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一种少数民族文化的丢失,都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巨大损失。随着我国现代化步伐的不断加快,民族文化(包括汉族本身)也正面临着严峻的生死考验。很明显,在过去的一段时期内,我们只看到了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却忽视了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以至于端午节被韩国申遗成功等一系列惨痛的民族文化流失现象的产生。因此,我们在加快发展社会经济的同时,必须重视对民族文化特别是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发展,因为相对于汉族文化而言,少数民族文化显得更脆弱,更需要人们的重视和保护。
1 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
任何一种文化,如果得不到很好的传承,那它面临的将是从地球上消失的厄运。因此,做好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而据了解和分析,目前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情况不容乐观。
首先,年轻一代的“现代化”观念严重阻碍了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年轻一代是民族的未来,是国家的希望。这在很大程度上是肯定了年轻一代在传承民族文化上的关键作用,任何文化只有在不断地一代一代往后传承才能保持和发展。目前,我国的民族现状是,民族的不断融合,逐渐形成各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一方面有利于民族的团结和社会的稳定,但另一方面也对本民族特别是少数民族文化产生一定的冲击,这主要体现在少数民族年轻一代的“现代化”上。少数民族的孩子越来越多地进入“汉区”接受教育和工作,长期地处于外族文化的影响之中,一些所谓的先进观念的输入使得不少少数民族的年轻人逐渐丢弃了一些本民族的文化和传统。很明显的例子就是外来服饰的传入,很多少数民族的年轻人在家里也不经常穿本民族服装了,只有在一些特殊的民族节日才穿本民族的服饰。年轻一代观念上与本民族文化传统越走越远的状况必须引起广大民族工作者的重视,民族的未来不容轻视。
其次,外来“先进文化”的强大冲击。有一种说法认为落后文化总会被先进文化吞噬。我不太赞同,因为文化本无先进与落后、优秀与卑劣之分,每一种文化都有自身的独特之处,都有自己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我们不能用本位的和阶段性的价值观去评判文化的优劣,更无权决定某一种文化的存亡。或许在若干年后,一些所谓的落后的文化也可能会产生巨大的积极意义。所以,我们首先要在观念上重视每一种文化,在当今的少数民族地区,很多外来的观念和技术挤占了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发展空间,如手机、电脑和一些生产器械等,已经将很多少数民族传统的东西挤进了历史的盒子里,人们只有在历史的记载中才能看到了,这是很不利于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的。
第三,一些政策性的偏差也阻碍了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国家政策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当然,这种影响有积极的也会有消极的,这里我只用一个例子来进行说明,就是普通话的全面推广。这一举措是应该得到肯定的,它有助于民族间的交流和团结,有助于各少数民族更好地学习先进知识和掌握先进技术。然而,这也有一些负面的影响,其中之一就是普通话挤占了一些少数民族语言的生存空间,普通话的推广使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人民(主要是年轻人)不再重视本民族语言,甚至一些少数民族同胞已经完全不会说本民族的语言了,民族语言的消亡是民族文化的巨大损失。因此,我们有必要考虑消除一些政策性的不良影响,保证少数民族文化的良好传承。
目前,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问题已经不得不重视了,因为当前威胁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因素太多了,如果我们不能保证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我们中华民族的未来将会缺失几分色彩而显得单调和无力,我们更无颜面对千秋万代的子孙。
2 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
