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分别是西汉的什么具体介绍下

稀饭和粥的区别2023-04-24  43

1、大司马:

《周礼·夏官》有大司马,掌邦政。汉承秦制,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汉武帝罢太尉置大司马。 西汉一朝,常以授掌权的外戚,多与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等联称,也有不兼将军号的。

东汉初为三公之一,旋改太尉,东汉末年又别置大司马,位在三公之上。魏晋为上公之一,位在三公之上,第一品。南北朝或置或不置,北朝魏、齐的大司马与大将军并为“二大”,典武事,亦在三公之上。陈但为赠官。明清用作兵部尚书的别称。

大司马是中国古代对中央政府中专司武职的最高长官的称呼。类似于后世的“天下兵马大元帅”,现代的“武装部队总司令”。《周礼》以大司马为夏官之长。“大司马之职,掌建邦国之九法,以佐王平邦国。…以九伐之法正邦国”。

应劭曰:“司马,主武也,诸武官亦以为号”(《百官公卿表》)。韦昭《辨释名》曰: “大司马,马,武也,大总武事也。大司马掌军,古者兵车一车四马,故以马名官。训马为武者,取其速行也。”

2、大司徒:

是西周时期主管国家财赋收入机构地官系统的最高官职。其主要职务,《周礼·地官司徒上》:“以土均之法,辨五物九等,制天下之地征,以作民职,以令地贡,以敛财赋。”即总掌均平土地;区别各地物产,划分土地等级,制定赋税的征收与管理。

其职由《周礼》地方官司徒演变而来。汉朝置尚书郎4人,其一人主财帛委输。魏文帝时,置度支尚书寺,专掌军国支计。到隋朝改为民部,唐朝为避李世民讳改称户部尚书。

显庆元年(公元656年)改户部为度支;龙朔二年(公元662年)改度支尚书为司元太常伯;咸亨元年(公元670年),复为户部尚书。宋、元、明、清沿而未改。户部尚书主管全国户口、赋役方面的政令。侍郎掌稽核版籍、赋役实征等会计统计工作。

其日常工作有为移民垦荒,招抚安置流民,以鱼鳞图册、黄册为根据,抑制豪民兼并;以限田裁异端之民;以树艺课农官;以草地养马放牧;以电种召佃尽地利;对多年积欠赔累可根据情况给予蠲免;根据各省收支情况,调剂余缺;差役的减轻免复;

对灾区贫老的抚恤救济,对有功人的赏赐;权量市籴,评估物价;征收山泽坡池、关市、坑冶之税;赡军输,督漕运,赡及转输屯种,开中以实边,和百官俸禄支给;定期编造户口册籍,调整户等,了解人口及土地增减变化;对隐匿户口,侵吞土地等不法行为及时给予制止、纠正。

3、司空:

西周始置,位次三公,与六卿相当,与司马、司寇、司士、司徒并称五官,掌水利、营建之事,金文皆作司工。春秋、战国时沿置。

是周代掌管当时代表最先进科学技术水平的工部的手工业制造官员。汉朝本无此官,成帝时改御史大夫为大司空,但职掌与周代的司空不同。司空亦为中国姓氏之一。

椐《史记-本纪-夏本纪》中记载,尧崩,帝舜问四岳曰:“有能成美尧之事者使居官?”皆曰:“伯禹为司空,可成美尧之功。”可见舜封禹为司空,让其治水。故西周之前就有司空。

掌水土事,郊祀掌扫除陈乐器,大丧掌将校复土。舜摄帝位,以禹为司空。契之子曰冥,亦为夏司空。殷汤以咎单为司空。周时司空为冬官,掌邦事。汉西京初不置。成帝绥和元年,更名御史大夫为大司空;哀帝建平二年,复为御史大夫;元寿二年,复为大司空;

光武建武二十七年,去"大"字。献帝建安十三年,又罢司空,置御史大夫。御史大夫郗虑免,不复补。魏初,又置司空。

扩展资料:

大司马一职的历史沿革

1、先秦时期

在唐虞商周时代,有武事则以大司马掌之,而在平常则仍置大司马以备不虞,负责日常的军事行政事务。如黄帝时大司马容光,西周大司马姜子牙(吕尚、姜尚),齐国大司马田穰苴(司马穰苴)

2、秦代时期

秦代在中央政府中设立太尉,不置大司马。秦王政登基后,改设三公九卿。三公即为丞相、御史大夫、及太尉,分别为辅政,监察及治军领兵。但秦朝并没有设置太尉的具体人选,也就是形同虚设。

