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呈现出周期性的原因在于什么

苏角2023-04-24  33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呈现周期性的根本原因在于生产的社会化同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当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达到尖锐化程度时,社会生产结构严重失调,引发经济危机。而经济危机使企业倒闭、生产下降,供求矛盾得到缓解,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恢复和高涨,资本主义矛盾又重新激化,这必然再一次导致经济危机的爆发。

1、经济危机的表现是:大量商品卖不出去,大量生产资料被闲置,大批生产企业、商店、银行破产,大批工人失业,生产迅速下降,信用关系破坏,整个社会生活陷入混乱。

2、由于经济危机是重复出现的,具有周规性,所以资本主义再生产也具有周期性资本主义再生产每一个周期包括四个阶段:危机、停滞(萧条)、恢复和繁荣(高涨)所以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过程,必然是从危机到高涨,又从高涨到危机的过程

3、危机周期性的原因,同时也是危机爆发的原因,都根源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这是因为危机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表现,生产和消费的矛盾发展到对抗程度的表现同时又是这一矛盾的暂时的和强制的解决经济危机时期生产力的破坏和生产的缩减,使生产和消费的矛盾缓和了,资本主义经济才得以恢复和发展但危机并没有消除生产和消费的矛盾,因此随着生产的发展,矛盾又会重新激化,又会爆发新的危机而固定资本的社会规模的更新,不过是危机周期性的物质基础。

一、经济危机的后果可能是:

1、社会动乱;

2、国民经济调节和经济恢复;

3、政变。

经济危机爆发,加剧了社会各种矛盾的深化。

二、参考1929年美国经济危机的解决办法,经济危机的主要表现是社会资金链断裂,起到融资作用的银行因贷款无法回收而大量破产。实业得不到资金无法生产,劳动者得不到报酬不能消费,从而造成恶性循环。这个时候就是政府出面向银行注资,银行有了资金就根据政府的要求注资给回报能力有保障的实体经济,而不是按市场要求注资给投机资本。实体经济有了钱,工人发得出工资,市场消费能力得到拉动,社会的经济活动就可以得到恢复。

第一次经济危机 1788-1789

第二次经济危机 1792-1794,物件下降,破产增加,1793英国对法国宣战,对欧洲的出口大幅下降,物价急跌。

第三次经济危机 1797-1798,始于英国农业欠收,工业品需求下降。

第四次经济危机 1810-1814,英国农业再度欠收,物价下跌,1811美英宣战,美国对英国禁运。

第五次经济危机 1816-1817,英国破产事件。

第六次经济危机 1819-1822,消费品减少三分之一,英国破产超过第五次高点。

第七次经济危机 1825-1826,物价下跌,纺织品设备开工率下降一半。

第八次经济危机 1837-1843,银行业的收缩,美国经济机制极度缺失,工业生产品需求萎缩。

第九次经济危机 1847-1850,始于铁路危机,波及英法美,造成工业危机。

第十次经济危机 1857-1858,始于棉产品上涨,靠空头支票的进口商大量破产,银行破产,波及到其他工业。

第十一次经济危机 1867-1868,铁路建设,造船业等工业生产下降缩小工业的需求,粮食再次欠收。

第十二次经济危机 1873-1879,首次由于金融引发,维也纳股票交易所的铁路股票大跌,美国最具实力的银行因投资铁路破产,引发后面引发重工业危机,轻工业受波及较小。

第十三次经济危机 1882-1883,美国铁路建设退潮,加深英国危机,重工业下降,银行,企业倒闭,失业率上升。

第十四次经济危机 1890-1893,德国股市暴跌,此后股价联系两年下跌,破产事件严重,铁路建筑缩减一半以上,粮食欠收。

第十五次经济危机 1900-1903,始于1899年俄罗斯金融危机,波及到工业。随后法,德,比利时,英,美跟进,同期日本爆发经济危机。

第十六次经济危机 1907-1908,美国信贷机构大量破产,失业率下降,波及重工业生产及周期行行业。

第十七次经济危机 1929-1933,始于美国,美国工业生产急剧下降,证券市场暴跌,失业率大增,波及英国,从而使英国宣布放弃金本位。

第十八次经济危机 1948-1949,美国短暂繁荣后爆发,失业率大增,工业指数下降。主要由于战后重建国际国内市场缩小引发。

第十九次经济危机 1972-1974,又称第一次石油危机,油价暴涨造成美国滞胀,标普下跌百分之四十,日经百分之二十九。蔓延全球,主要国家生产停滞或者缓慢,通货膨胀,日本紧缩金融政策,导致经济滞涨。

