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灭蚩尤后传承下炎黄子孙,那蚩尤的后代去哪里了

最大的乌龟2023-04-24  15

蚩尤的后代就是现在的苗族人民。据史料记载,他的一些后代迁移到了我国现在的西部地区,即苗族、羌族和一些比较分散的少数民族。现代学者通过对苗族文化和历史的研究发现,一些苗族文化与以前的蚩尤有很多相似之处,就连苗族人民他们自己也这么认为。

据说在古代,有三个部落,即皇帝和炎帝,还有一个以蚩尤为首的九黎族。当时,皇帝和炎帝的两个阵营与九黎人打了一场大战,最终蚩尤率领的九黎人被打败,输的是一塌糊涂。就这样,他才不得不向炎帝和皇帝投降了。然而,这些叛逃者和一些被击败的逃犯都是苗族的祖先。在他们自己看来,苗族的祖先是姜央 ,他们最初住在巴蜀地区。经过皇帝与炎帝、九黎的多次战争,最后是被大禹消灭了这支由蚩尤所率领的九黎人。

因此,可以推断姜央在炎黄同一时期或炎黄之前的人,是中华民族的祖先。姜央应该是九黎的祖先,蚩尤应该是姜央的后代。因此,可以推断苗族的祖先应该是姜央,至少现在在苗族人民口中所流传的故事就是这样。

现在大多数苗族人生活在贵州南部和其它一些区域,有的是比较分散,有的是比较集中。贵州南部这个地方,也符合他们当时历史上的迁徙和逃亡地址,所以说这么说也并不是空穴来风,还是有一定的考察依据。

由此可以看出,不管是炎黄子孙,还是蚩尤后代,反正都是炎黄子孙的后代,都是中国人,这并不矛盾。而且,苗族仍然保留着古代九黎人的文化形象。

根据专家研究,苗族历史上五次大迁徙,苗族先民最先居住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其祖先是蚩尤,“三苗”时代又迁移至江汉平原,后又因战争等原因,逐渐向南、向西大迁徙,进入西南山区和云贵高原,最后达到今湘西、黔东北、川东南和鄂西南一带。自明、清以后,有一部分苗族移居东南亚各国,近代又从这些地方远徙欧美,有的可能渡海去了日本,澳大利亚。

在这多灾多难的历史长河中,为了生存的苗族人民不得不一直寻找着自己的栖息地,跋山涉水,乘长风,破万浪,走遍世界各地给自己安一个家。

作为蚩尤的后裔,还好,历史上的五大迁移中我的祖先在华夏大地中寻找了安息之所,我没有在异国他乡中隔海远望着祖国大地,也没有那乡愁之苦。

苗族的分布情况是大散居,小聚居。从人数上看,聚居的人多,散居的人少。苗族作为五十六个民族之一散布在祖国大江南北的各个角落,人数在少数人民族中排行前列,我们可能并不曾相识,但是我们有着共同的祖先,流淌着一样的血液,数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在正聚居在一起,是战乱让我们饱受民族分离之苦,如今散落在天涯的角落中。还好,现在国泰民安,我们再也不需要被迫迁徙了。

苗族散步在各个地区,其他同族人最喜欢过什么的节日我可能不是特别清楚,但我们这一带的苗族人最喜欢的是赶秋节。赶秋节的由来有许多传说,由来之一是相传很久以前,苗寨有个名叫巴贵达惹的青年,英武善射,为人正直,深受众人仰慕。一天,他外出打猎,见一山鹰从空中掠过,便举手拉弓,一箭射中。与山鹰同时坠落的,还有一只花鞋。这只花鞋,绣工极为精巧,一看就出自聪明美丽的苗寨姑娘之手。

巴贵达惹决意找到这只花鞋的主人,他设计、制造了一种同时能坐8个人的风车,取名“八人秋”。立秋这天,他邀约远近村寨的男女前来打秋取乐。打秋千本是苗族姑娘最喜欢的活动,巴贵达惹想,那个做花鞋的姑娘,一定会来。果然,他愿望实现了。他找到了那只花鞋的主人,美丽的姑娘七娘。后来,他们通过对唱苗歌建立了感情,结成夫妻,生活十分美满幸福。从那以后,人们沿袭此例,一年一度地举行这种活动,最后演变成赶秋节关于赶秋的由来,有的说是赶“立秋日”,有的说是“赶秋千”。

