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国的城还是不少的,只能列举一些:
首都:安邑->大梁
较大的城有:中牟、中阳、黄、启封、酸枣、雍丘、圉、首垣、汲、山阳、桃人、漆、桂陵、济阳……很多在秦汉以后都是县治甚至是郡治
魏国四境变化:
(一) 西境
魏西境的变化是魏、秦两国相互争夺土地的结果。魏、秦之间的领土争夺先从西河地区展开。
魏文侯执政后,任用李悝,实行了一系列的变法改革措施,使魏国的实力大为增强。二十一年(前422),魏为防范秦国的侵袭,在少梁(今陕西韩城市西南)筑城 。少梁在西河以西,加之《秦本纪》说在魏筑少梁后,"秦击之",所以可推知该地其时与秦地相接,为魏西境上地。魏国此时西境已有西河的部分土地。
二十二年,魏国再次向位于自己领土西境外的秦国发动进攻,一直打到渭水南岸的郑(今陕西华县)地才收兵,并在雒(洛)阴(今陕西大荔县西南洛河南岸)、合阳(今陕西合阳县东南)筑城 。
二十三年,魏复城少梁 。此年复城少梁,当是此地邻秦,地理位置极其重要之故。
二十八年,魏派太子击围攻秦之庞(今陕西韩城市东南),"出其民",将庞地占为己有 。
三十一年,魏将吴起率军伐秦,夺取了秦临晋(今陕西大荔县东)与元里(今陕西澄城南)等地,并在该二地筑城 。临晋、元里亦在西河地区,加上前此魏所据有的少梁、洛阴、合阳、庞等地,魏将河西地区大部分土地控制在自己手中。春秋时期,河西之地本为晋地,公元前645年,晋将河西地献给了秦国 。现在魏又占领了该地。于是魏置西河郡,以吴起为郡守,以抵御秦、韩等国的进攻 。
四十六年,秦又侵位于渭水之南的魏之阴晋(今陕西华阴市东) 。魏、秦两国在渭南地区展开了激烈的争夺。
四十八年,秦伐魏,再败魏于渭南的武下(今陕西华县东),并俘虏了守将识 。魏国渭水以南领土缩减了不少。
惠成王五年(前366),魏为了巩固其在渭南的疆土,于是在武堵(都)(今陕西华县东) 筑城,但仍被秦国所败。因此时秦为献公执政,通过一些改革,秦国力已由弱转强。同年,秦又败韩、魏联军于洛阴,该地也当为秦所得 。自此,秦开始了逐步重新夺取魏河西之地的行动。
八年,秦又向北攻打魏河西的少梁,赵再次出兵相救 ,才得以抵挡秦军的攻势。
九年,魏继续与秦在少梁作战,结果被秦庶长国所率的军队击败,魏将公孙痤等被俘,位于少梁东北的庞为秦所取。庞原本属秦,故此次秦当是收回之 。
十七年,魏与秦战于元里,秦攻占了魏的少梁 。
十九年,魏在河西筑长城,南起于渭水南岸的阴晋,向北越过渭水、洛水,经大荔、澄城、合阳诸县,最后止于少梁 。
三十年,魏在西境与卫鞅所率的秦军交战,结果魏军败北 。
至迟三十三年,合阳属秦 。三十三年,秦攻魏,败魏于岸门(今山西河津县南),俘虏了守将魏错 。
惠成王更元三年(前332),魏将阴晋(今陕西华阴市东)献给了秦国,以求和好。秦得该地后,更名为宁秦 。
更元五年,秦在雕阴(今陕西甘泉南)大败魏将龙贾所率之军,斩首四万五千。与此同时,迫于秦的压力,魏将河西之地献给了秦国 。这样,魏与秦当以黄河为界。
更元六年,秦攻取了魏的汾阴(今山西万荣西南)、皮氏(今山西河津东)、焦 。
至迟于哀王十二年(前307),皮氏复由秦归魏 。
十三年,魏又在皮氏筑城 。
昭王六年(前290),魏又将河东四百里之地送给了秦国 。同年,皮氏又为秦攻取 。
(二) 北境
武侯九年(前387),翟败魏于浍水 。
