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弹之父——奥 本海默 是哪国人

24的因数2023-04-24  27

罗伯特·奥本海墨(Robert Oppenheimer 1904-1967)是著名的犹太裔美国物理学家和政治活动家。他作为“原子弹之父”已被载入史册;同时,他在原子能的控制与利用方面所从事的广泛的政治活动也深刻地影响人类社会。

从神童到年轻的物理学家

1904年4月22日,奥本海默生于美国纽约市。他的父亲朱利叶斯·奥本海默年轻时从德国移居美国,是一位成功的商人。母亲埃拉·弗里德曼是一位画家。奥本海默家境富裕,从小就受到了很好的教育。

奥本海默是一位少有的天才,公认的神童。他在5岁时即能够收集地质标本。他曾在纽约德育学校学习。1922年进入哈佛大学,在3年里读完了大学4年的课程,1925年以优异成绩毕业。

奥本海默兴趣广泛,但只有物理学才是他真正的志向所在。当时美国的物理学尚不发达,因此他毕业后就前往欧洲学习物理学。

当时正值理论物理学发展的黄金时代。人们对原子内部结构的探索已充分暴露了经典物理学理论的弱点,爱因斯坦、普朗克、玻尔等人的伟大思想已经为新物理学的诞生提供了必要的基础,物理学界几乎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原子理论的研究中。1925年前后,一大群二十几岁的小伙子,就像突然从地里冒出来一样,成为物理学舞台上引人注目的明星。一大批崭新的理论和思想接连诞生,一个个令人费解的难题在新理论中得到解决,一个个革命性的突破相继实现。当一个新的理论发现刚刚公布,人们往往还没来得及领悟它的含义,就又有一个伟大的发现出现了。似乎在短短一瞬中,原子的大门向人们敞开了。

在物理学革命的大潮中,奥本海默默如鱼得水,他凭借敏捷的头脑迅速领悟到新理论的核心,并加入到理论研究的前沿。1925年奥本海默来到英国剑桥大学,1926年5月发表了第一篇论文。当时距德国物理学家海森堡关于新量子力学的第一篇论文发表还不到一年,奥本海默已充分掌握了海森堡的新方法,用以解决分子带状光谱的频率和强度问题。同年7月,他发表了第二篇论文,讨论了氢原子,提出了连续光谱问题,并且讨论了如何用公式表示连续光谱波函数归一化的问题。

奥本海默在科学崭露头角,受到了麦克斯·玻恩的赏识。1926年,他应玻恩之邀来到哥廷根。当时玻恩已经是举世闻名的大物理学家,哥廷根理论物理研究所的学术带头人,而当时的哥廷根是能与哥本哈根相匹敌的最重要的理论物理学术中心之一。奥本海默开始在破恩的指导下从事研究,二人合作研究出处理分子的电子自由度、振动自由度和转动自由度的方法,现在此方法已成为量子理论的重要内容,被称为“玻恩——奥本海默法”。1927年春,他获得博士学位,此后又在莱顿和苏黎世从事研究。

1929年,奥本海默接受了在伯克利的加里福尼亚大学和加州理工学院的学术职位,回到美国。他继续从事了大量的尖端性研究,几乎涉及到当时物理学中全部的重点科研课题,取得了很多成果。在加里福尼亚期间,他成为美国的一名重要的物理学权威和学术带头人。奥本海默其貌不扬,据查姆·伯曼特描述,“他头部狭窄,个子瘦瘦,耳朵尖尖,长得獐头鼠目”,但他崇高的声望、渊博的学识、精湛的造诣吸引了很多弟子;他敏捷的思维、谦虚坦率的作用、锋芒毕露的个性和对人无微不至的关怀使弟子们紧密地团结在他的周围。后来,他的许多弟子都在了第一流的学者。

起初,他的全部精力都花在科研和教学上,没时间看报纸,闲暇时以学习梵文自娱。但到了30年代中期,他开始关心政治,有一段时间卷入了在翼集团的思潮。这为他的政治生涯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1953年的不幸事件埋下了祸端。

1940年,他与凯瑟林·哈里森结婚。翌年,一个重大转折出现了。

原子弹之父

早在1914年,英国作家威尔斯就预言了原子中巨大的能量将制成可怕的武器。1938年核裂变现象被发现后,敏感的科学们认识到,威尔斯的预言要实现了。本世纪30年代,美国的物理学已相当发达,1933年至1941年期间,又有100多名难民物理学家为逃避纳粹的迫害来到美国,极大地充实了美国的科研力量。于是,在欧洲学术衰落之际,美国一跃成为世界学术中心,完全具备了制造原子弹的科研实力。1939年10月,美国总统罗斯福受爱因斯坦的建议,着手发展原子弹的研制工作。1941年12月,美国政府的安全受到了严重威胁。尤其令人不安的,是拥有强大的科研能力和战争资源的德国完全可能造出第一枚原子弹。美国政府终于痛下决心,拨出大量资金和人力进行原子武器的研制。

