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郁达夫小说《迟桂花》有感600字

笑刑2023-04-25  84

寻找人性中的美好

——《迟桂花》读后感

20世纪早期的中国社会是动荡不安的,清政府、北洋政府、国民党政府的统治像是一层层的黑幕,笼罩着整个国家。内忧外患的现实,让一群思想先进的知识分子感到困惑不安,为自己也为这个民族。我们也许可以将这称之为“时代的感召”,在这样的感召之下,这一群知识分子运用自己的才华在各个领域充当中华之崛起的开路者。作家们也不例外。除了鲁迅这样的弃医从文,画笔为投枪的杂文家和瞿秋白这样的弃文从武,用暴力改变国家命运的社会家之外,还有像《迟桂花》的作者郁达夫这样的坚守文学阵地的“纯文人”。很多人都为他们感到不齿,因为在那个国将不国的年代,他们没有把自己的文字当成武器,向腐朽的政府,向混用的统治者,向残暴的侵略者开炮,用自己的声音号召更多的人来战斗。但是我认为他们并不是这样逃避现实的人,也许有,但郁达夫不是。在他的作品中,我们或许看不到那样尖锐或者深刻的批判现实的语句,但是我们时时刻刻都能在他的作品中感受到他对于人性的追求。美丽、公正、正直、爱情、宽容、纯洁等等这样的词汇经常出现在他的作品中,更重要的是他让读者感受到这些品德的力量,让我们相信在丑恶的现实下,人还是可以拥有这样的品质的,正是因为我们有这样的品质,所以这个世界还是有希望的。而这种人性之光,这种希望的力量,就是郁达夫的作品给人们最大的价值。

我们现在来看看这部小说——《迟桂花》。文章开头就叙述了“我”

意外收到则生的来信,顿感意外。对于生活在喧嚣繁华的大城市中的“我”,很愿意趁此机会到久未会见的老朋友家喝喜酒,其实这就是最开始为我对迟桂花钟情的铺垫。在去翁家山的路途中,我被这里淳朴的乡风民情所吸引,更为这一路走来看到的迟桂花和闻到一阵阵沁人心脾的桂花香所陶醉着不可否认,老翁在都市生活的失败、身染肺病、多年隐居的遭遇和形象,暗合作者的消极避世心理,但在文章中令我流连的是作者渲染的那股迟桂之香,反而让人感到开朗明亮的心境。优美怡然的自然之景,老翁染病之躯奇迹般的好转、并无如何衰老的面容,翁母依旧轻健的体格,翁妹永久小孩子般的天性,轻松愉悦的谈话,无不传达出乐观的色彩。城市的污浊气息和乡村的清新欢快的对比,让读者明显地感受到作者在文字之外的感情倾向。惊异于迟桂馥郁的芬芳,作者用大量笔触描写了自然景致和充溢于山野间馥郁的迟桂香气。翁家山在暮色中的晴爽,月色下的沉静内敛,清晓里的澄鲜可爱,缭绕其间若有若无的清香,人物与自然渐渐融为一体。因为开得迟,所以日子也经得久。迟桂开得晚,经得久,清香、朴素、耐久的品性从中展现,有着沉静自得的安然,有着生命的自然与顽强。如其他文中中所述,迟桂花的意象,已成为人格、友谊、真诚、纯洁的永久象征,是对一种人生态度和精神品格的歌颂。一如来到翁家扑面而来的淳朴、祥和、单纯及热情。一如老翁经历恋爱失败、学业停辍、疾病折磨后依旧的沉静清澈。一如翁莲遭受父死、家衰、夫亡创伤后如故的小孩天性。

翁莲是作者着力刻画且最具迟桂之香的人。她有着天真、纯洁、自然的人性,使“我”自觉为自己的邪心和卑鄙感到羞愧,并给予了“我”极大的精神愉悦和心灵净化。对她的身体产生的揉入,在这集天地灵气的山乡庙宇之中,和莲自身的淳朴天真的气息感染之下,我的肉欲也被荡涤和净化,变成了一种纯净的爱慕和赞叹。