第二十次经济危机1979-1982,第二次石油危机,国际油价飙涨,高物价,高通胀引发英国危机,随后波及至欧美及日本。失业率,企业倒闭率创战后新低。同期南美债务危机。

第二十一次经济危机 1990-1992,第三次石油危机,海湾战争,美国开始,随后发展到加拿大,日本,欧洲与澳大利亚,同期,日本经济崩溃。

第二十一次经济危机 1997-1998,亚洲金融危机。始于泰铢贬值,美国支撑索罗斯及其财团发动针对中国的金融战争,最终终结于中国香港。

第二十二次经济危机 2008至今,始于美国次贷危机,伴随出现的欧洲债务危机,造成全球性经济危机爆发。到目前仍旧无缓解的迹象。

经济危机指的是一个或多个国民经济或整个世界经济在一段比较长的时间内不断收缩(负的经济增长率)。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周期爆发的生产过剩的危机 。 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经济危机是周期地重演的,危机与危机之间的间隔表现了一定的规律性。自1825年英国第一次发生普遍的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以来,随后发生危机的年份是1836年、1847年、1857年、1866年、1873年、1882年、1890年和1900年。在资本主义自由竞争阶段以及向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过渡时期,差不多每隔十年左右就要发生一次这样的经济危机。进入20世纪,在1900年危机之后,迄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又发生了 1907年、1914年、1921年、1929~1933年、1937~1938年的经济危机,差不多每隔七八年就发生一次危机。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又发生了次数不等的经济危机。到目前为止,就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看,发生经济危机的次数是:

美国7次(1948~1949、1953~1954、1957~1958、1960~1961、1969~1970、1973~1975、 1980~1982)

日本7次(1954、1957~1958、1962、1965、1970~1971、1973~1975、1981)

联邦德国7次(1952、1958、1961、1966~1967、1971、1974~1975、1980~1982)

法国5次(1952~1953、1958~1959、1964~1965、1974~1975、1980~1982)

英国7次(1951~1952、 1957~1958、1961~1962、1966、1971~1972、1973~1975、1979~1982)

(2008年爆发的目前仍处于金融危机阶段) 属于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只有四次,即1957~1958年,1973~1975年和1980~1982年的经济危机,2008年至今。

经济危机第一次于1825年发生在英国,而后每过十年基本上有一次经济危机,属于世界性的经济危机主要有四次:1929~1933年、1973~1975年、1980~1982年、2008年。

1929年-1933年是资本主义经济史上最持久、最深刻、最严重的周期性世界经济危机。首先爆发于美国,1929年10月24日纽约股票市场价格在一天之内下跌128%,大危机由此开始。紧接着就是银行倒闭、生产下降、工厂破产、工人失业。大危机从美国迅速蔓延到整个欧洲和除苏联以外的全世界,是迄今为止人类社会遭遇的规模最大、历时最长、影响最深刻的经济危机。

1973—1975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是二战后第四次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是由第一次石油危机引发的世界性经济危机。

经济危机的原因

1、经济结构失调:即所谓结构性危机。其中,产业结构失调是集中表现,可以直接造成就业结构产品结构矛盾,造成经济混乱和危机爆发。对经济结构的大规模调整,如果处理得不好,也有可能引起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

2、生产与消费的矛盾:尤其是重要生产资料长时间积压严重过剩,一旦蔓延到其他领域,有可能触发危机;

3、政府宏观调控政策措施失误引起的:政府用以宏观调控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产业政策等,如处理不当,也会引起经济危机;

4、当全球经济不太好或者某一个国家某一个领域发生严重问题,可能引发地区性的经济危机乃至世界性的经济危机。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的物质基础是固定资产更新。

固定资本的大规模更新既使资本主义经济走出萧条,步入复苏,又为下次危机的到来准备了物质条件。所以,固定资本的更新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的物质基础,包括两个方面的意义:

(1)为资本主义经济摆脱危机提供了物质条件;

(2)为下一次危机的到来创造了物质前提。

不过固定资本的周期更新仅仅是造成周期性经济危机的物质条件,而并非根本原因。

扩展资料

资本主义再生产的一个周期通常包括四个阶段:危机、萧条、复苏和高涨,每个阶段都有各自的特点和作用。

1、危机:是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的基本阶段。当危机持续一段时间以后,生产下降达到“谷底”,商品生产同有支付能力需求的矛盾缓和下来,危机阶段便转入萧条阶段。

