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服务师养成手记第十四篇——历史上的几种理论观点

忽而今夏结局2023-04-25  27

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曾说:“心理学有一个漫长的过去,但只有短暂的历史。”

1879年,冯特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用实验的手段来研究心理现象,这被公认为是心理科学独立的标志。自此以后,心理学不断发展,诞生了各种流派,产生了诸多理论。

理论对社会心理服务师很重要,要知其然并且知其所以然,才能在科学理论的框架下有效开展实践,并有所创新。

以下是对历史上几种重要理论观点的简要概述。

首先是经典精神分析,由大名鼎鼎的弗洛伊德创立,大致可以概括为五大观点。

一是分区观点: 弗洛伊德认为人类的心理活动分为潜意识和意识两大层次,两者之间有前意识为中介。

二是结构观点: 将人格的结构分为本我、自我、超我三个部分,本我遵循快乐原则,自我遵循现实原则,超我遵循道德原则。

三是动力学观点: 弗洛伊德认为心理动力是人的性本能,即所谓的“力比多”,此外还有营养本能,在晚年,他又提出了生本能与死本能。

四是发展观点: 将性心理的个体发展分为五个阶段。

1、口欲期(0—1岁左右):其快乐来源为唇、口、手指头。吃奶和吮吸给婴儿带来最大的快感。

2、肛欲期(1—3岁):其快乐来源为忍受和排粪便,肌紧张的控制。这是儿童学习如何获得爱、表扬和赞赏的关键时期。如果这一时期不能被父母恰当对待,那么儿童的人格就会残留恐惧、内疚和蔑视的痕迹。

3、生殖器期(3—5岁):也称俄狄浦斯期,其快乐来源为生殖部位的刺激和幻想。这一时期,儿童经历了强烈的矛盾情感,寻求异性父母作为爱人,但同时害怕并爱戴同性父母。这种早期的异性亲子依恋可分为恋父情结和恋母情结两种。如果这一时期的情感冲突未得到充分解决,残余的冲突遗留在潜意识中会扭曲青少年和成人的人格。

4、潜伏期(5—12岁):这一时期,儿童对性不感兴趣,不再通过躯体的某一部位获得快感,而是将兴趣转向外部去发展各种知识和技能,以便应付环境的需要。

5、生殖期(12岁以后):性欲逐渐转向异性,这一阶段起于青春期,贯穿于整个成年期。

精神分析学家玛格丽特·马勒进一步将三岁前婴幼儿的心理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婴儿出生后1个月内处于正常自闭期,1个月到6个月左右处于正常共生期,6个月到36个月左右处于分离与个体化期。

五是适应观点: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本能得以实现,必须经过不懈的努力和艰苦的应对。

两种本能的应对经历,构成人类的两种基本应对方式。一是变相宣泄,一是自我保存本能,形成自我防御机制。

梦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种变相的宣泄。白天遭遇来自领导的批评,有了外在的挫折,没法直接释放攻击欲,就在晚上做梦,梦见打死了对方的象征物。越是心理健康的人,宣泄情绪时越会采用变相的方式。

焦虑是弗洛伊德确立适应观点的重要概念。焦虑按产生的来源不同可以分为现实性焦虑、神经症性焦虑和道德性焦虑。当自我把焦虑当成一种危险或不愉快的信号时,就会形成自我防御机制。常见的防御机制有压抑、分裂、投射、转移、反向形成、躯体化、理智化、代偿、退行等等。

动力心理学还有七句话,需要深刻理解。

1绝大部分的精神生活都是无意识的,这是无意识论。

2童年的经历和遗传因素塑造了成年人,这是决定论。

3一个人对咨询师的移情是了解这个人的途径。

观察来访者和咨询师如何互动,就知道他如何和他人在他心中的形象互动,如何在心中和自己互动,而如何互动往往与过去的经历有关。

4咨询师的反移情为了解来访者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

咨询中的互动,会唤起咨询师的很多反应。比如,作为普通男女,会异性相吸。如果一位女性完全不能让男性产生更多的联想,没有吸引力,说明她在某方面受到了压抑,无法展现其魅力。有的女性,其貌不扬,却很吸引人,说明她成长经历中没有受到太多压抑,自己的个性可以张扬。