二十五年,魏败赵于蔺(今山西离石县西) 。
惠成王十年(前361),赵与魏又易地。魏将榆次(今山西榆次)、阳邑(今山西太谷东北)二地给了赵国 。
惠成王更元七年(前328),秦夺得魏蒲阳(今山西隰县),同时魏将上郡全境十五县之地献给了秦国 。魏至迟在魏文侯卒位的公元前395年已置有上郡。上郡之领域,杨宽以为有今陕西省洛河以东,黄梁河以北,东北到子长、延安一带 。在魏上郡属秦之时,原为魏十五县的肤施、漆垣、广衍等地亦当同时属秦 。
更元十三年,秦攻取了魏的平周(今山西介休县西) 。
(三)东境
武侯十四年(前382),魏城王垣(今山西省垣曲县东南) 。
惠成王九年(前362),魏与韩、赵发生利害冲突,魏相公孙痤大败韩、赵联军于浍水。擒赵将乐祚,伐取了赵的皮牢(今山西翼城东北) 。
惠成王更元十三年(前322),秦攻取了魏的曲沃(山西闻喜县东北) 。
昭王四年(前292),秦大良造白起率军攻魏,夺取了魏之垣邑,旋秦又将该地归还给魏国 。
六年,垣又为秦攻取 。
至迟九年,魏绛(今山西省侯马市西)地属秦。绛本春秋晋国之都,战国时期,绛入于魏 。
(四)南境
文侯三十九年时,秦对魏发动攻击,一直打到魏国的阳狐(今山西垣曲县东南古城),此时两国当以此地为界 。
武侯十四年(前382),魏城安邑(今山西省夏县西北) 。
惠成王二年(前369),魏与韩、赵联军战于浊泽。结果,魏军大败 。其地应在今山西运城市解州西。
七年,秦向东进军,越过黄河,攻打魏的河东之地。在石门(今山西运城西南),秦军大败魏军,斩首六万。赵派兵急救魏,方解秦之围 。
十九年,秦大良造卫鞅率军围攻魏旧都安邑,迫使安邑降秦 。后安邑又还属魏(见下文)。
更元五年(前330),围魏在黄河南岸的焦(今河南三门峡以西)、曲沃(今河南三门峡西南)二地 。
更元八年,秦复将焦、曲沃归还魏国 。
哀王五年(前314),秦将樗里子攻取魏的曲沃、岸门(今山西河津县南)、焦 。
十六年,秦攻取魏蒲阪(反)(今山西永济西)、阳晋(山西永济县虞乡西)、封陵(今山西芮城县西南)三地 。此三地都位于魏河东地区。
十七年,魏秦又将蒲阪(反)归还魏国 。
二十三年,魏、韩、齐三国联合攻秦,攻入函谷关,迫使秦求和。秦复将河外之地与封陵还给魏国,以示和好 。
昭王六年(前290),蒲阪又为秦攻取 。
九年,秦将司马错攻打魏之河内,魏将安邑献给属秦 。
安釐王二十三年(前254),秦取魏之吴城(今山西平陆县北) 。至此,魏在河东之地尽失于秦。
三、魏国东部区域疆界的变动
魏国疆域的东部区域是指魏河内及黄河以南的地区。
(一) 西境
魏国河内及中原地区西侧为韩国疆土,魏这一段疆界的变化,涉及到战国前期的魏与韩和后期的魏与秦之间的领土变化与争夺。
魏文侯四十二年(前401),魏在酸枣(今河南省延津县西南)筑城 。
惠成王十三年(前358),魏将龙贾率军在魏大梁西侧修筑了一条长城 。这条长城北起黄河南岸的卷(今河南原阳西),东南经阳武(今河南原阳东南),再折向西南,最后至密(今河南密县东北) 。魏筑此长城主要为了防备秦国越过崤关向东的侵袭 。
十四年,魏又从韩国手中取得了穿越太行山的要道轵道,并将鹿(今河南浚县东南)给了韩国 。
昭王七年,秦攻取魏河内六十一城 。
九年(前287),秦取得魏新垣、曲阳(河南济源市西)二城 。
十三年(前283),秦得魏安城(今河南原阳县西南,一说在今河南汝南县东南) 。
