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蛴
géqí
蛤
gé
<名>
1)(形声。从虫,合声。本义:蛤蜊) 同本义。产于浅海泥沙中,也可以人工养殖。肉可食 [clam]
民食果蓏蜯蛤,腥臊恶臭而伤腹胃,民多疾病。——《韩非子·五蠹》
2)又如:蛤子(小蛤蜊);蛤蟹(蛤蜊与螃蟹);蛤灰(以蚌蛤壳烧成的灰);蛤像(蛤蛎的佛像);蛤蛎(即蛤蜊)
3)另见há
蛤
há
〈名〉
1)蛤蟆,青蛙和蟾蜍的统称 [frog and toad]。如:蛤鱼(青蛙)
2)另见gé
蛴(蛴)
qí
〔~螬〕金龟子的幼虫,圆柱形,白色,身上有褐色毛,生活在土里,吃农作物的根和茎,害虫。俗称“地蚕”、“土蚕”、“核桃虫”。
蛤的拼音:
gé和há。
蛤的笔画
共12画,
蛤的部首
为虫,
蛤的汉字结构
为左右结构。
蛤的解释:
● 蛤
gé ㄍㄜˊ
◎ 〔蛤蜊〕软体动物,壳形卵圆,色淡褐,稍有轮纹,内白色,栖浅海沙中,肉可食。
◎ 〔文蛤〕软体动物,略呈三角形,栖近海沙泥中,有黑白两种,幼时称“棋子蛤”。
◎ 〔蛤蚧〕爬行动物,土**,像壁虎,头大,尾部灰色,有红色斑点。中医用作强壮剂。
蚧蟆的拼音介绍如下:
jiè má。介壳虫,蚧总科。成虫极小,雌虫无翅,雄虫有前翅一对,体背有蜡质硬壳或蜡质覆盖。种类很多,大多是果树、林木及农作物的害虫,如吹绵蚧、梨园蚧等。
蚧的拼音是jiè。
一、蚧的解释:
蚧,介壳虫,蚧总科。成虫极小,雌虫无翅,雄虫有前翅一对,体背有蜡质硬壳或蜡质覆盖。种类很多,大多是果树、林木及农作物的害虫,如吹绵蚧、梨园蚧等。
二、蚧的造句:
1、在直立枝条上,紫胶蚧呈环状带分布,在多数倾斜枝条上,紫胶蚧分布在背阴面。
2、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防治松突圆蚧的虫生真菌粉剂及其生产方法和用途。
3、其次介绍了盾蚧研究所使用的材料和方法及盾蚧分类时主要的鉴别特征。
4、此外,在广泛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列出了世界竹类植物上的粉蚧名录。
5、因此,研究竹上的蚧虫具有重要意义。
6、在一年中,VB2的含量呈现两个高峰期,正好与该蚧虫的两个取食期相吻合。
7、“灭蚧灵”单用、与微量化学农药混用,效果差异不显著。
8、第三,对北京地区温室蚧虫种类组成及寄生部位进行了分析。
9、带着吸血鬼般弯弯牙齿的鱼、貌似涂了唇膏的蛤蚧(壁虎)还有高达七米的食肉植物,听起来都像梦魇中的生灵,但他们都是真实存在的。
“蛤蜊”中的“蛤”字的读音是 [ gé],蛤是一个多音字,有两个读音,拼音是 gé 和há 。
基本释义:
一、蛤 [gé]
1、(形声。从虫,合声。本义:蛤蜊) 同本义。产于浅海泥沙中,也可以人工养殖。肉可食
民食果蓏蜯蛤,腥臊恶臭而伤腹胃,民多疾病。——《韩非子·五蠹》
又如:蛤子(小蛤蜊);蛤蟹(蛤蜊与螃蟹);蛤灰(以蚌蛤壳烧成的灰)
2、另见 há
二、蛤 [há]
蛤蟆,青蛙和蟾蜍的统称 。
如:蛤鱼(青蛙)
扩展资料组词:文蛤 蛤蚧 蛤蜊 蛤蟆夯 蛤蟆锁
1、文蛤
[wén gé]
软体动物,壳略呈三角形,表面多为灰白色,有光泽,长5—10厘米,生活在沿海泥沙中,以硅藻为食物。通称蛤蜊。
2、蛤蚧
[gé jiè]
爬行动物,外形像壁虎而大,头大,背部灰色而有红色斑点。吃蚊、蝇等小虫。可入药。
3、蛤蜊
[gé lí]
软体动物,长约3厘米,壳卵圆形,淡褐色,边缘紫色。生活在浅海底。
4、蛤蟆夯
[há má hāng]
夯地基用的一种电动建筑工具。因其工作时状如蛙跳,故名。
5、蛤蟆锁
[há má suǒ]
锁体像只准备起跳的蛤蟆,俗话说“癞蛤蟆想吃天鹅肉”,比喻彼此之间相差距离较远。
蚧
方言集汇
◎ 粤语:gaai3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kie5 gai5 [宝安腔] gai5 [海陆丰腔] gai5 [客英字典] gai5 [客语拼音字汇] gai4 giai4 gie4 [梅县腔] giai5 ke3
◎ 潮州话:gai3
蛤蚧 gap gáai°
蛤有两个读音[gé]和[há],以下为其解析:
1读[gé]
〔蛤蜊〕软体动物,壳形卵圆,色淡褐,稍有轮纹,内白色,栖浅海沙中,肉可食。
〔文蛤〕软体动物,略呈三角形,栖近海沙泥中,有黑白两种,幼时称“棋子蛤”。
〔蛤蚧〕爬行动物,土**,像壁虎,头大,尾部灰色,有红色斑点。中医用作强壮剂。
2读[há]
〔蛤蟆〕青蛙和蟾蜍的统称(“蟆”读轻声)。
蛤可以组以下词汇:蛤蟆、蛤蟹、蛤蚧、蛤蚌、蛤蛎、蛤蜊、蛤像。
以上就是关于蛤蛴读什么全部的内容,包括:蛤蛴读什么、蛤怎么读 蛤的拼音是什么、蚧蟆这个字怎么读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