莲的性格气质与翁家山的自然世界糅合在了一起,似已成了大自然质朴宁静的化身,是一枝生活在现实中的“迟桂花”。磨难阻延了她的绽放,却使花开之时更为绚烂夺目,迟桂之香更为醇厚经久。

为什么要给这样一个角色取“莲”这个名字呢?我的看法,是因为“莲”这种花能够象征翁莲身上所体现的那种精神。周敦颐的《爱莲说》中写道:“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莲花的这种清纯自在,似乎的天性所使然。即使遭受生活的无情摧残,也会保留那一份与生俱来的童真和美好。莲幼年丧父,家道中落,嫁到丈夫家去却又遭受到丈夫一家无情的摧残。一个如花的少女最后只能成为一个悲惨的寡妇,在自己的娘家盘桓不去。对于我们来说,这恐怕将是一个女人最不幸的遭遇吧。但是在莲的身上,我们看不到那种世俗和苦难带来的风霜,也看不到她对这个世界的怨恨,相反地,她依然对大自然抱有孩子般的好奇之心,对生活给她的不公正的遭遇,她依然可以笑着接受。这种力量,正是一种生命的力量,一种扎根于中国土地中的人民的乐观自信。在山水的召唤下,在莲纯洁的心灵的感应之下,我也生出了“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态度,将肮脏的肉欲净化了。这或许就是迟桂花的精神吧。

“但愿得我们都是迟桂花!”文章最后“我”如是感慨与祝愿,流露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信心。翁兄妹历经坎坷后的平淡幸福,亦表明了生的意志必引着我们战胜磨难与挫折,争取美好与幸福。不必艳羡早开却也早落的花朵,自如迟桂花,虽迟开却经久,淡淡忧郁迷蒙中坚韧乐观的信念恒久闪耀。

现代都市空气日渐浑浊,匆匆往来的人群也渐以面具示人,将本真的自我埋藏于功利、金钱、权利、欲望之中。有人在生活的打击之下轻易便一蹶不振,放弃对美好的追求与希望,有人在现实的各种诱惑之下同流合污,灯红酒绿,纸醉金迷,人们的心灵日渐蒙上挥不去尘埃,汲汲于富贵,汲汲于名利,迟桂之香愈为难得。而此刻的我们,更应学习迟桂花的精神与秉性。以迟桂之香保护心灵的一方净土,熏染周围的世界,涤净人们的灵魂,使其馥郁的芬芳随风飘散。

回过头来,重新品读郁达夫的作品,我们可以看到《迟桂花》是脱离了他早期那种阴郁沉闷的风格的。在《沉沦》中,他同样能够将情景描写和人物的心理刻画紧密的联系起来,使文章富有感染力,人物的心理变化也描写的不着痕迹。但是从始至终,那种挥之不去的悲伤和绝望却始终紧紧的攫住读者的心,令我们喘不过气来。而在《迟桂花》中,作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并没有改变,甚至显得更加的自然生动,然而其表达的主题却是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从对人性之中丑恶加以鞭挞,到对人性中的真实和善良加以赞扬,这两种极端不同的

态度,看似作者是来了一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实则是他早期创作精神的延续。因为无论的批判丑的,还是赞美善的,其目的都是一样的。对人性的追求,对完善自己生命的渴望,这是郁达夫的作品贯穿始终的主题。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郁达夫作为一个学贯中西的作家,他开创了近代中国具有鲜明的弗洛伊德心理分析式的写作风格。在他的小说中,主人公的心理活动总是占有极大的分量。而描写这种心理活动的改变,不仅具有文学价值,更是起到了一种心理剖析的科学意义。《沉沦》中的抑郁症,《春风沉醉的夜晚》中的变态心理学,以及这篇《迟桂花》中的善的心理对恶的心理的战胜,无一不是对心理学的深刻理解和描写。而作者将散文风格的风景描写和心理活动的融合,更是通过文学的手法,将这种心理变化进行了巧妙的暗示,是使人在读起来时浑然不觉其变化而顺着这种思维往下走,最终柳暗花明又一村,使读者在感受到作品的力量的同时,更是不知不觉的在心理上得到极大的领悟。