正如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一样,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也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很多少数民族文化传统已经或者正在消亡。我们不应该在失去之后才懂得珍惜,对于少数民族文化我们要时刻注意保护好,否则我们将再也找不回它们。
对于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最近几年国家已经采取了一些比较有效的措施,民族研究的专家学者们也在不懈地努力着。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我个人觉得还有一些可以改进的地方。
21 增加资金投入。由于少数民族分布零散,点很多,并且大多数分布在比较偏远的不发达地区,再加上各民族文化各具特色,这就决定了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成本必然会高,没有足够的资金投入是不行的。
22 增加技术和人才投入。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它涉及方方面面,再加上各少数民族地区和文化的特殊性,没有强大的技术支撑,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便无从谈起。另外,没有研究就更谈不上保护,研究就是最好的保护。而目前,任何研究都离不开专业人才,因此,可以这么说,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是保护少数民族文化的根本。
23 我认为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一点,就是要不断地提高全民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意识,特别是少数民族同胞本身对本民族文化的保护意识。因为据我了解,在很多地方不是政府对民族文化保护的投入不够,而是普通民众(包括当地人)对当地文化传统的保护意识不强,任何人为的破坏对文化传统都有可能是致命的。从大的来说,秦始皇“焚书坑儒”,使中华文化元气大伤;从小的来说,人不小心打碎了一件民族珍品,也是民族文化的重大损失。因此,人们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意识将在呵大程度上决定了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工作的成败。
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是一件复杂的工作,但在某种意义上说,这又是一件很简单的工作,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者,我们每个人对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工作做出一点贡献,就是整个保护工作的一个巨大进步了。
3 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
任何一种文化都不会停滞不前,因为发展是社会的要求,是时代的要求。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也是不可阻挡的。然而,发展是不能盲目的,发展需要有正确的方向,否则就有可能走向消亡。因此,如何促进少数民族文化发展和把握好发展的方向,也是广大民族工作者必须认真研究的问题。
新中国成立以后,十分重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广大少数民族同胞也过上了好日子。但是,在看到成就的背后,我们也看到了隐藏着的一些问题。例如一些民族跨越式进步的同时显得过急了,以至于把一些传统的文化和习惯留在了跨越前而没能带进新时代,这些传统的文化和习惯的好坏我们先不讨论,单从民族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来看,这就是一种损失,或许当人们想从以前找回一些什么的时候,却发现那些东西已经走得很远很远了。
我想我们促进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不应该是“推倒重建”式的,而更应该注重可持续的发展,因为文化终归是民族的根,丢掉了传统文化,民族的发展又从何谈起?因此,我认为,促进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应该从保护少数民族文化开始。
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发展,是民族文化工作的三大重任,不管我们是不是民族工作者,我认为我们都有责任和义务承担起这三大重任,这是中华民族发展的需要,更是我们每一个人自身发展的需要。中华文明失去了各少数民族文明也就无所谓中华文明了。我们要保护和发展中华文化就从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开始。
少数民族对中国文化的贡献
中华民族有着五干年光辉灿烂的文化历史, 文化历史悠久, 色彩丰富, 这是汉族人民与少
