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康(历史人物5)

父亲节几号2023-04-25  25

本名:嵇康

别称:嵇中散、嵇生、嵇公

字号:叔夜

时代:三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谯国铚县

出生时间:224年,一作223年

去世时间:263年,一作262年

职业:思想家、音乐家、文学家

主要作品:《嵇中散集》

主要成就:竹林七贤的精神领袖;开创玄学新风

信仰:道家

官职:中散大夫

地位:竹林七贤之一

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审贵贱而通物情

历史评价:

王戎:与嵇康居二十年,未尝见其喜愠之色。

山涛:①嵇叔夜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②我当年可以为友者,唯此二生耳!

孙登:君性烈而才隽,其能免乎!

钟会:嵇康,卧龙也,不可起。公无忧天下,顾以康为虑耳。

嵇喜:家世儒学,少有俊才,旷迈不群,高亮任性,不修名誉,宽简有大量。学不师授,博洽多闻,长而好。

王夫之:孔融死而士气灰,嵇康死而清议绝。

魏晋时期,有这么个团体。他们放浪形骇,不拘于礼数。高谈阔论,畅谈人生,对酒当歌,把酒言欢。他们个个才高八斗,“弃经典而尚老庄,蔑礼法而崇放达”。这就是竹林七贤。

嵇康即是竹林七贤代表人物。

他幼时聪慧,博览群书。诗、书六艺样样精通。身姿卓越,相貌不凡,为中国十大美男之一。《晋书》上说他:“远迈不群,身长七尺八寸,美词气,有风仪,而土木形骸,不自藻饰,人以为龙章凤姿,天质自然”。

他是官家子弟,家世显赫。但他无意做官。  他处的时代正是司马氏掌权,社会黑暗无比。司马氏所做所为卑鄙如此,世人皆敢怒而不敢言。嵇康追求自由,自不会应召入仕。司马氏数次应召他入仕,他皆不应。司马氏目的,不过为粉饰太平,掩人耳目罢了。世人心知肚明,司马氏如此之为,不过小人行径,令人作呕。

他谈玄学,尚老庄。追求“越名教而任自然”的生活方式,颇有些古代隐士意味。

他才高八斗,精音律,善书法,通绘画。

他对儒学充满批判,蔑视礼法礼教,追求自然洒脱。与酒同欢,与曲同绝。

自司马氏掌权,嵇康处境就岌岌可危。因他迎娶沛王曹林孙女长乐亭主为妻,得拜郎中,后任中散大夫。他的身份就成为曹魏宗亲,自然站在司马氏对立面。他三番两次拒绝司马氏的应召入仕,更加重司马氏对他的嫉恨与猜测。他同为竹林七贤之一的好友山涛,为护他安全,便荐他做官。他知道后怒不可遏,毅然写下与山涛的绝交书,表达自己决不出仕的决心。

最终他因自己朋友被陷害,便上书直言,因惹怒司马氏,被司马昭下令处死。

他为天下士子的偶像。行刑当天,三千学生到刑场为他求情,恳请朝廷赦免他,但无济于事。他从容赴死,绝无畏惧之色。他看了看天色,知道行刑时期还未到,便向兄长要了琴弹奏绝曲《广陵散》。 曲毕,嵇康把琴放下,叹息道:“从前袁孝尼跟我学习《广陵散》,我吝惜而不愿教他,现在此曲要失传了。之后便被杀。可叹!

一曲《广陵散》,从此再无君。

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1、孔融(153年-208年9月26日)

字文举。鲁国(今山东曲阜)人。东汉末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家学渊源,为孔子的二十世孙、太山都尉孔宙之子。孔融能诗善文,曹丕称其文“扬(扬雄)、班(班固)俦也。”其散文锋利简洁,六言诗反映了汉末动乱的现实。原有文集已散佚,明人张溥辑有《孔北海集》。

2、陈琳

字孔璋,广陵射阳人 。东汉末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生年无确考,惟知在“建安七子”中比较年长,约与孔融相当。陈琳著作,据《隋书·经籍志》载原有集10卷,已佚。明代张溥辑有《陈记室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

3、王粲

王粲(177年—217年2月17日),字仲宣。山阳郡高平县(今山东微山两城镇)人。东汉末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太尉王龚曾孙、司空王畅之孙。著《英雄记》,《三国志》记王粲著诗、赋、论、议近60篇,《隋书·经籍志》著录有文集十一卷。明人张溥辑有《王侍中集》。

