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汉朝到魏晋时期历史300字

仙神易2023-04-24  30

从汉朝到魏晋时期历史:

一、汉朝历史

汉朝(公元前206—公元220年),因国都的不同而分为西汉和东汉,西汉开国皇帝为刘邦,(今江苏沛县人)因国都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在东汉国都洛阳的西面,故称西汉。西汉共有14个帝王,包括吕后和昌邑王刘贺。所附的淮阳王刘玄,败降后被勒杀。 亦有以西汉与东汉的首都代指,合称两京。是继秦朝之后强盛的大一统帝国。汉代被称为“炎汉”。又因皇帝姓刘而称“刘汉”。前202年高祖刘邦建汉,定都长安。文景之治后,汉武帝进一步推动大一统事业。

公元九年,王莽篡夺政权,西汉结束。25年,刘秀称帝,建立东汉,定都洛阳。开创了光武中兴和明章之治,万国来朝。汉朝时期,许多人将汉朝和约略同时期欧洲的罗马帝国并列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文明及强大帝国。其疆域鼎盛时期,正北至五原郡、朔方郡,南至日南郡,东至临屯郡,西至葱岭。西汉平帝时期(公元元年),全国人口达6000万左右。且文化的统一,为中华民族两千年的社会发展奠定了基础,为中华文明的延续和挺立千秋做出了巨大贡献。华夏族因此逐渐被称为“汉族”。220年曹丕篡汉,东汉灭亡。

国号:

汉朝分为西汉(前202年十二月-公元8年十一月)、东汉(25年六月-220年十一月)。汉高帝刘邦建立西汉,定都长安,又称前汉; 汉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定都洛阳自称中汉,又称后汉; 汉昭烈帝刘备建立蜀汉,定都成都,自称季汉,又称西蜀;西汉与东汉合称两汉。汉朝是中国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汉族就是在这一时期得名。汉族由于文明程度较高,在中国各兄弟民族中一直处于主导地位,这是历史发展和自然形成的结果。汉以后历代的朝代名称虽有变换,但汉族作为中国主体民族的地位始终未变。

(一)西汉历史

1、开国

前209年,秦末,由于政令愈发严苛,而最终爆发陈胜、吴广“揭竿而起”的事件,先秦六国诸侯旧贵族也借此时机纷纷复国。公元前207年四月,楚国贵族后代项羽在巨鹿之战消灭秦军主力,而刘邦则入关推翻秦朝廷。其后,项羽尊楚怀王为“义帝”,并自行分封天下,封自己为“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之后两股势力开始长达四年的楚汉战争。刘邦在萧何、韩信、张良等人的辅佐下,最终在垓下之战中击败项羽,于前202年正式称帝,立国号“汉”,西汉建国。

汉高祖刘邦登基后,采用叔孙通的建议,恢复礼法,设三公和九卿,任用萧何为丞相,采取与民休息、清静无为的黄老治术政策,鼓励生产,轻徭薄赋。在政治上,则先分封功臣韩信、臧荼、彭越、英布等为王,以及一些功臣为列侯。

称帝之后,异姓诸侯王势力坐大,因此汉初时刘邦对异姓王分别翦除,改封刘氏宗亲为王,仅有长沙王吴臣因势小不构成威胁,且忠心于中央而得以保留。刘邦在击败他最后一个对手英布后,与功臣刑白马立盟誓:“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史称“白马之誓”。汉初政府官员基本上由大大小的功臣充任,从而形成汉初“布衣卿相”的政治格局。

此时,由于秦末以来动乱多年,国力虚弱,导致汉高祖刘邦在率领32万大军,企图收复秦末被匈奴占据的河套地区时,遭匈奴冒顿单于围困于白登七天七夜,刘邦被迫收买冒顿单于的妻子说服冒顿单于,才成功突围。从此以后,汉朝采用和亲政策,以婚姻和财宝换取和平。据史料记载,前后一共送去10位宗室之女,即冒顿单于于前200年、前192年、前176年所收到的3位公主,老上单于于前174年、前162年所收到的2位公主,军臣单于于前160年、前156年、前155年、前152年、前140年所收到的5位公主。

2、休养生息

刘邦登基后,采用叔孙通的建议,恢复礼法,设三公九卿,任萧何为丞相,采取与民休息、清静无为、休养生息的黄老政策,鼓励生产,轻徭薄赋。在政治上,则先分封功臣韩信、彭越、英布等为王,等到政权稳固,为了防止反叛和巩固皇权稳定则又以种种罪名取消他们的王爵,或贬或杀,改封刘氏宗亲为王,订立了“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 的誓言。