总而言之,依区区愚见,郁达夫并不是那种消极避世的“纯文人”。每一个人都有选择自己写作方向或者人生方向的权力,即使是在那样的环境中,我们也不能非黑即白,就此断定一个人是好的还是坏的。郁达夫精湛的文字技艺,融情于景的描写手法,以及对心理学的探讨和认识,对于当时的文学界和后世的我们有着重要的学习作用。而一如《迟桂花》这样的作品中,给人们带来的生命的力量和对美好的追求,则是人类无论何时都需要的

时至深秋,该是转冷的时候了。可冷了没几日,忽又如初夏般温热了起来。朋友说杭州的桂花又开了一次。

那天她在草地上闲逛,闻到空气里依稀袭来一股清香。寻香而去,发现草叶间散落着一些零星的小黄点。细一看,竟是二度开放的桂花!那些桂树,平时矮矮地蹲在那里,只有难看又笨倔的黑鸟才会在它上面筑巢。朋友抱怨说,八月桂花香的时候,怎么就没瞧她一眼呢?

而在我的记忆里,杭州城里的桂花,多是按时开谢的。大概正因着她的乖巧规矩,老天爷对她倒是别有眷顾了。书上说,一般情况下,桂花开过二十日便没了,而杭城的桂花期却要长一些,总有一个月左右罢。可象现在这样开在近冬时节的,在记忆里却找不出半点踪影。想是没有的吧,又不知是否记错了。据说满觉陇的迟桂花开得颇有风味,但我未曾去过满觉陇,不好意思信口胡说。不过在这个时候开放的,即便是名满天下的满觉陇桂花,也算是开迟了的吧?

疑惑归疑惑,喜欢桂花的心里,却早想要欣然接受了,只可惜身不在斯,只有一味地遗憾和惊叹了。可我终于还是翻出陈年皇历来,重温了几次心头余留的幸福感觉。

那时候我在杭城的大学里读书,每到中秋时节,空气里便会飘起淡淡的桂花香,那是令人陶醉的遥远的神秘花园的气息。上课的时候,老师说些什么,十有八九是听不进去的。趴在桌上,只需在恍惚之间,便走到桂花仙子的园子里去了。如有机会,我会偷偷溜到仙子的花床上躺上几分钟,又或者悄悄到园子里荡几下秋千;坐着硬板凳也不要紧,不知在什么时候它就会变成软绵绵的小花瓣了。如果梦里刚好响起一曲古色古香的调子来,那种惬意就更无法消停了。只是这样的好日子,一年里也只有一个来月,终不能延至深秋的。而这个深秋,桂花竟然开了第二次。我有些嫉妒起朋友的幸运来了。

朋友说,那些桂花香还是同第一次一样,仍是一贯的恬淡含蓄不张扬,慢条斯理地在空气里递着脉脉甜香,一点也不在意这个时节里前后觊觎着的冷空气。她说,这迟来的桂花香让她想起了小时母亲亲手做成的桂花炒饭。我想,那或许是小的时候母亲在寒风里拢过来的温暖的手臂吧。那么,在八月里曾羞涩地开放过的,不就是初长成人的桂家女了吗?这或者又将是一个奇异的白日梦吧?

那初开的桂花,真是年方十八的桂家女。跟所有不经事的少女一样,她是羞涩的。打懂事起,她就喜欢躲在那间竹帘半卷的阁楼里,轻易不肯抛头露面,好奇的时候,只透过竹帘的间隙看看窗外发生的新鲜事儿。她的窗口总有一种淡淡的香气,小伙子们经过时,都会忍不住驻足,而这个时候她就会慌里慌张的拉上窗帘。她是那样的羞涩的,但那股淡淡的香气却按捺不住地透过帘子溢出来。见过她的老人们说,那只不过是个矮矮胖胖的小姑娘罢了。可小伙子们怎么也不相信,对她充满了十二分的好奇和向往。

