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本观点

蛋神22023-04-25  42

答案:

解析人本主义的基本观点是:

1、作为对所向往的人性的追求,它在文艺复兴时期扬弃了狭隘的哲学体系、宗教教条和抽象推理,把价值由以神为本转变成以人为本,鼓吹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以致成为一种普世文化;在20世纪,它形成了以肯定人的根本价值、强调人的尊严为主旨的思想运动。

它认为人和人的价值具有首要的意义。人本主义的终极意义在于以人为本,以纯真的爱和天赋的善追求人类的最大福祉。

2、人本主义的社会价值取向倾向于对人的个性的关怀,注重强调维护人性尊严,提倡宽容,反对暴力,主张自由平等和自我价值体现的一种哲学思潮与世界观。

人本主义偏重人、主体、人生、主观、个体存在、自由意志、价值、直觉、体验、情感等。

供参考。

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是根植于其自然人性论的基础之上的。他们认为,人是自然实体而非社会实体。人性来自自然,自然人性即人的本性。凡是有机体都具有一定内在倾向,即以有助于维持和增强机体的方式来发展自我的潜能;并强调人的基本需要都是由人的潜在能量决定的。但是,他们也认为,自然的人性不同于动物的自然属性。人具有不同于动物本能的似本能(instinct oid)需要,并认为生理的、安全的、尊重的、归属的、自我实现的需要就是人类的似本能,它们是天赋的基本需要。在此基础上,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进一步认为,似本能的需要就是人性,它们是善良的或中性的。恶不是人性固有的,它是由人的基本需要受挫引起的,或是由不良的文化环境造成的。

人本主义的发展

20世纪50至60年代的美国,在物质文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各种社会问题,加之冷战的影响,在人们心理上造成了很大的压力。以罗杰斯和马斯洛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这一切不安的根源在于缺乏对人的内在价值的认识。因此提出,心理学家应该关心人的价值与尊严,研究对人类进步富有意义的问题。他们既反对把人的行为归结为本能和原始冲动的弗洛伊德主义;也反对不管意识,只研究刺激和反应之间联系的行为主义。由于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是近代心理学两大传统流派,人本主义心理学又与他们有着明显的分歧,因此在西方,人本主义被称为心理学的第三势力。人本主义认为人有自我的纯主观意识,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只要有适当的环境,人就会努力去实现自我,完善自我,最终达到实现自我。所以人本主义重视人自身的价值,提倡充分发挥人的潜能。

人本主义亦称为以人为中心疗法。以人为中心疗法建立在假定人性生来就是努力自我实现的哲学基础上,人本主义相信每个人都有自我疗愈、自我实现的愿望和能力。人本主义的代表人物罗杰斯认为治疗的目的不仅仅在于解决问题,而是在于支持来访者的成长过程,以致他们能更好地解决他们目前甚至是将来面临的问题。或者说,人本主义是要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所以,人本主义的目标不同于传统治疗的目标,它的目标是使得来访者达到深层次的独立和整合,它重视来访者的整个人,而不是来访者目前的问题。

人本主义认为来访者是治疗的首要因素,治疗关系提供了一个来访者自我治愈能力活动的支持结构,“来访者就像有特殊治愈能力的魔术师,治疗师搭建舞台并作为助手提供魔术表演的条件”。在咨询的过程中,咨询师与来访者是平等的,咨询师的任务不是指导来访者,而是要跟随来访者,陪伴他们去发现自己的内在,并进行重新整合。依据罗杰斯的观点,治疗师和来访者是平等的,来访者的改变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种平等关系。治疗师的真诚、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和同感,是来访者发生改变的非常重要的因素。

人本主义的理念

真诚或言行一致 言行一致意味着咨询师在治疗过程中保持一致,值得信赖。如果要言行一致,真诚是根本或基础,心理咨询师的真诚是与来访者建立信任和安全感的重要因素。如果咨询师不能够真诚,在咨询师的内在体验和与他们经历相匹配的外部表达上就很难一致,当来访者发现咨询师言行不一的时候,就很难建立对咨询师的信任。如果治疗师是不完全值得信赖的,治疗过程就有可能受到负面的影响。

