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衡发展理论主要认为经济是有比例相互制约和支持发展的。新古典区域均衡发展理论是区域均衡理论的代表之一,是建立在自动平衡倾向的新古典假设基础的。因为根据该理论,市场机制是一只“看不见的手”,人们普遍坚信,只要在完全市场竞争条件下,价格机制和竞争机制会促使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
这一理论是建立在一系列严格假设条件之上的。这些假设条件包括:(1)生产中有资本和劳动力两种要素,并且可以相互替代;(2)完全的市场竞争模型;(3)生产要素可以自由流动,并且是无成本的;(4)区域规模报酬不变和技术条件一定;(5)发达地区资本密集度高,资本边际收益率低;不发达地区劳动密集度高,工资低。
该理论认为,区域经济增长取决于资本、劳动力和技术3个要素的投入状况,而各个要素的报酬取决于其边际生产力。在自由市场竞争机制下,生产要素为实现其最高边际报酬率而流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劳动力与技术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将导致区域发展的均衡。因此,尽管各区域存在着要素禀赋和发展程度的差异,由于劳动力总是从低工资的欠发达地区向高工资的发达地区流动,以取得更多的劳动报酬。同理,资本从高工资的发达地区向低工资的欠发达地区流动,以取得更多的资本收益。要素的自由流动,最后将导致各要素收益平均化,从而达到各地区经济平衡增长的结果。
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的战略性任务。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机制。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均衡配置教师、设备、图书、校舍等资源。
切实缩小校际差距,着力解决择校问题。加快薄弱学校改造,着力提高师资水平。实行县(区)域内教师、校长交流制度。实行优质普通高中和优质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的办法。义务教育阶段不得设置重点学校和重点班。在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就近进入公办学校的前提下,发展民办教育,提供选择机会。
加快缩小城乡差距。建立城乡一体化义务教育发展机制,在财政拨款、学校建设、教师配置等方面向农村倾斜。率先在县(区)域内实现城乡均衡发展,逐步在更大范围内推进。
努力缩小区域差距。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义务教育的转移支付力度。鼓励发达地区支援欠发达地区。
均衡发展战略和非均衡发展战略的区别以及引起的结果见下文:
发展经济学“贫困恶性循环论”认为,发展中国家贫困的根源在于资金不足。在如何使用资金打破“贫困恶性循环”问题上,存在两种不同的主张,即均衡展战略和不均衡展战略。
均衡发展战略是西方发展经济学主张的各部门齐头并进、均衡发展的战略。
非均衡发展战略是指将有限的资源首先投向效益较高的区域和产业,以获得区域经济的高速增长,并带动其他区域、其他产业的发展的战略。
一、均衡发展战略的基本内容:
以罗森斯坦—罗丹、纳克斯、刘易斯等人为代表,主张采取各部门齐头并进,平衡发展。罗森斯坦—罗丹认为,发展中国家企业家经常因收入低、国内市场狭小而不愿投资。为解决这些困难,必须同时建立各产业间相互补充的系统,同时建立适当的基础设施。为此,他提出了“大推进”理论,认为“互补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一切工业都变成基本的”,因此,“一个发展计划要想获得成功,必须投入某一最低水平的资源”,才能打破长期停滞的困境。其他一些学者的看法则稳健些。他们认为,一切部门应当同时扩大,但不一定按同一比率。总之,平衡发展战略强调同时发展各部门经济,为国内市场而发展工业生产,重视宏观的计划化,强调投资的需求方面。
二、非均衡发展战略的基本内容:
由于各国及各地区自然资源禀赋的差异性和社会资源配置的非均匀性,存在经济发展的区域空间差异。区域经济发展的非均衡性是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西方经济学家在研究区域经济发展规律时提出了许多有关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的理论,主要有循环积累因果原理、增长极理论以及区域经济梯度转移论。循环积累因果原理由经济学家缪尔达尔提出,认为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发达地区在发展过程中不断积累对自己有利的因素,落后地区则不断积累对自己不利的因素,循环积累的作用使经济在空间上出现了“地理二元经济”结构,即经济发达地区和经济不发达地区同时存在。缪尔达尔认为必须依靠政府干预来限制地区差异的扩大。
“教育均衡发展”这个词追索起来应该是自2005年教育部发布《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开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成为自后教育发展的主旋律。
