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大运河分为四段,分别有哪些呢

二级钢2023-04-24  29

隋朝大运河一般指的是隋唐时期的大运河。中国古代就有利用天然水源、修建人工运河、灌溉农田和运输的历史。在分裂时期,地方政府为大渡河开挖了一些地方运河,这在客观上为隋朝大运河的开通做了准备。隋朝的开河,只是把一些自然河流或老沟变成了一条气,没有开挖地方运河,为隋朝开大运河是缺乏基础的。

隋朝大运河分为哪四段?

隋炀帝将这些小运河连接起来,最终建成了隋朝大运河,主要分为四段。通济渠、汉渠、永济渠和江南渠。

大业元年(605年)三月,隋炀帝派一百多万人马到河南各县开凿吉运河。通济渠分为三段:西段从东都洛阳西苑起,谷水、洛水、东阳渠经古道从洛水入黄河;中段从洛口至板渚,是利用黄河的天然河道;东段从板渚起,引黄河水走前边渠,入淮水。

大业元年(605年),隋炀帝开辟汉沟,但东汉陈登开凿的汉沟直道却不是汉沟。隋朝初期,汉沟经常淤积。当时,相当长的汉沟河道是平坦的,不流动的,由堰塞湖和大坝控制,从淮安到扬州需要45天。在汉沟河的北流段,河床坡度大,流速高。夏季水位高时,船只逆流而上很困难。因此,在北端的古牧口(金河下古镇)建有北神堰,主要用堰门调节湖水。605年,隋炀帝为方便航运,对汉沟古道进行了疏浚和扩建,并将其更名为山阳渡,作为隋唐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业四年(608年),隋炀帝命令河北各县一百多万人马开辟永济渠,引秦水,南达河,北达涿郡。永济渠也是由前朝开凿的运河和天然水路疏浚而成。从今天的河南无棣到蓟县一段,是用沁水、清水(即渭河)疏通的;从蓟县到馆陶一段,基本上是利用曹操治水入黄河的古道白沟;馆陶到沧州一段则部分利用了汉代的屯溪河和西汉的大河。沧州至涿郡,又部分利用了漳水,以独特的流量和漳水而另辟新路,与塔河水相连,由塔河到达涿郡。

610年,隋炀帝下令开凿江南运河。但江南运河并没有在隋朝开始。长江以南地区的运河建设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当时吴国开辟了一条从江苏到长江的运河。隋朝的江南运河是在六朝以来开凿的江南运河的基础上进行疏浚的,隋炀帝时没有开凿。

隋唐大运河横跨地球10多个纬度,贯穿中国最富饶的华北平原和东南沿海地区,穿越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8个省、直辖市。它是中国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在中国历史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它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

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它的开通,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

隋朝大运河始建于公元605年,隋炀帝利用已有的经济实力,征发几百万人,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动用百余万民工挖通济渠,连接黄河淮河,同年又用十万民工疏通古邗沟,连接淮河长江,构成下半段。三年后,用河北民工百万余,挖永济渠,通涿郡(今北京南),构成上半段。又过两年,疏通江南河,直抵余杭(杭州)。至此,共用五百余万民工,费时六年,大运河全线贯通,全长两千七百余公里,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

隋朝大运河是在已有天然河道和古运河基础上开通的。它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地跨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8个省、直辖市,连接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河流,成为我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大运河的开通,对我国以后经济发展有重大意义。

隋朝大运河由四部分组成,具体如下:

1、通济渠(汴渠)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开凿了鸿沟,又名蒗宕渠(即浪荡渠),亦曰汴渠。汉魏时期又开凿了阳渠、疏浚整修了汴渠。

2、邗沟(山阳渎)

春秋时期,吴王夫差下令开凿了连通长江和淮河之间的运河。因途经邗城,故得名“邗沟”。

3、永济渠

大业四年(608),隋炀帝诏发河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永济渠,引沁水,南达于河,北通涿郡。永济渠也是利用之前王朝开凿留下的运河河道与自然水道疏浚而成的。

4、江南运河

江南运河的开凿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时代,吴国开通了从今江苏到长江的运河,从苏州的北门起,向西北穿过漕湖,经太伯渎与江南运河而上,再经阳湖北行,入古芙蓉湖,然后由利港入于长江,以达于扬州;秦朝开凿丹徒曲阿,开凿了从今镇江至丹阳的运河。