咨询师要以开放的心态表达他当时与来访者在一起的感情、思想、反应和态度。心理咨询师要成为来访者真诚的榜样。在表达如愤怒、开心、沮丧、喜欢、心仪、关心、厌倦、恼火等情绪,以及在表达情感方面,保持言行一致是有必要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心理咨询师应该冲动地说出他的所有反应或感觉,因为自我表现也必须是在恰当的时间适度地进行。就这一点来说,对心理咨询师或治疗师的要求相当高,因为模仿的真诚不可能达到真正的真诚,而真诚对于我们绝大多数人来说并不是一件非常容易做到的事情。以人为中心疗法强调,如果咨询师对来访者不能做到真诚,将会使咨询处在有隔阂的气氛中,因此如果咨询师不喜欢或者不接受来访者而假装接受,治疗将不会有良好的效果。

例如:一位来访者因为情感问题而造成了抑郁,并且前来咨询。在咨询的过程中,心理咨询师得知,这位来访者是因为与有妇之夫的感情纠葛而造成的困扰。恰逢这位心理咨询师在婚姻中曾被伤害过——她的老公发生过婚外情。这时,对于这位心理咨询师来说就是非常严峻的考验,如果这位咨询师仍然没有从那段经历中走出来,她就很有可能对这位来访者产生愤怒(这也是精神分析中所说的反移情),这时,她该如何对这位来访者真诚呢?假如她用一位心理咨询师的标准要求自己,觉得她应该理解、包容来访者,并努力做出她应该做的样子,保持对来访者的“热情、理解、包容”,但她的内心却是愤怒、恼火甚至是憎恨的——她内心的想法可能是,就是你们这些第三者破坏别人的家庭,才造成了别人家庭的不幸。这时,这位心理咨询师的内在和外在就是不一致的,虽然她可能会非常努力地控制自己,不让自己的内在情感泄露,但她的语气、肢体动作、不自主的表情等等都将会出卖她,因而造成来访者对她的不信任。

如果这位心理咨询师已经成功地处理了那次婚姻危机,并且也真正从那次事件中走了出来,那么,她在这样的咨询中将会更容易处理一些。这时,她对来访者的理解和包容将会更真实,不会让来访者失望而归。

如果那次的婚姻危机对于这位心理咨询师的影响仍然存在,也并不代表这位咨询师就不能继续做这个个案了,或者咨询师就不能取得来访者的信任了。假如这位咨询师能够意识到自己的情绪,并且能够及时提醒自己——这位来访者并不是她老公的出轨对象,努力使自己保持中立立场,这样的咨询仍然能够继续下去。如果这位心理咨询师能够真诚地将自己那段不堪的经历与来访者分享,告诉来访者她的痛苦、她的烦恼,但是不会把不良情绪发泄在来访者身上,那么来访者有可能将会更加信任这位心理咨询师,从而也更加能够坦诚地打开自己的心扉。并且,咨询师和来访者都将能相互从对方身上学到自己需要的一些东西。最终,这有可能会成为一个非常成功的心理咨询案例。我想这应该是心理咨询比较高的境界吧。

当然啦,如果我们心理咨询师的内在建设得比较好,或者说自我比较完善,她已经成功地从那次婚姻危机中走出来了,并且从那次危机中学到了许多东西,了解到自己的某些不足也是促成婚姻危机的因素,并不完全是老公或第三者的责任。那么,她就不容易受到来访者情绪或事件的扰动,也能够更加真诚地对待来访者。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只有全部自我实现的咨询师才能进行有效的咨询。咨询师也是人,不能期望他们是完全真实的,但是如果心理咨询师在与来访者的关系中保持一致,他们之间就会产生信任,治疗过程也就会顺利进行。真诚和言行一致应贯穿于治疗过程的始终,而不是时有时无。

无条件积极关注 心理咨询师对于来访者应该是无条件地接纳和关注,不应该对来访者的感情、思想、行为等有“好”、“坏”、“对”、“错”的评价或判断。如果关心来自咨询师自己的被喜欢和被欣赏的需要,或者咨询师用自己的道德标准、价值观去评判来访者,就会抑制来访者的有建设性的改善。治疗师不能附带任何条件认可和接受来访者。咨询师通过他们的行为表示认同来访者的价值观,来访者就能自由表达他的情感和经历。

