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国是筷箸的发源地,用箸进餐历史悠久,我国是筷子的发源地,用箸进餐历史悠久,在古籍《韩非子·喻老》载:“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司马迁在《史记·宗微子世家》亦云“纣为象箸,箕子叹曰:彼为象箸,必为玉杯。
2、为玉杯,则必思远方珍怪之物而御之,舆马宫室之渐自此始,不可振也,这虽是对纣王生活奢侈而引起朝臣恐惧的陈述。
3、但却从象牙筷所引起的宫廷事件中,为追溯箸的诞生与发展提供了最有价值的文字史料,纣为商代末朝的君主,以此推算,我国公元前1144年前后,也就是说我国在三千一百多年前已出现了精制的象牙箸。
筷子,是中国独特的进食工具,中国人使用它的历史至少持续了三千年。
先秦时代,筷子被称为“_”(jiā),汉代时已称“箸”,到了明代才开始被称“筷”。关于筷子,比较有名的是关于商王纣用象牙筷的记载。《韩非子·喻老》说:“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也就是说商王纣以象牙为箸,挥霍无度,大臣箕子为之恐惧。
这说明,在商王纣时,已经有筷子的存在。20世纪的考古发现也验证了这一点。1934年至1935年,河南安阳殷墟出土商代后期(前14—前11世纪)青铜箸六支。1994年湖北长阳县香炉石遗址出土商代中期(前15—前14世纪)的骨箸,长16厘米。
到了明清,箸的称呼终于转变为“筷子”。明成化十一年(1475),陆容在《菽园杂记》中写道:
“民间俗讳,各处有之,而吴中(今江苏吴县)为甚。如舟行讳‘住’、讳‘翻’,以‘箸’为‘快儿’,‘幡布’为‘抹布’此皆俚俗可笑处,今士大夫亦有犯俗称‘快儿’者。”
意思是说,江南地区的船家在开船过程中期盼尽快而安全地到达目的地,因而忌讳说“住”(停止)、“翻”等不祥之字,“箸”与“住”音同,故将“箸”称为“快儿”。此名迅即传开,以致士大夫也跟着叫起。“快儿”再加一竹字头,就成为“筷子”。
扩展资料:
考古发现
据《文物》1980年8期记载:“安徽贵池里山徽家冲窖藏出土,青铜箸一双。由于岁月的腐蚀两支铜箸长短不齐,但相差无几,平均为20公分,经考证为春秋晚期之物。”
最著名的为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墓1973年出土的三干多件精美文物中,有一双竹箸,长17公分,直径0.3公分。这双二干一百多年前的西汉圆箸实物,现藏于湖南博物馆,可谓弥足珍贵。汉代箸之形状大多为首粗下足略细的圆形。而春秋时代的箸,多为上下一般粗细的圆柱体。
隋代长安李静训墓出土一双银箸,迄今为止是我国考古发现最早的银箸。
古名医陈藏器说:“铜器上汗有毒,令人发恶疮内疽”。事实证明,铜氧化就会产生铜腥气,铁氧化_迹斑斑,都难以进餐,故铁箸铜箸渐渐为银箸所替代。
和陪葬习俗也有很大关系。但从唐代出土大量的银箸来看,筷箸在魏晋南北朝的阶段有了很大的发展,在魏晋以前出土的多为竹木箸、牙骨箸和铜箸,而隋代长安李静训墓出土的一双银箸。长29公分,两头细、中间粗,这是迄今为止考古发现的我国最早银箸。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筷子
筷子,亦称箸,是中国人开始使用的,后流传至东亚一些国家,也成为其它东亚民族常用的饮食工具,用以夹起食物及把食物运往口里。筷子有木头
竹子
金属
象牙