扩展资料:

主要功能

隋唐大运河的主要功能是漕运。隋唐时期,国家粮仓设在洛阳,江南等地的漕粮大量运来,运河上终日“漕船往来,千里不绝”。

到武则天称帝时,洛阳城中的北市一带已是“天下舟船所集,常万余艘”,河道拥堵太过严重,连女皇都坐不住了。公元701年,武则天下令“引漕渠,开新潭,以置诸州租船”。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新闻网—洛阳沟系洛阳乃至国内最早为都城服务大型水利工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隋朝大运河

隋朝大运河不是京杭大运河。

京杭大运河始建于春秋时期,是服务军事行动的运河。大运河南起余杭(今杭州),北到涿郡(今北京),途经今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四省及天津、北京两市,全长约1797公里。隋朝大运河是开凿南北纵向,促进文化交流的人工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至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

大运河的概况:

是中国东部平原上的伟大工程,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的水利建筑,为世界上最长的运河,也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的运河。

大运河始建于公元前486年,包括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和浙东大运河三部分,全长2700公里。

跨越地球10多个纬度,地跨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8个省、直辖市,纵贯在中国华北大平原上,通达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是中国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至2020年大运河历史延续已2500余年。

隋朝大运河---605年至610年开通,共四段:(1)通济渠

605年,隋炀帝征发“河南、淮北诸郡民前后百余万”开通济渠。早在战国初期,魏国就开凿了鸿沟(引河水循汴水,折南循沙水入颍)。通济渠是在鸿沟和下游的汴河两水基础上,加以疏浚的。通济渠自洛阳城西引谷水、洛水入黄河,再自板渚(为板城渚口的简称,在今河南荥阳汜水镇东北黄河侧)引黄河入汴河,经今河南开封东南入淮河。(2)邗沟

隋炀帝于605年,征发“淮南民十余万”开通邗沟。早在春秋时期,吴王夫差下令开通长江和淮河之间的运河。因这条河流经吴国邗城(今江苏扬州)城,所以称为邗沟。隋朝大运河的邗沟,就是在春秋时期吴国邗沟的基础上疏浚的,它从山阳(今江苏淮安)到江都入长江。(3)永济渠

608年,隋炀帝征发河北诸郡壮丁百余万,开永济渠。男子不够,还征发了妇女。永济渠从洛阳的黄河北岸,引沁水东流入清河(卫河),到今天的天津附近,经沽水(白河)和桑干河(永定河)到涿郡。(4)江南河

610年,开江南河。从京口到余杭,“八百余里,广十余丈”。运河两岸筑有御道,栽种柳树,修建离宫40多所(自长安至江都)和许多粮仓。课本《隋朝的大运河》地图上还有一段运河,是584年隋文帝下令开通的。由于渭水多沙,深浅不一,行船不便,就在渭水南边开了一条从长安东到潼关入黄河的运河,长300多里,名广通渠。隋大运河全部完工以后,南北的物资可直达长安。

隋炀帝修隋朝大运河分为四条:通济渠、邗沟、永济渠、江南运河。通济渠是从板渚引黄河水,注入淮水。大业元年(605年)三月,发河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通济渠。

通济渠分为三段:西段自东都洛阳西苑,引谷水、洛水,东循阳渠故道由洛水注入黄河;中段自洛口到板渚,是利用黄河的自然河流;东段起自板渚,引黄河水走汴渠故道,注入淮水。 通济渠东段所经过的路线是引黄河水循汴水故道,入于泗水,注入淮河。

从先秦时期到南北朝时期,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开凿了大量运河,其分布地区几乎遍及大半个中国。西到关中,南达广东,北到华北大平原,都有人工运河。

这些人工运河与天然河流连接起来可以由河道通达中国的大部分地区。例如从现在的北京不远的通县起,即可乘船顺潞水由泉州渠到沟河口入海,经过一段短短的海程,再进入泒河,由泒河经过平虏渠,而入漳水,又由漳水经过利漕渠和白沟而入黄河,。

入淯水,由堉水入汉水,由汉水入杨口渠,由杨口渠道而入长江,由长江入洞庭湖,由洞庭湖入湘水,由湘水入漓水,由漓水入西江,沿西江可达番禺城;或由江陵溯长江达巴蜀,以通西南。这四通八达的水道为后世开隋唐大运河奠定了基础。

