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二字在古代其实是指代中原,而这二字的由来则可追溯至西周时期刻于“何尊”上的铭文“宅兹中国”。根据《周礼》这一古籍的记载,古人建立邦国主要是通过土圭法来择选地域。借助土圭法,古人能够确定地中所在。
中国,以华夏文明为源泉、中华文化为基础,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中国是以汉族为主体民族的多民族国家,通用汉语、汉字,汉族与少数民族统称为“中华民族”,又自称“炎黄子孙”、“龙的传人”。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距今5800年前后,黄河、长江中下游以及西辽河等区域出现了文明起源迹象;距今5300年前后,中华大地各地区陆续进入了文明阶段。
距今3800年前后,中原地区形成了更为成熟的文明形态,并向四方辐射文化影响力;后历经多次民族交融和朝代更迭,直至形成多民族国家的大一统局面。20世纪初辛亥革命后,废除了封建帝制,创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中国大陆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制度。
古代史-原始社会:
代表人物:有巢氏 、燧人氏 、伏羲氏、炎帝(神农氏) 、黄帝(轩辕氏) 、尧 、舜、禹。
中国的原始社会,起自大约170万年前的元谋人,止于公元前21世纪夏王朝的建立。原始社会经历了原始人群和氏族公社两个时期。氏族公社又经历了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两个阶段。
元谋人是已知的中国境内最早的人类。北京人是原始人群时期的典型。山顶洞人已经过着氏族公社的生活。长江流域的河姆渡氏族和黄河流域的半坡氏族是母系氏族公社的繁荣时期。大汶口文化的中晚期反映了父系氏族公社的情况。
“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项目认为,距今5800年前后,黄河、长江中下游以及西辽河等区域出现了文明起源迹象;距今5300年前后,中华大地各地区陆续进入了文明阶段。
距今3800年前后,中原地区形成了更为成熟的文明形态,并向四方辐射文化影响力,成为中华文明总进程的核心与引领者。
传说中,黄帝是大约4500多年前,生活在黄河流域原始部落的部落联盟首领。他提倡种植五谷,驯养牲畜,促使这个部落联盟逐步强大。
他曾率领部落打败黄河上游的炎帝部落和南方的蚩尤部落。后来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结成联盟,在黄河流域长期生活、繁衍,构成了以后华夏族的主干成分。黄帝被尊奉为华夏族的祖先。中华民族被称为炎黄子孙,就是这么来的。
黄帝以后,黄河流域部落联盟的杰出首领,先后有尧、舜、禹。那时候,部落联盟首领由推选产生。尧年老了,召开部落联盟会议,大家推举有才德的舜为继承人。
尧死后,舜继承了尧的位置,舜年老了,也采取同样的办法把位置让给治水有功的禹。这种更替首领位置的办法,历史上叫做“禅让”。
中华文明,源于三皇五帝,成长于夏商周,成形于秦汉,延续于唐宋,此后开始衰微,但自始至终一脉相承,堪称世界文化奇迹。据此寻源。
1、三皇五帝的活动中心在大河及支流渭水、汾水、古洛水区域,也就是现在的沿黄河中下游的陇西、陕中、晋南、豫西为中心向周边辐射的区域,开始出现简单的象形文字,经济文化水平比周边民族发达,而且把所居住地区自称为中国,并称自己为中华,周边为蛮夷,这时中国的遗址或景点很多,比较出名的有:甘肃天水大地湾遗址、伏羲庙、卦台山,陕西黄陵县黄帝陵、宝鸡炎帝陵,山西临汾市尧都、河南禹县禹都等;
2、夏商周的活动中心仍在大河及支流渭水、汾水、古洛水,并拓展至东夷的古济水、蛮苗的汉水等区域,疆土面积扩大,夏商时期有成熟的甲骨文字,这也是汉字的真正起源,周朝时期,中华文化迅速发展,尤其东周时期,出现文化井喷现象,诸子百家争鸣。文化向东海向长江以南地区大规模拓展,由现在的甘肃陇西、陕西中部、山西中南部、河南西部继续沿黄河向河北、山东推进,并南下向湖北、湖南、安徽、江苏、浙江、江西、四川等地挺进与夯实,从此奠定了这些省份成为中国文化大省地位的基础,并逐渐形成为中华文明的核心省份,自古以来,为国家输出众多栋梁人才。比较出名的遗址或景点有:山西省:夏县东下冯村夏墟、太原市晋祠等,河南省:堰师市二里头村夏墟、安阳市殷墟等,陕西省:扶风县周原遗址、岐山县周公庙,山东省:曲阜市孔庙等,河北省:邯郸武灵丛台等,湖北省:宜昌屈原祠,江苏省:苏州虎丘等。四川省:都江堰等。
3、秦汉的活动中心仍然在大河流域,但疆土面积明显扩大,和现在中国的版图相似,中华文化普及至疆域所达之地,汉朝把儒家文化提升至国学,汉赋晋字推进中华文化继续前进,形成较为稳定的汉文明,一直沿袭至今天。文化传播继续向南推进至长江、珠江一代,向东北推进至辽河一带,主要文化景点有:陕西:西安市兵马俑坑、韩城司马迁祠墓,山西省:解州关帝庙,河南:洛阳白马寺,河北省:秦皇岛秦皇求仙台、四川省:武侯祠、古蜀道,安徽省:合肥市逍遥津遗址、亳州曹操宗族墓地,湖北省:武汉黄鹤楼、江陵荆州古城、咸宁赤壁古战场,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汉墓等。
我国历史悠久,五十六个民族有着各自不同的习俗文化,能够融合在一起自称中华人,是我们作为炎黄子孙的骄傲,
大家知道为什么我们要说自己是“中华”人吗?这个词又是怎么演变而来的呢?
