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十七帖释文及译文是什么

k3602023-04-25  26

王羲之十七帖释文及译文如下:

1、王羲之《十七帖》之逸民帖

释文吾前东,粗足作佳观。吾为逸民之怀久矣,足下何以方复及此,似梦中语耶!无缘言面,为叹,书何能悉。

译文我上次东行,略见当时美好的山川景物。我想隐居当逸民的想法已经很久,您怎么又反复提起(再次出仕)之事?简直像梦话一般!没有机缘见面,甚为感叹,书信中何能尽表我的心意。

2、王羲之《十七帖》之龙保帖

释文龙保等平安也,谢之。甚迟见卿舅,可耳,至为简隔也。

译文龙保等几个晚辈都平安,谢谢。很久没见您舅舅了,他可好?真是疏隔得太久了。

3、王羲之《十七帖》之积雪凝寒帖

释文计与足下别,廿六年于今,虽时书问,不解阔怀。省足下先后二书,但增叹慨!顷积雪凝寒,五十年中所无。想顷如常,冀来夏秋间,或复得足下问耳。比者悠悠,如何可言。

译文算算时间,和您分别至今已经二十六年了,虽经常有书信往来,却难免对您的思念。读您先后寄来的两封信,心里更加感慨。最近积雪未消,天气严寒,是五十年来所未曾见的景象。想来您近来一切安好,希望明年的夏秋时节,还能再收到您的来信。岁月漫长,要从哪里说起呢?

法帖渊源

《十七帖》是著名的王羲之草书代表作,因卷首由“十七”二字而得名。原墨迹早佚,现传世《十七帖》是刻本。

唐张彦远《法书要录》记载了《十七帖》原墨迹的情况:“《十七帖》长一丈二尺,即贞观中内本也,一百七行,九百四十三字。是煊赫著名帖也。太宗皇帝购求二王书,大王书有三千纸,率以一丈二尺为卷,取其书迹与言语以类相从缀成卷。”

此帖为一组书信,据考证是写给他朋友益州刺史周抚的。书写时间从永和三年到升平五年(公元347-361年),时间长达十四年之久,是研究王羲之生平和书法发展的重要资料。清人包世臣有《十七帖疏征》一文可以参考。

《经典释文》三十卷,汇集前代关于《周易》、《古文尚书》、《毛诗》、《周礼》、《礼记》、《仪礼》、《春秋左氏》、《春秋公羊》、《春秋谷梁》、《论语》、《老子》、《庄子》、《尔雅》等十四部著作的经文和注文的音义。

全书汇集了汉魏六朝以来的音切训诂凡二百三十余家。卷一为序录。序录可以说是全书的纲领,包括序、条例、次第和注解转述人四部分。“序”说有着收的时间、编由和训释的原则。“条例”说明全书的体例。“次第”说明内容安排的次序及其理由。“注解传述人”说明各种经典的师承源流和注解传述各家。卷二至卷三十依次为以下十四种经典的音义:《周礼》二卷,《仪礼》一卷、《礼记》四卷、《春秋左传》六卷、《春秋公羊传》一卷,《春秋谷梁传》一卷、《孝经》一卷,《论语》一卷、《老子》一卷、《庄子》三卷、《尔雅》二卷,绝大部分注释都有反切注音,总计一万条以上。

游目帖释文:省足下别疏,具彼土山川诸奇,扬雄《蜀都》、左太冲《三都》,殊为不备悉。彼故为多奇,益令其游目意足也。可得果,当告卿求迎,少人足耳,至时示意,迟此期真以日为岁。想足下镇彼土,未有动理耳。要欲及卿在彼,登汶岭、峨眉而旋,实不朽之盛事。但言此,心以驰于彼矣。

游目帖译文:在看到你另寄来的信,描述到蜀地那里山山水水诸多奇景,感到扬雄的《蜀都赋》、左太冲的《三都赋》都不是太详备。蜀地确实多有奇妙之处,越加令人兴起想饱览景色、畅游意足的念头。

若有去的结果,会告诉你派人来接,人数不要多,到的时候再详叙,等待这个日子的到来,真有度日如年之感。猜想你镇守蜀地,一时没有调动的道理。所以想借着您还在蜀地的机会,一起登汶岭、峨嵋而归,那诚然是件不朽之盛事。暂且只叙这些,但心已驰往蜀地了。