4、徐干

字伟长,汉末文学家、哲学家、诗人。“建安七子”之一。以诗、辞赋、政论著称。代表作:《中论》《答刘桢》《玄猿赋》。其著作《中论》,对历代统治者和文学者影响深远。

5、阮瑀

字元瑜,陈留尉氏(今河南开封市尉氏县)人,汉魏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所作章表书记很出色,当时军国书檄文字,多为阮瑀与陈琳所拟。名作有《为曹公作书与孙权》。诗有《驾出北郭门行》,描写孤儿受后母虐待的苦难遭遇,比较生动形象。年轻时曾受学于蔡邕,蔡邕称他为“奇才”。

6、应玚 [yáng]

字德琏,东汉汝南南顿(今河南省项城市南顿镇)人。东汉末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应玚初被魏王曹操任命为丞相掾属,后转为平原侯庶子。曹丕任五官中郎将时,应玚为将军府文学。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应玚卒于疫疾。

7、刘桢

字公干,东汉末年东平宁阳(今山东宁阳县泗店镇古城村)人,东汉名士。其祖父刘梁,官至尚书令,其人博学有才,警悟辩捷,以文学见贵。建安二十二年 (217),刘桢与陈琳、徐干、应玚等同染疾疫而亡。 《隋书·经籍志》著录有集4卷,《毛诗义问》10卷,皆已佚。明代张溥辑有《刘公干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

竹林七贤: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

1、嵇(jī)康

一作223年-262年),字叔夜。汉族,谯国铚县(今安徽省濉溪县)人。三国时期曹魏思想家、音乐家、文学家。他注重养生,曾著《养生论》。有《嵇康集》传世。他的作品反映出时代思想,并且给后世思想界、文学界带来许多启发。

2、阮籍

三国时期魏国诗人。字嗣宗。陈留尉氏(今河南开封)人。竹林七贤之一。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崇奉老庄之学,政治上则采取谨慎避祸的态度。阮籍是“正始之音”的代表,著有《咏怀八十二首》、《大人先生传》等,其著作收录在《阮籍集》中。

3、山涛

字巨源。河内郡怀县(今河南武陟西)人。 三国至西晋时期名士、政治家,“竹林七贤”之一。曾多次以老病辞官,皆不准。太康三年(282年),升为司徒,以老病归家。次年去世,年七十九,谥号“康”。有集十卷,亡佚,今有辑本。袁宏在《名士传》中称山涛等七人为“竹林名士”。

4、向秀

字子期,河内怀(今河南武陟)人。竹林七贤之一。向秀雅好读书,与嵇康、吕安等人相善,隐居不仕。景元四年(263年)嵇康、吕安被司马昭害死后,向秀应本郡的郡上计到洛阳,受司马昭接见,后官至黄门侍郎、散骑常侍。泰始八年(272年)去世。

5、刘伶

字伯伦,沛国(今安徽淮北)人,魏晋时期名士,与阮籍、嵇康、山涛、向秀、王戎和阮咸并称为“竹林七贤”。刘伶现今存世的作品只有《酒德颂》 和《北芒客舍》。其作品生动的反映了魏晋名士崇尚玄虚、消极颓废的心态,也表现出对“名教”礼法的蔑视及对自然的向往, 后世以刘伶为蔑视礼法、纵酒避世的典型。

6、王戎

字濬冲。琅玡临沂(今山东临沂白沙埠镇诸葛村)人。三国至西晋时期名士、官员,“竹林七贤”之一。王戎出身琅玡王氏。长于清谈,以精辟的品评与识鉴而著称。最初袭父爵贞陵亭侯,被司马昭辟为掾属。累官豫州刺史、建威将军。后参与晋灭吴之战,吴国平定后,因功进封安丰县侯。在荆州拉拢士人,颇有成效。

7、阮咸

字仲容,陈留尉氏(今河南开封南)人。 魏晋时期名士。阮籍之侄,与阮籍并称为“大小阮”;又与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并称为“竹林七贤”。阮咸精通音律,善弹琵琶,时号“妙达八音”,有“神解”之誉 。存世的作品有《律议》、《与姑书》。“阮咸”这一乐器也是因其得名。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建安七子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竹林七贤