此时,由于历经多年动乱,国力孱弱。刘邦为了让百姓修养生息,谢绝战事。于是,汉朝初期并没有什么战事,百姓得以休养生息。

3、吕后专政

早在汉高祖十二年,吕雉利用计谋于长乐宫钟室将功臣韩信杀死,还灭其三族。汉高祖刘邦去世,太子刘盈继位,是为汉惠帝。汉惠帝时年16岁,大权尽为太后吕雉(吕后)掌握。因汉高祖刘邦在世时,刘邦之宠姬戚夫人曾想谋立己子赵王如意为太子,结果遭到吕后和功臣们的强烈抵制而未能成功。刘邦去世后,吕后即毒死赵王刘如意。刘如意死后,吕后使人挖去戚夫人的双眼、熏聋其耳、灌药致哑、断其手足,然后丢进茅房里,命名为“人彘”,意即“如猪之人”。对其他刘氏诸王也多加残害。又逼汉惠帝立自己年仅十岁的外甥女张嫣为后,史称“孝惠张皇后”。但张氏实在年纪太小,一直无法怀孕。吕后于便设计她假装怀孕,然后在强取宫人之子,即刘恭,并伪称为张皇后所生,又秘密处死那个宫人,于是刘恭被立为皇太子。汉惠帝因吕后的残暴而惊恐,数年后抑郁病逝。之后两少帝刘恭、刘弘先后继位。少帝逐渐成长,获悉他的生母已为吕后所杀,公然表示长大后将会报复吕后。吕太后盛怒之下,便将他监禁于永巷中,并对外宣称皇上生病,大臣均不得见。后来更废了少帝,并暗中诛杀。五月,立恒山王刘山为皇帝改名刘弘。吕后临朝称制,开汉代皇太后临朝称制之先河,且数为后世所效仿。

吕后称制,大封诸吕,并欲王诸吕,遭到时为右丞相的安国侯王陵坚决抵制。吕后曲升王陵为太傅,夺取实权。然后大封吕氏外戚为诸侯王和列侯。并且吕氏外戚亦掌控禁军,刘氏皇权遭到严重威胁。而朝中大臣多为随汉高祖的开国功臣,他们明里不敢反对吕后,但却已经开始为此准备。吕后临终时任命吕产为相国,先封吕禄为赵王,再任命他为上将军,独掌军权。而以陈平、周勃为首之功臣派亦做好准备,并与刘氏皇族联合。吕后一死,功臣派与皇族立即先发制人,发动政变,一举诛平吕氏外戚,废掉少帝刘弘,迎立汉高祖刘邦与薄氏之子代王刘恒为帝,是为汉文帝。吕后为了增加吕氏的筹码,将吕氏之女与汉宗室联姻,不仅拥有权力,也可以借此监视刘氏子孙的一举一动。

吕后掌权,惠帝七年,临朝称制八年,前后共15年。高层之权的夺权并没有影响到国家的大政方针。吕后仍能忠实执刘邦生所定的休养生息、恢复民力的政策。相国(或丞相)之人选一如刘邦生前安排。萧何去世后,曹参继任,举事无所更改,一遵萧何约,力行清静无为之政,史称萧规曹随。除此之外,吕后秉政,继续宽刑薄罚,如废除“三族罪”、“挟书律”等秦朝恶法。对外政策上亦能理性冷静处理,继续“和亲”政策,避免战争。这样,吕后时期,国家经济呈上升之势,国力亦有很大增强。史称:“孝惠皇帝、高祖之时,黎民得离战国之苦,君臣俱欲休息乎无为,故惠帝拱己,高后女主称制,政不出户,天下晏然。刑罚罕用,罪人是稀。民务稼穑,衣食滋殖。”

4、文景之治

汉文帝之皇后窦太后尊崇道家,因此汉景帝与窦氏宗族都必须学习道家学说。汉文帝和儿子汉景帝在位期间,继续采取黄老无为的手段,奉行“无为无不为”的方针,实行轻徭薄赋、力行节俭的与民休息政策,恩威并施,以弥补秦末民变和楚汉战争的多年动乱带来的巨大破坏,使人民负担大大得到减轻。通常认为文景之治的主角是汉文帝与汉景帝。实际上,窦太后在文景之治时代所起的作用也是举足轻重的。《史记》卷三十《平准书》对文景之治作出了仔细的描述,当中提到两帝在位其间,并无重大事故,百姓人给家足。国库累积了上亿的铜钱,因为久而不用,串钱的绳子都烂了。粮仓里堆满谷子,由于太多放不下,而只能放在仓外,以致腐烂而不能食用。

汉文帝在位时,存在诸侯王国势力过大及匈奴入侵中国大陆等问题。汉文帝对待这些问题采取的是异常谨慎而且又有效的手法。对待诸侯王,文帝采取以德服人的态度,小错不纠,在中央弱势的时候成功的安抚住了各地蠢蠢欲动的诸侯,为后来景帝处理七国之乱造就了一批忠心耿耿的诸侯王和大臣。最重要的两个大动作是:安抚吴王,使得吴王在最年富力强的时候没有假借丧子之仇反叛;在齐王死后将齐国一分为七,既满足了齐王的儿子们称王的需求,为自己赢得了贤德之名,又消除了最大的一个诸侯国齐国。假如文帝的谨慎稳重的做法被一直持续下去,汉朝也就不会发生后来的七国之乱,诸侯王问题亦有希望能够和平解决。文帝二年(前178年)和十二年(前168年)分别两次“除田租税之半”,即是租率最终减为三十税一。文帝十三年,还全免田租。同时,对周边敌对国家也不轻易出兵,维持和平,以免耗损国力。这就是轻徭薄赋的政策。文帝生活也十分节俭,宫室内车骑衣服没有增添,衣不曳地,帷帐不施文绣,更下诏禁止郡国贡献奇珍异物。因此,国家的开支有所节制,贵族官僚不敢奢侈无度,从而减轻了人民的负担。这就是休养生息的政策。文帝时,缇萦上文帝,沉痛肉刑的弊端,并愿意代父赎罪,亦即后人熟悉的故事“缇萦救父”。文帝纳言废除肉刑,下诏废除了黥刑、劓刑、刖刑等刑罚,改用苔刑代替,并饶恕其父,可见汉文帝是宽容的一代贤君。