数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在漫民的历史进程中所形成的中华民族文化, 既有高度发展的汉族文
化, 也有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没有少数民族独特的创造和巨大的贡献, 中华民族就不会
像令大这样光照寰宇, 绚丽多姿。下边笔者仅从思想文化、文学艺术和科学文化成就及交流等
领域中, 谈谈少数民族对祖国文化发展的贡献。
一、思想方面
首先, 少数民族思想家不盲目迷信, 敢于反对旧的封建礼教, 提倡新的思想文化。明代著
名思想家李赞, 回族人, 我国十六世纪反对封建思想的先驱。他所写的《焚书》等著作以锋利
的笔触揭露了假道学家的丑恶和罪恶, 这是我国思想发展的一大进步。他敢于公开反对封建传
统思想束缚, 深刻地揭露了儒家核心思想“ 仁” , 认为孔子的言论不能作为今天的是非标
准;他批判了划分“ 高下贵贱” 的封建等级制度8 他讥笑封建士大夫口讲“ 仁义道德” ,
行为却卑鄙无耻;他提出“ 人人皆可以为圣” , 认为“ 圣人不曾高, 众人不曾低” 。李赞
特别反对封建礼教, 提倡男女平等、婚姻自由, 他在晚年专心著述讲学时, 公然招收女学生,
以实际行动抗议封建社会对妇女的压迫与卑视。这些观点和做法在当时无疑都是很进步的, 也
是非常有远见的。李赞的勇敢战斗精神对当时社会起了很大的震撼作用, 对其后的思想界、文
艺界, 都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他死以后, “ 而书益传, 名益重” , 以至流传到日本。少数
民族中也有不少进步的爱国志上。近代学者、进步思想蒙古族的罗布桑却痛恨清王朝的腐朽统
治, 同情支持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
其次, 少数民族对于宗教特别是佛教的传入和传播, 起了重要作用。唐代玄奖西行取经时, 高昌镇〔当时西北重镇)替玄奘“ 度四沙弥, 以充给侍”, 出银钱法眼等大宗物资。(韩国磐《隋唐五代史论文集》)。不仅如此, 少数民族对佛经的研究和翻译工作, 也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 涌现了很多佛经翻译家。被称为我国古代三大翻译家之一的支谦,是三国时代西域月氏后代, 他收集众本4 将《大明度无极经》等大小乘经典从梵文译成汉文, 文笔流畅, 语言丰富, 因而广泛流传, 为佛教的传播作出了贡献。这样, 通过对佛教经典的翻译及介绍, 使佛教流传越来越广, 影响也愈来愈大。以至从中国传到了朝鲜和日本。如果没有这些少数民族翻译家, 佛教很难传入朝鲜、日本。
二、史学方面
在二十四史中, 宋、辽、金三部史书是在元朝蒙古族人脱脱等人的主持下编纂的, 是蒙占
族史学家和许多维吾尔族、汉族史学家共同完成的, 这三部史书史料丰富, 为研究这三个朝代
的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这三部史书各具特色,《宋史》篇幅之大, 居二十四史之冠, 该书
列传部分曾为二干多人立传,从而为我们研究宋朝历史提供了大量人物传记资料《辽史》史
料价值珍贵, 是唯一一部较系统、较完整地记载辽政权历史的史书, 本书编写富有新意所列
之表很多, 如《游幸表》、《部族表》均为前史所未有, 弥补了其它记传记载的许多不足, 从
而使“ 一代之事迹亦略备” 。女真族在我国历史上影响较大, 但以往记载这一民族历史的著
作为数不多, 特别是记载其早期历史而又能完整保存至今的, 更为稀少, 因而《金史》史料价
值一向受人们重视。它史料完整, 叙事文笔流畅, 编写体例有创新,如金国世系只有九帝, 书
中本纪第一卷首创《世纪》,用以追叙金太祖阿骨打以前十代的事迹, 便于人们对女真族先世
的了解8 本书首创《交聘表》, 用表格形式把金与宋、西夏、高丽等国和战庆吊往来诸事, 一
一记录下来, 颇便观览。井且, 这三部史书都把这三个朝代列为正统,各为一史, 各系年号,
独自成书, 在一定程度七突破了汉族为正统的传统观念的束缚, 是思想史上的一大进步。而
且, 蒙、汉、维三族学者共同编写三史, 也开创了各族史学家合作修史的先例。还有, 蒙古汗
国窝阔台当政时命人模仿汉字《实录》的形式, 用蒙古文编写了《蒙古秘史》, 对研究蒙古族
兴起以及蒙古汗国建立初期的历史, 有着极为珍贵的历史价值。
三、文学方面
由于少数民族丰富多彩的社会经济生活, 为其文学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首先, 在小说
创作方面。如众所周知的《红楼梦》是清朝伟大的文学家、满族人曹雪芹所著, 他在书中有力
地鞭挞了封建礼教和封建制度的罪恶, 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走向灭亡的历史规律。他这部宏伟
巨著不但具有高度的思想性, 而且具有高度的艺术性, 是我国占典文学宝库的瑰宝, 也是一部
享名于世界的小说。蒙古族作家尹湛纳希创作的《大元盛世青史演义》, 这部长篇历史小说在
蒙古古典文学史上是空前的, 这是一部讴歌民族英雄的史诗。他的另一部小说《一层楼》及续
编《泣江亭》是蒙古文学史上第一部以爱情婚姻为题材的长篇小说。其次。在诗歌创作方面,
少数民族更是人才倍出, 硕果累累。北朝时代, 民歌是当时文学发展的主要特色, 这些民歌主