自1939年起,奥本海默一直在考虑原子能的释放问题。1941年,他终止了一切个人的研究工作,全力投入“曼哈顿工程”。1942年初,他受命负责快中子和原子弹问题的工作。

这项研究触及到许多未知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又分给许多小规模的实验室。在这种情况下,工作效率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奥本海默认识到这一问题,建议把研制武器的工作集中在一个实验室内。主管“曼哈顿工程”的莱斯利·格罗夫斯接受了他的建议。事实证明,这一英明决定为研制工作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格罗夫斯接受奥本海默的意见,选择新默西哥州的洛斯阿拉莫斯为室址,并且任命奥本海默为实验室主任。在此之前,奥本海默几乎没有管理方面的经验,让他主管一个如此规模的实验室颇为勉强,然而,让一个原子物理方面的外行担此重任将是更加危险的。在地道的美国科学家,奥本海默几乎是唯一的人选。

“曼哈顿工程”的规模和难度是空前的。前后共耗资20亿美元,有15万人参加工作,仅在洛斯阿拉莫斯就有4000名研究人员,设有理论物理、化学及冶金、军事研究、实验核物理、炸药、炸药物理、规划等7个研究所。面对如此浩大的工程,管理、协调和统筹方面的工作是极为重要和困难的。在1943年到1945年之间,奥本海默出色地完在了洛斯阿拉菲斯实验到的组建和管理工作,充分展示了自己在科研和科研管理方面的杰出才能。他的中心工作是集中全部专家的智慧,协调各部门的关系,集思广益,协同攻关。在技术方面他的突出贡献是解决核弹“临界质量”问题。1945年7月16日,第一枚原子弹试爆成功。鉴于奥本海默的卓越贡献,“原子弹之父”的殊荣他当之无愧。

政治生涯

原子弹问世时,二战大局已定,然而美国从其利益发仍决定在日本投放原子弹。在轰炸日本前,美国政府向奥本海默等4名科学家组成的咨询委员会征求意见。当然,美国政府决心已定,向科学咨询主要是舆论准备,但奥本海默等人的结论也非全无作用。考虑到使用原子弹可以减少美国的损失,提前结束战争,奥本海默、费米、劳伦斯、康普顿4人委员会作出了支持轰炸日本的决定。这是奥本海默第一次参与政治决策,也是他最遗憾的错误。起初他估计袭击广岛将杀死2万人,实际上有13万余人丧生。另一枚威力更大的原子弹在长畸杀死了六七万人。耀眼欲盲的闪光,狰狞的蘑菇云,成为几十年压在人类心头的恶梦。后来,奥本海默用一句话评论这个错误的决定:“当时我太欠考虑了”。

二战结束后,奥本海默作为原子弹的主要设计者赢得了极高的威望。1946年美国政府设立原子能顾问委员会,任命奥本海默为主席。这个委员会的职责是为原子能发展计划提供科学、技术指导,具体说就是为美国提供“又多又好的核武器”,然而奥本海默本人最关心的是原子能的国际控制。在原子能顾问委员会成立之前,他就提出了原子能的和平利用及国际控制问题,但这一思想受到了政府要员的压制。后来,关于原子能国际控制的思想日趋成熟,得到了政府内外的广泛支持。1946年3月,由奥本海默策划并参与起草的《艾奇逊——利连撒尔报告》问世,这一文件充分体现了奥本海默的主张,其核心是:主张和平利用原子能,在任何情况下原子武器不被用于战争;关于原子能的研究应置于联合国的绝对控制之下。当然,原子能控制问题远非奥本海默力所能及,甚至在原子能和平利用思想深入人心的今天,核武器的控制仍使各界人士无能为力。因此,《艾奇逊——利连撒尔报告》没有产生实际影响。