安釐王元年(前276),秦将白起伐魏,又攻取魏二城 。依据当时的形势推断,此二城应在魏大梁附近。
二年,秦再攻取魏二城,并兵临魏都大梁城下,韩派暴鸢率兵前来救魏,结果被秦击败,暴鸢退走启封(今河南开封西南),秦军追至该地 。魏最终将温(今河南温县西南)割给了秦国,才求得议和局面 。
三年,秦客卿胡阳攻魏,又得魏卷、蔡(阳)(今河南上蔡西南)、长社(今河南长葛东北)及中阳(今河南郑州东)四城 。
四年,秦将白起攻华阳(今河南新郑县北),败三晋军,斩首十五万,魏将芒卯被迫逃走,魏献南阳以求和 。
九年,秦夺取了魏的怀地(今河南武陟县西南) 。
至迟十一年,韩邢丘(今河南温县东平皋东北隅)属魏,十一年该地又属秦 。
二十九年,秦拔魏高都(今山西晋城市)及汲(今河南汲县西南)。《秦本纪》:"(庄襄王)二年(据平势《表》,当三年 (前248)),蒙骜攻魏高都、汲,拔之。"
三十二年,秦麃公将军攻卷,斩首三万,复取魏卷 。卷本在安釐王三年已属秦,此年秦又攻之,当是得而复失,故再次攻取之。
景湣王十二年(前231),魏献地于秦 。从当时的形势来推测,魏所献之地当在魏都大梁附近。
王假三年(前225),秦将王贲率军攻魏,将魏都大梁包围,引河水及大沟水灌大梁,结果大梁城坏,魏王假被俘,于是魏亡于秦 。
(二)北境
魏文侯三十五年(前408),魏越赵界伐中山,至三十七年(前406)而拔中山 。因魏与中山之间有赵国相隔,所以魏对中山当是遥领之。魏文侯为守中山,将太子击封于中山,乐羊封于灵寿(《乐毅列传》),并任命李克为中山相 。
四十年(前403),魏文侯令西门豹守邺(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南),至迟此时魏已有邺地 。以该地所处位置来看,当在魏、赵两国交界处。
武侯六年 (前390),赵进攻魏的河北地区,攻取魏的棘蒲(今河北魏县南) 。
二年之后(八年),赵复取魏黄城(河南内黄县西北) 。
至迟十年,因魏不能越过赵国而对中山实行强有力的管辖,因此中山趁机复国,魏不再控有中山 。
惠成王元年(前370),魏在怀(今河南武陟县西南)大败赵军,怀当属魏 。
九年,魏伐赵,攻取了赵列人(今河北肥乡县东北)与肥(今河北肥乡西)二地 。列人、肥两邑地近赵都邯郸,魏占据之后,对赵十分不利。
十年,魏攻取了赵的泫氏(今山西省高平市) 。亦在此年,赵与魏又易地。赵将其旧都中牟县送给了魏国。而此时魏亦将繁阳(今河南内黄西北)、浮水一带给了赵国 。两国易地,使魏北界与赵南界发生了变化,因此《水经·渠水注》曰:"自魏徙大梁,赵以中牟易魏,故赵之南界,极于浮水,匪直专漳也。"
十八年,魏伐赵,攻占了赵国都城邯郸 。赵于是向齐求救,齐便派田忌、孙膑率兵求赵。齐军大败魏军于桂陵(今河南长垣西北)(《赵世家》、《魏世家》、《田敬仲完世家》、《孙膑列传》)。《孙膑兵法》中所记载的智擒庞涓的"围魏救赵"著名战例,即指的此次战役。
二年之后(二十年),魏又将邯郸归还赵国 。
三十年,魏与赵在魏之北境交战 。
至迟惠王更元元年(前334年),黄城复由赵属魏 。
昭王八年(前288),魏河阳之地为赵所得 。此河阳,即河雍,在今河南孟县西 。
十四年,乐毅率领赵国的军队攻取魏伯阳(今河南安阳县西北) 。
十六年,赵与魏伯阳 。
安釐王元年(前276),赵国大将廉颇又领兵攻取了魏国东北境的几(今河北大名东南) 。
二年,赵攻取魏的防陵、安阳 。防陵与安阳都在今河南安阳西南。