:炎黄子孙剧照
一、关于“中华”的传说
浩瀚五千年的时光长河孕育了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这两个伟大的人类文明史中有许多传说是关于“中华”二字的,我们能够看到最早出现的记载,应该是在三皇五帝时期。
黄帝姬轩辕建立部落开始,就有了区分自己王族和其他部落人的叫法,但当时并不是将“中华”二字合在一起,而是将“中、华”单独分开,这里面还有几个传说。
:黄帝姬轩辕剧照
1、
华胥“人祖”
“中”比较好理解,在古代,人们并不知道地球是圆的,朝夕生活的土地辽阔万里,如同一卷长轴绵延无边,但不管疆域多辽阔总会有中心点,于是,人们就根据自己生活的区域、文明的发展、经济的繁荣,将黄河和洛水地区称为中原,即“中”。
这是因为河洛地区在几千年前被人们认为,是我们脚下所踏土地最核心的部分,黄河是母亲之水,孕育了华夏人,所以将中心点设在这里无可厚非。
“华”则有传说的性质,盘古开天地,女娲造人,伏羲创世,可是这几人又是怎么来的呢?总不至于是石头里蹦出来的吧?于是,聪明的古人,就给这几个创世神找到了出处——华胥。
《列子·黄帝》中叙述,伏羲和女娲是有母亲的,此人就是华胥。华胥一直都住在华山的西边,是一个女强人,统领着西安蓝田华胥镇。华胥孕育出了伏羲和女娲,也就成了炎帝和黄帝的祖奶奶,按照当时的母系氏族社会,所有炎黄子孙的名字前冠一个“华”字也不为过了。
来源于网络:华胥人物简介
2、
炎帝的传说
还有一种“中华”来源的传说是从炎帝那得来的,炎帝能够得到世人的拥戴和他的政治修为有直接联系,炎帝为人仁慈,不仅尽量避免战争,还想办法改善人们的生活。
在炎帝家乡有一个传说,炎帝为了让百姓生活得无病无灾,丰收连绵,用一个晚上诚心建造了三座天柱峰,就好像在上香,向天帝表达自己的诚心。
这三座天柱峰感动了天帝,从天降下一面谕旨,称炎帝为“赤帝”,天上有天帝,地上有赤帝。人们为了表示对炎帝的感谢,将这三座天柱峰的景色称为“三味生奇花”。
又因为古代花和华同音,慢慢的就变了意思,加上炎帝是最早在中原地区建立部落的,所以被称为“中华”。
来源于网络:炎帝人物简介
3、
大禹定都
大禹上任之后做了一件很重要的事:定都,按照文献记载,大禹并不是将国都建在了阳城,而是在河阳。只是河阳二字也是拆开的,应该是“河”之“阳”,也就是在黄河的北面。
为了避免产生误解,当时住在国都的人就自称为国人,而在外围的人看来,他们是居住在版图最中央的人,又因为大禹是华夏人,所以就有了“中华人”的说法。
不管是哪一种传说,都只是单纯的设想了“中华”二字的由来,而且指的还只是汉族人,可是能够在历史上使用千年之久的字眼,必然还有极深远的意义。
并且,在大禹、炎帝时期,人们所说的“中华”还是被拆开的单独字眼,想要拥有更广大的特指意义,就需要有一个人将这二字融合起来,这个人就是秦始皇。
:秦始皇人物漫画
二、中华合并
秦始皇是一个非常有野心谋略的政治家、军事家,正是有了他的野心,才会有了之后的大一统时代。六国统一,秦始皇的傲气更上了一层楼,面对五湖四海不断来称臣的小国,秦始皇开始骄傲自己所创造的丰功伟绩,哪怕是三皇五帝也不可同日而语。
在这样的豪情壮志下,这位“寡人”又给自己增加了个新称呼:皇帝。既然自己的称呼如此有气势,那么自己建立的国家也不能落后,有了大一统,华夏子孙就应该认识自己的国家,秦国已经是过去式了,现在秦始皇要为它更名。
取“中”字就可以看出,秦始皇内心对于秦朝以前的地位有着极大的不满。
虽然都是汉族人,但是在周朝,秦国就是一块小封地,偏远贫穷,是为了满足当时皇室子孙分家而建立起来的一个穷乡僻壤,来到这里的王孙都是不受宠的,而且因为地理位置实在太偏了,在春秋战国时期,这里的子民还一度被称为“蛮狄”人。
来源于网络:秦国地处偏远
这些旧历史都让秦始皇感到不满,而且他认为,既然说秦国是小国,那么我从一个偏远地方走出来建立了这么一个大国,现在我的国家就应该是世界的中心,因此,“中”字是深得秦始皇之心。
而用“华”字则说明秦始皇想要为自己及后世子孙正名,按照古时人们对地域、血统极严格的要求,如果不是真正的炎帝黄帝一脉传下的子孙,是不能完全算得上华夏人的,这个介意的点肯定有文臣来提醒秦始皇,这无疑是触及到了秦始皇的逆鳞。