    看了记录片中国通史的魏晋风度。魏晋风度,在很多人看来,是一种真正的名士风范,所谓是真名士自风流,由正始才俊何晏、王弼到竹林名士嵇康、阮籍,中朝隽秀王衍、乐广至江左领袖王导、谢安,莫不是清峻通脱,表现出的那一派“烟云水气”而又“风流自赏”的气度,几追仙姿,为后世景仰。心灵享受绝非堕落*靡,而是一种自觉高尚情趣的体现。窃以为中国文化史上颇具一格的士大夫文化便发轫于此。就像山水画一样,我们的士大夫空灵而隽逸。 孔融之清谈,汉代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的思想已经不适合汉末战国时期了。孔融的清谈不被曹操所接受。全家被诛杀。 风度,最代表的是嵇康,山涛评价:嵇叔夜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嵇康其妻子是曹氏,长乐亭主,他反对司马家族。所以避而躲在竹林。日常就是打铁,抚琴饮酒。玄学:特别有名的,有名的"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就是他与钟会。他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的养生看法。在音乐等很大的造诣,最为大家所知的就是广陵散。最后死于司马昭刀下。托孤山涛(这个很实值得思考的,虽然立场不同,但是,大势所趋,自己可以守节而死,但孩子却可以施展抱负。) 孔融和嵇康之死,让文人志士看到原来篡位者竟是这么振振有词,原来杀人者真是这般有恃无恐!信仰失落的痛苦和官方压抑的恐怖,致使魏晋文人一边精心避祸,一边强行理解,仓猝之间行为乖张,出现了种种独特的风度。

    看完易中天老师中华史-魏晋风度,真的长了很多知识。从时代,人物,精神,风尚,价值观来看魏晋,对人物的理解,也跟我们平时的印象有一些出入。本来是想看看魏晋名士的风采,结果看到那个时代,政治动荡,朝不保夕,导致精神、文明的改变。从儒家到玄学,从守礼到放浪形骸。这个时代,充满了矛盾,阶级矛盾,个人内在矛盾。漂亮又丑陋,清高又贪婪,潇洒又势利,高雅又庸俗,真实又虚伪。时代的悖谬造成心理的扭曲。然而,在魏晋名士们,或者就是需要这样的矛盾,才能抒发自我。真性情,美仪容,尚自然,爱智慧,重门第便是魏晋风度。  要想真正深入了解他们,还是得自己去看看史书,世说新语和晋书得找个时间看看,说不定有新的发现呢。

魏晋人物中,弹琴技岗及风度最富盛名的是:3-嵇康。

嵇康(224年-263年,一作223年-262年):字叔夜。谯国铚县(今安徽省濉溪县)人。三国时期曹魏思想家、音乐家、文学家。

嵇康幼年聪颖,博览群书,广习诸艺,又喜爱老庄学说。身长七尺八寸,容止出众。后娶魏武帝曹操曾孙女长乐亭主为妻,拜郎中,调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后隐居不仕,屡拒为官。

嵇康通晓音律,尤爱弹琴,著有音乐理论著作《琴赋》《声无哀乐论》。他主张声音的本质是“和”,合于天地是音乐的最高境界,认为喜怒哀乐从本质上讲并不是音乐的感情而是人的情感。

嵇康作有《风入松》,相传《孤馆遇神》亦为嵇康所作。作有《长清》、《短清》、《长侧》、《短侧》四首琴曲,被称作“嵇氏四弄”,与蔡邕的“蔡氏五弄”合称“九弄”。

嵇康与阮籍等竹林名士共倡玄学新风,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审贵贱而通物情”,为“竹林七贤”的精神领袖,袁宏称其为“竹林名士”之一。他的事迹与遭遇对于后世的时代风气与价值取向有着巨大影响。嵇康工诗善文,其作品风格清峻。他注重养生,曾著《养生论》。有《嵇康集》传世。他的作品反映出时代思想,并且给后世思想界、文学界带来许多启发。

一、竹林七贤之首的文人嵇康最后被当时的司马昭大将军处死。

二、处死的原因:

一曰:嵇康得罪了钟会,一次钟会拜会嵇康,康很不给这位达官贵人面子,一不施礼,二不让座,把钟会晾在一边,让钟会十分尴尬,因此钟会对嵇康起了杀心。

一曰:嵇康是曹氏一党,他是曹操的孙女婿,平时对司马氏的野心十分不满,因此司马昭借机把他杀了。

三、嵇康简介:

嵇(jī)康(224年—263年,一作223—262年),字叔夜。汉族,谯国铚县(今安徽省濉溪县临涣镇)人 。三国曹魏时著名思想家、音乐家、文学家。

嵇康为曹魏宗室的女婿,娶曹操曾孙女长乐亭主为妻。官至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后隐居不仕,屡拒为官。因得罪钟会,遭其构陷,而被司马昭处死,年仅三十九岁。

性情中人,是指感情丰富,率性而为的人。常常用来形容一个人随其本性、情感外露、率性而为。也有爽快大方的意思在里面。

1、性情中人,大概是指那些突显真实本性的一类人。性情中人,无褒贬之意,性情中人,在唐人的笔记中描绘过隐居的高士,在《水浒传》中评定过那些血腥的英雄好汉,在明清的话本小说中刻画过那些才子佳人。

2、其实,性情中人就是一种感觉吧。于我,是变化不定,却围绕着一些内涵的感觉。性情中人,应该是忠于内心感受的人,是感情丰富的人,是能够义无反顾的人,是略有不合时宜的人,是敢爱敢恨、爱恨分明的人。所有这些的综合,性情中人,是情感大于理智的人,至少是很多时候不很冷静理智的人。甚至,性情中人不仅是没有理智的人,还可能是理性很强的人,只是有时候偏偏不按牌理出牌,偏偏要违背理智的人。性情中人执拗啊,性情中人心中燥动不安,性情中人不在乎自己,又太在乎自己的感受,太在乎别人的感受。

3、有许多种具体的条件下,还附加了很多的内容。性情中人主要是来形容人内心的,是形容一个人对另一个人内心的某一刻的感受的。常常听到一种评价,说某某人是“性情中人”。这评价中是略有几分暗暗地羡慕的;或者,还有些感慨、赞许之类的。

4、性情中人,把字拆开来看。

性:性情;脾性。《国语·周语上》:“先王之于民也,懋正其德,而厚其性。”韦昭注:“性,情性也。”

情:本性。《淮南子·本经》:“天爱其精,地爱其平,人爱其情。”高诱注:“情,性也。”

中:内;里面。《说文·︱部》“中,内也。”性情中人,按照这种解释,大概是指那些突显真实本性的一类人。性情中人,无褒贬之意,算是个中性词。性情中人,在唐人的笔记中描绘过隐居的高士,在《水浒传》中评定过那些血腥的英雄好汉,在明清的话本小说中刻画过那些才子佳人。在时下,性情中人这四个字,又成为一种耀眼的视角了。

5、所有这些的综合,性情中人是情感大于理智的人,至少是很多时候不很冷静理智的人。性情中人,不仅不是没有理智的人,还可能是理性很强的人,只是有时候偏偏不按牌理出牌,偏偏要违背理智的人。性情中人执拗、心中躁动不安,性情中人不在乎自己,又太在乎自己的感受,太在乎别人的感受。他做事豪爽、侠胆柔肠、不拘小节、情感丰富,是一个比较注重爱恨情愁的人。他性格豪爽,为人正直,不受社会习惯的束缚和影响,常常做出常人无法作出的选择。他又对很多事情和人都很在意,难以割舍,难以解脱。他是个容易理解别人,也容易被人理解的人。我们在与他的相处过程中,总觉得愉悦,就象面对大海或广阔的原野,自己也会变得开朗、单纯、善良。

6、性情中人代表人物:嵇康

嵇康,字叔夜,上虞人,后以避怨迁移至谯郡铚县(今安徽濉溪)人。“竹林七贤”的领袖人物。三国时魏末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音乐家,是魏晋玄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嵇康幼年丧父,成年后娶长乐亭主(一说为曹操孙女,沛王曹林之女;一说为曹操曾孙女,曹林之孙女)为妻,任郎中,中散大夫。

嵇康不喜为官,平时以打铁为乐(一说以此谋生)。大将军司马昭曾想聘他为自己的掾吏,嵇康坚守志向不愿出仕,离家躲避到河东。

以上就是关于嵇康(历史人物5)全部的内容,包括:嵇康(历史人物5)、建安七子和竹林七贤分别是哪七个人、魏晋风度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668389.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