景帝即位不久,就采纳晁错的建议,削夺诸藩王的封地,引发各封国的担忧,而在汉景帝三年正月(公元前154年)爆发以“清君侧”为名义的“七国之乱”,汉景帝因此杀了晁错,以寄达到平息叛乱的目的。但是七国之乱并未因此缓和,景帝任用周亚夫出兵平叛,在三月即告弭平,各诸侯国的势力因此极大削弱。七国之乱以后,景帝开始专心打理朝政,据说景帝十分朴素,仁厚爱民。除了平定七国之乱以外,从来没有大规模用过兵,和匈奴的战争始终控制在一定的规模内,依然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

在与匈奴和南越国(南粤)保持和平的同时,也在积蓄国力,透过马复令等措施来积极备战;此一时期史称“文景之治”,是中国成为大一统帝国时代以来,第一次被传统历史学家赞誉的时期。

5、极盛时期

景帝驾崩后,其子刘彻即位,史称汉武帝。武帝在位期间(在位前141年—前87年),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锐意进取,使得西汉的政治、经济及军事整合起来。

在政治上,武帝加强皇权,建立年号“建元”,始开中国以皇帝年号纪年的滥觞,采纳主父偃的建议,施行推恩令,削弱诸侯藩王的势力,从此,诸侯藩王的势力不再能够对中央朝廷构成威胁;后又以诸侯献上的黄金成色不纯为由,取消百余位列侯的爵位,即史书上所称的“酎金失侯”事件。经此二次事件后,中央集权得到大大的加强。文化上,废除孝武皇帝在位之前以“黄老学说、无为而治”的治国思想,积极治国;并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使儒家思想从此逐步成为中国历经二千年的“主流思想”。

对外关系上,积极对付西汉的最大外患—匈奴。在此期间,先后出现卫青、霍去病等杰出名将,经过武帝、昭帝、宣帝三朝数十年用兵后,终于打败匈奴单于,使其“漠南无王庭”;又吞灭南越国,征讨朝鲜,使汉朝成为当时的东亚霸主。外交上,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并先后以两位公主刘细君、刘解忧和亲西域大国乌孙,而达到离间西域和匈奴关系,进而联络西域的目的。

汉武帝晚年笃信巫术,听信江充谗言,导致发生著名的“巫蛊之祸”,戾太子刘据被迫杀江充而谋反,结果兵败而死,皇后卫子夫因此自杀。事后武帝也极为后悔,修建望思台以悼念太子。

西汉经过多年对外战争,文景之治的积蓄耗费殆尽,经济遭受巨大冲击,国力也出现衰退的局面。为此,在巫蛊之祸后,汉武帝利用远征军失利的时机发表著名的“轮台之诏”,不再奉行穷兵黩武的政策。为提振经济,武帝将铸币、盐铁收归中央管理,加强农业生产,实行和籴法,开凿白渠,并创立均输、平准政策,统购统销,干预物价,与民争利,加强国家在经济中扮演的角色,此一系列政策使汉朝得以避免步入衰败。

6、昭宣中兴

武帝去世后,钩弋夫人之子,年仅八岁的刘弗陵即位,是为汉昭帝。汉昭帝登基之初,由上官桀、金日磾和霍光三人共同辅政。但是在元凤元年(前80年),爆发元凤政变,上官桀被杀,霍光从此大权独揽。霍光延续武帝在位晚年的政策,对内休养生息,放宽盐铁专卖制度,提高儒生地位。昭帝死后,武帝孙昌邑王刘贺即位。他行为放纵,密谋排除霍光,但反被霍光所废。之后霍光又迎立刘病已即位,是为汉宣帝。本始元年(前73年),霍光还政于宣帝。地节二年(前68年),霍光去世。此后宣帝将霍氏集团一网打尽。但是,宣帝继续奉行霍光的治国路线,大力整顿吏治,劝民农桑,抑制兼并,降低国家在经济中的角色。这段时期,汉朝不仅内政清明,而且对于匈奴继续保持强势,在汉宣帝神爵二年(前60年)设立西域都护以加强对西域三十六国所处地区的联络与控制。经过昭宣二帝的休养生息,国家经济得以从武帝中期以来面临衰退的困境下的明显恢复,史称“昭宣中兴”。

7、王莽夺位

宣帝死后,汉元帝刘奭即位,西汉开始走向衰落。元帝“柔仁好儒”,对于社会秩序采取放纵态度,经常下令大赦免,导致盗贼遍地,土地兼并日益严重,也致使皇权旁落,外戚与宦官势力兴起。他死后,成帝刘骜即位,成帝好女色,先后宠爱许皇后、班婕妤和赵氏姐妹(赵飞燕、赵合德),赵氏姐妹曾是妓女,不能生育,因而嫉恨其他可以生育的妃嫔与他们的子女,成帝与其他妃嫔的子女均为赵飞燕姐妹残害杀死,史称“燕啄皇孙”。由于“酒色侵骨”,成帝最后竟死在“温柔乡”之中。由于成帝不理朝政,为外戚王氏集团的兴起提供条件,皇太后王政君的家族权力急遽膨胀。成帝死后,由定陶王之子哀帝刘欣即位,哀帝有“断袖之癖”,终日与他宠信的董贤厮混相好,外戚王氏的权力一度受压抑。此时国家已是一片末世之象,民间“再受命”说法四起。元寿二年(前1年)八月,哀帝去世。太皇太后王政君派王莽接替董贤成为大司马,并迎接中山王刘衎即位,是为汉平帝,改元元始。但是,刘衎已沦为王莽的傀儡。五年后,王莽毒死仅14岁的平帝,并迎立太子刘婴即位,号“孺子”,自己担任“假皇帝”,9年1月,王莽逼迫孺子婴退位,废为定安公,建立新朝,西汉结束。

