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安吃货告诉你食物最美味的地方在哪里,赶紧行动起来吧。我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六安有什么好吃的地方,喜欢的小伙伴们不要错过啦。
1、蒿子粑粑
蒿子粑粑又称蒿子粑。每年农历三月三日吃蒿子粑,是安徽六安当地传统风俗。据祖辈老人传下来的说法,“三月三”是一切亡灵的节日。这一天家家人人吃蒿子粑,为的是纪念死者,同时祝愿人人健长寿,不为邪恶所侵。蒿子名叫蒿草,属草本植物,俗名粑蒿,叶面呈绿色,叶底微白带绒毛。入春后,生长于低岗野地,采撷后捣碎,浸泡,去汁,揪干,然后用糯米粉加水拌和,也可加进腊肉等佐料,做成圆粑粑。可用蒸笼蒸,也可用平锅焊,热吃冷食均可。
2、八公山豆腐
历史上八公山豆腐历史悠久。相传在二千多年前,西汉淮南王刘安为求长生不老药,在八公山下用八公山泉水、黄豆和盐卤制作灵丹妙药,结果仙丹未得,却无意中发明了豆腐,称之为“八公山豆腐”。当地将此豆腐,配以笋片与虾子制成菜肴,并成为历代。馔美味。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说:“中国素食者必食豆腐。夫豆腐者,实植物中之肉料也,此物有肉料之功,而无肉料之毒。”所以豆腐菜肴在我市居众素之上,而且久吃不厌。
4、寿县“大救驾”酥饼
大救驾酥饼是安徽省寿县的名产。相传在公元九五六年,周世宗征讨淮南,大将赵匡胤攻了九个多月才打破城池,取得成功。由于疲劳过度,赵匡胤进城后就病了,他胃口不佳,茶饭不进。这时,有个巧手厨师为了让他进食,便精心制做了一种点心。用上好的白面、白糖、猪油、香油、青红丝、桔饼、核桃仁等材料做了一些带馅的圆形点心。这种点心的外皮有数道花酥层层叠起,金丝条条分明,中间如急流旋涡状,因用油煎炸,色泽金黄。
6、将军菜
将军菜是金寨县绿色食品特产,生产在大别山。为菊科植物的一个大族。我国各地称作苦菜的,包括苦苣菜属、莴苣属、苦荬菜属、菊苣属等十多种。,古书上记其别名的五花八门,如苦《诗经》、荼《原雅释》、苦荬《晋书》,游冬《名医别录》、苦苣《嘉佑本草》、天香菜《本草纲目》、天精菜《农政全书》其别名之多,可见人们对它的珍重。既可作菜下饭,又可煮羹充饥,还可入药治病。李时珍说:“苦菜即苦荬也,家茎中空而脆,折之有白汁。
7、寿县小吊米酒
米酒,又叫酒酿,甜酒。旧时叫“醴”。用糯米酿制,是中国大多数少数民族传统的特产酒。铜锣寨小吊米酒,选用上等白糯米,经浸洗、蒸煮,再放入蓼子花酒曲一起发酵,取当地山岩石隙中渗出的无污染清泉水,用杉木酒甑精心酿制而成。铜锣寨小吊米酒,采用传统工艺酿制,有千年历史。酒精度一般在20度以下。其味醇香甘美,有滋补、祛寒、舒筋活络之功效。
1、做清明果的草叫做清明草。
2、清明草为一年生草木,全株有白色的绵毛,叶如菊而小,开絮状小黄花,清明时节萌生绵绵的白毛,该草遍布大江南北,田间坡上随处可见,清明前后采摘的清明草叶嫩多汁,和上面粉或者是糯米粉,可以制作出清香的美食。
3、清明粿,又名青团、菠菠粿(福州)、清明粑(江西)、清明馍馍(四川),蒿子粑(安徽)、艾果等,是中国南方各省汉族特色食品之一。中国较重要的传统节日包括上巳节、清明节等,由于农业社会物质匮乏的特性,传统节日强调“吃”的文化,清明粿之于清明(后逐渐覆盖了上巳、寒食两个节日),具有饮食丰富性、礼仪仪式性、家庭参与性。闽台民俗是中华文化一体,例如在闽台将清明节祭祀祖先、吃清明粿等民俗作为主要活动,亦很盛行于古代中原清明踏青之俗。
1、五色糯米饭
是布依族、壮族等许多民族的传统风味小吃。因糯米饭一般呈黑、红、黄、白、紫5种色彩而得名。
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或清明节时节,广西各族人民普遍制作五色糯米饭。壮家人十分喜爱五色糯米饭,把它看作吉祥如意、五谷丰登的象征。
2、畲族乌米饭
