,成为独当一方的大将。

魏延镇守汉中近十年,之后又屡次随诸葛亮北伐,功绩显著。期间魏延多次请诸葛亮给他统领一万兵,另走一路攻关中,最后与诸葛亮会师于潼关,如同韩信的例子,但诸葛亮一直不许,因而认为自己无法完全发挥才能,心怀不满。 与长史杨仪不和,诸葛亮死后,两人矛盾激化,相互争权,魏延败逃,为马岱所追斩,并被夷灭三族

诸葛亮临终前在五丈原召开了“退兵”会议,魏延当时是仅次于诸葛亮的蜀汉军中的第二号人物,专门负责对外作战,可是所谓的「退兵」会议,居然破天荒地没有让魏延参与。这显然是诸葛亮特别安排的。

很多人都不了解诸葛亮杀魏延的事情,接下来跟着我一起欣赏。

诸葛亮生前安排马岱杀死魏延,因为在蜀国魏延就怕诸葛亮一人,而诸葛亮把重任及兵法交给了姜维,魏延心胸狭隘必定造反,所以就安排马岱跟着魏延,伺机杀死他。

三国演义里,说诸葛亮死后,魏延谋反。杨仪没办法,只能打开丞相留下的锦囊,里面说让魏延在阵前大喊三声谁敢杀我,自有杀他之人出现。杨仪如计而行,对魏延说你大声说三遍谁敢杀我,我就投降。魏延不明就里,得意洋洋大叫了三声,身后一人忽然拨马冲了上来,厉声喝道:“我敢杀你”,手起刀落,把他斩于马下。此人正是马岱。蜀中大将不少,为何诸葛亮独独选中武艺不算顶尖的马岱来对付魏延呢,这个马岱到底是何许人也

马岱

据三国演义说马岱是名将马超的堂弟,蜀汉中后期的重要将领。早年他曾经从曹操手中死里逃生,后跟随马超大战曹操。建安十九年,马岱随马超归附刘备,马超临终前将马岱托付刘备。跟随丞相诸葛南征孟获和北伐曹魏,马岱久经沙场、多负辛劳,作战冷静而勇猛,深得诸葛亮信任。诸葛亮临终授命于马岱,袭斩魏延,马岱成功的完成任务。

不过马岱的本领和马超不能比,三国上从来没有见他和名将交手,他唯一的功劳也就是刀斩魏延。不过斩魏延其实也不是马岱的功劳,这和蜀汉名将王平不无关系。当人们知道诸葛亮把后事托付给杨仪后,心中都十分不安。大家都知道魏延仗着手中的一把大刀,杀敌无数,自关云长亡故之后,天下再无对手。以致在人们心目中总是认为自己及不上五虎上将。不过在大家看来,五虎上将相继辞世之后,这魏延也确实成了丞相手下的第一猛将了。所以谁也不愿得罪他。只有杨仪偏不向他折腰。很多人想不通,如今丞相遗命不托魏延而托杨仪,以二人的水火不容的关系,这不是逼魏延造反吗

诸葛亮

魏延可是一代名将啊,这不是闹出大事来了吗却说魏延从丞相府司马费祎口中知道这一消息后,怒火中烧,立即命令亲兵去请马岱。这个马岱正是马超的堂弟,一向在先锋营中和魏延共事,也是蜀汉军中使刀的高手,那时候名将凋零,马岱也算是一员大将。他对魏延的刀法很佩服,对魏延很谦逊,所以魏延和他的关系一直较好。马岱匆匆忙忙地来到大帐,见魏延的枣红脸比平常更红,已知魏延刚刚发过怒火,便小心道:“将军命下官来有什么吩咐”魏延怒气未消,哼了一声,道:“丞相枉自英明一世,生前不用我的计策还罢了,死后还不信任于我,居然把兵权交给了杨仪那小子。”马岱道:“费司马来就是说这事”魏延道:“还算这姓费的识相,现在他正去劝杨仪把兵权让与我。”马岱沉吟道:“只怕未必。不如由下官去探查一下。”魏延不由得心中一动,道:“你说得不错,你马上带人去探查了来报。”马岱下去,一会儿便来回报道“侯爷,不好了。大军开拔了。”魏延急问:“是怎样开拔的”马岱道:“后军由姜维总督,前军大半已退入斜谷去了。”

魏延大骂道:“费祎,你这个老穷酸,怎么敢骗我我一定要杀了你!”向马岱道:“将军,事已至此,我现在被这些人出卖了,你还肯不肯帮助我”马岱拱手道:“下官与将军同在先锋营中,今天也是被他们遗弃的人啊。我也很痛恨杨仪这小人,现在愿意为将军效犬马之劳,同将军一起攻击他。”魏延大喜,摇摇头说:“杨仪虽是个小人,姜维却是个将才。现在有他断后,直接进攻他只怕一时难以得手。我有一计,管教他大军回不了成都,杨仪也身首异处。到那时,叫廖化送丞相灵柩回成都。你我继续讨伐曹贼,收复中原,完成丞相的大业。”马岱道:“全凭侯爷调遣。”