二十年,魏宁新中(今河南安阳市西)属秦 。
景湣王元年(前242),秦拔魏酸枣(今河南延津西南)、燕(今河南延津东北)、虚(今河南延津东)、长平(今河南西华东北)、雍丘(今河南杞县)、山阳(今河南焦作东南)等二十城,随后即建立了东郡 。
景湣王二年(前241),魏朝歌(今河南淇县)为秦所取 。
三年,魏汲被秦国所攻取 。安釐王二十九年(前248),秦已从魏国手中夺取了汲,此时又复取,当是汲在公元前248年后又复属魏之故。
四年,魏将邺给了赵国 。
五年,秦将杨端和攻魏,夺取了魏的三城:垣(今河南省长垣县东北)、蒲阳(今河南长垣西)、衍(今河南郑州北)。随后,秦军又先后攻占据了魏的仁(当近平丘)、平丘(今河南长垣西南)、小黄(今河南开封东北)、济阳(今河南兰考东北)、甄城(今山东甄城北)等地 。
(三)东境
魏文侯四十五年(前398),襄陵(今河南睢县)为齐所攻取 。襄陵地处魏东南境上,其时当与齐为邻。而由《汉志》陈留郡襄邑下颜师古注引圈称所云"襄邑,宋地,本承匡襄陵乡也。宋襄公所葬,故曰襄陵。秦始皇以承匡卑湿,故徙县于襄陵,谓之襄邑,县西三十里有承匡城"之文又知襄陵为承匡之襄陵乡,是至迟此时魏已有宋之承匡地。承匡,亦作承筐,本春秋宋邑,其地在今河南省睢县西南匡城。战国初期承匡属魏,《齐策二》载"犀首以梁为齐战于承匡而不胜"可证。
武侯九年(前387),魏又使吴起伐齐,至灵丘(今山东高唐县南,一说在今山东滕州市东) 。
十四年,魏再次伐齐,至齐桑丘(今山东平原县西) 。
惠成王三年(前367),齐败魏于观(今河南清丰县南) ,观当属齐。观位于河水东岸,于此说明其时魏与齐在此处以河水为界。
十四年,韩派使者许息至魏,将韩伸入到魏国境内的平丘(今河南封丘东)、户牖(今河南兰考北)、首垣(今河南长垣东北)等地送给魏国 。
至迟十九年,襄陵由齐还属魏国,该年诸侯围魏襄陵 。
二十九年,魏攻韩,韩求救于齐。齐派田忌、田朌为将,孙膑为军师,出兵救韩。结果在马陵(今山东范县西南),齐军设下埋伏,大败魏军。魏太子申被俘,魏将庞涓自杀。
三十年,齐国大将田朌与宋人一起联合攻魏东境,围魏平阳(今河南滑县南) 。
三十一年,魏在济阳(今河南省兰考县东北)筑城 。
更元十二年(前323),楚伐魏,魏襄陵属楚 。
哀王二年(前316),魏与齐战,齐败魏于观津(今河北武邑县东南) 。
八年,魏攻卫,得卫二城 。
安釐王十二年(前265),魏据单父(今山东省单县) 。
至迟三十四年,秦陶郡之地为魏所取 。陶春秋时期为宋国属地,战国时期齐灭宋后,为齐所据。后来燕等五国联合破齐,秦又占有该地,秦昭襄王三十三年(前274),又益封穰侯魏冄于此。魏冄死后,方又设郡。陶郡乃因陶邑而得名,陶邑即定陶,该郡当有今山东省宁阳至定陶县一带 。三十四年,秦将蒙骜率兵夺取魏畼、有诡二地 。
(四)南境
魏文侯四十二年(前401),魏向南进攻郑国 。
武侯二十年(前376),魏伐楚,得楚之鲁阳(今河南省鲁山县) 。魏得鲁阳后,使魏在黄河以南有了较为广阔的领土。
惠成王元年(前370),魏在马陵(今河南新郑东南)大败韩军,马陵当属魏 。
六年,魏伐宋,取仪台(今河南虞城县西南) 。
十年,魏为了使地处河东的国都安邑免遭秦国的侵扰,决定将都城由安邑徙都中原地带的大梁(今河南省开封市) 。魏国的政治中心也因此由西部转到了东部。
十六年,魏侵宋黄池(今河南封丘县西南),不久,宋复取之 。
至迟在惠成王更元六年(前329),楚上蔡属魏 。