2、萧条:本主义再生产周期中的停滞阶段。整个社会经济呈现一片萧条景象,而当社会生产开始回升时,萧条阶段便转入复苏阶段。

3、复苏: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中的经济恢复阶段。生产逐渐回升,就业人数逐渐增多,社会购买力开始提高,市场容量开始扩大,当社会生产达到危机前的最高点时,复苏阶段便转入高涨阶段。

4、高涨: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中新的危机的准备阶段。社会经济呈现出繁荣景象,但只要某些重要部门的商品流通发生梗塞,就会成为新经济危机突然爆发的导火线。

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的四个阶段是互相联系的,每个阶段都从前一个阶段中孕育而来,又都为后一个阶段准备了条件。

其中,危机阶段是周期的决定性阶段,不经过危机阶段,资本主义再生产就无法继续进行,它是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的基础。萧条阶段实质上是危机的延长,复苏阶段和高涨阶段不过是新的危机的准备阶段。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周期性

金融危机主要是指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

2008年8月,美国房贷两大巨头——房利美和房地美股价暴跌,持有“两房”债券的金融机构大面积亏损。雷曼兄弟申请破产保护、美林“委身”美银、AIG告急等一系列突如其来的“变故”使得世界各国都为危机而震惊。华尔街对金融衍生产品的“滥用”和对次贷危机的估计不足终酿苦果。

:金融危机对全球的影响

美国次贷危机是因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引起的风暴,它导致全球主要金融市场出现流动性不足的危机。美国次贷危机从2006年春季开始逐步显现的,到2007年8月席卷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

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通常采用固定利率和浮动利率相结合的还款方式,即购房者在购房后头几年以固定利率偿还贷款,其后以浮动利率偿还贷款。随着美国住房市场的降温尤其是短期利率的提高,次级抵押贷款的还款利率也大幅上升,购房者的还贷负担大为加重。这种局面直接导致大批次级抵押贷款的借款人不能按期偿还贷款,进而引发“次贷危机”。

美国作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其次贷危机的爆发瞬间就影响了全世界的金融中心以及一些周边国家,其范围也远远不仅仅是次贷危机方面,而是蔓延到整个金融行业。尽管美国经常项目赤字一直在下降,但其仍占GDP约6%,因消费的产品远多于其生产的产品,美国人仍是世界其他地区最大的需求来源之一,其需求的急剧下降极大得影响了其他地区的经济,一度造成世界各国的恐慌。(资料来源于百度百科)

百度百科链接:美国金融危机

经济危机第一次爆发是1825年。自1847年爆发了第一次世界性的经济危机以后,1857年、1866年、1873年、1882年、1890年、1900年、1907年、1920年、1929年、1937年爆发的经济危机,欧美各国都一齐卷入,都是世界同期性的经济危机。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只有1957~1958年、1973~1975年、1980~1982年的危机是世界同期性的经济危机,其他各次危机则是非同期性的或部分同期性的经济危机。

危机周期

从一次危机爆发到下次危机开始之间的这个期间,构成再生产的一个周期,或称经济周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每一个周期都包括危机、萧条、复苏、高涨四个不同的阶段。战后的周期虽然发生了某些形态变化,但四个阶段的交替仍然是周期的基础。

关于经济危机的周期性,有两个问题需要研究。一个是周期性的原因,一个是周期长短的原因。

第一个经济危机周期(1958-1968)

1958-1960年,危机发生。政府财政赤字1958年约为60亿,1960年达到100亿,占当年收入的比例从56%增长到143%,三年赤字总额达到200亿元,而当时的财政收入最高才600亿左右,高额赤字挤占了财政用于扩大再生产,增加就业机会的开支。1960年以后,由于财政投资能力下降,就业严重不足,政府不得不动员大约2千万城市人到农村去生产自救,以解决城市的失业问题。

1960-1962年,经济萧条。国家财政年收入进一步由5723亿下降到3136亿。从1982年重新修订并公开出版的六十年代政府统计数据可以看出, 1960-1962这三年的人口增长曲线呈下降趋势,"未增加人口"大约为2千万人,这其中大部分可认为死于饥饿。人们称之为"三年自然灾害"。