秦始皇就认为,现在是我统一了大华夏,所有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都应该是归属我的,又有什么华夏、蛮夷之分?
就这样,“中华”二字经过几千年的分离被秦始皇融合在了一起。
来源于网络:“中华”二字
三、“中华”二字的升华
很显然,中华的自称很合后来各个王朝君主的心,在之后的朝代中,不断有学说将“中华”二字渲染得更加神奇,其中还有西汉时期结合天象的说法,更是加固了“中华”之理论。
值得一提的是,取中华之名,秦始皇主要的用意是想要将华夏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差别融合在一起,这才真的五湖四海是一家。
可是在之后的历史中,王朝更迭,政权分分合合,在各方势力分裂的时候,就有了区分,盘踞在边界的少数民族被政权中心踢出了“中华”这个大集体中,这和秦始皇的初心有了极大的分歧。
“中国”得名,始于西周,现今我们祖国的全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简称“中国”。虽然中国以正式国名是在近现代才出现,但“中国”一词在我国历史上公元前11世纪的西周初期就已经出现。
“中国”一词最早出现于距今约3000年前,西周初年所铸造的一尊青铜器(何尊)上的铭文中,铭文原文“宅兹中国”为“中国”一词的最早文字记载。“何尊”于1963年出土于陕西省宝鸡市宝鸡县贾村镇。
尊内底部铸有铭文122字,记述了周成王继承父亲周武王遗训,在成周营建都城、举行祭祀、赏赐臣子的一系列活动。其中“余其宅兹中或(国),自之乂民。”的意思是说:以此地作为天下的中心,统治民众。
成周作为西周王朝的都城在建成后,周成王将象征王权的九鼎安放在成周城中的明堂之中,并亲自主持祭礼,寓意定鼎中原,用以震慑天下。此时的“中国”便是指京师成周及附近的王畿之地(位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初义为“中央之城”。
:
“中国”一词在古代为“国中”之意
在我国古代,“国”字的本义是“邦国”、“封邑”,商周时期将人们聚居的地方称为“邑”,“邑”就是国,是指古代王、侯的封地,或是天子直接统治的区域,而“中国”就是指“中央之城”或“中央之邦”。
在周代文献中,“中国”一词有五种不同的含义:一是指京师、王畿之地,即国家的首都;二是指天子直接统治的王国;三是指中原地区;四是指国内、内地;五是指汉族居住的地区和建立的国家。最初的“中国”并没有具有国家概念,基本上是指国都,或者是中原地区。如上文中所说的成周,和周王室直接统治的王畿之地。
并且居住在中原地区的华夏族(汉民族前身)为区别居住在中原以外地区的四夷(东夷、南蛮、西戎、北狄),也称自己为“中华”,中原地区也是汉族最初兴起的地方。
“中华”在古时又称为“华夏”,因古籍中“华”和“夏”是指中原,两字同义反复,曾经相互通用,所以“华”即是“夏”,大约从春秋时期起,古籍中便将“华”与“夏”连用,所以“中华”又称为“华夏”。而“华夏”一词不仅指地理层面,还有更深层面的文化、民族方面。
“中国”一词最早出现是在中国宝鸡出土的青铜器“何尊”铭文之中。“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国,自兹乂民。”
其次,在《诗经》中,也有较早的记载。如《大雅·民劳》:“惠此中国,以绥四方。”但《诗经》里的此类“中国”实为“国中”,还不是真正指国家。称国家的“中国”一词,在战国诸子书中已屡见不鲜了。
在中国古代,国家有时统一,有时分裂,中国一词的含义在不同时代也不同,大致统一时期略指全国,分裂时多指中原。随着皇帝统治疆土的变化,中国一词所包括的范围也相应有所不同。“中国”这一名称在西周武王时期意为“中央之国”。相传3000年前,周公在阳城(今河南登封)用土圭测度日影,测得夏至这一天午时,八尺之表于周围景物均没有日影,便认为这是大地的中心,因此周朝谓之中国。