罗杰斯认为,无条件的关心、珍视、接受、重视的程度越深,治疗成功的机会越大。他也明确表明,对于治疗师来说,在所有时间都真正关心和无条件接受是不可能的,但是如果治疗师对来访者不尊重、不喜欢或者厌恶,治疗工作就不可能有收获。

接受是对来访者的信念和情感的认可,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对所有行为都表示肯定。当来访者的有些行为确实不合适时,咨询师仍然需要协助来访者消除或减少这些行为。无条件积极关注,并不代表心理咨询师要对来访者的所有一切予以肯定或接受。当来访者的某些行为已经不能适应社会,或者已经给他自己造成了困扰的时候,咨询师不是要包容来访者的这些行为,或者肯定他的这些行为,而是首先要从一个咨询师的立场去理解它,要了解到他之所以这样做,行为背后是有其他更深的原因的。来访者这样做了,也不代表他就是一个十恶不赦的人。心理咨询师所要做的并不是去批判来访者的行为,而是要协助来访者找到这个行为背后的根源,帮助他消除这个根源,以减少他这种行为的再次发生。

准确同感或同理心 在治疗期间,心理咨询师要准确理解来访者的经历,并灵敏地觉察到来访者的情感变化。治疗师要能够觉察来访者的体验,特别是来访者当时的感受。如果咨询师能够足够敏锐并跟随,首先,能让来访者感觉很温暖,让他觉得在这个世界上终于有一个人能够真正理解自己、懂自己了,特别当咨询遇到瓶颈的时候,咨询师的这种同理心能够快速破冰,使咨询进程跨上一大步;其次,这样做可以让来访者学会觉察自己的情绪,允许自己的情绪,并学会与自己沟通、深入了解自己;第三,许多来访者习惯性地压抑自己的情感、情绪,久而久之,他们对自己的情感、情绪已经失去了知觉,如果咨询师能够准确地同感,将对他们有很大的触动。所以,同感是咨询过程中,来访者取得进步的最强有力的决定因素。

准确同感并不意味着来访者开心的时候,咨询师也跟着笑;或者来访者悲伤的时候,咨询师也跟着流泪。真正的准确同感,是要咨询师能够觉察来访者表面情绪下更深层次的真实感受。

我曾经有过这样一个案例。来访者是一位非常有礼貌的姑娘,进门的时候总是笑眯眯的,在咨询的过程中也常常笑一下。但是,她的笑明显是“挤”出来的,在她的笑容的背后,明显压抑着悲伤、愤怒、委屈。

在建立了良好的咨访(咨询与来访)关系之后。有一次,当她再次微笑的时候,我问她,“你刚刚笑了,是开心吗?”她愣了一下,说,“这时不应该有笑容吗?”我说,“那么你的笑容就是在应该有笑容的时候,就会有,是吗?”听了我的这句话,她愣了一下,然后脸上的笑容慢慢消失了。我说,“这么多年了,你太辛苦了。以后,在咨询室里你不需要这样的笑容,如果你开心或高兴了,你可以笑,但在咨询室里你不再需要这样礼节性的笑容。在这里,你有什么样的情绪,就可以允许它自由地流淌出来。”我的话音未落,她的眼泪刷一下就出来了。她一个人无声地流着泪,几分钟后,当她擦干眼泪的时候,明显发现她整个人变得很轻松。

是的,这些年来她已经习惯压抑自己的情绪而不自知了,她用这种礼节性的微笑掩饰她内在的一些情绪,这种掩饰不仅骗过了别人,甚至也骗过了她自己,但是这给她的生活、学习带来了非常大的麻烦。

她的心理咨询仅仅持续了一个多月,因为春节来临了,她妈妈就带她回老家了。春节过后,她们母女俩再次来到了咨询室,进门的时候,两个人的脸上都带着笑容。这让我觉得非常奇怪:这位女孩子的抑郁情绪已经造成很大的麻烦,导致非常聪明的她不得不退学了,这次她们是来办退学手续的。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什么母女两会满怀笑容呢?她妈妈说,“真的太感谢了!今年的春节,我们一家三口在一起包饺子,其乐融融。我们家已经十几年没有这样了。这么多年来,女儿都不理睬我们。但是这次的春节,我们一家人过了一个真正的团圆年。”。