奥本海默利用其政治地位和社会影响开展了广泛的政治活动,在政府和科学界推行他的核控制思想。1949年末至1950年初,他强烈反对美国发展氢弹计划,但这一思想没有得到政府的认同。1952年,艾森豪威尔继任美国总统,奥本海默受到新政府的重用,他的思想极大地影响了美国的核战略。他认识到,在核战争中没有胜利者,“我们唯一的敌人就是核弹本身”;两个军事集团将在相互威慑中达成恐怖的、极不稳定的平衡,保证原子武器不被使用。由于保密措施的限制,美国和其他国家的人民甚至没有真正了解原子武器是多么可怕。艾森豪威尔接受了他的思想,在核控制问题上采取了主动,并且支持了他的“光明行动”,即让大众了解核武器的可怕威力。

在此期间,奥本海默并没有中断科研活动。1945年底他回到加里福尼亚,1947年10月调任新泽西州的普林斯顿高级研究院的负责人。在他的影响下,普林斯顿的物理学部得到迅速发展,另外,他还负责制定共他领域的研究政策,包括数学和历史。他从事了一些小规模的科研,还通过撰文和演讲做了许多科普工作。

1953年12月发生的奥本海默默案标志他政治生涯的终结。有人控告他是苏联问谍。奥本海默曾在30年代卷入左翼思潮,并与“危险人物”有过长期交往,但这些早已经过安全审查并且证明了奥本海默的清白。其实问题的核心是奥本海默锋芒毕露的性格使他得罪了许多人,引起了一些重要人物的敌视和报复。美国政府设立专门的委员会对奥本海默进行调查和审讯。当时正值苏美冷战的高峰,又昌麦卡锡主义盛行时期。另外,奥本海默反对发展核弹的思想已成为核战略的障碍,最终在调查中原告上了上风。委员会裁定奥本海默不是间谍,但由于他“性格上的缺陷”,决定不允许他接触机密。

这是一个荒唐的结论,也是一个令人遗憾的错误。他的遭遇得到了民众的广泛同情。多年以后,奥本海默案件仍是人们攻击美国民主体制的一柄利剑,成为美国政治史上的一个污点。事隔10年,美国人决定纠正这个错误。1963年,美国原子能委员会授予他恩里科·费米奖,由约翰逊总统授奖。这是极高的荣誉,也代表了对他的平反。

1962年奥本海默患了喉癌,1967年2月18日病逝。

奥本海默是伟大的科学家和学术带头人,后人称其为“科学帅才”,以褒扬其组织科研的卓越才能。80年代后,国际社会在核控制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人们更容易感受到奥本海默思想的深刻影响。

1942年8月,奥本海默被任命为研制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的首席科学家,在新墨西哥州沙漠建立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整个计划的经费是20亿美元,总工作人数10万。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成功地制造了第一批原子弹,随后在阿拉摩高德沙漠上空引爆,并发出耀目闪光及冒起巨型蘑菇状云。

尤利乌斯·罗伯特·奥本海默(Julius Robert Oppenheimer,1904年4月22日—1967年2月18日,享年62岁),著名美籍犹太裔物理学家、曼哈顿计划的领导者,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物理学教授(1929-1947年)。

之后来到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IAS)工作并担任所长(1947年-1966年)。

奥本海默被美国的权威期刊《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评为影响美国的100位人物第48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罗伯特·奥本海默

极端的个人性格。奥本海默的才华横溢给人们产生了错综复杂的性格。一些人认为他极端聪明,具有非凡的天赋,因此也能赢得很多人的爱戴。奥本海默只愿意和那些才华与他接近的朋友、学生或者同事组成小圈子,而其他人则被摈弃在小圈子之外。另外有少数人,一方面承认他的才华出众,另一方面却认为他骄傲自负,狭隘自私,难免树敌太多得罪要人。华裔著名科学家杨振宁就赞同这个观点:“奥本海默得罪了很多人,树了许多仇敌,而且有非常重要的人变成了他的敌人。”,“假如他的人际关系非常之好,就不会出现这个问题。”奥本海默得罪的人中,包括空军部长芬勒特、空军的首席科学家大卫·格里格斯、参议员麦克马洪、美国国会两院联席原子能委员会执行主席博登、国家原子能委员会主席斯特劳斯等一些重要人物。

与特勒的个人恩怨。因为在原子弹特别是氢弹问题上的立场不一致,奥本海默与爱德华·特勒的个人关系十分紧张。在奥本海默问题听证会上,特勒分析了奥本海默性格的复杂的一面,指出了他的行为令人难以理解,最后用明确的证词得出了如下:“如果美国的这项事业不放在奥本海默而放在别人手中,我个人会感到更加安全。……不批准他的安全许可证也许是更为明智的决定” 因为特勒在科学界中也是相当重要的人物,那是已经得到了“氢弹之父”的绰号,也此特勒的证词被认为是给了奥本海默的致命一击。因为这样的证词,特勒引起了许多科学家的义愤。