汉代开始,人们常把汉族建立的中原王朝称为“中国”,少数民族建立的中原王朝也自称为“中国”。南北朝时期,南朝自称为“中国”,把北朝叫做“魏虏”;北朝也自称为“中国”,把南朝叫做“岛夷”。辽与北宋,金与南宋,彼此都自称“中国”,都不承认对方为中国。
到清代,处于清政府管辖下的全部领土,都以中国为它的代名称。在19世纪中叶以后,“中国”才专指国家的全部领土,不做他用。
辛亥革命后,1912年成立民国,当时合汉族、满族、蒙古族、回族、藏族五个大族为一家,定名为中华,全称为“中华民国”简称“中国”,这个称谓才正式成为其有近代国家概念的政治名词。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时,定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也简称“中国”。
“中国、中华、华夏、中华人民共和国、新中国”的称呼中 国
国名,特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古代华夏族建国于黄河流域一带,以为居天下之中,故称中国,后成为我国的专称。古代中国人认为天圆地方,中国位于正中,故称中国。别称: 九州、华夏、中华、神州、赤县等。
“中国”的名称,可以追溯到距今约三千年前的西周(约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771年)初期。《尚书�6�1梓材》:“皇天既付中国民越厥疆土于先王。”(西周人对关中、河洛地区的称呼)这里的中国,已变成一个地域概念,且随时代推移而经历了一个由小到大的扩展过程。西周初特指关中;在1963年出土的一件西周武王(西周王朝的建立者,姓姬,名发)时期的文物上,刻有“余其宅兹中或”等文字。据专家考证,“中或”就是“中国”。“中”有“天下之中”的意思;“国”在古代是城的意思。
到东周时,“中国”的涵义扩展到包括各大小诸侯国在内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史记�6�1东越列传》:“东瓯请举国徙中国”。 《晋书�6�1宣帝纪》:“孟达于是连吴固蜀,潜图中国。”(其中“中国”指立国于黄河中下游的魏国),甚至把所统辖的地区,包括不属于黄河流域的地方, 也全称为“中国”。
至五代十国时期,政权迭起,分争骤剧。各个政权都抢着叫“中国”,意思为中央之国,含有正统、正宗一类的褒义。如鲜卑人建立的北魏自称“中国”,将南朝叫作“岛夷”;而同时汉族建立的南朝虽然迁离了中原,仍以“中国”自居,称北朝为“索虏”、北魏为“魏虏”。 再到后来,如在宋代,辽与北宋、金与南宋彼此都自称“中国”,且互不承认对方是“中国”。
中 华
“中华”一词是由“中夏”和“华夏”衍变而来的,最早出现在西晋时期,史学家陈寿所著的《三国志》中有“游步中华”之句。狭义仅仅指关中地区,以南有华山,北有中条山,中间地区,就是中华。后来,“中华”同“中国”一样,广义地用于中国的别称,成为国内各族人民对祖国的共同称呼。
华 夏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是夏朝,古时候,黄河流域一带的先民自称“华夏”,或简称“华”、“夏”,“华夏”一词最早于《左传�6�1襄公二十六年》。周人自称“华夏”,便把华夏周围四方的人,分别称为东夷、南蛮、西戎、北狄,以区别华夏。有古书说:“中国有礼义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由此可见,“华”和“夏”含有美好、壮大的意思。
中华人民共和国
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新 中 国
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特指中华人民共和国。
以上就是关于中国来历是什么全部的内容,包括:中国来历是什么、中华起源于、我们平常所说的“中华”这个词到底是怎么来的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