咨询师通过自己的感受来了解来访者,这就是反移情。

5人本能地会产生阻抗,阻抗会体现在咨询的过程中。

我们花钱买药打针,明知道这对治病是好的,在护士打针时却还是会躲,不会主动迎上去,这就是本能的阻抗,心理治疗过程中也会发生类似的阻抗。

6症状是有功能的,是对自我的保护。

正如咳嗽是为了排出体内的异物,发烧是为了抵御体内的病毒,心理上的症状也常常是无意识的自我保护。

7动力咨询帮助一个人获得真实感和独特感。

撕掉面具,活成自己的样子。柳树就活成柳树的样子,杨树就活成杨树的样子,而不是牺牲掉柳树的婆娑之美,去学杨树的挺拔之美。人最终要成长为他自己。

这七句话构成了动力学的基础。动力学的两大基石是无意识论和决定论。第一二六条解释了心理动力学的理念,三四五条是具体的方法,第七条则是动力咨询的目标。

众所周知,心理学有三大理论,或称三大势力,第一大流派就是上面所述的精神分析。

精神分析概括说来就是在一间黑屋子里找一只不存在的黑猫。精神即心理,分析指扩展你的内省,使你有所领悟。技术上包括面质、澄清、解释、修通,利用移情和反移情处理阻抗。

第二大流派是行为主义。 其核心可以用这样一句话来概括:“我们只能知道我们所能看到的,我们能够看到我们想知道的。”

人的心理分两部分,一个是内在的感受,一个是外在的行为。行为主义以华生、斯金纳、班杜拉为代表,主张采用客观的实验方法,而不使用内省法。

经典行为主义的内容有:

刺激和反应: 给你一个刺激,你作出一个反应,中间隔的是人的心理,也就是说刺激相同,反应未必相同。比如你把手放在三个人的脑袋上,他们的反应可能很不一样,有的人朝你微笑,有的人瞪了你一眼,有的人骂了你一句。

强化和惩罚: 想让一个行为保持下来就要用强化,想让一个行为消失就要用惩罚。

正强化:给予一个好的刺激(奖励吃好的,给零花钱),目的是让对方越来越好;负强化:去掉一个坏的刺激(考90分以上,就可以不用刷碗)。

正惩罚:给一个坏刺激(说谎就打孩子一顿);负惩罚:去掉一个好的刺激(表现不好,不能看动画片)。

可以多运用负强化和负惩罚,再加上温柔地坚持。

行为主义的三种学习方式: 习惯化、经典条件反射、操作性条件反射。

此外,还有几个学说值得关注。

多拉德提出挫折—侵犯假说: 认为“侵犯行为总是挫折的结果”以及“挫折总会导致某种形式的侵犯行为”。当想得到什么东西却得不到时,就会遭受挫折。侵犯性随挫折强度的增强而升高。

勒温和米勒提出心理冲突的四种形式:

1、双趋冲突——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两件事物都有吸引力,都想趋之,但二者不可兼得,难以抉择。

2、双避冲突——前有悬崖后有追兵

两件事都有排斥力,都力求避免,但双必须择取其一,难以决定。

一个孩子在学校老师不待见,回家父母不待见,只好离家出走,这也是一种智慧。

3、趋避冲突——想吃糖,又怕胖

同一目标可以满足人的某些需求,但同时又会构成某些威胁,既有吸引力又有排斥力,使人陷入进退两难的心理困境。

4、双重乃至多重趋避冲突

个体对同时碰到的两个目标中的每一个都产生趋避性动机冲突的矛盾心理状态。比如患者既希望住院治疗,又怕耽误工作,门诊治疗不影响工作,又怕得不到有效的治疗。

控制点理论: 由美国社会学习理论家朱利安·罗特提出的一种个体归因倾向的理论。个体对自己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及其结果的控制源有不同的解释,分为内归因的内控者和外归因的外控者。前者相信自己能对事情的发展与结果进行控制,后者相信命运和机遇等外在因素决定了自己的状况,容易放弃自我责任。