反对美国的核武器战略。奥本海默是原子弹工程的指挥者,但他也意识到了原子弹的危害,因此对原子弹的爆炸成功深怀负疚感:“我成了死神,世界的毁灭者”。面对美国和苏联核武器竞赛的加剧的局面,奥本海默希望苏联、美国等国核科学家达成相关协议,致力于原子能的和平利用。奥本海默强烈反对美国率先制造氢弹,这种在政治家们看来十分幼稚的政治主张使得他卷入了自己无法适应的政治漩涡中不能自拔,成了科学与政治联姻的牺牲品。军方对削减国防经费的抱怨,苏联原子弹的试验成功,政府对核武器的政治性依赖,科学家对发展氢弹的热情,都使得奥本海默的政治主张与当时美国的国家科技政策相去甚远。

毫无疑问,奥本海默的悲剧打上了时代的烙印。这个时代的特征正如奥本海默本人描述的那样:“这是一个非同寻常的时代,一个无可比拟的时代,带着前所未知的危险,也带着一个困窘的世界,这种困窘因我们的存在和我们的入侵而被更加绝望而急迫地感觉到。”([美]罗伯特·奥本海默,胡新和译,真知灼见—罗伯特·奥本海默自述,东方出版中心,1998,第181页))

被誉为美国“原子弹之父”的是奥本海默,邓稼先被誉为中国的原子弹之父。

两弹的研制成功:

(1)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2)1967年6月17日,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颗氢弹在中国西部地区上空试爆成功。

奥本海默(J Robert Oppenheimer)1904年出生在纽约一个富裕家庭。由于家道中落,法西斯主义的崛起,到他成为伯克莱加州大学物理学教授的时候,已经是一个政治观念左倾激进的人了。

1942年,奥本海默入选一个物理学家团体,评估制造原子弹的可能性。主持美国政府这个“曼哈顿计划”的戈罗夫斯将军(Gen Leslie R Groves)深为奥本海默的思想和才华所吸引,他不顾监督“曼哈顿计划”的一些安全官员的反对,将奥本海默任命为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the Los Alamos Scientific Laboratory)的主任。

这个新的实验机构在1943年4月成立的时候只有几百名科学家,但是迅即发展成一个拥有六千名男女专家的“秘密之城”。二十七个月以后,这些专家在他们昵称为“奥匹”的奥本海默领导下,成功地制造出世界上第一个原子弹。

洛斯·阿拉莫斯的人们一致认为,没有奥本海默的非凡领导才能,原子弹赶在战争结束之前实验成功,并且投入使用,是不可能的。对于成为美国原子弹之父的奥本海默来说,这是一种骄傲,更是一个沉重的负担。

位于美国新墨西哥州旷野中的“秘密之城”洛斯·阿拉莫斯范围很大,星散着许多低矮的办公室、实验室。奥本海默不是驾驶一辆军用吉普,就是开着他自己的那辆大型黑色别克,在这些办公室、实验室之间出没。每到一处,他总是坐在房间的最后面,不停地抽烟,静静地聆听大家的讨论。他的出现常常可以激活人们的更高想像能力。

物理学家威斯科夫(Victor Weisskopf)说:“每当一个新的计划开始试行,或者一个新的概念开始酝酿,奥本海默就会出现在那个实验室或者讨论会现场。大部分时候,他都不会提出他自己的见解或者建议。他的重大影响来自其他方面。他的连续、长时间出现,使我们强烈地感觉到,他是和我们直接在一起的。”

理论物理部主任贝舍(Hans Bethe)回忆起一次讨论会,主题是已经辩论过多次没有得到结论的熔化钚的容器问题。听了辩论以后,奥本海默站起来做了一个总结。他没有直接说哪一种意见是对的,但是当他离开会场的时候,大家都已经明白最后的结论是什么了。

1944年底,盟军登陆诺曼底六个月以后,形势已经非常清楚:欧洲战事行将结束。洛斯·阿拉莫斯的科学家们开始从道德角度,思考继续研制这种大规模杀人武器的必要性。实验物理部主任威尔森(Robert Wilson )就此问题和奥本海默进行了长时间谈话。他建议,举行一个正式的会议来公开讨论原子弹是否必要的问题。威尔森发现奥本海默面有难色:“他建议我们说点别的什么,因为他不想让那些安全人员来找我的麻烦。”