在心理咨询室里,这样的故事并不少。因为抑郁而走进心理咨询室的人,通常来说情绪压抑得都比较厉害。很多人从小都非常优秀,对自己的要求严格,在道德方面对自己的要求也是非常高的,所以他们不允许自己有瑕疵的行为:不允许愤怒、不允许悲伤、不可以没礼貌。日积月累,他们对自己的情绪压抑得越来越多,终于有一天,他们的内在再也承受不了这么多的情绪垃圾了,于是情绪一下子就出现了很大的问题。

所以,在咨询室时,如果心理咨询师看见来访者笑,就认为他们很开心,并且也跟着笑,那么咨询很有可能就停留在表面,很难深入下去。

人本主义的应用领域

以人为中心疗法可应用于个体、群体和家庭治疗中,包括焦虑、酗酒,受心理影响的生理问题、恐惧症、交往困难、情绪低落、癌症以及人格分裂。将以人为中心疗法运用于危机干预时,效果更好。如当意外怀孕,生病或者失去亲人时,那些从事帮助职业(护士、医师、教育和牧师)的人在危机时刻经常被首先求助,如果他们具备人本主义所描述的那些基本态度就会做得更好。当人们处在危机状态时第一步就是给他们一个完全表达自我的机会,耐心地倾听和理解是做到这一点的关键。倾听和理解能帮助处在危机状态的人们,让他们在混乱中保持镇静,使他们能够考虑得更清楚,做出更好的决定。尽管人们的危机不可能通过与帮助者的一两次接触就可以解决,但是这种接触可以为后来能够接受帮助开辟道路。如果一个人在危机时没有感到被理解和被接受,他和她就将失去回到正常状态的希望,并且在将来也不会寻求帮助。真正的支持、关心和无条件的热心有利于促进人们采取行动,顺利通过并解决危机。深层次理解的交流要比直接解决问题的干预好,处于困境中的人们不需要错误的信心“事情一定会好的”,然而关心你的人的存在,及与其的心理接触能更有益于治愈。

以人为中心疗法广泛应用于专业人员训练,和助人工作相关人员的训练。这种治疗方法重视与来访者相处,反对用一味解释或指导的方式来显示治疗师强于来访者。而其他治疗方式认为治疗师处在指导地位,做出解释,形成诊断,探测潜意识,分析梦境以及让个体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因此以人为中心治疗要比其他治疗模型让来访者感到更安全和平等。

虽然人本主义或以人为中心疗法是以心理治疗的理念提出来的,但其实它适用于所有人际关系而不以仅是心理治疗。无论是在个人生活还是工作中,真诚、同感和无条件关注这类态度对我们与人交往都很有益。我觉得,特别是在家庭中,如果父母能够了解到这些理论或观点,将“真诚或言行一致”、“准确同感”,特别是“无条件积极关注或接纳”运动到生活中,特别是与孩子的互动中,将很大程度上降低将来孩子陷入抑郁或有其它心理疾病的可能性。通常来说,我们的父母太容易根据自己的感觉或价值观去为孩子做决定了,或者对孩子的“爱”多数是有条件的——“如果你这次考到95分以上,我们就带你出国旅游”,“哇!你考了100分呀!真棒!”,甚至会给孩子一个拥抱;如果孩子这次没有考好,则出口大骂或者棍棒交加,更糟糕的是,有些家长假装这件事情没有发生,但对孩子却不理不睬。长此以往,这种对孩子的影响将是终身的,有的来访者甚至已经到了四五十岁,回忆起自己某一次考试没考好,父母对自己不理不睬、闷闷不乐的感觉仍然心有余悸。他们说,在那之后,他们变得非常小心翼翼——如果父母一旦不开心,他们就担心是不是自己哪里又犯错了,这也为日后的抑郁埋下了一颗种子。