要反映了我国北方游牧民族的生活状况和思想感情, 具有刚劲、质朴而又爽朗、活泼的特色,
是我国诗歌史上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民歌的作者主要是鲜卑族和北方其它少数民族, 如流传深
远的《救勒歌》是北方鲜卑族的民歌, 它优美和谐, 读起来朗朗上口, 歌词说; “ 救勒川,
阴山下, 天似弯庐, 笼盖四野‘天苍苍, 野茫茫, 风吹草低现牛羊。”歌词描述成群的牛羊,
放牧在苍茫无际的原野上, 让人仿佛看到了景色如画的塞外风光,它的出现以其耀眼的光辉赢
得了我国各族人民的喜爱, 一千多年来, 不断有诗人、学者对它投之以青睐。北朝民歌艺术成
就最高的是长篇叙事诗《木兰辞》,, 描绘了一位代父从军的女英雄木兰的形
象, 表现出我国北方少数民族劳动妇女的淳朴、勇敢和坚强, 一千几百年来, 这首诗一直为人
民所喜爱, 它和汉乐府的《孔雀东南飞》一起被称为我国诗歌史上的“ 双璧” 。
在历史进程中, 几乎每个朝代的少数民族都有自己杰出的诗人, 如唐代著名回鹊今维吾
尔族/诗人坎曼尔在《忆学笋》中有这样的诗句; “ 古来汉人为吾师, 为人学字不疲倦。李杜
诗坛吾欣赏,迄今皆通习为之” , 不仅展示了一千多年前我国各民族之间相互学习的动人情
景, 同时也表现了他向兄弟民族学习先进文化的诚挚之情和谦恭态度。契丹族女诗人肖观音的
《回心院》词, 委婉动人, 成就很高8 女真族著名诗人完颜赎多才多艺, 文笔出众, 他不仅喜
爱诗词, 也擅长书法, 在金代文坛上很有影响, 他是金代女真族中“ 百年以来, 宗室中第一
流人物” (元好问之评语)。金代大文学家元好问是鲜卑族的后裔, 他的诗文很多, 他继承和
发展了我国古典诗歌现实主义的传统, 推崇建安风骨, 赞扬唐代的诗歌革新, 崇尚“ 天然真
淳” , 无愧为金代文坛的大文豪。少数民族诗人、学者对我国历代诗歌文化繁荣的发展作出
了突出的贡献。
四、音乐方面
少数民族的音乐歌舞是祖国文化的一枝奇葩。少数民族能歌善舞, 僳僳族人民酷爱唱歌,
常说; “ 盐不能不吃, 歌不能不唱。”少数民族还创造了大量千姿百态、极富民族特色的传
统舞蹈。蒙古族的安代舞, 维吾尔族的刀朗舞, 藏族的热巴, 壮族的绣舞, 土家族的摆手舞,
傣族的孔雀舞,彝族的阿西跳月等等, 丰富了我们民族的艺术生活。汉代以来, 西域的龟兹
乐、高昌乐等先后传入内地, 给古老的中原文化输入了新鲜的艺术血液, 受到内地人民的热烈
欢迎。到了隋唐时期, 少数民族音乐就有了相当高的地位, 唐朝的“ 太宗十部乐”有六部是
直接从西域传入的。隋唐宫廷中, 就有不少西域艺人, 如善奏琵琶的曹保8 善作歌曲兼独唱的
白明达是龟兹人, 这位音乐家能模仿鸟声作《春莺嗽曲》, 表现了他高深的音乐修养。这些音
乐家对交流中外音乐作出了很大贡献。另外, 少数民族传统乐器也非常丰富, 据说达二百多
种, 其中有数十种传入中原,如羌笛、琵琶、胡琴、喷呐等等, 广为内地人民喜爱, 并在中国
乐器方面一直占有重要地位。
五、美术方面
少数民族的贡献主要在于石窟艺术上。闻名于世的甘肃敦煌莫高窟, 原来在断崖上开凿了
1000 多个洞窟, 现存492窟, 所以又叫千佛洞。洞里的塑像很多, 个个神情逼真, 姿态自然;
最大的佛像高达33米, 外面修筑了一座高大的楼阁, 才把它罩住;洞窟四壁满绘着金碧辉煌豹
彩色图画;身披飘拂长带、凌空起舞的飞夭和反弹琵琶、载歌载舞的仙女, 是敦煌壁画杰出的
代表作, 倾注了西域各族厉代佛门艺术家的心血, 敦煌莫高窟现存的壁画总面积有45000多平
方米, 大量壁画表现了西域少数民族人民耕地、收获、饲养牲畜的景象, 奏乐、舞蹈的场面,
各个民族首领的形象, 和中外商人进行贸易的情景。这些图画形象地反映出各族劳动人民辛勤
操作的艰苦, 也反映出当时我国经济的繁荣景象。莫高窟是世界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 它深刻
表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卓越的才能。另外南北朝时期修建的山西大同云冈石窟在艺术上
堪与敦煌等石窟艺术相媲美, 也是研究佛教史和古代西域各族人民社会生活、建筑、绘画及雕
塑等方面的重要史料。云冈石窟里雕刻着大小不等的佛像, 有的高大魁悟, 有的容貌庄严, 有
的体态安详。窟里除了佛像外,周围石壁上还刻满了浮雕, 顶上刻着姿态不同的夭女, 凌空飞
舞, 似云在风里飘荡, 又如鱼在水中游动。这些宏伟和精巧和作品, 也同样展现了我国各族人
民在艺术上的巨大成就, 云冈石窟是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宝库。我国石窟艺术有着辉煌的成
就, 在世界各民族之中占居着首位, 这巨大的荣誉是与我国少数民族的辛勤劳动和聪明才智的
发挥分不开的, 石窟艺术是我国少数民族聪明才智的体现。
除了石窟艺术, 在绘画方面值得提出的还有西域画家对中原画的影响。如留居唐朝的于闻
人尉迟跋质那及尉迟乙僧父子, 他们善作奇禽、异兽、佛像人物等。尉迟氏活跃于长安画坛,
唐人誉之为大、小尉迟, 堪称“中华罕继” 。尉迟乙僧所作的人物壁画“身若出壁” , 可见
其手法之高。尉迟氏的印度“ 凹凸画法”对我国画坛影响很大, 唐代著名画家、被称为“ 画
圣” 的吴道子就受这种画风影响, 而创造了大量艺术珍品。另外,流传到今天的海兽、海燕
以及海马葡萄铜镜, 是唐代艺术珍品, 其图案也是由西域传入的。
六、科技方面
