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当写作“荤腥”。
1、“荤”指气味浓烈的蔬菜,比如韭菜洋葱等。
佛家认为不让嘴里有怪味出来是对众生的一种尊重。对于“荤”字,《说文》的解释为:荤,臭菜也(荤菜,气味浓烈的菜);《苍颉篇》也说:荤,辛菜也(荤菜是辛辣的菜)。可见,“荤”在早期实实在在是指辛臭味很重的蔬菜。
2、“腥”指肉类,包括天上飞的、地上走的、水里游的以及各种幼仔及禽卵。
腥味,伤生害命,损慈悲心。比如麻雀、野鸡、野兔、鸽子、乌鸡、牛、羊、猪肉、鱼、虾、龟、鳖这些血肉有情之品可滋养血肉有情之躯。
扩展资料:
佛法不吃荤腥的原因:
佛法主张不食荤腥,不食肉是因为慈悲心,不忍伤害众生以充己口腹;不食葱蒜等是因为荤菜具有强烈刺激性气味,食用后口气恶臭,会助长*欲,会影响他人。此外,《愣严经》说:荤菜生食生嗔,熟食助*。
佛教经典和历代祖师都主张为佛弟子要戒杀不吃肉,这样做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培养慈悲心的需要,同时吃素也是放生,避免自己造作杀业。
我们要区分的是姜、芥、椒,这些是不属于荤腥的。在上乘一点的戒律修持上,除了戒荤腥之外,还要戒刺激及调味剂,那就不吃了,但是它不属于荤腥的范畴。因为这些东西本质上来说是清的,就是清洁,清静的清,甚至于像辣椒之类的,是可以明目的。这是我们要注意的。
荤是一个汉字,读作hūn,本意是指葱、蒜等辛臭的蔬菜,后来指部分动物性食物,如鸡、鸭、鱼等。
该文字在《说文》和《苍颉篇》等文献均有记载。
(1)荤hūn
(2)形声。从丱,军声。本义:指葱蒜等辛臭的蔬菜
(3)同本义 [a acrid and strong-smelling vegetable]
荤,臭菜也。――《说文》
荤,辛菜也。――《苍颉篇》
膳荤。――《仪礼·士相见礼》。注:“辛物,葱韭之属。”
膳于君有荤桃茢。――《礼记·玉藻》。注:“姜及辛菜也。”
然后荤菜百蔬以泽量。――《荀子·富国》
唯不饮酒、不茹荤者数月矣。――《庄子·人间世》
(4)又如:荤辛(味道浓重、辛臭的蔬菜。佛家禁止使用)
(5)其来源为动物一部分和所生产的食物。如鸡、鸭、鹅、猪等。与“素”相对 [meat or fish diet]。
另见xūn
(6)佛教徒称葱蒜等有特殊气味的菜:五~(有几种说法,大致指葱、蒜、韭、薤、芫荽等。亦称“五辛”)。
(7)肉食:~菜。~素。吃~。开~。(注:自梁武帝明令禁止僧人食肉以后,“荤”与“腥”并称为“荤腥”。后来简称为“荤”,遂默认肉食叫“荤”。)
(8)指低级、粗俗的语言:这人说着说着就带上了~字儿。
荤是素的反义词。
古代“荤腥”中“荤”指的是气味比较浓烈的蔬菜,比如葱、蒜、韭菜、洋葱等,“腥”指的是鸡、鸭、鱼等肉类;“荤腥”一词最早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斋戒》中的“每因斋戒断荤腥,渐觉尘劳染爱轻”。
“荤腥”出处:《斋戒》白居易
每因斋戒断荤腥,渐觉尘劳染爱轻。
六贼定知无气色,三尸应恨少恩情。
酒魔降伏终须尽,诗债填还亦欲平。
从此始堪为弟子,竺乾师是古先生。
荤指五荤,葱、蒜、韭、薤、芫荽等有特殊气味的菜。腥指肉食。
佛教戒荤,是因为佛在禅定中发现,荤的气味为鬼道众生所喜,食荤则鬼常吻食荤者之唇,令其福德消减,而且荤菜生食令人易生嗔心,熟食易生*心。故要戒荤。
戒腥,则是因为慈悲心,还有果报的可怕。众生平等,而且六道轮回,动物与我们过去世中皆曾互为父母亲人,何忍相杀相啖。食肉罪与杀生同,果报在地狱。有诗云:我肉众生肉,名殊体不殊,原同一种性,只是别形躯,苦恼从他受,肥甘为我须,莫教阎老断,自揣看何如!
在现代汉语词典里,“荤”指的是鸡、鸭、鱼等动物性食物;而“腥”,指的是散发出强烈气味的食物。
首先来看“荤”。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下令统一各国文字,实行“书同文”政策,由丞相李斯、中车府令赵高、太史胡毋敬编撰了一部文字工具书《仓颉篇》。《仓颉篇》对“荤”字的解释如下:“荤,辛菜也。”
东汉时期,著名文字学家许慎编撰了中国第一部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书《说文解字》,《说文解字》里也有对于“荤”的描述和解释:“荤,臭菜也。”
综合这两部书的解释,我们可以看出,“荤”字最初的意思,与鸡、鸭、鱼等动物性食物没有什么关系,指的是散发出强烈气味的植物。一个非常明显的证据是,“荤”字是草字头,而非月字旁。
接着来看“腥”。先秦时期出现的儒家经典著作《尚书》中有一篇“酒诰”,提及了“腥”字:“弗惟德馨香祀,登闻于天;诞惟民怨,庶群自酒,腥闻在上。”意思是说,没有明德芳香的祭祀,升闻于上天;只有老百姓的怨气和群臣私自饮酒的腥气,升闻于上。
在《说文解字》,里,则对“腥”字解释如下:“腥,星见食豕,令肉中生小息肉也。从肉、从星,星亦声。”在这里,“腥”指的是病猪肉中生星星点点不能食用的部分。
在《论语》里,有“君赐腥,必熟而荐之”的描述,意思是国君赐给生肉,一定煮熟了,先给祖宗上供。这里的“腥”,指的是没有煮熟的肉类。
扩展资料古代里的“腥”字,与动物性食物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它是以月字为部首。
随着时间的推移,“荤”字和“腥”字逐渐合二为一,变成了一个经常固定组合的词语“荤腥”,统指动物性食物,即肉食。
唐朝诗人白居易写过一首七绝律诗《斋戒》,开头两句诗便是:“每因斋戒断荤腥,渐觉尘劳染爱轻。”白居易晚年信奉佛教,经常居住在洛阳的香山寺里,自号“香山居士”。信奉佛教就得吃斋,不吃鸡、鸭、鱼等动物性食物,反而觉得精神抖擞,越活越年轻了。
对于僧人来说,并非所有的肉食都能大吃特吃。佛教经典《楞严经总论》专门进行了一番解释,说僧人所吃的肉食,必须是“五净肉”。所谓“五净肉”,是指“不见杀、不闻杀声、不为我杀、自死、鸟残”。不见杀是指不是僧人所宰杀的肉,不闻杀声是指不得亲闻他人宰杀的肉,不为我杀是指不因为僧人而宰杀的肉,自死是指芸芸众生自己生命终结的肉,鸟残是指芸芸众生被弱肉强食后剩下来的肉。
佛教从天竺传到中国之初,也没有禁止僧人吃肉的规定。到了南北朝时期,梁武帝萧衍信奉佛教,大力提倡吃素食,不吃肉食,从而在全国形成了僧人“不沾荤腥”的习俗。
以上就是关于浑腥指什么全部的内容,包括:浑腥指什么、荤是什么意思、荤腥最初指什么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