西楚国项羽封龙且为大司马。龙且是项羽手下第一猛将,与季布、钟离昧、英布等人为楚军大将。官拜西楚国大司马。龙且自幼与项羽一起长大,情若兄弟。随项羽叔父项梁起义,每战皆亲身奋战杀敌,深得项羽信任。大司马在西楚也是最高武职。

3、西汉时期

西汉初在中央政府中设立太尉,不置司马。西汉武帝刘彻于建元二年(前139年)罢太尉,元狩四年(前119年)始置大司马,以大将军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功多,特加号大司马,以冠将军之号。

汉武帝时特设大司马以代太尉之权,但“无印绶,官兼加而已”,是为加官。其地位的高低要靠所加将军的地位来体现。

西汉之世,有资格冠加大司马的有四类将军,即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

冠加大司马后,其位秩不变,大司马大将军(大司马骠骑将军)尊比丞相,大司马车骑将军(大司马卫将军)贵比上卿。大将军、骠骑、车骑、卫将军因为有了大司马这一加官称号,得以名正言顺地管理日常的军事行政事务。

因之前丞相的权力过大,自汉武帝起,章奏的拆读与审议,转归以大将军为首的尚书。大臣有罪,由尚书劾奏;选任御史大夫,由尚书品定高下;官吏有功迁升,上报尚书;州郡官吏入朝奏事,则面见尚书。丞相若有过失,反由尚书问状劾奏。

由此,丞相的权力被一步一步的剥夺,只是在礼仪上还是百僚之长。(《汉书·卷十九上·百官公卿表第七上》)。秦朝和西汉前期,以丞相(有时称相国)掌政务,太尉掌军事,御史大夫为丞相之副,掌监察,三者互相制约,大权集中在皇帝自己手里。

汉武帝改置大司马大将军领兵征战,无征战时便成为事实上的执政,丞相有名无实(「中国文化常识」)。内朝逐渐成为中央枢机所在,掌握中央机密决策,大司马大将军作为内朝领袖,可领衔在内朝预闻政事,参议决策,其主要任务就是“辅政”,即辅助皇帝行使君权,是地位最高的辅政大臣。

大司马作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重大举措,除外掌兵政外,更重要的还在于可进入内朝参决政事,秉掌枢机。

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作为中朝之首,其主要职能只是为天子处理政务时充当参谋和顾问,献可替否,为更好地体现辅政职能。

西汉之制均以内朝官领尚书事,因此对诸将军来说,加官大司马实际成为领导中央枢机,直接辅佐皇帝,在内朝处理政务的重要标志。对外戚而言,能否合理辅政,重要的是看能否袭司马号。大司马权位之重,由此可见一斑。

汉成帝、汉哀帝时期大司马逐渐由加官向本官转化。废丞相改为大司徒,但大司马仍存,与大司空同属三公之一,共掌朝政。

大司马由原来必须依附于将军的加官变成了金印紫绶,有官属,禄比丞相,位在司徒上的实实在在的独立职官,成为名正言顺的三公,正式纳入了正常的百官公卿官僚系统之中,这就意味着大司马由旧的内朝领袖开始转为外朝首领。

大司马无论在名义上还是实际中都成为百官之首,大有汉初丞相的风采,如董贤为大司马卫将军,领尚书事,位极人臣,百官因贤奏事。最终王莽以三公大司马身份篡夺了汉家的天下。

4、东汉时期

东汉建立初期,东汉官制基本沿袭了西汉末年的官制,大司马为三公之首,掌管军事。光武帝刘秀以大将军吴汉为大司马,以杜茂为大将军。

建武二年春,(吴)汉率大司空王梁,建义大将军朱祐,大将军杜茂,执金吾贾复,扬化将军坚镡,偏将军王霸,骑都尉刘隆、马武、阴识,共击檀乡贼于邺东漳水上,大破之。降者十余万人。

吴汉死后,刘秀将大司马改为太尉东汉时太尉与司徒、司空并称“三公”,或称“三司”。太尉是“天公”,司空是“地公”,司徒是“人公”。

东汉末年,三公(太尉、司徒、司空)已成为虚职,在三公之外另设大司马,大司马位在三公之上。如刘虞、权臣李傕。

东汉末年,刘备也曾担任大司马。见《三国志蜀书二先主传第二》。

5、三国时期

(1)魏国:

三国官制基本沿袭了东汉官制,魏国在三公之上另设大司马,为上公,第一品,位在大将军之上,一般由大将军升迁而来,如:曹仁、曹休、曹真。

建安二十五年,魏国初置是官,班次在太尉上。司马师为大将军,以叔父司马孚为太尉,始奏改在太尉下。后还复旧。前后居是官者八人——夏侯惇、曹仁、曹真、司马懿、燕王宇、曹爽、司马师、司马昭。”东汉时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司。

黄初二年,公元221年。曹丕拜曹仁为大将军。又诏使曹仁讨斩叛将郑甘,移屯临颍,迁大司马,总督诸军据守乌江,还屯于合肥。

曹丕征东吴,以曹休为征东大将军,假黄钺。魏明帝曹睿即位,曹休进封长平侯。升为大司马,仍然都督扬州。

226年,魏明帝曹睿继位后,曹真进封邵陵侯,升任大将军。230年,曹真到洛阳朝见皇帝,被升为大司马,赐剑履上殿,入朝不趋。

(2)蜀汉:

蜀汉的大司马位在大将军之上,如诸葛亮的接班人蒋琬。《三国志》后主传:后主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卒于军中,以丞相留府长史蒋琬为尚书令,总统国事。

十三年,夏四月,进蒋琬位为大将军。延熙二年(239年),春三月,进蒋琬位为大司马。六年十一月,以尚书令费祎为大将军。九年冬十一月,大司马蒋琬卒。

(3)吴国:

吴国设有大司马和左大司马、右大司马,位在上大将军之上,一般由大将军或者上大将军升迁而来。如吕岱、施绩、陆抗、丁奉、朱然、全琮。

黄龙元年(公元229年),朱然拜车骑将军、右护军,领兖州牧。赤乌九年(公元246年),孙权派遣使节拜朱然为左大司马、右军师。

黄龙四年(公元232年),吕岱迁上大将军。252年,孙亮即位后,吕岱拜大司马。

258年,孙休即位,丁奉升为大将军,加封左右都护。264年,孙休去世,丁奉与丞相濮阳兴等听从万彧的建议,共同迎立孙皓为皇帝。丁奉升为右大司马、左军师。

258年十月孙休登基,施绩便被任命为上大将军、都护督,264年七月,孙休亡故,孙皓即位,施绩被任命为左大司马,而右大司马则由丁奉担任。

6、晋代时期

晋代基本沿袭了三国官制特点,大司马在武官中排名第一。及魏有太尉,而大司马、大将军各自为官,位在三司上。晋受魏禅,因其制,凡八公同时并置,唯无丞相焉。自义阳王望为大司马之后,定令如旧,在三司上。

太宰、太傅、太保、司徒、司空、左右光禄大夫、光禄大夫,开府位从公者为文官公,冠进贤三梁,黑介帻。

大司马、大将军、太尉、骠骑、车骑、卫将军、诸大将军,开府位从公者为武官公,皆著武冠,平上黑帻。

文武官公,皆假金章紫绶,著五时服。其相国、丞相,皆衮冕,绿盭绶,所以殊于常公也。”

7、南北朝时期

南北朝置废不常。陈用作赠官。北朝魏、齐的大司马与大将军为“二大”,典武事,亦在三公之上。北周依《周礼》置六官,以为夏官府之长,以卿任其职。

8、南北朝以后

隋以后废。明清时用为兵部尚书的别称,统管全国军事行政长官,明代正二品,清代从一品。相当于2018年中国的总参谋长或者美国的国防部长。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大司马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大司徒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司空

都是前秦的古官职

大冢宰:也就是大太宰,相当于现在的国务院总理

大司空:主管建筑工程,制造车服器械,监督手工业奴隶,古典三公之一,相当于现在的国务院副总理兼中国科学院院长兼科技部部长

大司徒:相当于现在的全国人大秘书长兼政协主席

大司马:也可以称为全国兵马大元帅,现代的军委主席

大司寇:行使司法权兼监察权,相当于现在的中纪委书记兼政法委书记兼最高检察院院长兼最高法院院长兼公安部部长

所以都是正国级的同等级官职,古代统称为三公。

1、大冢宰

北周依《周礼》置六官,设天官府,以大冢宰卿为主官,正七命。副为小冢宰上大夫,另有天官府都上士,办理本府诸事。北周大冢宰若有“五府总于天官”之命,则与《周礼》之冢宰相同,执掌国政。若无此命,则仅统本府各官。