这一年,该是她出阁的时候了,经过炙热熬人的等待之后,小伙子们可以大胆地上门提亲了。你瞧,他们提着各色各样的鲜花上了门。那些花儿不也是象他们一样明目张胆地开放着了吗?可她只微微一笑,似乎等不及听听小伙子们的奉承话,马上又跑上了阁楼里去。她心里只记得一个人,就是那个曾闲坐在她的竹帘外,在桂花树旁若有所思的青年。可她是羞涩的,只是透着半卷的竹帘悄悄地看过他,碰巧隔着帘子与他目光相对,天地便也融了。但她终于什么也没有说。接着花期就过去了。

后来桂花嫁了人,过起了和大伙一样的柴米油盐的日子,闲来没事也不靠着窗儿遐想了,她的窗子不知怎么地也没有了以往的香气。院里有一株从娘家转植过来的桂花树,桂花落下的时候,她就把它们收在一起晒干藏好,等着什么时候做一些可口的桂花香糕。有几次,她也会拾起一些少时的记忆,但好象很快就又被她丢在一旁了。晒好桂花的时候,冬天就跟着来了。她的脸慢慢失去了光彩,有时竟扳起来了。

后来她有了自己的孩子。孩子的一切都教她感到新鲜,就象小时候门前刚刚种下的桂花树。她成日地盯着那张小脸儿瞧呀瞧的,就盼着他快快长大。那小脸儿倒是慢慢变大了,可她一点也没发觉。有一天晚上她梦到小的时候一边在桂树前做着引体伸腰的动作,一边对着月亮祈祷,桂花树一下子就长到五百丈高,高到月宫里去了。过了这一夜,她发现她的孩子已经长大了。不知怎么的,院子里的桂树又开了一次花。她很高兴,就用这些桂花连续做出可口的桂花炒饭,孩子爱吃极了。每一次递过热气腾腾的桂花炒饭去,看着孩子高兴的样子,她的心里也充满了着桂花的清香。

孩子长大了,镜子里的容颜慢慢老了,皮肤粗糙了,腰也挺不直了,可她的桂花饭手艺越来越好了。孩子非常喜欢她的桂花饭,尤其在不开心的时候,只要闻到母亲递过来的桂花香,好象烦恼也没有了。她做的桂花饭的香气,也慢慢起了变化。原来她在梦里得了一个神仙的指示,说是如果桂花太多太浓了,吃多了口舌会变得迟钝。但孩子太喜欢了,于是她改用桂花蒸饭了。蒸饭的时候,底下一层水,中间是桂花,最上层才放上米,分别用筷子架着一层薄纱隔开,这样蒸出的桂花饭香味更加均匀清淡,但饭里就没有一点桂花了。

桂花的一辈子,就这样在桂花饭里过去了。那年冬天,她终于老到做不动桂花饭了。有一天,她躺在床上,从窗格子里看到孩子坐在院里的桂花树下,黯然神伤的样子,她急坏了,可她再做不动饭了。那天夜里,她又做了一个梦,她又遇上了那位神仙。她祈祷说,让我再做一次桂花饭吧。神仙笑着说,那你下辈子就别做桂花饭了,你就做一棵桂树吧。她答应了。

那天夜里,桂花在寒风里又开放了一次。当第二天清晨灶台上的桂花饭香吹到孩子的脸上的时候,她安详地闭上了眼睛。

很多年后,朋友在一棵矮矮的桂树下,发现了当年二度开放的桂花,惊叹不已。

我还是忍不住笑了,于是从一个白日梦中醒来……

郁达夫 1932

小说思想以“我”应邀到杭州满觉垅翁家山参加朋友的婚礼为线索,歌颂了芬香不衰的“迟桂花”精神。在此“我”遇见新寡而被迫回到娘家的年轻女子莲。莲是朋友的妹妹,因哥哥结婚而触景 生情,引起感情波动。“我”在陪莲游五云册时,竟为她纯朴的举止和丰满的体态而动心,不禁产生“一 念邪心”。但当触及莲那像“高山深雪”般的纯洁,心就得到了净化。小说构思精巧,富有诗意,是作者 后期的代表作品。