(二)东汉历史

1、光武中兴

新莽天凤五年(17年)绿林起义爆发,23年,王莽政权在赤眉、绿林民变下终于灭亡。同年2月,绿林军拥立汉宗室刘玄作皇帝,恢复汉的国号,年号更始。25年赤眉军立刘盆子为帝,随后击败绿林军,更始帝刘玄向赤眉军投降。通常刘玄被认为是西汉最后一位皇帝。

汉更始三年(25年)六月,原本服从更始帝的汉朝宗室刘秀在鄗县(今河北高邑东南)之南即皇帝位,是为光武帝,灭刘盆子,仍沿用汉的国号,以这一年为建武元年,定都雒阳,史称东汉。即位后,于37年终于消灭赤眉、隗嚣、公孙述等割据势力,统一全国。

汉光武帝废除王莽时的弊政,建武二年(26年),光武帝下令整顿吏治,设尚书六人分掌国家大事,进一步削弱三公(太尉、司徒、司空)的权力,加强中央集权;同时清查土地、新定税制、振兴农业,使人民生活逐步稳定下来;另外提倡儒术,建立太学,设置五经博士,与尊儒并行的便是表彰气节,因此士大夫争相以名节为目标,为淳美的政教,奠下基础;对匈奴等外部势力实行防御的策略,纵容姑息放弃西域,对外戚严加限制,史称光武中兴。但由于分封土地,也造成土地兼并情况日益严重,地方豪强势力兴起,为东汉的最终灭亡埋下隐患。

2、明章之治

汉明帝和汉章帝在位期间,东汉进入全盛时期,史称“明章之治”。期间,窦固以班超出使西域,班超在西域长驻三十多年,不仅善于使用武力威慑各国,更善于运用外交手段去联络距离较远的国家。但匈奴人亦同样在开展类似的行动,推翻各国亲汉的政权,再与新政权结盟。双方不断地反复攻防,一直到20年后,班超之子班勇才完全掌控西域。章和二年(88年)十月,车骑将军窦宪领军出塞,击破北匈奴,登燕然山,令班固作铭命,史称燕然勒石。二年后,永元三年(91年)窦宪派兵再次出击,出塞五千里进攻金微山,大破北匈奴单于主力,斩名王以下五千余人,俘虏北单于皇太后,北单于仓皇逃窜不知所终,从此扫除数百年来匈奴对汉朝北方边境的威胁,汉朝国势也再一次到达汉武帝时期的鼎盛;佛教也在此时传入中国。但是在章帝后期,外戚窦氏日益跋扈,揭开东汉后期外戚与宦官两股势力争斗的序曲。

3、外戚与宦官

88年,年仅卅一岁的汉章帝突然驾崩,时仅十岁的太子刘肇即位,是为汉和帝,他即位伊始,实际上朝政都由窦皇后操纵,国家政治日益腐败。窦氏的跋扈引发和帝的不满,不久年仅14岁的和帝就抓捕外戚窦宪,外戚势力开始衰弱,和帝信用宦官,从此东汉的政治沦为外戚和宦官两股势力的争斗。不过,和帝仍然在政事上非常勤奋,不失为英明之主。元兴元年冬十二月,年仅廿七岁的和帝病逝。出生仅百日的少子刘隆即位,是为殇帝。殇帝仅在位8个月就驾崩了。接替即位的是清河王刘庆之子安帝刘祜。他即位早期由太后邓绥临朝理政。邓太后勤俭节约,任用贤良,同时对自己家族的势力有所限制,却也对宦官势力纵容。建光元年(121年),邓太后逝世,安帝亲政,将邓氏家族诛杀殆尽。安帝依赖外戚宋氏和阎氏以及宦官的力量。听信奸臣,肆意无忌,朝政昏庸不堪,东汉快速衰败下去。延光四年三月,汉安帝在南巡途中死在叶城。外戚阎氏秘不发丧,拥立汉章帝之孙济北王刘寿之子刘懿,史称汉少帝,其在位仅200余日就病死。少帝死后,阎氏家族密谋再立傀儡,被中常侍孙程击破,阎氏家族被诛杀。孙程迎立济阴王刘保,是为汉顺帝。在顺帝执政早期,宦官势力膨胀,却引发社会各界的反弹。阳嘉元年(132年),贵人梁妠立为皇后,从此梁氏外戚势力开始崛起,梁妠的兄弟梁冀被任命为大将军。汉安二年(143年)八月,顺帝病死,太子刘炳即位,是为冲帝,即位是年仅2岁,由梁太后临朝执政。永嘉元年(145年)正月初六,刘炳驾崩,年仅三岁。正月廿五日,梁冀拥立刘缵即位,是为质帝。质帝非常聪颖,称梁冀为“跋扈将军”,结果不久质帝就被毒杀。

本初元年闰六月初七日,大将军梁冀拥立汉章帝之孙刘志即位,是为汉桓帝。桓帝年少,因此继续由梁太后临朝执政。桓帝即位之初,梁冀势力几无边界,他残害忠良,中饱私囊,无恶不作。桓帝对他暗中也颇为不满,延熹二年八月初十,桓帝派兵士包围梁宅,梁冀与妻子双双自杀,梁氏外戚势力土崩瓦解。宦官成为新的权力中心。单超、徐璜、具瑗、左悺、唐衡五人被封为县侯;单超食邑两万户,后又封为车骑将军,其他四人各一万户,世称五侯。五侯贪婪放纵,终致在延熹九年(166年)引发第一次党锢之祸。永康元年十二月廿八日(168年),汉桓帝驾崩。桓帝没有留下子嗣,由河间王刘开的曾孙刘宏继位,是为汉灵帝。灵帝即位之初,就引发以窦太后、窦武为首的外戚势力和以曹节、王甫为首的宦官势力的激烈权力斗争。永康元年九月初七,宦官发动政变,外戚势力被削弱。宦官则在永康二年(164年)制造第二次党锢之祸。而灵帝本人骄奢*逸,为填补财政公开卖官,朝政腐败。