2、大司空

西周始置,位次三公,与六卿相当,与司马、司寇、司士、司徒并称五官,掌水利、营建之事,金文皆作司工。春秋、战国时沿置。是周代掌管当时代表最先进科学技术水平的工部的手工业制造官员。汉朝本无此官,成帝时改御史大夫为大司空,但职掌与周代的司空不同。司空亦为中国姓氏之一。

3、大司徒

其日常工作有为移民垦荒,招抚安置流民,以鱼鳞图册、黄册为根据,抑制豪民兼并;以限田裁异端之民;以树艺课农官;以草地养马放牧;以电种召佃尽地利;对多年积欠赔累可根据情况给予蠲免;根据各省收支情况,调剂余缺;差役的减轻免复;对灾区贫老的抚恤救济,对有功人的赏赐;

权量市籴,评估物价;征收山泽坡池、关市、坑冶之税;赡军输,督漕运,赡及转输屯种,开中以实边,和百官俸禄支给;定期编造户口册籍,调整户等,了解人口及土地增减变化;对隐匿户口,侵吞土地等不法行为及时给予制止、纠正。

4、大司马

《周礼·夏官》有大司马,掌邦政。汉承秦制,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汉武帝罢太尉置大司马。 西汉一朝,常以授掌权的外戚,多与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等联称,也有不兼将军号的。

5、大司寇

西周时期的司寇,周天子是最高裁判者。中央设大司寇,负责实践法律法令,辅佐周王行使司法权,大司寇下设小司寇,辅佐大司寇审理具体案件。大、小司寇下设专门的司法属吏。此外,基层设有士师、乡士、遂士等负责处理具体司法事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大冢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司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大司徒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大司马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大司寇

"司空"这个官职,是从尧帝以来就设有的,但历代的职务有所不同。如尧、舜、禹时代的司空,主管治理水土;西周时代的司空,主管建筑工程,制造车服器械,监督手工业奴隶,为六卿之一;到汉成帝绥和元年改御史大夫为大司空,后去"大"字,称司空,主管囚徒。

司马:掌管军事之职

司空:主管礼仪、德化、祭祀等

司徒:主管征发徒役,兼管田地耕作与其他劳役

司寇:掌管治安刑狱大司徒 相当于总理

《周礼》六官之一,有地官大司徒。西汉哀帝时罢丞相置大司徒。东汉改称司徒 汉绥和元年(前8年)由御史大夫改置,为三公之一。建平二年(公元前5)复旧称。元寿二年(公元前1年)仍改称大司空。东汉建武二十七年(51)‘发放改称司空。《周礼》冬官之篇佚,北周依《周礼》制六官,据儒者相传之说,以大司空为冬官府之长,以卿任其职。明、清习惯上常称工部尚书为大司空。

人物生平

朱浮(?~约66),东汉沛国萧(今安徽萧县)人,字叔元。初从刘秀为大司马主簿,改任偏将军,从定河北。后拜大将军领幽州牧,守蓟城。遂讨定北边。建武二年(26 年)受封舞阳侯,食邑3县。但不久因为旧怨,为渔阳太守彭宠所攻,第二年汲郡太守张丰也起兵反汉,朱浮兵败弃城。尚书令侯霸奏朱俘“败乱幽州,构成宠罪,徒劳军师,不能死节,罪当伏诛。”刘秀念其有才有功不忍加罪,让他代替贾复担任执金吾,掌管京师治安,并改封父城侯。建武七年,任太仆,二十年代替窦融担任大司空,二十二年因事免,二十五年徙封新息侯。明帝时被杀。

朱浮是武将,兼有文才。他写文章,下笔如行云流水,文采斐然,论理立意,引经据典,警语时出。他的《为幽州牧致彭宠书》,言词犀利,脍炙人口。其中“ 凡举事无为亲厚者所痛,而为见仇者所快 ”一句,颇为后人传诵。

朱浮重视人才。在做幽州牧时,广揽州中名流,就是在王莽政权中做过官的,也在延揽之列,并从各县调集粮食,供养他们的妻子儿女。建武七年(31 年),朱浮以国学既兴宜广开博士之选,谏止刘秀在洛阳一地选博士的做法,刘秀采纳了他的意见。

刘秀即位后,以御史监察州郡官员,只要有所弹劾,立即加以处置,出现官不安其位的现象。于是朱浮上书奏称:陛下听信监察官员的话,监察官员又听信手下随从的话,这样的结果只能是任免年俸几千石的高官,完全取决于年俸百石的低级小官;不让三府查勘核对,就无法知道所奏是否属实,处理是否得当,容易造成冤假错案。刘秀把朱浮的奏疏交群臣共议,结果多数人赞同,从此吏治一清。