尽管对奥本海默心怀尊敬,威尔森还是在洛斯·阿拉莫斯遍贴告示,宣布举行一次公开会议,讨论“原子弹对文明的冲击”问题。

那次会议有二十个人参加。令威尔森意外的是,奥本海默准时出席会议,聆听了大家的讨论。威尔森回忆道:“我们进行了一次深入畅快的讨论,讨论的主题是:大战胜利在即,为什么还要制造原子弹。”

年轻的爆炸技术物理学家罗森(Louis Rosen)记得奥本海默在一次讨论会上的演讲,题目是“美国对人类社会使用这样的武器是否正确”。奥本海默强调,身为科学家,在如何使用原子弹这样的问题上,我们发表意见的权利和普通公民是一样的。罗森说,奥本海默是一个“非常雄辩而且有说服力的人”。

宇航之父

齐奥尔科夫斯基1857年出生在俄罗斯梁赞州一个偏僻村庄的贫寒家庭里。父亲是护林员,母亲务农。 他10岁时因患猩红热而失去听力,失去了上学的机会,念完小学3年级就辍学了。两年后母亲去世,他只好在家自学,靠顽强的毅力,5年学完了中学课程。由于求知强烈,16岁时,他只身到莫斯科,但由于耳聋,又无中学毕业文凭,无法进入大学,齐奥尔科夫斯基只得租住一间简陋的屋子,开始图书馆的艰苦自学生活,一直到学完了大学的课程。1878年,由于年老多病的父亲退休,经济上更加困难。同年,齐奥尔科夫斯基回到家乡,考取中学教师资格,在教学之余醉心于研究宇宙航行问题,提出了关于人造卫星和宇宙飞船的最早构想。

齐奥尔科夫斯基的思路有时异想天开并且简直到了痴迷的程度。为了研究气流对飞行器的影响,他竟象孩子一样,身披着被单迎着大风猛跑或拽着风筝在泥泞的路上狂奔。因此常常招致一些人的嘲讽和冷遇,甚至认为他的精神不正常。但齐奥尔科夫斯基冲破世人的偏见,矢志不渝执着追求不断有所成就。

1883年他把自己的论文写成了<自由空间>论文手稿,断定在地球上可以研究遥远的星空,在地球之外要受到失重的考验,火简能在太空中飞行,同时,描述了征服宇宙空间的火箭发动机原理。齐奥尔科夫斯基还写了一本叫<在地球之外>的科幻作品,设想科学家制造出一种长100米,直径40米的纺锤形火箭航天船,靠一种宇宙枪喷射出气体,推动航天船进入环绕地球的轨道飞行。航天船载20人,可在船内栽种蔬菜和水果,制造金属材料,携带足够的食品和用具,飞往月球。这艘航天船中有两人开动月球车游览月球,看到了使人眼花缭乱的多资多彩景象。经过若干年后,航天船平安返航,溅落在大洋上,胜利结束了一次难忘的宇宙航行。这个构想与今天的载人飞行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1892年,齐奥尔科夫斯基到卡卢加定居下来,致力于宇航的理论研究与实践。1898年他写成<利用喷气装置探索宇宙空间>的著作,集中地反映了他对宇航科学的贡献。在这部划时代的著作中,齐奥尔科夫斯基提出了火箭在自由空间中运动的基本原理,推导出了描述火箭在重力场中运动所能达到的最大速度的数学公式,这就是具有奠基意义的齐氏公式。这个著名的公式以最简捷的形式表明,提高火箭速度的关键不在于增大火箭的尺寸和质量,而在于提高发动机的喷气速度和火箭在一定条件下尽可能多地添加推进剂。这一公式为火箭和宇航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此后齐奥尔科夫斯基进一步提出了研制宇宙火箭列车即多级液体火箭实行宇宙航行的构想,并且培养造就了一代功勋卓著的航天探索者。

齐奥尔科夫斯基有一句振奋人心的名言至今鼓舞着我们后来人,他说,“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是人类不会永远生活在摇篮里,他们不断地争取着生存世界和空间,起初是小心翼翼地飞出大气层,然后便是征服整个太阳系。”

法拉第 - 电学之父

迈克尔·法拉第(Michael Faraday,1791—1867)是19世纪电磁学领域中最伟大的实验物理学家.他於1791年9月22日生於伦敦附近的纽因格顿,父亲是铁匠.由於家境贫苦,他只在7岁到9岁读过两年小学.12岁当报童,13岁在一家书店当了装订书的学徒.他喜欢读书,利用在书店的条件,读了许多科学书籍,并动手做了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

1812年秋,法拉第有机会听了著名化学家戴维的四次讲演,激起对科学研究的极大兴趣.他把戴维的讲演精心整理并附上插图后寄给戴维,希望戴维帮助他实现科学研究的愿望.1813年3月,戴维推荐法拉第到皇家研究院实验室作了自己的助理实验员.1813年10月,法拉第跟随戴维到欧洲大陆进行学术考察18个月.在这期间他有机会参观了各国科学家的实验室,结交了安培、盖·吕萨克等著名科学家,了解了他们的科学研究方法.回到英国后,法拉第就开始了独立的研究工作,并於1816年发表了第一篇化学论文,以后又接连发表了几篇.