扩展资料

大运河是隋炀帝杨广在位时,为了巩固政权和统一的局面而开通的。其开凿的原因有:

第一,政治上,为进一步控制新统一的东南地区,加强对南方人民的镇压,需要沟通南北交通。

第二,军事上,在东北部涿郡(今北京)建立军事据点,把军需物资送到北方,也需要打通南北交通。

第三,经济上,隋朝在长安和洛阳等地集中了大量的官吏和军队,需要充足的粮食供应。如何解决粮北运,转运江南富庶的物资以增强中央政权的力量,是隋王朝亟待解决的问题。

陆路运输费用太大,加以运输工具简单,运量有限。利用天然河流和旧有渠道,将横贯诸水连成贯通南北的运河,是当时解上述问题的好办法。因此,运河的开通是历史发展的需要。

第四,当时中国的经济重心已逐渐向南方转移,而隋王朝的政治、军事重心却仍旧在北方。中国的地形由西北向东南倾斜,中国的长江大河也大都由西向东流人大海,南北的交通。

从来没有很好地整顿文隋王朝面临的历史任务就是必须把南方日益重要的经济地位与北方的政治军事重心联系起来,使南北成统一的整体。沟通南北的运河大工程,就是在这种新的客观形势下进行的。所以,运河的开凿,是符合时代需要的。

第五,大运河的开凿还与隋炀帝怀恋江都(今江苏扬州)的繁华,向往江都的风光,想去巡游享乐有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隋朝大运河

隋朝修建大运河前后共用了七年时间。

京杭大运河从公元前486年始凿,至公元1293年全线通航,前后共持续了1779年。在漫长的岁月里,主要经历三次较大的兴修过程。

第一次是在公元前五世纪的春秋末期。当时统治长江下游一带的吴王夫差,为了北上伐齐,争夺 中原霸主地位,调集民夫开挖自今扬州向东北,经射阳湖到淮安入淮河的运河(即今里运河),因途经邗城,故得名“邗沟”,全长170公里,把长江水引入淮河,成为大运河最早修建的一段。

第二次是在公元七世纪初隋炀帝统治后,迁都洛阳。为了控制江南广大地区,使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丰富物资运往洛阳,隋炀帝于公元603年下令开凿从洛阳经山东临清至河北涿郡(今北京西南)长约1000公里的“永济渠”;又于公元605年下令开凿洛阳到江苏清江(今淮安市)约1000公里长的“通济渠”;再于公元610年开凿江苏镇江至浙江杭州(当时的对外贸易港)长约400公里的“江南运河”;同时对邗沟进行了改造。这样,洛阳与杭州之间全长1700多公里的河道,可以直通船舶。

第三次是在十三世纪末元朝定都北京后。为了使南北相连,不再绕道洛阳,元朝花了10年时间,先后开挖了“洛州河”和“会通河”,把天津至江苏清江之间的天然河道和湖泊连接起来,清江以南接邗沟和江南运河,直达杭州。

而北京与天津之间,原有运河已废,又新修“通惠河”。这样,新的京杭大运河比绕道洛阳的隋唐大运河缩短了九百多公里。 

京杭大运河沿线是中国最富庶的农业区之一,工业生产很发达。在兖州、济宁、枣庄、滕州市、丰县、沛县、徐州、邳州及两淮等有大中型煤矿,连接上海、南京、徐州、镇江、常州、无锡、苏州、扬州、杭州等工业城市。

为了使“黄金水道”产生“黄金”效益,沿线的鲁、苏、浙三省对大运河各段进行了整治、扩建和渠化,使千年古运河重新焕发了青春,成为中国仅次于长江的第二条“黄金水道”。

运河沿线的主要港口有济宁、徐州、邳州、淮阴、淮安、宝应、高邮、扬州、镇江、常州、无锡、苏州、吴江和杭州等。济宁段(山东济宁—江苏徐州蔺家坝),全长约130多千米,济宁段主航道将由六级航道标准提高到三级标准,底宽由目前的16米拓宽到50米,水深达到3米。届时,千吨级船舶可由长江直达济宁,年通过能力将达到2500万吨,新增港口吞吐能力1350万吨,抵得上新建一条“京沪铁路”。

以上就是关于隋朝大运河分为四段,分别有哪些呢全部的内容,包括:隋朝大运河分为四段,分别有哪些呢、隋朝大运河、隋朝大运河各段的名称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661452.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