冒昧的回答,据我所知郁达夫的《迟桂花》应该是这个版本的

现代短篇小说。郁达夫著。最初发表于1932年12月1日《现代》2卷2期。后收入1933年2月上海天马书店版《忏余集》。

小说以“我”应邀到杭州满觉垅翁家山参加朋友的婚礼为线索,歌颂了芬香不衰的“迟桂花”精神。在此“我”遇见新寡而被迫回到娘家的年轻女子莲。莲是朋友的妹妹,因哥哥结婚而触景

生情,引起感情波动。“我”在陪莲游五云山时,竟为她纯朴的举止和丰满的体态而动心,不禁产生“一

念邪心”。但当触及莲那像“高山深雪”般的纯洁,心就得到了净化。小说构思精巧,富有诗意,是作者

后期的代表作品。

由于内容和字数的限制,未能贴出全文,建议您自己搜一下,全文应该不是一楼所回答的那样

小说思想以“我”应邀到杭州满觉垅翁家山参加朋友的婚礼为线索,歌颂了芬香不衰的“迟桂花”精神。

在此“我”遇见新寡而被迫回到娘家的年轻女子莲。莲是朋友的妹妹,因哥哥结婚而触景 生情,引起感情波动。“我”在陪莲游五云册时,竟为她纯朴的举止和丰满的体态而动心,不禁产生“一 念邪心”。但当触及莲那像“高山深雪”般的纯洁,心就得到了净化。小说构思精巧,富有诗意,是作者 后期的代表作品。

愿我们都是迟桂花的意思是说希望我们都可以是盛开比较迟的桂花。

迟桂花中的迟字让我们思考,张爱玲说“出名要趁早”,实际上在我们的人生中,很多东西都来得迟,领悟得迟,但那些迟来的获得未必就是哀伤的,正如迟桂花,因为开得迟,所以日子也经得久。

哀婉的喟叹 凄美的倾诉

《迟桂花》中的翁则生是一个体弱多病,不得不在秀美的山中养病的文弱书生。在郁达夫的小说中,这样的例子实在是太多了。这些人物的病大体上分为两类,一类是生理的病,如胃病、肺病等,另一类是心理的病,除了抑郁、失眠、狂躁等,最突出的是性压抑所带来的性幻想、性紧张、性变态或性沉沦。这些性心理疾病在郁达夫小说中交替出现,层出不穷。尤其是关于性苦闷和性冲动的描写,更是比比皆是。从他的第一篇小说《银灰色的死》到最后一篇小说《出奔》,几乎每篇都或多或少地写到了性。如:在被窝里不能自制的手*、窥视女性洗澡、在野外偷听男女野合(《沉沦》);追求爱的迷狂之中的受虐快感(《过去》);纯粹的性欢乐(《迷羊》);同性恋以及须臾离不开男人的女人(《她是一个弱女子》);在善良的女工面前的性冲动(《春风沉醉的晚上》);在山乡美景陶醉中的性想象(《迟桂花》)……。因此,曾有人把郁达夫的小说视为“诲*文学”。其实这是不公平的看法。郁达夫小说中的性描写是与作品所表现的主题分不开的。性压抑和性苦闷都是作为一种社会问题提出来的,决不是将色情描写作为一种下流的趣味来宣扬和欣赏。他笔下的一些知识分子大多是青年人,他们的“生命力”和“活动力”都处在旺盛时期,然而他们又深受社会现实的压迫,各方面的要求都得不到满足,因此生活的堤防就很容易从最脆弱的情感方面突破,这正是郁达夫笔下的人物缺乏远大理想和战斗精神的表现。他们的性苦闷和性冲动不仅仅是生理现象,已经成为他们生活和性格中的组成部分 。诸多的社会原因以各种形式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两性关系,抑制人们正常的对性爱的追求,从而使合理的要求成为被扭曲的以至变态的心理,产生不健康的性行为。郁过夫小说正是以此来控诉旧的道德礼教和社会现实的。