1820年奥斯特发现电流的磁效应,受到科学界的关注,促进了科学的发展.1821年英国《哲学年鉴》的主编约请戴维撰写一篇文章,评述奥斯特发现以来电磁学实验的理论发展概况.戴维把这一工作交给了法拉第.法拉第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对电磁现象的研究u#生了极大的热情,并开始转向电磁学的研究.他仔细地分析了电流的磁效应等现象,认r2既然电流能u#生磁,磁能否u#生电呢1822年他在日记中写下了自己的思想:“磁能转化成电”.他在这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起初,他试图用强磁铁靠近闭合导线或用强电流使另一闭合导线中u#生电流,做了大量的实验,都失败了.经过历时十年的失败、再试验,直到1831年8月29日才取得成功.他接连又做了几十个这类实验.1831年11月24日的论文中,他把u#生感应电流的情况概括成五类:变化著的电流;变化著的磁场;运动的恒定电流;运动的磁场;在磁场中运动的导体.他指出:感应电流与原电流的变化有关,而不是与原电流本身有关.他将这一现象与导体上的静电感应类比,把它取名r2“电磁感应”.r2了解释电磁感应现象,法拉第曾提出过“电张力”的概念.后来在考虑了电磁感应的各种情况后,认r2可以把感应电流的u#生归因於导体“切割磁力线”.在电磁感应现象发现二十年后,直到1851年才得出了电磁感应定律.

1833年到1834年,法拉第从实验得出了电解定律,这是电荷不连续性的最早的有力证据.

法拉第的另一贡献是提出了场的概念.他反对超距作用的说法,设想带电体、磁体周围空间存在一种物质,起到传递电、磁力的作用,他把这种物质称r2电场、磁场.1852年,他引入了电力线(即电场线)、磁力线(即磁感线)的概念,并用铁粉显示了磁棒周围的磁力线形状.场的概念和力线的模型,对当时的传统观念是一个重大的突破.

法拉第从近距作用的物理图景出发,还预见了电、磁作用传播的波动性和它们传播的非暂态性.他在1832年3月12日写给英国皇家学会的一封密封信中,信封上写著“现在应当收藏在皇家学会档案馆里的一些新观点”,这封信直到1938年才US封公布,信中法拉第说明了他的上述新观点.表现了法拉第深邃的物理洞察力和深刻的物理思想.

法拉第把他做过的实验整理成《电学实验研究》一书,书中收集了三千多个条目,详细记述了他做过的实验和结论,是一本珍贵的科学文献.

法拉第是靠自学成才的科学家,在科学的征途上辛勤奋斗半个多世纪,不求名利.1825年,他参与冶炼不锈钢材和折光性能良好的重冕玻璃工作,不少公司和厂家出重金聘请法拉第r2他们的技术顾问.面对15万镑的财富和没有报酬的学问,法拉第选择了后者.1851年,法拉第被一致推选r2英国皇家学会会长,他也坚决推辞掉了这个职务.把全身心献给了科学研究事业,终生过著清贫的日子.

1855年他从皇家学院退休.1867年8月25日在伦敦去世.遵照他“一辈子当一个平凡的迈克尔·法拉第”的意愿,遗体被安葬在海格特公墓.r2了纪念他,用他的名字命名电容的单位——法拉

原子弹之父

奥本海默(Robert Oppenheimer 1904-1967)是著名的犹太裔美国物理学家和政治活动家。

奥本海默是世界著名的理论物理学家,他在量子力学、黑洞理论方面做出过开创性的贡献,他对20世纪30年代美国物理学的迅速崛起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成功地领导了美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工作,被誉为“原子弹之父”。但后来却竭力阻止氢弹的研制并导致了著名的“奥本海默案件”,由此揭示了科学家“荣誉与道德”之间的心灵冲突。

从神童到年轻的物理学家

1904年4月22日,奥本海默生于美国纽约市。他的父亲朱利叶斯·奥本海默年轻时从德国移居美国,是一位成功的商人,母亲埃拉·弗里德曼是一位画家。奥本海默家境富裕,从小就受到了很好的教育。