魏延

魏延同马岱率领本部人马抢先南撤,经过之处,立即点火把栈道烧了。一路退到南谷口,安营扎寨,堵住道路。立即向朝廷奏报杨仪造反。只等朝廷一有诏书,便可以杀杨仪,夺军权。大军从槎山小道出了南谷口后面,前锋主将王平引军前来挑战。魏延一问知是从槎山小道抄过来的,懊悔不已。心中大怒,披挂上马,同马岱各率本部人马杀出营来。两阵对圆,只见对面王平出马大骂:“反贼魏延在哪里”魏延也大声骂道:“老匹夫,你帮助杨仪造反,还敢来骂我”王平喝斥道:“诸葛丞尸骨未寒,你就造反,天不容你!”又用马鞭指着魏延的士兵大声说:“你们这些士兵,都是西川的人,你们不多想想自己的父母兄弟,不多想想丞相的恩德,居然帮助反贼造反,你们不知道后果吗你们应该放下武器,各回家乡,这样才能得到国家的赏赐。”这些士兵一听,心里觉得有理的,纷纷丢了武器,四散奔逃。人马一转眼就走了大半。

魏延大怒,跃马舞刀,直取王平。王平也挺枪相迎,心知不是对手,怕魏延再使出杀招,勒马往回就走。魏延放马就追。马岱也挥军追来。突然一声炮响,两边伏兵大喊,那些利箭就像是倾盆大雨一般扑面而来。魏延见中了埋伏,勒住马,舞动大刀,把人和马护了个风雨不透。

魏延

魏延勒转马头,想离开险地,整军再战。没想到众军士见他回马,更是兵败如山倒,纷纷乘机寻路而逃,大多是逃往他方,少有人往营地方向逃的。王平知魏延之勇,也不来追。魏延收拾残军,自己的本部人马,跑得只剩下两个儿子和二三十个亲信,倒是马岱部下还有三百人。魏延十分感激,说:“将军是真心帮我的,事成之后,我决不会辜负将军。”马岱道:“侯爷现在有什么打算。”魏延道:“我与杨仪,势不两立。现在两下交兵,更不能善罢甘休。这对国家已经犯下罪行了。为今之计,只有杀了杨仪,夺得军权后,挥师北伐,将功赎罪。只要我们成功,以主上的懦弱,谁还敢把我们怎么样呢。”

马岱道:“现在我们兵少,这里不宜久留,不如我们先抢占南郑,那是侯爷你的封地,军心不容易再散。”魏延此时也是别无他计,只好同马岱直奔南郑。没想到,姜维与杨仪已把大军交给费祎,二人率轻骑抢先一步占据了南郑城池。姜维出城迎住魏延。魏延见姜维的兵也不多,也就是五百人的样子,心里暗笑。单凭这五百军马,自己和马岱再加上两个儿子,就足以横冲直闯了。顿时放下了心。心想这小子枪法本来不错,再得赵子龙指点,更是了得,一旦和他对上手,只怕四五十个回合难分胜负,况且将来建功立业,还用得上他。

姜维

于是对姜维喊道:“伯约,今天的事与你无关,你只叫杨仪出来见我。”姜维道:“魏将军,我等退兵,是丞相遗命,你怎敢违背丞相”魏延道:“不关你的事,你叫杨仪出来。难道他不敢出来见我。”杨仪拍马出阵,大骂道:“反贼魏延,丞相已教了我杀你的法子。现在你只要不怕丞相英灵在天,你就大喊三声谁敢杀我。这才算是真正的大丈夫。我杨仪就服了你,把头割下来给你当夜壶。”魏延大笑道:“杨仪匹夫听好了。丞相在的时候,我还怕他三分,现在他已死了,天下还有谁是我的敌手不要说三声,就喊三百声又何妨”马岱上前道:“侯爷,小心对面的暗箭。”

魏延一醒,道:“将军在旁边帮我提防着。”马岱扬刀立马候在旁边。魏延放下心来,清了清喉咙,大声说:“杨仪匹夫,你听好了。谁敢杀我”停顿了一下,又扬声大叫:“谁敢杀我”

魏延

没想到,这“我”字才出口,旁边马岱反手一刀,这一刀十分精准,刚好从头盔和铁甲缝中突入,将魏延的头斩了。正是魏延当日用来斩杀了魏军先锋王双的“回风式”。这一刀突如其来,两军惊呆了。魏延的两个儿子更是呆若木鸡,不知所措。马岱回马大喝一声,“绑了!”早有准备的军士们立即把魏延的两个儿子和那些亲信拉下马来,捆成几团。原来诸葛亮知道正面对敌,自己手下的将军没有一个是魏延的对手,而且魏延很精明,每次上阵,都是身披重铠,除了咽喉要害,其他地方等闲刀剑难以伤他,也不容易被暗算。就叫马岱一心结交魏延,取得魏延的信任以便接近他,让魏延大喊,一是要混淆他的听力,二是要让他在喊叫时伸长脖子,露出咽喉要害。这个斩首之计,诸葛亮生前就预计好了。