4、黄巾之乱与灭亡

数十年的政争以及天灾动摇了汉朝的民生,终于在184年爆发由太平道教主张角引发的黄巾之乱,黄巾军以“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号召数十万民众参与,虽然叛乱不久即告平定,但是东汉朝廷经此一役已实力大减。关键是中央朝廷为了尽快平叛,又将军政权力下放给各州的州牧。各地豪强从此开始慢慢拥兵自重,加以其原已具有强大经济实力,最终演变成东汉末年众豪强军阀割据一方、群雄逐鹿的局面。

汉灵帝死后,外戚大将军何进和宦官双双火并而亡,终于结束戚宦之争。但董卓掌权后,废少帝刘辩为弘农王,改立陈留王刘协,并且焚毁首都洛阳。董卓被吕布诛杀后,经过几年混战,出现把持朝廷的曹操、位于河北的袁绍、位于淮南的袁术、位于江东的孙策、位于荆州的刘表、位于益州的刘焉等势力。其中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架空汉室权力,消灭各路割据势力,并在官渡之战中消灭了最强大的敌人袁绍军队的主力,基本统一了中国北方。

汉献帝建安十三年,罢三公官,复置丞相,曹操任丞相,独揽大权。曹操挥军南征,却在赤壁之战中被孙权、刘备联军击败,曹操退回北主。不久刘备以荆州为根本,进占益州,曹刘孙三分天下之势开始形成。而在这段期间,汉献帝只是一个傀儡皇帝,真正实权掌握在曹操手中。曹操先是晋位为魏公,不久又晋位魏王。刘备亦晋位汉中王、益州牧,汉至此已名存实亡。

建安25年(220年)春正月庚子,曹操去世,其世子曹丕继任汉丞相,袭封魏王。同年十一月,曹丕迫汉献帝“禅让”帝位,东汉结束,汉朝国祚也正式告终,三国时代正式开始。而曹丕篡汉建立魏后,刘备随即在蜀地宣布继承汉朝法统,建立了沿用汉国号的政权,史称蜀汉。江东孙权虽向魏称臣,内政外交皆自主,几年后孙权亦称帝,国号吴。

二、魏晋历史

魏晋南北朝(222年—589年),又称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只有37年大一统,而余下朝代替换很快并有多国并存的时代。这个时期从222年孙权称王到589年隋朝灭南朝陈而统一中国,共369年。可分为三国时期(以曹魏正统,蜀汉与孙吴并立)、西晋时期(与东晋合称晋朝)、东晋与十六国时期、南北朝时期(南朝与北朝对立时期,共150年)。另外位于江南,全部建都在建康(孙吴时为建业,即今天的南京)的孙吴、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等六个国家又统称为六朝。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由于长期的封建割据和连绵不断的战争,使这一时期中国文化的发展受到特别严重的影响。其突出表现则是玄学的兴起、道教的勃兴及波斯、希腊文化的羼入。在从魏至隋的三百余年间,以及在三十余个大小王朝交替兴灭过程中,上述诸多新的文化因素互相影响,交相渗透的结果,使这一时期儒学的发展及孔子的形象和历史地位等问题也趋于复杂化。

农村俗语说:“宁劝赌,不劝嫖,男不三,女不四”是什么意思?有什么讲究吗?我觉得这个问题的内容量很大,需要一条一条来解释,认真讲起来会篇幅太长,影响大家阅读,所以对前面的“宁劝赌,不劝嫖”只作简要讲解,重点说后面的“男不三,女不四”!这些,都是很有讲究的。

什么是“宁劝赌,不劝嫖”呢?从字面上看,大家应该都能明白,是讲男人之间的处世之道。赌博是一个大坑,十赌九输,当有朋友深陷赌博之中时,那得劝劝,让他别越陷越深。古时男尊女卑,女主内,男主外,男人在外太自由了,男女欢悦自古有之,那都是图一时高兴,坏不了什么大事。沾赌之人可能会输得一无所有、倾家荡产,有的甚至将家产、妻女都输给别人了,所以作为朋友,作为亲人,应该力劝对方戒赌。而对嫖,那是男人在外的交际,不劝,都知道只是图一时欢乐而已,不会真心,对家庭不会造成啥影响。因此,才有“宁劝赌,不劝嫖”之说。当然,那是古时候,现在时代不同了,不再是男尊女卑的时代,男女已经平等了,现在有朋友去嫖时,应该是要规劝的。

“男不三,女不四”,这里面包涵的意思就很多了!什么是“男不三”呢?就是说男人在外奔波时,有三事不做:不做犯法事、不做亏心事、不做失孝事。古时没有嫖娼犯法之说,但有不对国家犯法、不对父母失孝、不对朋友欺诈之说,坦坦荡荡做人,踏踏实实做事。这是作为一个古代男人的做人、做事标准,必须谨记。当然,现在虽然时代不同了,但是不犯法、不失孝、不欺骗,仍然是通用的做人原则。