奥本海默是一位少有的天才,公认的神童。他在5岁时即能够收集地质标本。1922年进入哈佛大学化学系学习,在上学期间,奥本海默赢得了一个有名的外号:“哈佛神童”。他在3年的时间里读完了大学4年的课程,1925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奥本海默兴趣广泛,但只有物理学才是他真正的志向所在。当时美国的物理学尚不发达,因此他毕业后就前往欧洲学习物理学。

在物理学革命的大潮中,奥本海默如鱼得水,他凭借敏捷的头脑迅速领悟到新理论的核心,并加入到理论研究的前沿。1925年奥本海默来到英国剑桥大学,1926年5月发表了第一篇论文。当时距德国物理学家海森堡关于新量子力学的第一篇论文发表还不到一年,奥本海默已充分掌握了海森堡的新方法,用以解决分子带状光谱的频率和强度问题。同年7月,他发表了第二篇论文,讨论了氢原子,提出了连续光谱问题,并且讨论了如何用公式表示连续光谱波函数归一化的问题。奥本海默开始在玻恩的指导下从事研究,二人合作研究出处理分子的电子自由度、振动自由度和转动自由度的方法,现在此方法已成为量子理论的重要内容,被称为“玻恩——奥本海默法”。

原子弹之父

自1939年起,奥本海默一直在考虑原子能的释放问题。1941年,他终止了一切个人的研究工作,全力投入制造原子弹的“曼哈顿工程”。1942年初,他受命负责掌管原子弹问题的工作。

这项研究触及到许多未知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又分给许多小规模的实验室。在这种情况下,工作效率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奥本海默认识到这一问题,建议把研制武器的工作集中在一个实验室内。主管“曼哈顿工程”的莱斯利·格罗夫斯接受了他的建议。事实证明,这一英明决定为研制工作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曼哈顿工程”的规模和难度是空前的。面对如此浩大的工程,管理、协调和统筹方面的工作是极为重要和困难的。在1943年到1945年之间,奥本海默出色地完在了洛斯阿拉菲斯实验到的组建和管理工作,充分展示了自己在科研和科研管理方面的杰出才能。他的中心工作是集中全部专家的智慧,协调各部门的关系,集思广益,协同攻关。在技术方面他的突出贡献是解决核弹“临界质量”问题。1945年7月16日,第一枚原子弹试爆成功。鉴于奥本海默的卓越贡献,“原子弹之父”的殊荣他当之无愧。

知识链接:

1.奥本海默曾经在一次演讲中对其一生中所追求的目的做了精彩的阐述:在工作和生活中,我们应互相帮助并帮助一切人,我们应该保持我们美好的感情和创造美好感情的能力,并在那遥远的不可理解的陌生的地方找到这个美好的感情。

2.奥本海默晚年时接受一家杂志的采访。当记者问他,在受到这么严重的迫害之后,为什么仍然不离开美国?因为在任何其它国家他都会受到热烈欢迎。这时,一向斯文有教养的奥本海默放下烟斗,粗鲁地回答道:“因为,我真他妈的爱这个国家!”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核反应堆发生爆炸

1986年4月26日,在乌克兰基辅市以北130公里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一个机组核反应堆爆炸,造成8吨多强辐射的核物质泄漏,周围5万多平方公里土地受到直接污染,320多万人受到核辐射侵害。这是有史以来最严重的核泄漏事故,也是人类利用核能的一大悲剧。事故发生后,发生爆炸的4号机组被钢筋混凝土封存,电站30公里以内的地区被定为“禁入区”———即所谓的“死区”。

19年过去了,这场核事故造成的生态灾难后果远未消逝。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乌克兰共有包括4734万儿童在内的250万核辐射受害者处于医疗监督之下。核辐射导致甲状腺癌的发病率增加了10倍多,部分东欧国家也受到一定程度的核污染。大量的放射性核素碘-131和衰变期很长的铯-137通过空气的流动扩散,严重污染了事发地点周边的空气、土壤和河流,破坏了当地自然环境以及生态系统。据估测,事故的后果还要经过一个世纪才能完全消除。

在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死区”内,当初为了封存4号核反应堆而浇注的混凝土“石棺”出现了多处裂缝,顶棚已开始下沉。专家称,“石棺”的状况十分令人担忧,而“石棺”下封存的近200吨核原料如果得不到及时处理,随时可能再次出现1986年4月26日发生的核泄漏;状况岌岌可危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仍将是悬在乌克兰和周边地区人民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作为20世纪最伟大科学家之一,爱因斯坦是研发原子弹的首倡者。但是,因为他的移民身份,不是“根红苗正”的美国人,爱因斯坦被美国排除在“曼哈顿计划”之外。