古中国的科学技术长时期处于世界前列, 在这些举不胜举的科技成就中, 也不乏少数民族
的点点星光。特别是少数民族在建筑实践中取得了光辉成就, 为我国建筑发展增添了不少色
彩, 尤其是历朝少数民族统治者命人修建的佛塔、佛殿和石桥更是我国古代建筑群中一颗璀璨
明珠。例如辽代的今北京蓟县的独乐寺观音阁, 设计精心, 符合力学要求, 一千年来几经较大
的地震, 至今尚无损坏, 堪为我国古代木制结构楼阁中之杰作;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迎塔更为著
名, 它建于辽代道宗年间, 是我国现存最大、最古老的一座木塔。今北京西南金代建成的芦沟
桥更是驰名中外, 它设计科学, 采用“ 连续桥”的结构法, 是我国桥工因河制宜技术的创造
性应用, 桥长2665 米, 共有11孔, 两边桥栏石柱上雕有485个神情活现的狮子, 其雕刻之精
美、神态之动人, 堪为建筑史上的杰作。
北京城曾是辽、金、元、清等朝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具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元朝
时, 政府在金代的基础上大力修建, 历时18年。宫殿建筑群庄严雄伟, 布局规整, 又是当时闻
名于世界的国际大都市, 世界各国的使节、商人、僧侣、旅行家络绎不绝地来到大都, 就是这
个时期, 中国的火药、火药武器经过阿拉伯人传到欧洲的, 对欧洲资产阶级战胜封建贵族起了
一定的作用。可见, 蒙古族人为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而今天的北京格局是明朝在
元大都的基础上营建的, 北京城是我国各族人民聪明才智的结晶, 也是世界建筑之林的瑰宝。
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曾无限感慨地说; “ 城之如此美丽, 布置的如此巧妙, 我们竟是不能
描述它了” 。
另外值得一提的还有明朝蒙古族鞋靶部落首领俺答汗与夫人三娘子修建了呼和浩特城, 成
为当时蒙古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为以后该城的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打下了基础。在数学
方面, 我国的少数民族也取得了较高的成就。比如清朝蒙古族正白旗人明安图是我国用解析方
法对圆周率进行研究的第一个人。当时法国人杜美德将圆径求周、弧背求弦、弦背求正矢三个
公式介绍到中国, 但却“藏匿根数, 以炫异欺愚” (《清史列传》)。明安图从乾隆初年起,
经过三十年的苦心钻研, 不仅用解析方法证明了三个公式, 又提出证明了超出当时西方水平的
一些新公式。他证明这些公式的方法总称割圆十三术, 后来被学者誉为“ 明氏新法” 。他初
稿、其子明新整理续写的科研著作《割圆密率捷法》是我国一部重要的数学著作, 明安图父子
也被称赞为堪与南北朝大数学家祖冲之父子相媲美。
最后, 值得特书一笔的是, 少数民族在中外科学文化的交流中起了重要作用。历史上, 中
国同南亚、中亚和欧洲的三条主要通道即“ 丝绸之路” 、“ 蜀身毒(今印度)道” 、“ 吐
蕃泥波罗道” , 其在国内通过的重要地段, 都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各少数民族对于开发和
维护这儿条通道, 作出了特殊贡献。中国的许多发明如丝绸、养蚕、缀丝技术, 以及井渠法、
造纸术等都是从这几条路传播到中亚、阿拉伯、南亚地区的;印刷术是由新疆传至高加索, 再
传到埃及、小亚细亚的。同时外国的许多文化也是由上述通道传到国内的, 如中亚、西亚的特
产胡桃(核桃)、石榴、胡萝卜、胡豆(蚕豆)、葡萄、大蒜、首楷等等经此路传到中国;又如菠
菜, 又叫波斯苗, 唐时沿吐蕃泥波罗道传入中国。正是因为少数民族及其聚居地区作媒介, 才
得以使中西方文化得到了交流, 也大大丰富了我国人民的文化生活。
在中西方文化交流史上留下重重一笔的还有我国明朝的航海家、回族人郑和。他率领船队
七次远航,历时十八年, 途经三十多个国家, 最远到达非洲东岸、红海和伊斯兰教圣地麦加,
创造出了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郑和下西洋比欧洲人哥伦布和达· 迎马的远航早半个世纪,
规模与船舰之大, 都是当时世界上最大和第一流的。郑和每到一处, 都以中国的瓷器、铜铁器
和金银等物换取当地特产, 把中国文明传到了东南亚、西亚和非洲, 加强了与亚非各国的友好
来往, 扩大了中国的影响。至今, 南洋各地还保留了不少有关郑和的遗址。
总之, 少数民族在我国古代文化领域里取得了不朽成就, 作出了巨大贡献, 而在我国人民
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今天, 少数民族同样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少数民族在中国历
史上的作用是不容怀疑的, 我们对于那些“歧视少数民族”的人应该加以反对、批评。少数民
族同样是中华民族的一个组成部分, 同样为历史的发展前进作出了贡献, 同样创造了自己丰富
多彩的文化, 同样是历史的创造者。
各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