立秋之时,当地群众停止干农活,穿上盛装,结伴成群,欢聚在传统的秋坡上,进行打秋千、吹笙、歌舞,打苗鼓,唱苗歌,上刀山,下火海等娱乐活动。活动完毕时,由众人选出两位有声望的人装扮成“秋老人”,向大家预祝丰收和幸福。 赶秋节是苗族民间在秋收前或立秋前举行的娱乐、互市、男女青年交往与庆祝丰收即将到来等为内容的大型民间节日活动。

我知道妈妈最喜欢赶秋节了,每年立秋之时,都会盛装出席,穿苗服,戴手镯还有苗帕和大家伙一起去参加节日,哪管路程远不远,妈妈是乐在其中,因为有一年和妈妈参加过,所以我知道妈妈最喜欢去那里听人们唱苗歌了,可以看出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笑容,和夏日的阳光般耀眼。

传说苗族古代曾有文字,与汉字可能同源,后来失传,这些传说如今已难以考证。20世纪初,一些苗族知识分子为发展苗族文化教育,创制了一些方言文字。《苗族古歌》则记载了苗族先民因逃避战争与民族文化迁徙秘密等易暴露于敌人,不得不将文字焚烧,抹去,当仅有的那些为数不多的知识分子去世后,文字也随之丢失,留下的只有那写在衣服上的文字。

是的,自打我记忆以来,没有见过苗族文字,也没有上过相关的课程。

“我们小时候的老师上课都是用苗语的,也有一节专门教孩子们学习苗语的课程。虽然没有文字,但是老师就是用一些汉语字母变换了读音教授给我们,我们就照着拼读,后来慢慢的就变了。”我好奇地去问了爸爸,爸爸的回答使我非常吃惊。

原来还开过苗语课,原来老师上课还用授课苗语,说到这你可能比较吃惊,少数民族聚居地上课用苗语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可是对于我来说这是见所未见,闻所未闻之事,若不是从爸爸口中知道,我是怎么也想不到的。

是的,就像爸爸所说的,后来慢慢的就改了,从我第一天上课开始,老师说的就是普通话,学校并没有专门开设苗语课,大家说的都是当地汉语,久而久之,越来越多的小孩子其实并不会说苗语。

其他苗族地区的情况我不清楚,只记得高三那年老师上课说,有人估计五十年后苗语就会失传,所以除了对你们这一辈来说难度特别大的苗歌外,特别发布了一首也是第一首真正意义上的苗歌。

这首新发布的苗歌和上一辈人唱的苗歌不一样,它有曲谱,有歌词,有mv,是一首完整的意义上的歌曲。而妈妈她们那一辈唱的苗歌呢没有曲也没有谱,在大家公认的曲调内,即兴编词,所以也有一种说法是对苗歌,几个人你唱一会,下一个人按照你表达的意思继续接着唱,可以是赞同你的观点,也可以是反驳你的观点,来来回回对唱几次,你就可以知道谁最厉害了。

若是哪家的女儿出嫁,那么对苗歌的主题就围绕这一点,甚至可以对唱一宿,一屋子人围绕着几个对苗歌的人,大家有时候一同笑,一同沉默。

但上一辈们的即兴演唱我是怎么也学不会,怎么也听不懂的,但是新发布的这首更加大众化,更加易懂,还记得院里面举办的家乡活动中,我组织了两个要好的老乡一起演唱了这首歌曲。

说到这不禁长叹唏嘘,难道五十年后我们这里的人都不会说苗语了吗?为什么会造成现在这样的状况呢?就连歌曲的mv的开篇就是用特大字体说明现在的苗语危机,以此做纪念。难道这是第一首歌曲已经做好了也是最后一首的准备了?