什么是“女不四”呢?这应该是从“三从四德”套过来的。古代男女不平等,女人都需要遵守“三从四德”的原则,哪三从?未嫁从父、已嫁从夫、夫死从子;哪四德?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呀!“三从”的意思是说,未嫁女人在家听从父母、已嫁女人就得听从丈夫、丈夫去世就得听从孩子,不能越雷池一步。至于“四德”,妇德指女人的道德修养,妇言指女人的言语得体,妇容指女人的穿装打扮,妇功指女人的治家之道。由此衍生出“四不”,那就是不要对丈夫不忠、不要说伤人之语、不要穿轻浮之装、不要做败家之事。

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古时候男女不平等,是到了何种程度?一句话“男主外,女主内”就把女人固定在家,不能在外抛头露面,不能参加野外活动,而男人呢,四处飘荡无人管束,想做啥就做啥,只要不做犯法事、不做失孝事、不做亏心事,连家都不用管,就算一个好男人了。难得好的是,现在时代不同了,已经男女平等,古时的不好风气已被扭正,出现了新的三从四德,并且男女都得遵守。哪新三从四德呢?有人总结是:从世界、从爱、从己;文德武德、言娴淑德、品学兼德、修身立德。今天的新版三从四德,你遵守了吗?

农村俗语,是上一代人通过自己的智慧和生活经验归纳总结出来的,具有一定的道理和哲理,对人生和对生活有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的话,下面,我就农村俗语“宁劝赌,莫劝嫖,男不三,女不四” 的意思和讲究方法,给人的启示意义,做具体的分析。

1、宁劝赌。

赌博,害得家破人亡的事例,从古到今非常的多,在以前,因为赌博卖儿卖女偿还债务的事例很多, 作为好朋友,对赌博的事,是可以深深的去劝的,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去讲赌博的危害,如果朋友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不去赌博,挽救了一个家庭,他会很感谢你的。

2、莫劝嫖。

这是教你一个做人做事的方法,嫖娼有时只是两个人知道的事情,都不愿有第三个人知道,虽然嫖娼的危害,比赌博对家庭的危害要小一些,依然会让家庭不和, 造成许多的麻烦。但是这个时候你是不能去劝的,你一去劝,被劝的人就知道你掌握他的隐私,不但不会感激你,还会记恨你,处处防着你,这是吃力不讨好的事。如果你们一起去嫖娼了,你又怎么去劝他呢,所以,嫖娼这事最好不劝为好。

3、男不三。

男不三,不是指男女之间的不三不四,而是指男人到是到了30岁以后,心里成熟了,要撑起家庭的重担,责任很重 ,回想以前多么开心快乐,回想以后路漫漫在何方,上有老下有小,都需要自己扛起责任,养好老抚养好小的,这个时候不应该过生日,因为心情不会都会快乐,而是感到很沉重。

4、女不四。

现在说的,女人四十一枝花,但在古代,女人40是成了豆腐渣了,在古代,女人最大的任务就是相夫教子, 40岁就是女人的一个分水岭,过了40岁年老色衰,家庭重担也重了,家庭也定型了,生活就是这样,40岁过生日,你会感到心情沉重。

总结

宁劝赌,莫劝嫖,男不三,女不四这几句话,字不多,但蕴含着深刻的人生道理,男性30岁女性40岁都不过生日,跨过了这道坎,以后的生活会越来越好,还告诉我们,有些话能不能说?有些事能不能做,要用一年的时间去学说话,而用一生的时间去学做事,才能把事情做好,话说好。

大家都知道,赌博对一个家庭和睦幸福,有极大的危害,轻者沉迷赌圈,不能自拔,玩物丧志,身体 健康 ,财产积蓄都消耗严重。重者家境破败,妻离子散。

我们一个小镇上,有一家开了一个批发部的,夫妻俩一个儿子,夫妻忙于生意对孩子疏于管教,去年的时候16岁,迷上了赌博,孩子每次都偷拿家里的钱去赌,越赌越大,夫妻俩苦劝无果,2019年的6月份,又因为赌博和父亲发生争执,用刀捅死父亲,并割下头颅,拿走钱财逃跑。被母亲发现报警,还没跑出小镇,被警察包围,窜上车站对面楼顶,僵持三个多小时,最终还是被擒获。 大家都说溺爱和赌博害了他们整个家庭。所以看见赌博可以及时规劝。

嫖娼和赌博都是违法行为,嫖娼对 社会 和家庭也有危害,为什么看见了也别去劝呢?这是告诉我们一个为人处世的一个道理,嫖娼和偷情一样都属于个人隐私,如果看见或者听见了,你去规劝别人,不管起不起作用,人家认为你知道了他的秘密,别人多少会对你有防备之心。农村老俗语的意思, 有些事可以做,但是不能说 , 百害而无一利的事,最好不要去做。

男不三,女不四,不是指男女之间的不三不四行为,是指男人别过三十岁左右的生日,自古男人就有三十而立这么个说法, 三十岁的男人大部分都才刚刚成家立业,可以说上有老下有小,是人生最艰苦奋斗的时候,一家人的衣食住行,人情世故都开始压在了自己身上。即使过生日也高兴不起来。 因此男人三十岁不用过生日。

女人到了四十岁,青春岁月最好的年华已经开始慢慢退色, 爱美之心又是女人一辈子的追求,虽然用了各种护肤品,也还是抵挡不住岁月的流逝,皱纹和瑕疵也无法再完全遮盖,这个时候过生日,即使表面很开心,其实心底有更多的苦闷痛楚。 所以女人四十岁别去过生日。

“宁劝赌,莫劝嫖”意思是嫖相于对赌来讲,嫖的危害较小。赌可害的倾家荡产,还可能妻离子散,而嫖最多花费小钱。意思是说,我们宁愿劝诫别人不要赌博,也不要去劝人不要嫖娼。

“男不三,女不四”则主要指的男女两个年龄段。

男人三十而立,女人四十而老。男人过了30岁就将基本定性,不成功就会平凡一生。而女人则是过了40就代表着处于一个加速衰老的时间段,40岁对于女人来讲正是老与不老的分界点。

以上内容均为个人的经验之谈,欢迎广大网友在下方讨论!