《游目帖》又称《蜀都帖》,是王羲之信札中字数较多的一件。此帖书法妍美而不柔媚,矫捷而不轻佻,求雄强而不强作怒张,得巧妙而不矜持造作。明方孝孺称赞云:“《游目帖》寓森严于纵逸,蓄圆劲于蹈厉,其起止屈折,如天造神运,变化倏忽,莫可端倪,令人惊叹自失”。

1、译文

有道德修养的君子,是这样进行修养锻炼的,他们以静思反省来使自己尽善尽美,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清心寡欲就不能使自己的志向明确坚定,不安定清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

要学得真知必须使身心在宁静中研究探讨,人们的才能是从不断的学习中积累起来的;如果不下苦工学习就不能增长与发扬自己的才干;如果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业成功。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陶冶性情使节操高尚。

如果年华与岁月虚度,志愿时日消磨,最终就会像枯枝落叶般一天天衰老下去。这样的人不会为社会所用而有益于社会,只有悲伤地困守在自己的穷家破舍里,到那时再悔也来不及了的。

2、原文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漫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3、出处

出自三国时期诸葛亮的《戒子篇》

扩展资料

1、赏析

全文的主旨是劝儿子勤学立志,须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荒唐险躁,即扎硬寨,打死仗。

2、诸葛亮简介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 [1]  ),字孔明,号卧龙,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国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文学家、书法家、发明家。

早年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诸葛玄死后,诸葛亮就在襄阳隆中隐居。后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联孙抗曹,于赤壁之战大败曹军。形成三国鼎足之势,又夺占荆州。建安十六年(211年),攻取益州。继又击败曹军,夺得汉中。

蜀章武元年(221年),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政权,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主持朝政。蜀后主刘禅继位,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勤勉谨慎,大小政事必亲自处理,赏罚严明;与东吴联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实行屯田政策,加强战备。

前后六次北伐中原,多以粮尽无功。终因积劳成疾,于蜀建兴十二年(234年)病逝于五丈原(今陕西宝鸡岐山境内),享年54岁。刘禅追封其为忠武侯,后世常以武侯尊称诸葛亮。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

诸葛亮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戒子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诸葛亮

释文:知汝殊愁,且得还为佳也。冠军暂畅释,当不得极踪。可恨吾病来,不辨行动,潜处耳。终年经此,当议何理耶?且方友诸分张,不知以去复得一会。不讲忘不忘,可恨汝还,当思更就理。所游迷,谁同故数往虎丘,不此甚萧索,看过还议,共集散耳。不见奴,粗悉书,云见左军,弥若临听故也。

译文:既然你在那里很忧愁,那还是回来的好哇。冠军自从入了蜴以后,就音信全无了。就是我生病了,行动不便,不能到处跑动。一年来,你以忧愁为由,(不出去走走,)我还有何话说。更何况朋友天各一方,不知何时再相会?难得你回来,就不要再总是说忘了,你再想想是不是这个道理。以往同游的,还有谁来陪同喽?

我只好多次去虎丘走走,也就是聊以自慰罢了。祖希要出远门了,他不时来看我,和我共同探讨病情,为此也换了几次药。好久没看到奴了。粗悉来信了,说他见到了左军弥若,弥若的性情还象往常一样。你回来后,又想去哪儿呢,记得来人告知一声,可好?我和总散讨并侍郎耶谈起别的事情时还提起过你呢。多谢你的挂念!你也要节制忧愁。

扩展资料:

草书《冠军帖》此作用笔淋漓酣畅,使转法度严谨,表现了书家良好的控笔能力。点画起止分明,收放有度。点画处的“实”与牵丝的“虚”相得益彰。字势奇崛,振人心神。结字时有巧思,如“散”之险绝、“见”之内敛,“粗”字“米”旁的右上一点置入“且”的左上角等,都令人叫绝。

作为草书学习的典范,《冠军帖》在《淳化阁帖》刻作者系东汉张芝,但东汉尚未出现象《冠军帖》这样接近狂草的书风。故此,数百年来众多学者认为《冠军帖》非张芝所书。由此有人认为《冠军帖》的作者应为东晋时期的草书第一高手王献之。无论是张芝还是王献之,都不可否认,草书《冠军帖》是中国书法史上不可替代的经典佳作,代表着中国草书的极高境界。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冠军帖

以上就是关于王羲之十七帖释文及译文是什么全部的内容,包括:王羲之十七帖释文及译文是什么、《经典释文》汇集了哪些内容、游目帖释文及译文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663642.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