永平中有人无凭地告发他,汉明帝怒,赐朱浮死。死后入乡贤祠受百代敬仰。

人物典故

亲者痛,仇者快

朱浮任幽州牧时,为了笼络当时的一些名士和旧官僚,把他们都收罗在自己的左右,还发粮食给他们的家属。当时鱼阳太守彭宠,以为天下还没有完全安定,反对他这样做,两人因此互相争执,各不相让,仇恨愈来愈深。朱浮便向光武帝密奏彭宠受人货贿,招兵买马,积聚粮食,意图难测。光武帝就下令召彭宠回京,彭宠大怒,拒不应命,并起兵攻打朱浮,朱浮便写了这封信给彭宠,劝他收兵。

朱浮写信的动机,显然是企图利用朝廷的力量,向反对他的人施压,但态度既严正又婉转:一方面劝告彭宠要为自己前途着想;一方面叉提醒他不要妄自尊大,规劝与警告并存。特别是最后一句“凡举事无为亲厚者所痛,而为见仇者所快”,告诉我们处理问题时,要考虑后果,不要让亲朋好友友痛心,而让敌人高兴,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观点。

开始有罪不死,后来无罪被杀

朱浮,字叔元,两汉之际沛国萧县人。范晔在《后汉书》中罕见地没有交代朱浮的出身门第,但我们从光武帝对他的任命中可以看出一些端倪。光武帝刘秀即位后,任命朱浮为大司马主簿。大司马就是总参谋长,大司马主簿就是总参谋长的秘书,此时的大司马是吴汉,他来自北方渔阳,是一员骁将,不擅长打理日常事务,大司马主簿就成了大司马的常务助理,对于这样一个重要岗位,光武帝一定会用自己的嫡系亲信。光武帝刘秀是一个平民情节很强的人,他对出身门第向来缺乏认识,所以朱浮作为光武帝的嫡系亲信十之八九出身平民,这在东汉时期是不值得炫耀的事情,所以范晔写《后汉书》的时候没有找到朱浮出身的相关资料。

后来朱浮作战有功,升任偏将军,跟随刘秀攻下了邯郸。此时刘秀派吴汉刺杀了更始政权幽州牧苗曾,任命朱浮为大将军幽州牧,镇守蓟城,负责征讨北方。注意啊,刘秀当时根本就没有多少地盘,幽州几乎是他唯一的比较完整的辖区,看来刘秀对朱浮的信任别人比不了啊!

建武二年,在功劳不明显的情况下,朱浮被加封为舞阴侯,食邑三个县。朱浮表现得很有才干,很想快出政绩,他征召了涿郡王岑等人作为从事,王莽时候的两千石官员也全部征召,给他们很高的待遇,弄得财政非常紧张。

光武帝刘秀对手下人就很大方,随便封个侯就是几千户,朱浮的作法显然和刘秀一脉相承,那就是高官厚禄收买人心。但渔阳太守彭宠有不同见解,他认为天下未定,军旅正兴,不应该任命很多官员,应该把有限的财力投入到战争中去。从行政级别来看,渔阳太守彭宠是幽州牧朱浮的下属,但彭宠有大功于刘秀,在刘秀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彭宠归顺了刘秀,使刘秀有了一个立脚点,刘秀的很多将领包括大司马吴汉都来自渔阳,原来都是彭宠部下,所以彭宠自恃有功,有点桀骜不驯。

此时如果朱浮能够采取比较温和的措施完全可以避免事态恶化,但朱浮没有这样做,他“以峻文诋之”,相当于把彭宠教训了一顿。彭宠这人也谈不上有多倔强,但他认为朱浮对他的这番教训应该是刘秀授意的,是刘秀告诉朱浮对他不用客气的。朱浮密报刘秀,说彭宠“遣吏迎妻而不迎其母,又受货贿,杀害友人,多聚兵谷,意计难量。”

刘秀非常讨厌彭宠,彭宠这人像个钻心虫,别人的心理根本瞒不过他,刘秀做人已经算比较光明的了,但在彭宠这双鹰眼面前还是感到不自在,彭宠对此也心知肚明。彭宠知道朱浮告他黑状之后,认为已经无路可走了,于是举兵进攻了朱浮。朱浮给彭宠送来一封信,其中的思维方式绝不是朱浮应该具有的,那是光武帝刘秀的思维方式,“往时辽东有豕,生子白头,异而献之,行至河东,见群豕皆白,怀惭而还。若以子之功论于朝廷,则为辽东豕也。今乃愚妄,自比六国。六国之时,其势各盛,廓土数千里,胜兵将百万,故能据国相持,多历年世。今天下几里,列郡几城,奈何以区区渔阳而结怨天子?此犹河滨之人捧土以塞孟津,多见其不知量也!”