苗族文化的传承没有受到重视,没有开设相关的苗语课程,不清楚苗族颠沛流离的历史,又怎么做到爱自己的民族呢?再加上城市化的进程,经济的发展让我们逐渐忘记了我们是谁,我知道自古以来随着不断的战争和迁徙不同的文化都在互相融合,我们都在吸收着优秀的文化,然后随之而来的就是我们没有了自己的语言,大人门教小孩子说的都是普通话,过的都是中国的传统节日,自己本民族的节日渐渐的被忘却。或许再过几十年,我再次回到家乡的时候,在车上,在街道旁,再也听不见那熟悉的乡音了。

对于这个情况,我是最有资格也是最没有资格说的人,为什么说有呢,因为作为苗族蚩尤的后裔,我可以表达一部分苗族人的观点。可为什么又说没有资格呢?因为从小爸妈并没有意识到让我学苗语,有时候想教我又觉得麻烦,干脆都是用当地方言和我说话,在学校大家也是说汉语,久而久之,我渐渐的成了汉族人?即使我能听懂大部分的苗族语。

妈妈回想起来会非常懊悔,可至少妈妈知道了懊悔,而现在有的家庭呢,他们或许并不这样认为,我身边的侄子侄女们,他们都在说普通话。

这是一个好现象吗?大家都积极融入到快速发展的时代中,加快步伐赶上,谁也不想落后。自古以来,小文化总会被优秀开放的大文化吸收,这说明我们思想开放,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这或许又是一个不好的现象,若干年后,虽然还是五十六个民族,但是真正说自己民族语言的人还有多少?了解自己民族文化的人还有多少?

我希望有一天坐在教室的同学们可以在老师教授的课程中了解到自己民族的历史,文化,风俗,而不是像我一样去网上查找资料,希望这并不是我想多了。

苗族是蚩尤的后裔。

蚩尤乃九黎首领,记载颇多,偶有争论。蚩尤代表的九黎与另一部落集团三苗的关系,根据《尚书》与《国语》等多种古籍及其传、注记载,三苗出自九黎,而为九黎之后。九黎战败,族人流散,演变为三苗。

蚩尤(读作:chīyóu,公元前2730年∽公元前2689年),姜姓,名蚩尤。神农氏炎帝姜姓的部落分支首领,中国神话传说中的部落首领。以在涿鹿之战中与黄帝交战而闻名。

蚩尤在战争中显示的威力,使其成为战争的同义词,尊之者以为战神,斥之者以为祸首。蚩尤也是苗族相传的远祖之一,苗族尊称为榜香尤、姜尤、姜公。其活动年代大致与华夏族首领炎帝和黄帝同时。

蚩尤部落于涿鹿之战中败于黄帝,炎帝的部落联盟。部落族人四散。其中一部分族人归附炎黄部落的华夏族,一部分南迁。与黄帝、炎帝榆罔合称为“中华三祖”。

扩展资料:

苗族持续以蚩尤为祖。苗族川黔滇方言区,流传有“格蚩爷老”的传说。“格蚩爷老”又译“格蚩尤老”(苗语滇东北次方言:Gid Chib Yeul Laol),“格蚩”,意为爷爷、老人,“爷老”是英雄之意。

黔东南、广西融水等地苗族,每六年或十三年举行一次大型祭祖仪式“吃鼓脏”时,也要首先祭始祖“姜尤”。黔南还有苗族史诗《榜蚩尤》在民间传唱,歌唱“第一位祖先”香尤公(榜香尤)的故事。

云南马关、武定苗族有“跳月”或“踩花山”的风俗,传说此风俗与蚩尤关系密切。当时蚩尤率领苗民抵抗黄帝东进,失败之后退入深山。

为召集四方苗人,蚩尤在山上树起树杆,系上腰带,令男女年围绕花杆歌舞,吹奏芦笙。热闹的聚会吸引了众多苗人,并重整旗鼓,重新投入战斗。此俗后成为定期的歌舞盛会,成为苗族传统节日。

苗族还有崇拜枫木的民俗,甚至以枫木为图腾。此俗也可能与蚩尤有关。苗族史诗中的《枫木歌》更把苗族乃至人类都说成是从枫木中产生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苗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蚩尤

我们华人自称为炎黄子孙,源于上古时期各部落的战争融合,黄帝在阪泉之战中击败炎帝,两个部落就此逐渐融合成华夏族,进而成为了华人的祖先。那么,被炎黄打败的蚩尤后人又去了哪里呢?实际上,蚩尤战败之后,族人四散逃亡,其中一部分成为了“黎民”,另一部分则逃往西方和南方成为了融合成为了部分少数民族的祖先。