赌博这个词语一提起来就让人反感,农村很多人梦想着靠赌博发家,不去踏踏实实工作,整天坐在村里赌博。有的人赢了一点点钱,就继续赌,到最后欠的钱越来越多,家庭经济紧张,妻离子散。这种例子在农村很常见,因为赌博式无底洞,只要染上就会无法自拔,失去理智,最终得不偿失,失去幸福美满的家庭。经常赌博的人在农村会遭到周围人的鄙视和笑话。

嫖娼也是不可取,犯罪的行为。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夫妻之间应该幸福美满、忠诚相待,如果谁嫖娼就是违背了婚姻,背叛了自己的妻子。是要受到法律的惩罚,这样也会失去家庭,家破人亡。在我看来这两种行为都非常令人憎恨,不要去碰。

都说三十而立,男人在三十岁的时候是生活压力最大的时候,事业家庭都需要平衡,褪去了20几岁的任性和无知,生活的压力随之到来,加上 社会 竞争大,工作不如意,确实是经常会面临崩溃。所以三十岁是个低调的时间段,一般不过生日。

女人到了四十岁,容颜渐渐衰老,失去了往日的单纯和可爱,上有老人下有儿女,还要打理家庭琐事,也是很困难的时期。所以女人40岁的生日一般不过。

第一,宁劝赌,不劝嫖。 这句话从字面上看并不难理解。这是古人总结了纪念年的话,意思是宁愿劝别人赌博,也不能劝别人嫖娼。其实,这句话原意是劝大家别做缺德的事情。古人认为,赌博不是坏事,没什么大不了的,但嫖娼就是十恶不赦的问题了。这句话其实都是不正确的。不管是小赌还是大赌,都是最不好的习惯,一旦赌博上瘾,就可能赌得倾家荡产,妻离子散;一般人是不会劝别人参与赌博的;而嫖娼不仅仅是恶习,更是涉及到品德问题,是伤风败俗的行为。两种行为都不值得提倡,都应当受到鞭挞。

第二,男不三,女不四。 这个问题可以有多种解释。最靠谱的解释是,一个男人到三十岁的时候就应该能够成大事了,所谓的“三十而立”就是这个意思。如果过了三十岁还一事无成,或者什么事情也干不了,这个男人基本上就没什么大出息了。而女不四的意思是女人想做什么事情不能超过四十岁。女人和男人不同,一般青春时期很短暂,最佳年龄段都消耗在家庭琐事上了,比如成家生子,照顾孩子,一晃到了四十岁,才知道这辈子已经差不多了。因此说女人一定要珍惜四十岁前的黄金岁月,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还有一种解释,女人一过四十岁,一般就要考虑家庭的稳定,即使出现感情危机,也必须要慎重,不到万不得已,一般不要提出离婚,否则想再找一个合适的男人成家就非常难了。当然,现在 社会 飞速发展,传统观念已经被彻底打破,女人也有自己说话和做事的权利,有自己的自由,女人完全可以主宰自己的命运。

第三,诚实做事是根本。 任何不好的行为习惯都不值得提倡。在飞速发展的现代 社会 ,人们的压力都非常大, 科技 也突飞猛进,我们应当为生活在这个美好时代而骄傲,坦荡做人,踏实做事是根本,这是最基本的道理。

以上观念不一定正确,希望感兴趣的朋友能共同探讨,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但现实生活中仍然有一些人挣了点钱就不得了,吃喝嫖赌什么都来,反佛老子天下第一,什么家庭、公德都放到了一边,等到把所有的财产都败光了,才知道自己走上了一条不光彩的路,到这时候后悔已经来不及了。俗话说得好,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在残酷的现实面前,需要我们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做自己该做的事,说自己该说的话,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最为重要,否则挣再多钱的钱也毫无价值。

“宁劝赌,莫劝嫖”意思是嫖相于对赌来讲,嫖的危害较小。赌可害的倾家荡产,还可能妻离子散,而嫖最多花费小钱。意思是说,我们宁愿劝诫别人不要赌博,也不要去劝人不要嫖娼。也不是说就不去劝,毕竟宁拆一座庙,不毁一桩婚。

男人过了30岁就将基本定性,当然也不是绝对的,毕竟大器晚成的人也有很多。女人过了40就代表着处于一个加速衰老的时间段,40岁对于女人来讲正是老与不老的分界点。

俗语新解,感谢关注,让我给您不一样的解读。

对于这个问题,我刚才去翻阅了朋友们的回答,每个人表达的意思基本相同。但是我觉得,大家似乎淡忘了一点非常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农村俗语大多带有 历史 的烙印,只是反映了那个时期的道德规范,有许多现在已经不适用了。比如现在要讨论的“宁劝赌,莫劝嫖,男不三,女不四‘’。

我们知道嫖娼和赌博同属于人生的陋习,都可以导致家破人亡,那为啥只劝赌不劝嫖呢?因为它是局限在特定的 社会 中的产物。

赌博为人之大恶,从古至今一直被严厉禁止 。春秋战国时就规定。“士民赌博,罚金三币。太子赌博,苔刑三十。明朝朱元璋时,赌博的惩罚力度更大。参与了赌博的一律砍去双手。应该说, 历史 上对于赌博的惩罚是非常严重的,所以,但凡有赌博,那就是犯罪,劝赌自然而然是正确的。

为什么莫劝嫖呢?