1962-1963年,经济复苏。由于政府在全面危机压迫下改革"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统治经济为"队为基础"的村落经济,放松了政府对农村基层的全面控制,允许农民搞"三自一包(这种以放为特征的经济改革15年后再次重演,只是改名叫大包干或者叫联产承包责任制了)",因此,农业生产全面恢复,农产品供给连年增长,农业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例也由8%上升到22%,财政形势有所好转。

此时,由于中央***之间在经济政策上的分歧和在政治上的路线斗争越来越明显;而"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又无法解决基层阶级斗争问题,因此"文化大革命"正处在蕴育阶段。

1963-1966年,高涨期。国家在经济形势初步好转后,增加了对工业的投资,使得经济发展速度加快,但紧接着财政赤字再次出现……随后,1968-1972年数百万的城市"知识青年"奔赴农村,其真正原因仍在于城市无法解决的高失业率。

此后即是文化大革命这个特殊历史阶段。尽管非经济因素作用在这个阶段上明显大于经济因素的作用,也仅仅只是把危机期的阵痛延长而已。

104 第二次经济危机周期(1978-1986年)

1978-1979年,危机发生。国家财政赤字自1974年突破百亿大关后,连年亏损,到1978-1979年,赤字进一步增加到每年约为200亿,占收入的比例高达20%左右,比上一次危机爆发时的比例还高5%。其中的原因不仅仅只是"文化大革命"对经济的影响,还有"洋跃进"--大规模举债用于基础工业投资;以及中越边境战争造成约50亿的直接非预算开支等等。

1980-1981年,经济萧条使得政府再次采取"放"的政策,逐步解除了对农村地区的控制,降低农业税收,提高农产品价格,允许农民承包土地、分户经营,开放集市贸易。这就是农村改革的第一步。也是上一次为缓解危机而采取的"三自一包"政策的翻版。

与上一次经济危机相同的是,在城市采取"关、停、并、转",压缩基建投资,使几百万基建职工"停工待料",几千万城市人口"待业";不同的是,毛泽东时代自1976 "四五"事件之后即告结束,后集权主义体制(Post Totalistarian System)缺乏准军事化的国家动员机制, 无法再象60年代初一样迫使城市人去农村来解决失业问题,因此,犯罪率增高,全国开展"两打"运动,监狱暴满。

1982-1983年,复苏阶段。由于全国范围对农村土地的再分配和农产品自由市场的开放,粮食产量每年创历史记录地增加20%,1982-1984三年的总增加量约为75亿吨。中国农民第一次用自己的力量解决了吃饭问题,同时,农业产值也提高到工农业生产总值的40%。

1984-1986年,高涨阶段。工业产值增长幅度加快,同期财政赤字增加到每年大约100亿元。其中较重要的原因即是1982 "利改税"之后形成的国有资产 "单位所有制"作用。由于国家垄断金融的低利率政策和政府财政投资的无偿,相对于较高的物价水平而言,任何单位获得投资本身即是意味着吃进利差;又由于单位内部"利益同构",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中一般有40-50%会以各种渠道转化为消费基金。因此,自1983年以后,非生产性建设投资也大幅度增加。在投资和消费双重膨胀压力下,供需矛盾和由赤字转化的超发货币量终于引发出全面通货膨胀危机。

105 第三次经济危机周期(1988-1994年)

1988-1989年,危机爆发。以1988年夏季大抢购为表象的全国范围的通货膨胀危机和1989年的社会政治危机相继发生, 如果可以不考虑意识形态的影响来分析政府决策, 则可以看到从1986-1988年在使用传统的行政手段强行压减投资消费双膨胀未能奏效的情况下,政府于1988年末开始连续大幅度调高利率,以此吸纳社会即期货币,减轻通胀压力,存款利率跳跃式地升高70-80%。而同时货款利率又在行政强制下不得提高,于是造成银行多年出现400多亿政策性亏损,最终冲入财政变成赤字。然后,高额赤字压迫政府改变决策行为,相应调高货款利率,危机又恶性循环转嫁给企业。这种流量资本调节的极端性措施是在不触动存量资本的情况下运作的,必然由于企业产权虚置而造成极端性后果,即:银行高利率造成企业资金成本大幅度提高---使用流动资金贷款最多的商业企业被迫减少资金占用,改购进为代销,向生产企业转嫁成本负担---生产企业如法炮制,缓付原材料款向原材料企业转嫁产品成本占压资金负担---连锁负债迅速波及全社会。

