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 塔西佗《编年史》……


链接:>提取码:huar

塔西佗是古代罗马最伟大的历史学家,也是与希腊的希罗多德齐名的世界最伟大历史学家之一。他是《阿古利可拉传》和《日耳曼尼亚志》的作者,同时留下了《历史》和《编年史》两部脍炙人口的钜著;尤其《塔西佗编年史》(上下)更是他晚年封笔之作,一般认为也是他最具特色、最精采的一部著作。《塔西佗编年史》记述的是罗马帝国初期的历史,它集中有力地提出了由共和向帝国过渡的原因这样一个带有根本性的、千百年来争论不绝的问题。

纪传体:《史记》、《三国志》等;国别体:《国语》、《战国策》等;纪事本末体:《通鉴纪事本末》。

1、《史记》

《史记》最初称为《太史公》或《太史公记》、《太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马迁开始了《太史公书》即后来被称为《史记》的史书创作。该著作前后经历了14年,才得以完成。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

《史记》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比《淮南子》多三十九万五千余字,比《吕氏春秋》多二十八万八千余字。

《史记》规模巨大,体系完备,而且对此后的纪传体史书影响很深,历朝正史皆采用这种体裁撰写。

2、《三国志》

《三国志》,二十四史之一,是由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记载中国三国时期的曹魏、蜀汉、东吴纪传体国别史,是二十四史中评价最高的“前四史”之一。

当时魏、吴两国已有史书,如官修的王沈《魏书》、私撰的鱼豢《魏略》、官修的韦昭《吴书》,此三书当是陈寿依据的基本材料。蜀汉无史官一职,故自行采集,仅得十五卷。

陈寿开始在蜀汉任职,受宦官黄皓排挤不得志。蜀汉降魏后,历任著作郎,晚年多次被贬,屡次受人非议,历经十年艰辛,完成了纪传体史学巨著《三国志》。

三国志最早以《魏书》、《蜀书》、《吴书》三书单独流传,直到北宋咸平六年(1003年)三书才合为一书。

而最终成书,因此《三国志》是三国分立时期结束后文化重新整合的产物。此书完整地记叙了自汉末至晋初近百年间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全貌。

《三国志》也是二十五史中最为特殊的一部,因为其过于简略,没有记载王侯、百官世系的“表”,也没有记载经济、地理、职官、礼乐、律历等的“志”,不符合《史记》和《汉书》所确立下来的一般正史的规范。

3、《国语》

《国语》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国别体著作。左丘明所撰。宋代以来,包括康有为在内的多位学者怀疑《国语》为西汉刘歆的伪作。

该著作记录范围为上起周穆王十二年(前990)西征犬戎(约前947年),下至智伯被灭(前453年)。《国语》中包括各国贵族间朝聘、宴飨、讽谏、辩说、应对之辞以及部分历史事件与传说。

4、《战国策》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学著作,又称《国策》。书中记载了西周、东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各国之事。

记事年代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约有240年的历史。《战国策》分为12策,33卷,共497篇,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也可说是游说之士的实战演习手册。

该书亦展示了东周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战国策》一书的思想倾向,因其与儒家正统思想相悖,受到历代学者的贬斥。

《战国策》曾被斥之为“邪说”、“离经叛道之书”。“《战国策》基本上自成一家。其道德哲学观多取道家,社会政治观接近法家,独与儒家抵牾不合,因而为后世学者所诟病。”

作者并非一人,成书并非一时,书中文章作者大多不知是谁。西汉刘向编定为三十三篇,书名亦为刘向所拟定。宋时已有缺失,由曾巩作了订补。有东汉高诱注,今残缺。

宋鲍彪改变原书次序,作新注。吴师道作《战国策校注》,近代人金正炜有《战国策补释》,今人缪文远有《战国策新校注》。

5、《通鉴纪事本末》

《通鉴纪事本末》是中国第一部纪事本末体史书。由南宋袁枢(1131—1205)所撰,凡四十二卷。始于〈三家分晋〉,终于〈周世宗之征淮南〉,共1300多年。

文字全抄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原文,只是撰写方式改易。取《资治通鉴》所记之事,区别门目,分类编排。专以记事为主,每一事详书始末,并自为标题,共记239事,另附录66事。

开“纪事本末体”之先河。为了方便阅读,分为战国至秦、两汉、魏晋南北朝和隋唐五代四部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史书

《史记》属于记传体通史,而《左传》,《资治通鉴》这些就属于编年体史书。《二十四史》中除了《史记》都是断代史。

纪传体——史书的一种形式,以为人物立传记的方式记叙史实。例如《

三国志

》《

史记

》等都是纪传体。

编年体——史书编著的一种体裁。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是编写历史最早用的也是最简便的方法。其优点是给人以明确的时间观念,比较容易反映出史事发生和发展的时代背景;其缺点是不易集中反映同一历史事件前后的联系。

题名]:编年史

[拼音]:

[解释]:1编年体的史书。亦借指可以纪年的事物。

这里是指特定的意义,也是一个整体对纪年的统一的体裁,

以朝代为断限的史书。始创于中国东汉班固所著的《汉书》。二十五史中除《史记》外均属此体。编年体和纪事本末体的史书,以朝代为断限的,也属断代史。

断代史:主要特点是只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汉书》是我国第一部记传体断代史,分为12篇纪、8篇表、10篇志、70篇传,共100篇,80来万字。记事上起汉高祖元年,下至王莽地皇4年,共229年历史。从《史记》到《明史》的二十四史,除了《史记》以外,均为断代史。以上的六种体例是按不同的标准分的。实际上,同一史书按不同标准可同时归入不同的体例。如《三国志》,就既是纪传体史书,又是国别体史书,同时还属断代史史书体例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 通史,作者是西汉时期的司马迁。《史记》约成书于公元前104年至公元前91年,本来是没有书名的,司马迁完成这部巨著后曾给当时的大学者东方朔看过,东方朔非常钦佩,就在书上加了“太史公”三字。“太史”是司马迁的官职,“公”是美称,“太史公”也只是表明谁的著作而已。班固的《汉书·艺文志》在著录这部书时,改成《太史公百三十篇》,后人则又简化成“太史公记”、“太史公书”、“太史公传”。《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 “太史公”。“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开始,“史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名。近人梁启超称赞这部巨著是“千古之绝作”(《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汉文学史纲》)

“通史”可以理解为贯通的历史,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或世界的从最早文明到现在的历史。

区别:

1、概念不同

断代史是以朝代为断限的史书。

通史是连贯地记叙各个时代的史实的史书,与断代体史正好相反。

编年史即编年体史书,部分编年体和纪事本末体的史书以朝代为断限的,也属断代史。也有部分编年史属通史。

2、记录方式不同

通史记载了上自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时代,历时三千多年的史实。

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历史的史书或史书体例。

编年史,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是编写历史最早用的也是最简便的方法。

3、记录内容不同

通史叙述的内容广泛,所有重要事件和研究课题(军事、文化、艺术)涉及内容不深但都要涉及到,且要求在叙述中体现历史发展脉络或贯穿其中线索,给人一种整体的认识。

断代史以朝代或时代为断限,并对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均作叙述。

编年史主要是把每年发生的人文史与自然史方面的事件与传记式因素完全串联起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断代史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通史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编年史

以上就是关于了解 塔西佗《编年史》……全部的内容,包括:了解 塔西佗《编年史》……、编年史是一种纪史方式,还有哪些其他方式及代表著作、什么叫做编年史什么叫作断代史史记属于哪类史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649824.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