浙西传统中的柔婉、缠绵在郁达夫这里进一步向内退缩为高度的纤敏和病态的颓废,原先那纯美、隐秀的情感体验本能化和直觉化了,裸露出它触目惊心的底色。郁达夫的小说完全是自叙传形式的小说,内容大多取材于他本人的情感和经历,他的特点是大胆地暴露自我,撕碎一切压抑自我、掩盖自我、装饰自我的虚伪外衣,赤裸裸地暴露出解放者的人性来。郭沫若在《论郁达夫》一文中曾说:“他的清新的笔调,在中国的枯槁的社会里面好像吹来了一股春风,立刻吹醒了当时的无数青年的心,他那大胆的自我暴露对于深藏在千年万年的背甲里面的士大夫的虚伪完全是一种暴风雨式的闪击,把一些假道学假才子们震惊得至于狂怒了。”郁达夫就像一位外科医生,他用手术刀无情地解剖自己的思想和内心世界,以此来解剖中国社会的病体。对于他来说,没有任何生活经历、性格弱点或不良嗜好会使他感到羞愧耻辱而不能坦诚说出来的。他常写自己的酗酒,写性欲如何使自己发狂而去妓院寻求解脱,写性欲的放纵如何折磨得自己筋疲力尽。他有时把自己想象成一个贼,一个下贱的人。他无论是表现自我,还是表现社会,无论是宣泄怨愤,还是表现痛苦,其实都是一种独特的反抗。他是在用反复叙说自己的不幸、不得志、遭冷遇、被压迫、受委屈,把被侮辱被损害者的怒气和痛苦鸣吐出来的方式来反抗当时那个残忍的社会,来控诉痛苦的制造者,来抒发压在心底的悲愤,让读者看到开始觉醒的人的“生命力”是怎样地在挣扎。这种反抗没有刀光剑影,没有血流成河,这正是郁达夫为人的气质以及为文的风格追求的具体表现。

郁达夫自幼就受到传统文化的滋养和吴越风情的熏陶。他继承了浙西文人崇尚自然,热爱自然的传统。水光山色的陶冶使他对自然美有很强的感受,从而形成了他丰富细腻的内心世界。所以他写小说总是情不自禁地要大量地描写自然景物,他的笔下总是流淌出鲜活水灵的诗情画意,总是在不经意间为读者展开一卷卷优美的风景画。《沉沦》中不但写了富春江的“江形曲折,风景常新”,还细致地描绘了异国某城郊区的迷人景色。文中情节的每一次进展,都有主人公与自然景物相遇。小说共八个大的层次,几乎每一层次都有一大段典型的景物描写,主人公几次望着美好的大自然而潸然泪下,柔美的景色很好地衬托了人物的孤寂心理。小说的开头,便是主人公感到“不容于世人”,“孤冷得可怜”而走进自然景色之中,在大自然的怀抱中,他感觉“像来到了桃花源,如睡在慈母怀里,如躺在情人的膝上,身体觉得如陶醉似地酥软起来。”在这里,自然的美与社会的丑形成了明显的对比。《采矶》中对长江水上岸边的描写;《春风沉醉的晚上》结尾处对上海夜半时沉闷的街景的描写;《十三夜》和《蜃楼》中对秀美的西湖及周边景物的描写都极具特色。尤其是《蜃楼》,简直是一幅西湖山水图。那山水,那城市,无不呈现出杭州特有的格调和款式,每一寸土地,每一团空气,无不散发着唯有这一方土地才有的独特气息,无不散发着浓浓的故乡情愫,无不渗透着抒情氛围浓厚的空灵之气。