对1988年通货膨胀缺乏经验和规律的认识,在经济调节和行政控制上都反应过度,是第三次经济危机造成重大损失的主观原因。不仅货币政策过度调整是连锁负债的内在原因,而且市场政策的过度调整也是当时"市场疲软"的内在原因。

中国在进入九十年代之前只有"两极化的市场":既无资本、技术、劳务、物资等要素市场,也无住房、保险、医疗、旅游、教育等社会消费市场。十亿民众可以进入的只是一极高档大件消费品, 另一极基本生活消费品这样的"翘翘板"形的"两极"消费品市场。为了抑制通胀发生时本属短暂的对高档商品的抢购,政府在大幅度调整存款利率的同时还大幅度调高以彩电为代表的大件消费品价格,另加高档消费税,使等量货币的市场购买力大幅度下降,几乎一瞬间就人为地关闭了两极市场的一极。翘翘板一头空了,而另一头,据测算早在1986年大多数农业主产品即已受到"市场需求制约",于是,1989年初城市消费品市场开始呈现疲软之态。

1990-1991年,经济萧条阶段。政府采取向国营大中型企业倾斜政策,投入1500亿贷款,但此时的连锁负债已达2000亿之巨,同期国营企业库存产品占压资金也已超过1000亿元。另据统计,国营企业亏损面已达74%,遂不得不将"全面倾斜"改为"点贷解扣"。

国营企业连年亏损,造成以国企税收为主要来源的政府财政连年赤字。先是1989年秋冬之交试图财政、外贸收权不果;接着以财政解困为目标,政府"甩包袱"式的改革政策便相继出台。其效果之一,即萧条阶段财政取消农产品购销补贴后的农村市场也走向全面疲软:以往国营流通部门凭借财政补贴,垄断性地占有农业主产品商品量的一半以上,当1990年取消购补,销补暗转明之后,国营流通部门的直接反应是立即大幅度减少购进和库存,同时挪用银行专项资金用于高利润经营。这一行为的直接作用是基本生活消费品市场不再有"蓄水池调节",导致各种欺行霸市和价格波动无序化并且随时诱发社会动荡,经济矛盾日益社会化,"菜蓝子"等与是否稳定相关的问题渐渐成为各级政府分外重视的主要矛盾。其间接作用,一是二亿多小农户无法适应原有的国营大买主市场份额迅速下降到20%以下的新局面,"农产品卖难"再次普遍发生,农民收入随之连续三年下降,占有基本生活消费品市场60%以上的消费额并且一向稳定的农村,随之出现全面市场疲软。二是农业比较收益过低的老问题在农产品"卖难"和农民收入连年下降的作用下陡然突出起来,逼使农民背井离乡,"民工潮"大范围涌流。

1992年前后,中国经济渐渐复苏,并随即转入高涨。刺激经济复苏的兴奋剂有两支:

一是1988-1989年的高利率政策失败之后,政府又把利率连续调低到甚至低于原来水平,高利率时期大量吸收的存款必须贷出,因此资金环境暂时相对宽松,同时资本市场初步开放,低利率政策又使货币持有者转向风险大但收益率高的股票、证券市场和其他投资市场。

二是八十年代中期以来中央财政连年赤字,半数以上县级财政长期亏损,政府利益在财政分配难以满足的情况下,仍然每年以集团消费递增25-30%的速度迅速膨胀。在第三次危机已经吃空了可以行政占有的流量资本的逼迫下,政府及所属部门的利益之手伸向能够即占即盈的房地产投机。全国性的开发区圈地热和房地产、股票、期货三大投机一齐上的存量资本瓜分浪潮忽然间似狂飙拔地而起,的确在暴富了一批投机于权钱交易的食利者的同时,在病态的经济背后又击一猛掌!