这事瞒不过彭宠,他原来的怀疑得到了证实,马上大举进攻朱浮,同时联合了涿郡太守张丰,朱浮腹背受敌,形势危急。朱浮原本以为刘秀一定会亲征,没想到刘秀只派来了游击将军邓隆,朱浮赶紧上书刘秀,要求刘秀立即出兵。实际上刘秀确实想出兵营救朱浮,但是当时洛阳附近也出现了变乱,大臣们认为不能舍近求远,刘秀临发兵又变了主意,他让朱浮加强防守,自己麦收后再来。朱浮防守经年,城中粮尽,人们易子而食,正赶上上谷太守耿况派兵来救,朱浮趁势突围,到达良乡的时候,自己的手下又叛变了,朱浮杀掉了自己的妻子,孤身遁逃,勉强生还。蓟城投降了彭宠。

尚书令侯霸认为朱浮“败乱幽州,构成宠罪,徒劳军师,不能死节,罪当伏诛。”刘秀没有杀朱浮,还任命他为执金吾,加封父城侯。哎呀,不杀也就罢了,为什么还要重用呢?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朱浮基本上是遵照刘秀的旨意做事的,所以有罪也不能杀,此后再也没有派朱浮带兵打仗。

光武帝刘秀对自己要求严格,对别人也严格,还有点信不过别人,他派出的地方官只要有一点过失,立马罢官,这样一来官员们换来换去像走马灯一样,老百姓也不得安宁。建武六年,发生了日食,朱浮趁机上书光武帝,他认为“天下非一时之用也,海内非一旦之功也。愿陛下游意于经年之外,望化于一世之后,天下幸甚。”说白了就是你别犯急性病,耐心点,地方官至少也得让他干满一年。给光武帝刘秀提意见风险挺大,一般人都不敢,但朱浮不怕,并不是因为朱浮胆子比别人大,而是他知道光武帝信任他,他是他的嫡系。

原来的时候,地方官是否称职都要由三公讨论,三公各有属官,他们负责具体考察,三公就可以决定地方官的任免了。但光武帝信不过别人,他把用人权收归自己,全靠自己的察言观色来确定人选,然后派人监视,这个方法有点类似明太祖朱元璋的厂卫特务制度。

朱浮上书光武帝,他认为这个方法不好,应该耐心点,“传曰:‘五年再闰,天道乃备。’夫以天地之灵,犹五载以成其化,况人道哉!臣浮愚戆,不胜常愿陛下留心千里之任,省察偏言之奏。”

建武七年,朱浮升任太仆,他再次上书光武帝,要求加强文化事业,得到光武帝的支持。建武二十年,朱浮接替窦融当了大司空,两年后由于别人的事受到连坐,免官,三年后,改封新息侯。

朱浮有些才干,文笔也说得过去,又是光武帝的亲信,经常挖苦别人,弄得大臣们怨气很大,实际上这正是光武帝要的,刘秀是用朱浮来制约大臣们,让大家处于一种不团结不安定的状态中。在光武帝当政的二十多年中,朱浮功不抵过,但混得如鱼得水,步步高升。

光武帝死后,汉明帝即位,朱浮的灾难立马就来了。汉明帝非常讨厌朱浮,永平年间有人控告朱浮,在没有真凭实据的情况下,汉明帝赐死了朱浮。一朝天子一朝臣啊!在光武帝的时候,朱浮有罪没杀,在汉明帝的时候,朱浮无罪被杀。

人物后裔

朱浮的后人世代在萧县繁衍,他的儿子朱永为下邳太守,第六世孙朱尚为后汉吏部尚书,其后人朱敬则是唐中宗的宰相。

以上就是关于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分别是西汉的什么具体介绍下全部的内容,包括: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分别是西汉的什么具体介绍下、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大司寇、大冢宰是不是一个职位或同等职位、周朝的大司空、大司马、大冢宰是什么职务啊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662363.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