这是因为从古代起,中国就历经了漫长时间的父权地位,直到新中国的建立,女人才真正有了平等的地位。过去,皇帝可以三宫六院,男人可以三妻四妾。嫖娼是合法的,甚至朝廷设立妓院,名正言顺合法化。连皇帝忍不住都要出去嫖,比较狗血的是宋徽宗,家中嫔妃成群了,还专门派人挖了一条狗道,去嫖京师名妓李师师。

至于“男不三,女不四”,实际上也是那个时候的人生经验 。它的下一句是”五十虚,六十足”,说的是男人三十岁正在而立,应该奋发图强,杜绝安逸享受。女人四十岁,青春不再,要注意放低姿态,相夫教子,看吧,还是男尊女卑的思想作祟。人活到五十岁身体就虚弱了,活到六十岁就应该感到满足。是不是带有明显的 历史 特征呢,如今的人们在五六十岁,还正当年轻呢。而 赌博和嫖娼都是应该被劝阻,绝不姑息 。

所以,一些俗语沾满 历史 的风尘,真的不实用于如今的 社会 ,对于'宁劝赌,莫劝嫖,男不三,女不四‘’这类,我们决不能望文生义,还是应该批判着继承的好,朋友们,您们说对吗?

我们都知道农村的老人们有不少“讲究”,不管是逢年过节,还是日常生活,他们都有各自的讲究,那么我就来谈谈“男不三、女不四,宁劝赌莫劝嫖”这句俗语有什么含义,看看老祖宗到底在说什么?

听起来后半句说到“不三不四”好像在骂人,不礼貌,但实际上它指的男人到了三十,女人到了四十岁就不会再专门过生日了。结合孔圣人的《论语》中那句“三十而立”,意思是说男人到了三十岁的时候就要成家立业了,而女人四十岁的时候则是将近更年期,在古人看来男三十女四十都是转折的一道坎,而且也是想让自己未来顺一些,所以大家不想过生日再提醒自己了,也算是心理慰藉吧 !

再看前半句,意思是宁愿劝别人去赌博,也不要劝他们嫖娼,这是为何呢?赌博不是更严重吗?在人们看来“小赌怡情,大赌伤身”,赌博会令人上瘾,严重的话还会导致家里支离破碎,因此我们要劝告他们戒赌,这样一来我们是在做善事,而不是为了某些利益。而“嫖”不一样,那些人觉得这是很不光彩的,如果你劝人家不要嫖,那就意味着你知道了人家的隐私,会非常尴尬的,可能会弄的彼此都没法继续做朋友了。

每一句俗语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结晶,它总能告诫后人一些道理,指引我们人生的方向,方便大家少走一些弯路。大家关于这句俗语有什么样不同的看法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黄盖在赤壁之战中了弓箭落江了,战争结束之后人们打捞伤员,他被救起来了之后因为当时打捞起来的人太多,而且人们也都不知道他是黄盖将军,所以他被安排到了个厕所里面休息了

说起赤壁之战,大家都想起的火烧赤壁那场面是何其壮观?那么也会想起为了引来曹操,黄盖和周瑜上演的那场苦肉计,黄盖一生征战,为东吴立下战功无数,是一名不可多得的猛将。当时曹操收编了东吴叛出的水军之后,整顿大军进军东吴,而孙权与刘备联手做抵抗,两方士兵在长江两岸对峙。曹操虽然兵强马壮,但其水上作战能力与长期水战的东吴还是难以匹敌,于是联军想引曹操兵马过江,便假装黄盖与孙权有冲突,孙权下令苔刑,引出曹操在东吴的奸细,让曹操以为蔡瑁是假意投降,杀了蔡瑁,并作连环船的计策进攻。正是因为这样,才有了诸葛亮借东风,火烧连环船,联军胜利击败曹操,黄盖这几十大板挨得功劳可不小。

再说受了伤的黄盖,在赤壁之战也没有闲着,他依然冲锋上阵,在船上作战的时候,因为带伤上场,不够灵活,他一不小心中了弓箭,跌落到水中,也是一直以来水性好,撑到人们来打捞,可是救起来的时候,披头散发的,全身湿透,血流不止,当时没有人能把他给认出来,只认为是一名普通的士兵,就给安排到一个厕所里面先休息。要不是当时韩当刚好走过,黄盖大声呼叫他,估计就一直没有人认出来,黄盖可能就在这里没命了吧。

孙权对于黄盖是非常敬重的,黄盖也多次帮他平定叛乱,后来黄盖病死了,孙权还非常的可惜,并为此大哭。所以说赤壁之后黄盖给安排到厕所里的事情,事实上就是他落水之后被救起来,并不是他被闲置所引起的说法,你们觉得是不是?

以上就是关于从汉朝到魏晋时期历史300字全部的内容,包括:从汉朝到魏晋时期历史300字、农村俗语“宁劝赌,莫劝嫖,男不三,女不四”什么意思有什么讲究、献苦肉计的黄盖,在赤壁之战后被安置在厕所里,这是为什么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652530.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