和现代的塑料。 各国筷子的特色 中国:筷子大多为近似长方体或圆柱体,只在头部与尾部比较略细。由于竹的生长比较快和广泛,竹筷的使用率很高。也有特别为烹调用的巨型长筷,日语称为「菜箸」。 日本:筷子头是尖的,通常都是木制,也有包漆的,名称沿用中国古语「箸」(はし、hashi)。 朝鲜半岛:因为战乱关系,为使筷子更耐用,他们的筷子都是扁平的两片金属做成的。[编辑] 使用的礼节 筷子不应该接触嘴唇和牙 夹起之后,不应该放回盘 不能将筷子叉入一碗米。这是祖先奉献物安置方法,参见脚尾饭。 不要用筷子敲打碗盆。逢到家里请客吃饭时,尤其不可将筷子胡乱地敲打碗盆。 演变 东方人用筷子有五千年的历史,筷子相当于手指的延伸。 起源:古时候,用大锅煮食物,往往煮熟后很久,锅上还热腾腾的冒气,饿极的人常常急着吃而烫到手,于是改用两根树枝将食物从锅里捞出并送到嘴里。 普及:孔子反对在餐桌上用刀,刀使人联想到厨房及屠宰场,有违「君子远庖厨」。所以中国食物都先切成人口的大小,或是煮烂到可以用筷子撕裂的程度才上桌。故而餐桌上筷子大行其道。 改进:树枝的使用在正式的场合太长,于是逐渐将树枝削成合适的长短。后来又进一步发现,筷子太细不适合撕裂食物,太粗又不好握。经过不断的改进,筷子才成为今天的形状——夹食物的那段是圆柱形,另一端是四方形,上端粗下端细。 评论 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李政道博士,在接受一位日本记者采访时,说:「中华民族是个优秀民族,中国人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使用了筷子。如此简单的两根东西,却是高妙绝伦地运用了物理学上的杠杆原理。筷子是人类手指的延伸,手指能做的事它几乎都能做,而且不怕高温与寒冷。真是高明极了!」 有学者反思认为:「从真正人类学发展的科学角度来看,筷子是一种极端原始的、天然的工具,多数人种在刚开始学会使用工具时,都懂得用几根树枝来取代手夹起食物。不含任何复杂的工艺技术。欧洲人却率先进化,以石刀替代树枝,进而发展到金属刀具,最后又发展出叉子。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繁琐的西餐礼仪。刀叉正是欧洲人工业文明、理性精神的一种最直接反映,自己动手,性强,重推理,重解析,更有利于锻炼思维能力。而拿筷子的华夏人则是吃现成的,不必思考,一点东西你推我让,团团圆圆模棱两可,凡事爱持模糊概念,所以思维外国人有没有用筷子没有
所以是中国发明 筷子,是中国人发明及开始使用的,作为手指的延伸,中国古语「箸」。后流传至东亚国家,也成为其它东亚民族常用的饮食工具,用以夹起食物及把食物运往口里。筷子有木头
竹子
金属
象牙
和现代的塑料。筷子两字在中文当中意思为「快速易于夹取的棍子」。 各国筷子的特色 中国:筷子大多为近似长方体或圆柱体,只在头部与尾部比较略细。由于竹的生长比较快和广泛,竹筷的使用率很高。 日本:筷子头是尖的,通常都是木制,也有包漆的,名称沿用中国古语「箸」(はし、hashi)
也有特别为烹调用的巨型长筷,日语称为「菜箸」。。 朝鲜半岛:因为战乱关系,为使筷子更耐用,他们的筷子都是扁平的两片金属做成的。称为「젓가락」,是「젓(箸)」+「가락」(条棒)构成的词汇。 使用的礼节 夹起之后,不应该放回盘 不能将筷子叉入一碗米。这是祖先奉献物安置方法。 不要用筷子敲打碗盆。逢到家里请客吃饭时,尤其不可将筷子胡乱地敲打碗盆。 演变 中国人用筷子有五千年的历史,筷子相当于手指的延伸。 起源:古时候,北京人用大锅煮食物,往往煮熟后很久,锅上还热腾腾的冒气,饿极的人常常急着吃而烫到手,于是改用两根树枝将食物从锅里捞出并送到嘴里。 普及:孔子反对在餐桌上用刀,刀使人联想到厨房及屠宰场,有违「君子远庖厨」。所以中国食物都先切成人口的大小,或是煮烂到可以用筷子撕裂的程度才上桌。故而餐桌上筷子大行其道。 改进:树枝的使用在正式的场合太长,于是逐渐将树枝削成合适的长短。后来又进一步发现,筷子太细不适合撕裂食物,太粗又不好握。经过不断的改进,筷子才成为今天的形状——夹食物的那段是圆柱形,另一端是四方形,上端粗下端细。 公筷 今日家庭、餐馆多备有公筷。 筷子与指关节炎 有研究称,天天使用筷子有可能引起手指关节炎。 能力不发达,未能产生工业革命。」
参考: knowledgeyahoo/question/qid=7006102903280
以上就是关于筷子的起源和来历 筷子的起源和来历是怎样的全部的内容,包括:筷子的起源和来历 筷子的起源和来历是怎样的、吃饭使用的餐具,筷子的由来是怎样的、筷子的由来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