说到郁达夫小说中的景物描写,应首推他的《迟桂花》。故事是以杭州郊区的一个小山村为背景的。作者以他的艺术的彩笔,把这里的山景描写得生意盎然,把读者带进了一个美丽的充满诗情画意的境地。小说中的山村风景,因时间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光线色彩以至人物的不同心境:“渐走渐高,人声人影是没有了,在将暮的晴天之下,我只看见了许多树影”,“看得见的只是些青葱的山和如云的树,在这绿树丛中,又是些这儿几点,那儿一簇的瓦屋与白墙”,再加上“缓慢而凄凉”的晚钟,“山脚下树梢头”笼上的“一带晚烟”以及“老远老远山脚下的村里传来小儿的呼唤声……”这是多么动人的山村晚景呵!它不但给人恬静和悠远的感觉,也给人如画的视觉。再看月光下的山景:“从树枝里筛下来千条万条的银线,像是**里的白天的外景”,而秋虫的鸣唱,“骤听之下,满以为在下急雨”,远近一家家的煤油灯光,又“仿佛是大海湾里的渔灯野火”。清晨的山村又呈一番境界,作者写一觉醒来特别感到清新舒适,充满生气,“窗外吱吱唧唧的鸟声喧噪得厉害”,“窗子上面一角,已经有一缕朝阳的红箭射到了。”这些描写,有颜色,有光线,有声音,有感觉,远山近树,晚钟人语,浓淡相间,疏密有致,翁家山这西子湖边的小山村,被写得千姿百态,引人入胜。更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小说中又巧妙地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不但描写了迟开的桂花那经久的馨香,更重要的是赞美了迟桂花的精神,赞美了女主人公翁莲这朵真正的“迟桂花”,人物形象与自然美景融为一体,自然美衬托着人物的精神美,人物的这种内在的美又增加了自然的美,真是山美水美人也美,花趣树趣情更趣。

在郁达夫的笔下,这种独具匠心的自然景物描写很多,形成了他创作风格上的抒情特点。有趣的是,很多篇幅中的景物描写都与性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男女主人公一道游玩于自然山水之中,便会引发情爱。从《南迁》到《迷羊》,从《迟桂花》到《出奔》男女主人公一旦进入美丽的自然,就会拥抱、深吻、定情。《迟桂花》中的郁先生刚到翁家山时闻到了迟桂花的香气,他竟“似乎要起性欲冲动的样子”,当他与翁莲一同游山时,也在秀美的山色中起了欲念,对翁莲想入非非了。然而郁达夫毕竟是在明山秀水的浙西长大的,浙西柔婉的氛围浸润了他的艺术视角,这在某种程度上迫使他几乎无一例外地选择阴性的意象来叙事抒情,这种视角限制又使浓厚的肉欲渲染成分得到稀释,使爱欲审美化,无论抒情主体进入怎样的煽情场面,郁达夫所设置的氛围总是纯静和阴柔的,都是诗性的。因此郁先生的性欲,在自然美与翁莲的纯净高洁面前得到了净化《春风沉醉的晚上》、《蜃楼》也是如此。那狂热粗暴的泄欲行为并没有出现在作者的笔下,读者所听到的只是温柔的忏悔和发自内心的慨叹。肉欲像潮水般地退去,唯有情丝永远缠绵。

郁达夫钟情于月光下的柔情,钟情于含情脉脉的目光,钟情于浓浓的情意,钟情于流霜细雨、烟月美人等一系列水一般的柔美意象,他所展示的完全是一个阴柔的世界,这些在他的作品《秋河》、《水样的春愁》、《怀乡病者》、《蜃楼》、《迟桂花》以及更多的作品中都表现得相当鲜明,我们说郁达夫的“水性”艺术思维特质,也主要表现在此。

总之,郁达夫的小说是“江南女子”,不是“关中大汉”。他笔下的人物多如水般柔弱,他笔下的景物也缺少苍凉悲怆。可以说,多愁善感的病态文人、如醉如痴的书虫、细腻清丽的自然景物以及性的压抑是郁达夫小说的主要因子,由此构成了其独特的风格。虽然不能说郁达夫小说就是浙西文化熏陶下所产生的作品的必然模式,但至少可以说郁达夫小说是属于浙西这块土地的。

以上就是关于读郁达夫小说《迟桂花》有感600字全部的内容,包括:读郁达夫小说《迟桂花》有感600字、求郁达夫小说《迟桂花》全文、郁达夫《迟桂花》的思想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667065.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