在畲族,家家都做乌米饭,全家共餐,馈赠亲友,欢度“乌饭节”。传说,唐代畲族英雄雷万兴率起义军抗击官军围剿,以乌稔果充饥而军威大振,于三月三这天突围成功,连战连捷。畲民为纪念此事,每年三月三要吃乌米饭,集会对歌。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梧州也有吃乌米饭的习俗。
3、小蒜粑
在安徽太湖县畈区,每年农历三月三和清明节,有吃小蒜粑的习俗。小蒜粑主要由小蒜、腊肉和大米粉制成。
据说在很久之前农历三月三是中国的鬼节之一,这一天傍晚,野鬼出来游荡。小蒜味辛性温,吃小蒜粑能散寒杀虫、驱逐鬼魔。因此,人们会在三月三这天,将小蒜粑、大米饭和猪肉等祭品放在祖先坟前,以示缅怀之意。
4、蒿子粑粑
蒿子粑粑又称蒿子粑。是传统江南青团衍生出来的另一种做法。每年农历三月三日吃蒿子粑,是安徽江淮,江南一带汉族民间传统风俗。
5、黎家竹筒饭
竹筒饭是黎族传统美食,通常是黎家人出远门,上山打猎或招待客人时才做的。 用山兰稻冲的“香米”并配肉类为原料,放进新鲜的粉竹或山竹锯成的竹筒中,加适量的水,再用香蕉叶将竹筒口堵严,炭火中绿竹烤焦即可。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月三
安徽皖南即安徽长江以南地区,池州、宣城、黄山等地;因为太平天国攻打江南导致部分皖南居民逃避战乱到江北地区安家,因此把这种小吃带到了部分零散的江北县城。(如桐城霍山、霍邱南部、舒城)因为是皖南移民带过去的所以像六安整个城市以及整个皖北并没有完全接受和认识这种小吃,仅仅局限于有皖南移民的县城才有这种清明小吃。
安徽江北地区(桐城霍山、霍邱南部、舒城)部分县。
传说故事
每年农历三月三日吃蒿子粑粑,是安徽江南一带汉族民间传统风俗。据祖辈老人传下来的说法,为的是纪念死者,同时祝愿人人健康长寿,不为邪恶所侵。
估计神农尝百草时代,先民们就知道蒿子可以食用了。祖先从九江来到鄂东南的,那还是明代嘉靖年间。1525年,朱氏皇帝把族人强制迁徙到人烟稀少的幕阜山北麓。先人背着干粮、农具、种子、行李、炊具,携妻子儿女,在官兵的押解下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水路是从九江逆流而上,到韦源口进入大冶湖。不知那时有没有大船供先民乘坐。徒步则是从瑞昌到兴国州(今阳新),期间跋山涉水,历经千辛万苦。最后定居在南山柯近溪。也是今天的大泉沟风景区的半山腰上。
族人从前在九江富庶之地,鱼米之乡终日劳作。天亮起床,劳作至巳时(早上九点)回家吃早饭。中午劳作至申时(下午三时)吃午饭,晚饭则是亥时,晚上九点以后。先人嗜食大米、豆类,间或在麦收季节吃一些面坨子。
先人视男人为一家之主,在家庭内部地位极高。早餐,中餐、晚餐的主食都是米饭,佐以新鲜蔬菜、瓜果。也有咸菜豆豉之类。黄豆做豆腐,绿豆熬稀饭,南瓜煮小麦坨子。当然也会用糯米做酒酿,稻谷烧谷酒。农妇则不同,她们要做家务,织布,晾晒粮食,舂米,喂猪养鸡,洗衣做饭。但吃饭的时候,她们吃稀饭,杂粮,红薯居多。
先人在迁徙的路上,每到吃饭时间,埋锅造饭,然后继续赶路。到了下雨,或柴火找不到的地方,就吃干粮。蒿子粑是少不了的。除了冬天,蒿草一年三季都有。农妇把大米磨成粉,掺水,和切细蒿子,揉成面团,再捏成一个个圆饼,上笼屉蒸熟。多做一些蒿子粑,带在行囊里。孩子饿了,就给他一个。先人们一路就这么走过来了。一直到今天,故乡还有吃蒿子粑的习惯。 古代山民所生活的地方山高林密,毒蛇较多,时常伤人。为防蛇出山伤人,老祖先研制一种以艾蒿为主要成份的药物,拌上香甜食物,扎入蛇洞让蛇来吃,蛇吃了会死去,这种风俗叫扎蛇眼。同时,还编成对巴句敬告人们:“三月三,蛇出山,蒿子粑粑扎蛇眼。”后来,人们用蒿叶拌米粉做成粑粑,在三月初三这天吃。据说,吃了三月三的蒿子粑粑,进山劳作,出门办事,就不会遭遇蛇咬伤,而且一路平安,凡事吉祥。
以上就是关于六安有什么好吃的地方全部的内容,包括:六安有什么好吃的地方、做清明果的草叫什么 清明果的简介、三月三美食有哪些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