文化是民族的重要特征,是民族凝聚力、生命力、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元文化的国度,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多彩绚丽,每一个民族不论大小,都对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独特贡献,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是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财富。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影响,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不断增强了中华文化的活力和影响力。
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辩证地看汉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的相互影响。历史上,中原汉文化给各少数民族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活力,而中国很多少数民族的文化又给中原汉文化不断输入新鲜血液,使之不断更新而保持活力。
历史上,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先民一直进行着各自文化的双向交流和传播,双方互有影响。
扩展资料中华文化,简写为“CCNGC”,亦称华夏文化、汉文化,是指以中原文化为基础不断演化、发展而成的中国特有文化。历经千年以上的时间历史演变,中国各大古代文明长期相互影响融合。如今,一个拥有灿烂文化的中国,带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元素屹立在世界东方。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化的起源于华夏文明,从远古至秦、汉,为中国人创造文化及继续发达之时期;汉朝之后,历经在北方异族多次入侵与统治,而被鲜卑、蒙古人、满洲人等统治中国的人影响。汉唐时期借由丝路,亦传入了大量西域文化。自汉末以来,则为中国文化中衰之时期。
其流传年代久远,虽然较诸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的古文明,约晚一千至两千年才产生,在中国各朝代的统治者虽然由许多民族有所更替,但是中华文化却始终延续,所以中华文化是持续至今的古老文化之一。
流传地域广至东亚与东南亚地区,影响层面包含政治意识、思想宗教、教育、生活文化。其文化概念亦被称为“华夏文化”与“汉文化圈”。
中华文明亦称华夏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明。中华文明历史源远流长,若从黄帝时代算起,已有5000年。
有学者指出,中华民族有“三十万年的民族根系、一万年的文明史、五千年的国家史”。举世公认,中国是历史最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
一般认为,中华文明的直接源头有多个,而其中又以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为主,中华文明是多种区域文明交流、融合、升华的果实,学术界一般称之为“多源一体”的文明形成模式。
中华民族在神农时代以前的政治形态是部落政治,而部落的领袖是“巫”。这种说法与传统的认知差异很大,在历史上人们的认知中“巫”是迷信的,“巫”是装神弄鬼没有知识的。实际上在先民的原始时代“巫”是科学家,“巫”代表知识的权威。
原荒时代,先民知识未开,见大自然各种现象,如地面上的山川河流,气候变化的风雨雷电等等。因不了解,而心生疑、恐怖。
对于这些疑惑要想获得答案,只有去向“巫”请教。“巫”对于这种现象,经过观察,思考,分析等过程后做出的结论是风有风神,雨有雨神,雷有雷神,电有电神,其它日月星辰山河大地无不是各有一位神在主宰。神主宰论,现代人看来太不科学,太迷信了。
但也不能保证当代科学家对宇宙现象所做的解说,等千年以后,是一定正确的。
另外,人类有两件事情无法自己处理,必须求助于他人。一是生理的,人没有不生病的,人生了病必须要请医生诊治。二是心理的,人要做一件事情,事前总是患得患失,东想西想,犹豫不决,这时就要请教他人提供意见作参考。
心中有犹豫不决的事,要请教至亲好友,或者向专家咨询。在原始时代,这两件事发生了,求助于同一人,就是“巫”。由古“殹”字写作“医”,及卜筮的“筮”字可做证明。
参考资料;中华文化-百度百科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影响,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
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统一体,每一个民族文化都是对中华文化的补充,没有各民族文化也就没有中华文化。