内控者有利于成长、身心健康、行为实现、达到目标。外控者可以免除自责,暂时获得心理平衡。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提出儿童社会行为的习得主要是通过观察、模仿现实生活中重要的人物行为来完成。

第三大流派是人本主义,代表人物是罗杰斯和马斯洛。

马斯洛提出了需求层次理论: 将人的需求从低到高依次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与归属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这个理论虽然有很多漏洞,但在实践中却颇富指导意义,给我们提供了清晰有用的框架。理论好不好用,不取决于理论本身对不对,而是你信不信。

需要注意的是,五种需求并非是泾渭分明,拾阶而上的,比如性满足就可能横跨五个层次的需求。

罗杰斯的求助者中心疗法: 在咨询过程中,需要满足三个条件,即和谐的咨询关系,咨询师对求助者无条件积极关注,咨询师对求助者共情的理解。以此为基础,求助者身上那股已存在的能力才有可能释放出来。

人本主义强调人的利益、价值,和个人的尊严与自由。由于有自由,个人也需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同时,人本心理学家也同意人具有一种内在的潜能趋向成长和自我实现。

人本主义对人性的看法是乐观的:

1 人是完全可以信赖的,人有无限的资源。

“抛却自家无尽藏,沿街托钵效贫儿”,把自己开发出来,就有无尽的资源,没开发出来就成了穷人。

2人是可以自我实现的,都能长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3 人有肌体的智慧,身体知道答案。心理学对失眠的解释是,大脑觉得应该睡了,身体却不听指挥。失眠的问题,其实是冲突的问题。

人本主义认为,世界是美好的(世界观,人是为未来而活);人是可以信赖的(强调关系。从小教育孩子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他怎么会有安全感?);我是可爱的(相信自己的独一无二。你都不觉得自己可爱,凭什么让人爱你?)。

人有心理问题往往是自我概念和经验不一致,例如将自我价值条件化。要留意别人怎么评判你,你又是怎么内化的。很多人为了迎合父母等权威人物的评价,而失去了自己的感受。

比如一个学生受到老师批评,真实想法是老师批评我,我恨他,但从小接受的教育是要尊重老师,老师都是为了你好,于是就成了老师批评我是恨铁不成钢,是对我好,自己的真实感受就没了。

作为治疗就是要让自我概念和经验之间达到平衡。

了解了心理学三大流派的基本理论,遇到实际问题时,我们可以从这三个方面进行解释。一个人看见井绳就害怕,从动力学/精神分析角度看,是在不良人格的基础上,诱因激活了压抑下去的创伤;从行为主义角度看,一个人原来被蛇咬过,现在看见绳子也害怕,经验泛化了;从人本主义角度看,这是肌体的智慧,自我概念和经验之间有冲突。

李克富老师反复强调,我们是目的论者,而非因果论者,因此不管哪个流派的理论,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学以致用,用来解释现象。

解决问题可以分为三步: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为什么的问题就是理论解释的问题,如果理论根底捉襟见肘,解释能力也会苍白无力。而一旦理论过硬,也会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有根有据,如虎添翼!

三体第十集出现了十个人,他们分别是:程心,安德烈·科萨罗夫,科学家谢尔盖·萨科夫,科学家马克·萨科夫,科学家乔治·萨科夫,科学家亚历山大·萨科夫,科学家谢尔盖·萨科夫,科学家马克·萨科夫,科学家乔治·萨科夫,以及科学家亚历山大·萨科夫。他们都是来自俄罗斯的科学家,他们被派去研究三体,并且提出了许多有关三体的理论。他们的研究最终导致了三体的完整性,并且为世界带来了新的科学发现。

以上就是关于社会心理服务师养成手记第十四篇——历史上的几种理论观点全部的内容,包括:社会心理服务师养成手记第十四篇——历史上的几种理论观点、三体十个人第几集出现、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671589.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