所谓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简单的说,就是在义务教育阶段,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全面提升教师整体素质,缩小学校、城乡、区域间教育发展水平的差距,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
其内涵主要包括三个层面:一是区域之间的均衡发展,目前应当特别关注农村学校建设问题;二是区域内学校之间的均衡发展,目前应当特别关注薄弱学校建设问题;三是群体之间的均衡发展,目前应当特别关注弱势群体的教育问题。其最终目标,就是要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实现教育公平。
对于义务教育均衡我们不能从字面意思去理解,认为是全国范围内的均衡,而是区域内的均衡,先是县域内的基本均衡,再到优质均衡,再到市域内基本均衡,均衡发展永远在路上。
由于目前全国范围内正在推进的仍是基本均衡,所以在此重点说说基本均衡的评估方法。
对于均衡发展的评估,有一套详细的评估细则,简单可以概括为:“一个门槛、两项内容、一个参考”。
1“一个门槛”(办学基本标准评估)。要求在对一个县(区)进行评估认定前,要评估其所辖义务教育学校是否都达到自治区办学基本标准,达到这一条件的县(区),才有资格接受均衡督导评估认定。从生均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体育运动场馆面积、教学仪器设备值、生均计算机台数、生均图书册数、教师学历、专业技术岗位设置等指标评价达标情况,每一项都有标准值。各省细则中可能略有不同,如我省有十项指标,县域内所有义务教育学校十项必须达标八项。
2“两项内容”(均衡督导评估认定的核心内容)。
(1)对区域义务教育校际间差距评估。是以生均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生均体育运动场馆面积、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每百名学生拥有计算机台数、生均图书册数、师生比、生均高于规定学历教师数、生均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教师数8项指标来分别计算小学、初中综合差异系数。达到基本均衡评估的标准为:小学综合差异系数不高于065,初中综合差异系数不高于055。
(2)对县(区)级政府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的评估。主要是通过组织领导、要,机会均等、经费保障、师资配置、质量与管理四个方面的21项指标来进行评估,每个指标赋一定分值,总分为100分,达到85分以上的县(区)方可视为达到此项评估的要求。
3“一个参考”。指公众对本县(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状况的满意度,作为评估、认定一个区(区)是否实现基本均衡的重要参考依据。满意度不得低于85%。
在实地评估时,各县的财政投入是关键性指标,同时评估组对各校的学校管理,功能室使用,校园文化,素质教育成果等也十分看重。
对于优质均衡,当前国家评估方案已经出台,少数地区正在启动。如果说基本均衡重硬件建设,优质均衡则更看重学校内功,更重视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更多教育观点,教学经验,学习资源,教育技术,敬请关注“轻风教育”。
赞同43
24条评论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系指我国区域之间、城乡之间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主要是取消城市和义务教育条件相对薄弱的农村之间差距,发达地区和西部相对落后地区的差距。其方法,一是增加对农村教育经费的扶持,新增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农村的要求,改善落后地区的教育条件;二是共享教育资源,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三是行资助贫困家庭学生就学的“两免一补”等政策,保障农村学生不失学等。
均衡发展是正确的。
拼音:[jūn héng ]
意思:(形)平衡。[近]平衡。[反]失衡。
出处:阿英《<察哈尔窗花>叙记》:“图案的形式,大都左右对称,上下均衡,或四面都采用均衡的形式。”
笔画
例句
1、“从一而终”的人,不但可赚取丰富的金钱,也均衡发展了其他,成为一专业、卓越,并且充满喜乐的人。
2、绝长补短,才能均衡发展。
3、小学课程旨在提供一套连贯均衡的课程,以促进学童的均衡发展。
4、三线建设是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战略的需要。
5、制度环境要素的变动和制度系统本身的非均衡发展,必然导致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创新与变迁。
6、但在“均衡发展”模式引导下,上海郊区城市化明显滞后于工业化水平,并出现“大城市、小郊区”的状况。
7、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是一个经济体起飞的必经阶段。
以上就是关于均衡发展理论名词解释全部的内容,包括:均衡发展理论名词解释、什么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均衡发展战略和非均衡发展战略,有什么不同,引起了什么结果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