九黎族因蚩尤而崛起,又因蚩尤战败而消亡

蚩尤其实是上古时代九黎部落的酋长,而在中国神话中的他是兵主战神!关于蚩尤的由来,由于资料实在有限,目前说法众多,主要有以下三种:第一种认为蚩尤曾臣属于炎帝(或加入炎帝的部落联盟),第二种认为蚩尤与炎帝同为神农氏后代,第三种更是认为蚩尤与炎帝本为一人。

根据传说,蚩尤与同母弟八人均为黎氏,即黎贪(蚩尤)、黎巨、黎禄、黎文、黎广、黎武、黎破、黎辅、黎弼,故而号称“九黎”,再加上族兄弟七十二人,共计八十一人,这便构成了八十一个黎氏支系部族。

之后,九黎部落长期活跃于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以及长江流域一带,即今天的山东、河北、河南、江苏等地,而这一时期也成为了九黎部落最为繁荣的时期。

根据《史记·五帝本纪》的记载,末代炎帝姜榆罔时期,神农氏已经开始衰弱,诸侯之间开始相互攻伐。其中蚩尤与众兄弟东征西讨,夺取了伏羲后裔“九黎(九夷)国”的领地,故而有了“九黎之君号曰蚩尤”的说法。

与此同时,轩辕氏也趁机崛起,并在之后的阪泉之战中击败炎帝。之后蚩尤作乱(有说法认为蚩尤为炎帝复仇),轩辕又与其征战,最终在逐鹿之战中击败蚩尤,于是诸侯尊轩辕为天子,取代神农氏,是为黄帝。

黄帝击败炎帝之后,双方部落逐渐融合成为了华夏族,而华夏族在汉朝以后称为汉人,唐朝以后则称为唐人,故而华人普遍自称为炎黄子孙。那么,战败的蚩尤部落又去了哪里呢?

蚩尤逐鹿之战败于黄帝后,九黎部落就此四散

蚩尤战败之后,蚩尤被黄帝擒杀(另说臣服于黄帝),而其部落则就此四散逃亡,其中一部分融入了华夏族,另一部分则向南和向西逃亡成为部分少数民族的祖先。

1、融入华夏成为“黎民”

。我们现在常说黎民百姓,而在上古时期“黎民”和“百姓”则有着不同的含义。黄帝击败蚩尤之后,部分九黎人战败被俘,他们便被称为“黎民”,而取胜的黄帝部落联盟,因聚集了不同的氏族群体,又因古人以百而言多,因而被称为“百姓”。《国语·楚语》有载“民之彻官百。王公之子弟之质能言能听彻其官者,而物赐之姓,以监其官,是为百姓”,也就是说当时“百姓”是具有一定社会地位的贵族总称,而“黎民”则是指奴隶。也就是说,在奴隶社会中,战败的蚩尤部落部分人成为了奴隶,直到春秋以后奴隶制逐渐废除,这才开始融入到华夏族群当中。

2、四散逃亡成为部分少数民族祖先。除了战败被俘的九黎人之外,其他的九黎人有的向西和向南逃亡,成为了部分少数民族的祖先。

三苗。根据《尚书》和《国语》等书籍的记载,三苗出自于九黎,而为九黎之后。九黎战败,族人流散,演变为三苗,不过这个三苗与现代的苗族并无关系,而是生活在北方。后来,三苗在尧在位时曾发生叛乱,被尧击败,尧将三苗流放到西北的三危山。禹时,三苗不服,禹与三苗进行了一场历时70天的大战,从此三苗在历史记载中消失。

苗族。根据近代附和的苗族史诗、歌谣、传说,蚩仡佬是苗族的祖先。民国以来学者提出,苗族先民在上古时代本来居住在黄河流域,由于被黄帝部落(华夏族)所败,被迫迁徙至今天的贵州和湘西、鄂西南等地区。

羌族。根据汉代的书籍《后汉书·西羌传》,蚩尤部分族人向西迁徙,与羌族有关。

瑶族。根据瑶族的先人传说,部分九黎人战败后迁往湖北、湖南方向,成为了瑶族的祖先。

以上就是关于黄帝灭蚩尤后传承下炎黄子孙,那蚩尤的后代去哪里了全部的内容,包括:黄帝灭蚩尤后传承下炎黄子孙,那蚩尤的后代去哪里了、蚩尤的后代、蚩尤的后代是苗族吗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659743.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