另外一位物理学家罗伯特·奥本海默,成为曼哈顿计划的领导者,在他的带领下,美国成功研制出原子弹。

不过,被誉为“原子弹之父”的奥本海默,只辉煌了一瞬,他很快被判决有罪、开除一切公职……

1942年8月,奥本海默被任命为“曼哈顿计划”首席科学家,随后,他又在1943年,主持创建了美国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并担任主任。

20亿美元投入、10万人参与,1945年7月,奥本海默主导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因此,他也被誉为“原子弹之父”。当时美国总统杜鲁门,也称赞奥本海默带领科学团队,完成“一项 历史 上前所未有的大规模有组织的科学奇迹”。

原子弹的出现,完全改变了世界,甚至可以说,核武器完全支配了当今世界格局。

作为科学家,奥本海默亲手释放出恶魔之核,其中功过皆有,但是,单纯从物理学上来讲,他可以成为伟大。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奥本海默来到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IAS),但是,他很快就从美国英雄变成美国叛徒。

1945年8月,美国向广岛、长崎投下原子弹,造成大量平民和军人伤亡。

1946年,美国出台原子能法案,同时,成立美国原子能委员会(AEC),掌管美国所有的核生产设备、核反应堆、相关技术资讯及研究结果。

1947年,奥本海默成为原子能委员会总顾问、委员会主席。

没想到,就是这个因为原子弹而成立的原子能委员会,对奥本海默发起了攻击。

1953年11月,曾经就职过原子能委员会的威廉·波顿,向FBI指控奥本海默是间谍,他涉嫌泄露国家机密,把关于核武器、核战略的绝密信息,交给了冷战对手——苏联。

威廉·波顿提出指控的依据非常简单:奥本海默工作不积极,他肯定有问题!

奥本海默在领导“曼哈顿计划”的同时,也在涉足氢弹的研制。

按照原定计划,如果原子弹试验成功,整个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将立刻着手开发氢弹,而且,奥本海默本人也热衷于这项研究工作。

1945年,广岛原子弹爆炸,奥本海默态度来个了180度大转弯,他不但主张停止研发氢弹,还以原子能委员会主席的身份,和爱因斯坦站在一起,反对试制氢弹、反对核武器军备竞赛。

对于这种转变,奥本海默做过解释,他在白光闪亮、蘑菇云升起的瞬间,感觉自己成了死神,是世界的毁灭者,以至于后来在联合国大会上,奥本海默深深忏悔到,“我的双手沾满了鲜血”。

但是,这种出于良心的解释,在指控者看来都是借口、托词,奥本海默的真正目的是:停止研发氢弹,妨碍美国核战略。

威廉·波顿将指控奥本海默的检举信,交给了联邦调查局,FBI经过初步调查,感觉“问题严重”,直接把指控材料转交给了艾森豪威尔总统。

当时,苏联继美国之后,在1949年开发出自己的原子弹,面对是否开发氢弹,奥本海默一直非常谨慎,直到1950年,白宫方面强行开绿灯,氢弹工程才得以顺利进行。

因此,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接到FBI的汇报后,立刻下令,将奥本海默从国家机密中隔离出来,并将他交回原子能委员会裁定。

为了表示对于奥本海默的尊重,美国原子能委员会特意召开听证会,结果,这场听证会变成了“奥本海默审判会”。原子能委员会要求奥本海默澄清间谍身份、泄露国家机密问题,以及为什么要反对研制氢弹、妨碍氢弹研制。

听证会从1954年4月开到5月,既没有证据表明奥本海默是间谍,也没法证实他阻碍氢弹研发。

于是,原子能委员会采取投票方式,由五名委员表决,奥本海默是否有罪。投票结果4:1,四名委员认为奥本海默有罪。

从那一刻起,奥本海默被开除所有公职,他成了间谍、成了泄露国家机密者,成为媒体所说的“美国败类”。

天才灿然升空,最终黯然坠地……

间谍和泄露国家机密的罪名,直到奥本海默去世前两年,才得到洗刷。

1963年,原子能委员会授予他“费米奖”,以此表示和解。

1965年,奥本海默去世。

以上就是关于原子弹之父——奥 本海默 是哪国人全部的内容,包括:原子弹之父——奥 本海默 是哪国人、历史上第一个原子弹之父是谁、关于美国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的性格特征一样的科学家或者有作为的人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649978.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