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交流,始终贯穿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中华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必然是各民族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没有各民族文化的发展就没有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繁荣。
自古以来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56个民族共同组成一个大家庭,其中少数民族就有55个,比如土家族,苗族,布依族等等。每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特征,具体表现在服饰,饮食,居住地和语言方面的不同,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特征,因此少数民族文化具有文化多样性和文化差异性的特征。
生活在这样一个大家庭中,我们能感受到每个民族的文化多样性,就比如说贵州的黔南地区,黔南地区的总称我们都知道是“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这很明显就能看出黔南地区是以布依族和苗族为主,当然其他民族也有人在此居住,只是人数可能不是那么多。布依族和苗族在语言,服饰和居住地上存在着明显差异。
我们在学校会经常听到有些苗族的同学他们用苗话进行交流,特别是高中的时候,同学们都来自不同的乡镇,这就明显的存在地区上的不同,当我们布依族的人听到他们说苗话时,那是完全听不懂的,不知道的还以为他们在说其他国家的语言。还有布依族的也是,苗族的人也是听不懂布依话,但是在我们那个地区,布依族的语言在我们上一辈就已经失传了,如今我们连自己的民族文化都不会讲,全部已经被汉化,这是件很惭愧的事情。
根据历史记载,在居住地方面,布依族居住大都偏向有河流的地方,而苗族是靠山居住,在服饰方面,布依族到了重要节日都会穿自己民族的传统服装,有花边的衣服裤子,而苗族的却是裙子,他们还有很多饮银饰,比如当家里有姑娘要出嫁的时候长辈都会给她们准备一套民族服装。
发展少数民族文化当然有利于我国文化的发展了,我国总共有56个民族,每一个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文化,而这种文化的差异性就是我国文化的独特之处,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有我国这样的丰富民族文化,所以保护每一种文化、发展每一种文化(哪怕只是人口很小的一个民族)是十分有必要的。
一个民族的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发展的根基,只有有了丰富的民族文化才能够走得更加长远,才能够走的更加稳固。而且一个民族的民族文化是一个很大的“集合体”,集合了这个民族在这么多年发展的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每一个民族都是在特定的时期、特定的环境之下才被创造出来,才被发展起来,所以这就决定了每一种民族文化都是不同的,都是有差异性的。
除了民族文化本身的重要性之外,发展民族文化也是我国民族团结工作的一部分,用官方的话来讲就是:“发展少数民族的文化更加有利于各个民族之间的大团结,对我国的国家统一和稳定有个不可磨灭的重要性。”每一个民族都是经历了很多很多年的发展,在发展的时候由于特定的背景形成了不同的风俗、饮食、文化和宗教信仰,这都是一种无形的财富,是值得流传下去的瑰宝。
在一个民族的发展中民族文化就是其经济、政治发展的“领航人”,所以文化的发展是一个总要的参考要素,如果一味的发展经济而忽略了文化的发展,就注定了经济发展不会很长远。因为一种落后的文化对于经济发展来说不仅没有好处,甚至还会阻碍经济的发展,而经济的发展受到阻碍人们的生活就会得不到保障,就会产生很多的社会问题。
①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尊重、保护和传数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生命力。
②尊重、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饮食习惯、衣着服饰、建筑风格等优秀民族文化,体现了我国各民族平等的原则,有利于维护我国各民族团结。
③发展少数民族优秀文化,有利于发展中华文化的多样性,促进我国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以上就是关于谈谈你对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的认识全部的内容,包括:谈谈你对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的认识、古代少数民族对中国文化的形成有何贡献、少数民族的文化是不是中华文化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