那么马岱如何能斩杀魏延,魏延又是怎么死的呢

其一,善于卧底,马岱虽然忠于诸葛亮等人,不过在表面上却是个傻大憨粗的人物,否则,以魏延的机智,居然看不出马岱是何等人物,可见马岱却是个很厉害的角色。

其二,武艺高强。表面上马岱不显山不露水,其实深的哥哥马超真传,很有些名将风范。

其三,魏延晚年,极端自负,谁也看不起,他认为任何人耐不了自己。当然他更不知道马岱是自己身边的定时炸弹。他越是相信马岱,越为自己的死敲响了警钟。

好了今天的文章到这里就结束了。最后小甲有话说:首先谢谢你气质这么美还来看我的文章~喜欢小甲的亲们可以关注一下,每天都会更新好文章哦!~有想吐槽的可以尽情的在下方吐槽,小甲在下方评论区等大家哦~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魏延在电视剧中的形象演的很生动,基本是按照民间传说拍摄的。魏延在诸葛亮死后大喊“谁敢杀我”,连喊三声,这时候马岱在身后大声应道:“我敢杀你”,随之手起刀落斩杀魏延。

三国演义中对斩杀魏延的成功归结于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书中讲诸葛亮善于观人面相,他在魏延出营时看到魏延脑后长有反骨,因此料定自己死后魏延必然趁乱谋反,但是魏延是乌龟精转世,善于将头缩进脖子里(这个是民间传说,权当笑话听吧),因此设下一计,令马岱怂恿魏延大叫“谁敢杀我”,趁其不备斩杀魏延头颅,方才奏效。这样的精彩段落其实三国演义及其民间传说有很多,大多是根据历史添油加醋的一种谣传,根本不可信!

那么真实的历史中魏延是怎么死的呢?魏延又是怎样一个人呢我们需要从书中寻找答案。

根据《三国志》记载,魏延是在随刘备入蜀时开始有记录的,也就是说魏延原来是谁的部下历史书并没有记载,这一点跟电视上演的不太一样。电视上演的是魏延原先是刘表的部下,后来投靠长沙太守韩玄,因对韩玄不满,于是率众投降刘备。当时诸葛亮就要斩了魏延,说魏延心怀不忠之心,难以长久。后得刘备劝阻才作罢。

书中记载,魏延在跟随刘备夺取益州的过程中作战英勇,刘备封他为牙门将军。同时期同样为牙门将军的有王平、向宠等,可见魏延的官职并不是很高。

魏延真正崭露头角是在刘备选择镇守汉中的大将时,当时刘备迁都成都,于是必须选一名上将去镇守汉中。这时关羽镇守荆州,都襄阳。作为刘备最亲密的兄弟张飞被大家认为是最合适的人选。然而刘备却出其不意的选择了魏延。刘备封魏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众人都大惊。

于是刘备召集群臣,当面问魏延道:我将大任交与你,你有何打算?魏延回答道:要是曹操亲自领兵来,我就率兵防守。如果是一个偏将,就是领十万大军前来,我也会就地消灭了他。刘备大喜,称赞魏延勇猛。

魏延的表现当然也是可圈可点的,在他镇守汉中期间,多有建树。汉中始终牢牢的掌握在蜀军手中。刘备加封他为镇北将军,封都亭侯。

后来诸葛亮北伐,在第二次出祁山时魏延领军击败魏后将军费瑶、雍州刺史郭淮,成功收复失地。被刘禅加封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进封南郑侯。

魏延最为人称道的就是他在诸葛亮出汉中时提出的“子午谷奇谋”,这个计策到底是否可行存在争议,但是没有试一试就否定这个建议确实有些遗憾。不过这也从一方面反映了魏延是一个积极进取的大将,他也有出汉中、伐魏国、平天下的宏大愿望。

后来诸葛亮病逝五丈原,诸葛亮死之前已经派兵进攻过驻扎在渭水南岸的司马懿,进攻的效果不太理想。于是诸葛亮采取了持久战的做法,令蜀兵就地屯田,平时耕作,战时打仗,耕战结合。谁知道不凑巧,诸葛亮由于操劳过度,病情逐渐加重,于是终于支撑不住突然病逝。

以上就是关于马岱为何能杀掉魏延呢全部的内容,包括:马岱为何能杀掉魏延呢、魏延是怎么死的、正史魏延结局 魏延的结局是什么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673341.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