人本主义对心理咨询师的要求

从表面看人本主义对咨询师的要求不高,它认为治疗师不必有任何特别的知识,准确的心理诊断也被认为是没必要的,而且也不需要干预治疗。所以,看起来好像人人都可以做人本主义心理咨询师。其实,以人为中心疗法对治疗师有很高的要求,有效的以人为中心治疗师必须是脚踏实地的集精力、关心、投入、重视、耐心、以及成熟的方式接受来访者。没有以人为中心疗法的态度或生活的方式,仅仅有应用的技能可能是无用的。所以,人本主义对咨询师或治疗师的要求其实是极高的。首先,要做到真正真诚和言行一致就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这对咨询师来说是极大的考验,也极大程度上影响了疗效;其次,无条件积极关注和接纳也是非常难的,它要求咨询师在咨询过程中,尽量做到一个无我的状态,减少自己的价值观、道德观、情绪、情感对来访者的干扰,这就要求咨询师内在的“垃圾”越少越好,只有这样,心理咨询师才能够做到这一点。否则,假装出来的积极关注和接纳,来访者就感觉不到真诚,心理咨询师也很难做到言行一致;再者,做到准确同感也是非常难的,它同样要求咨询师的内在要非常“干净”,只有这样,心理咨询师才能无“污染”地感受或折射来访者的情绪,了解他们的认知加工模式。人本主义认为同感是治疗过程中,来访者取得进步的最强有力的决定因素。对于咨询师来说最大的挑战就是对那些有着不同生活经历的来访者能够准确同感。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来访者很难遇到像心理咨询师那样能够真正倾听并理解他的人,他们才走进了咨询室,如果咨询师也不能真正与他们同感,咨询效果将大大打折扣。

另外,我认为人本主义促进了我们心理咨询师的自我成长。在中国,早期进入心理行业的许多心理咨询师是带着自己的困惑或者问题走进这个行业的,如果我们没有解决好自身的问题,那么,我们内在的“垃圾”将不可避免地污染到来访者,或者,我们有可能被有同类问题的来访者拉进泥潭。

人本主义的局限性

尽管以人为中心治疗对心理咨询有很重要的帮助,但在实践上仅仅用这种方法还是有一些局限性。首先,走进心理咨询室的许多来访者都是被他们当下的症状、困扰折磨得太痛苦了,才来寻求帮助的。通常情况下,他们只想解决他们当下的危机,或缓解生理、心理综合症状,或者学会处理问题的技能。他们急需的是“鱼”而不是“渔”。有时他们期望一个指导性的咨询师,不喜欢不能提供足够指导的人。有些来访者甚至就希望咨询师告诉他们如何做,希望他们按照咨询师说的去做了,他们的问题就得到解决了。人本主义的观点是解决来访者最终的问题,而来访者在多数情况下,只想解决当下的问题。所以,在咨询过程中,如果只用人本主义或以人为中心疗法,在短期内可能会让来访者失望。当然,在最初几次的咨询过程中,人本主义的理念还是非常有用的,它可以帮助咨询师尽快与来访者建立起良好的咨访关系。

以人为中心治疗的另一个局限就是很少有咨询师能够真正地做到“真诚或言行一致、无条件积极关注或接纳、准确同感”。咨询师要做到特别通透,在咨询过程中,才能允许来访者的情绪无阻碍地通过,而不被咨询师内在的“垃圾”反弹回来,从而给来访者造成二次伤害。这其实给心理咨询师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心理咨询师的内在建设得越完善,就越能够做到这几点,否则,在多数情况下,如果咨询师按照要求努力去做,就会让来访者感觉不真诚,从而失去对咨询师的信任。从另一方面说,我们确实并不能做到像罗杰斯那样,但是我们每个咨询师也可以创造出自己的特色,甚至于可以不用创造,而是自然而然的本性流露,往往也有非常好的效果。

还有一个局限性就是心理咨询师与来访者文化的一致性,一个人本主义的咨询师需要表达自己的同感,如果咨询师表达得太直接,习惯于非直接性交流的来访者会对治疗师同感的直接表达而感到不舒服,那么,咨询师的同感表达反而会带来不良效果。

经过多年的实践经验,我深刻体会到人本主义是非常好的理念,我们最好将它贯穿于整个咨询过程中,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如果心理咨询师在整个咨询过程以人本主义的态度对待来访者,然后再根据每个来访者的实际情况,结合其它疗法,对咨询进程确实有非常大的推进作用。

最后,我想再次强调及呼吁的是,如果将人本主义的理念用到现实中,特别是与孩子的互动过程中,我们的所获将远远大于在咨询室内的运用——因为我们将可以减少不良情绪,避免心理疾病的产生。

以上就是关于简述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本观点全部的内容,包括:简述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本观点、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理论基础、人本主义理论的目的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667806.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