哀王二十三年(前296),魏趁楚怀王新立,政权不稳,出兵伐楚,攻取了楚陉山 。
昭王元年(前295),秦取魏南部的襄城(今河南省襄城县) 。
梁氏出自嬴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128位。起源于东夷少昊部,伯益之后。伯益三十五世大骆生非子。再五传秦仲,秦仲的小儿子康封于夏阳梁山(在今陕西韩城南),建立梁国,为伯爵。公元前641年,秦穆公派兵攻灭梁国,改称梁地为少梁。梁姓主要分布 广西、广东,这两省梁姓大约占梁姓总人口的25%。
历史上梁姓的分布与迁徙:
春秋初分别起源于陕西和河南的梁姓,很快散布到山西、河北、山东、江苏等地。东晋时梁姓始渡长江进入江南地区,晋朝末,梁姓已经移民福建、广东。唐宋时梁姓的主体主要分布于山东、河南和陕西地区。经历东晋、隋唐的北方地区的战乱,梁姓受到了重大的损失,梁姓人群随中原人群一起背井离乡,向南方和东南方迁移。到了明清时期,梁姓在粤桂湘赣四省繁衍很快,在南方稳定地发展,最终形成了今天典型的南方大姓。清初梁姓始入台湾。
宋朝时期,梁姓大约有44万,约占全国人口的057%,排在第三十七位。梁姓的第一大省是山东,约占全国梁姓总人口的345%。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山东、河南和陕西,这三省梁姓大约占全国梁姓总人口的61%,其次分布于广东、福建、湖南、浙江,这四省的梁姓又集中了26%。全国形成了以鲁豫、陕西、粤湘、闽浙为中心的四大块梁姓聚集地。而广西是当时梁姓人口最稀少的地区之一。
明朝时期,梁姓大约有43万,约占全国人口的046%,排在第五十三位。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而梁姓人口增长比值是负值,人口不但没有增长反而减少。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广西、山西,这两省梁姓大约占梁姓总人口的25%,其次分布于江西、江苏、山东、广东、福建、陕西,这六省的梁姓又集中了51%。广西在宋朝时梁姓十分稀少,进入明朝一跃成为梁姓第一大省,约占梁姓总人口的146%。东南和两广地区的梁姓在这600年中有了稳健的发展。而宋朝的梁姓大省山东,此时梁姓人口却减少了七成。全国重新形成了桂粤闽赣、晋陕、苏鲁三大块梁姓聚集区,重心由东南部转向南部。
“梁”的姓氏源于嬴姓。
梁氏,中国典型的南方姓氏,出自帝颛顼裔孙伯益之后裔的封地夏阳梁山,属于以国名为氏。据史料记载,嬴姓伯益的后裔有个叫非子的人,善于养马,于是周孝王便让他负责养马,结果养马业得到了很大发展,周孝王就封秦邑给他,被称为秦嬴,非子的曾孙秦仲,是周宣王大夫,奉命征讨西戎,不幸被西戎所杀。
秦仲的小儿子被封在梁,建立了梁国,称梁康伯。梁康伯十分喜欢建造华丽的宫殿,时常大兴土木,人民不堪其苦,纷纷外逃。后来秦穆公灭了梁国,改称梁地为少梁,亡国后的梁国子孙,大部分逃到了晋国,国名为姓,在春秋时期形成梁氏。
梁姓名人
1、梁鸿
梁鸿,字伯鸾,扶风平陵人,生卒年不详,约汉光武建武初年,至和帝永元末年间在世。少孤,受业太学,家贫而尚节介。学毕,牧豕上林苑,误遗火延及他舍。鸿悉以豕偿舍主,不足,复为佣以偿。归乡里,势家慕其高节,多欲妻以女,鸿尽谢绝。
2、梁冀