1993-1994年, 经济高涨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从1992年的7600亿,跃增至1993年的13万亿,1994年又在上年增长70%的高比例上再增40%。任何对存量资本的重新分配都会促进经济成长!尽管九十年代初以圈地运动和泡沫经济为表象的中国经济发展让人看得眼花缭乱,但其实质不过是周期规律作用和对国家资本的又一次再分配。

之所以说是"又一次再分配",是因为八十年代初那次农民曾对人民公社土地和主要生产资料做过一次再分配,并迅即促进了经济的高速增长。所不同的是,那次分配是农民凭借社区成员的天赋权利和农业文明的均平传统所做的社会化占有;而这次分配是食利者凭借政府权利或以"寻租行为"赎买到的法权关系所做的特权占有。

无论如何,相隔十年的两次国家资本再分配尽管都与当时的意识形态主流相左因而不尽如人意,但却都形成了经济发展最起码的基础--利益目标明确的活跃的经济主体--因而促使经济高速增长,所以可以从历史角度肯定其进步意义。

1994-1995年,第四次危机发生。与前三次滞涨型危机不同的是,这是一次信用过度膨胀导致的通涨型危机,现象过程如下:上次滞涨型危机过程中,政府财政甩包袱只部分减少了亏损,并未从根本上解决其税收主源国营企业效益低下的问题,企业亏损面一直在50%上下徘徊。到1992年自然赤字额已高达近500亿,1993年不计入债务的亏空进一步上升至800亿左右。此时,连续8年的财政向银行透支,已吃掉了国有银行全部自有资本金,使金融系统100%负债。尽管1993年末政府宣布不再向银行透支,发行1200亿国债抵补财政亏损,但银行部门仍不得不掏口袋购买其总额的70%。对银行而言,这意味着用债务(社会存款)来买债,亦即寅吃卯粮了;而对政府而言,这意味着用公众存款充填政府消费,显然是政府信用危机!

又由于上次危机中失败的利率政策使企业连锁债务一直未能根本解决,向国营企业倾斜和"花钱买大好形势"、"贷款发工资"等保稳定的政治任务又进一步迫使银行贷出资金的40%逾期难以回收。实际上即是用60%的可贷出资金产生的利润来支付100%的存款利息!人民银行资深研究人员指出:如果不是以国家为名,银行早该破产了!

金融部门如此困境之中既然不能破产,其解困行为只有两条路:一是投入高利润领域,提高贷款利率,以高盈利来抵补以往亏损;二是转向国际资本市场吸收其过剩、低息资金来缓解中长期投资需求压力,防止进一步亏损。

尽管国家现行政策限制使之无法公开走第一条路,但暗中违纪拆借或利用自办公司参与金融投机仍屡禁不止,使得国内资金市场利率一直在月息二分左右,高利贷由此横行全国;而第二条路--大规模举借外债(对外扩张信用),则显然正在发生作用。1994年上半年中国外债总额从上年800多亿元激增近半,达到1200亿,即是明显例证。同时, 由于40%的逾期贷款包袱越背越重,银行也不得不眼光向内扩张信用。1994年上半年各项存款大幅度上升也是明显例证。

进一步分析则可以看到,金融体改要转换机制、实现"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因全行业统算竟无自有资本金并且超额负债而势难成立,唯有在划分职能之际将逾期贷款和亏损重负甩给政策性银行由国家财政背起来,才可能做到让银行有正常经营利润。但甩给财政的包袱势必恶化财政亏损局面,转而演化为新增内债,仍会扩张长期信用。

一般而言,当信用膨胀到临界点,必然发生信用崩溃。上一轮"三角债"的恶梦*威犹在,新一轮连锁负债重又发生,这即是信用崩溃的表现之一。

本次经济危机与政府对应之策的其他性状特征与上次类似。例如高涨期的投资消费双膨胀与危机期的紧缩银根,控制物价等。只是此次压缩基建会相对影响几千万进城民工的就业,社会犯罪问题必然日益突出,且由于基数巨大而防不胜防。

106 正如七十年代末的危机导致了第一步农村改革一样,八十年代后期和九十年代中期的危机也促进了城市改革。农村改革中人民公社解体使农村发育出各种独立的经济主体并成为商品经济的基础,农村社会恢复了自治形态。从而,以人民公社体制做组织保障的统购统销制度难于运作,农业投入品和产出品市场于是渐次开放,真正具有革命性的商品经济新体制于是在农村形成。同理,城市改革从八十年代中期日益触及产权,城市企业产权主体多元化和股份化使政府部门垄断和计划控制相对弱化,工业投入品和产出品市场也渐次放开。因此,假如没有新的战争把现在的中国"平民政府"再一次造就成"英雄政府",则中国的市场取向的改革趋势是不可逆转的。

以上就是关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呈现出周期性的原因在于什么全部的内容,包括: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呈现出周期性的原因在于什么、1929~1933经济危机的周期一般多长时间、历年发生经济危机的时间表它有什么周期性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660545.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