梁冀,字伯卓,安定郡乌氏县人,东汉时期外戚、权臣,出身世家大族,为大将军梁商之子,他的妹妹为汉顺帝皇后。
3、梁肃
梁肃,字敬之,一字宽中,安定临泾人。唐朝文学家,刑部尚书梁毗五世孙。世居陆浑。建中初,中文辞清丽科,擢太子校书郎。萧复荐其材,授右拾遗,以母羸老不赴。杜佑节镇淮南,辟为掌书记,召为监察御史,转左补阙、翰林学士、皇太子诸王侍读。贞元八年卒,年四十一,赠礼部郎中。
百度百科-梁姓
秦孝公作为一名高明的政治家,自有其胆略和智慧。在洒满秦魏两国无数战士热血的河西之地,自古以来便是兵家必争之地。秦孝公暂时放缓了对河西之地的进攻,既有为秦国变法强大的原因,也有当时的客观因素。
秦国丢失河西之地
所谓河西之地,是河套地区南部黄河以西的区域,因为位于黄河西岸,故称“河西之地”。此处是陕西、山西要冲,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早在春秋时期,秦、晋两国便展开对此地的争夺。
秦国如果获得河西之地,便有了东出桥头堡;晋国如果获得河西之地,则可以深入秦国腹地,并牢牢控制秦国东出的势头,两国对此展开了旷日持久的争夺。等到了春秋末年,河西之地被秦国控制在手中,秦晋两国隔黄河相望。
等到战国时期,“三家分晋”后的魏国,在魏文侯变法之后,实力迅速增长。与此同时,秦国却是内乱不断,国君频繁更换。在这种背景下,魏文侯把斗争目标瞄准了秦国,开始与秦国争夺河西之地。
公元前419年,魏军越过黄河,占领了少梁(今陕西韩城南),并在此筑城防守。秦军对此自然是不干的,公元前418年,秦、魏两军在此发生激战。只是大战的结果,少梁仍旧被魏国掌控。秦国无法,只得修补繁庞故城(今韩城东南),筑籍姑城(今韩城东北),借此和魏军抗衡。
只是魏军并不满足,在公元前413年,又大败秦军,魏军一直打到秦国的郑(今陕西华县)。后来,繁庞故城也被魏军攻破。此时,河西之地的北部都被魏军掌控。而让秦国更忧心的是,名将吴起被魏文侯任用,开始率军攻秦。
在吴起的经营下,魏国占领了蒲津关,此关东控黄河古渡口,向西度过洛水便可直达秦国腹地。后来,整个河西之地都被吴起拿下,秦军没有办法,只得沿洛水构筑防御阵线,以防魏国继续西进。魏国把河西之地设为西河郡,吴起担任太守,“秦军不敢东向”。
此时,魏国控制黄河天险,攻可以突破秦国洛水防线,深入秦国腹地,直接威胁秦国国都。守可以凭借黄河天险,阻止秦军东进,保卫国都安邑的安全。可以说,魏国已经占据了战略主动,秦国时刻在魏国兵锋威胁之下。
只是后来吴起受到魏武侯猜忌,不得不跑到楚国去,使得魏国少了一员良将。而魏文侯在占领河西之地后,把进攻的矛头对准了位于赵国境内的中山国,使得秦国并没有遭受到进一步的打击。
秦献公夺回部分失地
等到秦国内乱逐渐平定之后,公元前384年,秦献公(秦孝公父亲)即位,开始对秦国展开了一系列改革,比如废除人殉、编制户籍、推广郡县等,使得秦国的实力有了一定增长。到了秦献公晚年,已经强大起来的秦国,开始想要收复河西之地。
秦国先是打败了魏军,又打败了魏、韩联军,并在接下来的石门之战中,斩杀魏军六万人。公元前362年,秦国又趁魏国和赵、韩两国大战的时候,派兵攻击少梁并大败魏军,夺回了繁庞故城,俘虏了魏将公孙痤。
以上就是关于魏国有哪些城全部的内容,包括:魏国有哪些城、梁字的故事、梁的姓氏怎么介绍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