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国家工业复兴法》是在什么历史背景下制定的

d盘2023-04-23  17

背景 1929年,美国陷入经济危机,随即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形成了前所未有的、持续最久的世界经济危机经济危机冲击了美国的资本主义制度1933年,富兰克林·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后,立即以“新政”救治经济危机,并呼吁美国人民支持他的“大胆试验”。并以《全国工业复兴法》为新政的核心和基础。为保证《全国工业复兴法》的实施,政府以印第安人崇拜的神鸟蓝鹰为标志,发动了“人尽其职”的“蓝鹰运动”,凡遵守该法的企业悬挂蓝鹰标志。几周后,有250万雇主与政府签署了法规,他们给自己的产品标上蓝鹰,以示守法。《时代周刊》在每期上也印上蓝鹰,以表现美国人民对“新政”的拥护。

罗斯福为什么要实施新政

为了解决经济危机,巩固资产阶级的统治

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

金融方面(新政是从金融方面开始的)

(1)挽救银行危机,改革与开始管理金融制度。为了解决银行货币荒,它委托各联邦储备银行根据各银行资产发行货币,授权复兴金融公司用购买银行优先股票的办法给它们提供流动资金。为了恢复群众对银行的信任,它规定由财政部整顿银行,并监督银行的重新开业。财政部根据要求采取了支持有支付能力的大银行,淘汰了无偿还能力的不健全银行。为保护银行储备和阻止黄金外流,它禁止储藏和输出黄金。(2)3月20日通过了罗斯福提出的节约法,缩减政府开支和退伍军人津贴5亿美元。(3)先后通过提供证券实情法、证券交易法及银行法,即著名的格拉斯—斯特高尔法以加强对银行、证券市场和货币的改革和管理。(4)美元与黄金脱钩,使美元贬值,放弃金本位制。实施结果:金融方面的措施是获得了成功的,通过以上措施罗斯福政府维护并加强了美国金融资本的私人所有制,也加强了国家对金融制度的管理与控制

对农业和工业的调节

在“百日新政”期间,罗斯福在解决银行问题的同时,还竭力促使议会先后通过了《农业调整法》和《国家工业复兴法》,这两个法律成了整个新政的左膀右臂。罗斯福要求资本家们遵守“公平竞争”的规则,订出各企业生产的规模、价格、销售范围;给工人们订出最低工资和最高工时的规定(原工人每周工作55个小时,工资一共只有60美分,调整后标准:工人每周工作40小时,最低周工资12美元),从而限制了垄断,减少和缓和了紧张的阶级矛盾。在得到大企业的勉强支持后,罗斯福随之又尽力争取中小企业主的支持。他说大企业接受工业复兴法固然重要,“而产生丰硕成果的领域还在于小雇主们,他们的贡献将是为1至10人提供新的就业机会。这些小雇主实际上是国家骨干中极重要的部分,而我们的计划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中小企业的发展,为美国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复苏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为了推行新型法规,政府给接受法规的企业颁发“蓝鹰”奖章,上面标志着“我们尽我们的的职责”等标语,以资表彰。

政府投资大力兴办公共工程、对失业进行救济

罗斯福新政新政的另一项重要内容是救济工作。1933年5月,国会通过联邦紧急救济法,成立联邦紧急救济署,将各种救济款物迅速拨往各州,第二年又把单纯救济改为“以工代赈”,给失业者提供从事公共事业的机会,维护了失业者的自力更生精神和自尊心。

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从1935年开始的第二期“新政”,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着重通过社会保险法案、全国劳工关系法案、公用事业法案等法规,以立法的形式巩固新政成果。罗斯福认为,一个政府“如果对老者和病人不能照顾,不能为壮者提供工作,不能把年青人注入工业体系之中,听任无保障的阴影笼罩每个家庭,那就不是一个能够存在下去,或是应该存在下去的政府”,社会保险应该负责“从摇篮到坟墓”整个一生。为此,制定了《社会保险法》,法律规定,凡年满65岁退休的工资劳动者,根据不同的工资水平,每月可得10至85美元的养老金。关于失业保险,罗斯福解释说:“它不仅有助于个人避免在今后被解雇时去依靠救济,而且通过维持购买力还将缓解一下经济困难的冲击。”保险金的来源。一半是由在职工人和雇主各交付相当工人工资1%的保险费,另一半则由联邦政府拨付。这个社会保险法,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的强烈愿望,受到美国绝大多数人的欢迎和赞许。

新政实质新政的特点

尽量避免国有化而力图保持资本主义的自由企业制度的前提下,政府对经济全面干预;尽量控制商品大量生产,达到平衡状态;同时采取一些有利于工人和小生产者的措施以缓和国内阶级矛盾,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罗斯福新政的“新”

1)新的理论和政策:资本主义经济思想 自由资本主义→凯恩斯主义 ,新政就是对凯恩斯主义的最大规模的实践;

2)新的特点:即尽量避免采用国有化形式而力图保持资本主义的自由企业制度,政府对经济全面干预,同时采取有利于工人和小生产者的措施,以缓和国内阶级矛盾;

3)新的起点:新政实际上是对生产关系进行的局部调整,把美国的私人垄断资本主义迅速推向美国式的、非法西斯式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这正是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中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反作用的具体体现。

4)新的模式: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二战后被一些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借鉴和继承,促使二战后资本主义发展出现新变化,进入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期”。

主要措施效果和影响

1、整顿银行与金融系,下令令银行休业整顿,逐步恢复银行的信用,并放弃金本位制,使美元贬值以刺激出口;2、复兴工业或称对工业的调整(中心措施):通过《国家工业复兴法》与蓝鹰行动来防止盲目竞争引起的生产过剩;根据《国家工业复兴法》,个工业企业制定本行业的公平经营规章,确定各企业的生产规模、价格水平、市场分配、工资标准和工作日时数等,以防止出现盲目竞争引起的生产过剩,从而加强了政府对资本主义工业生产的控制与调节缓和阶级矛盾3、调整农业政策:给减耕减产的农户发放经济补贴(农民缩减大片耕地,屠宰大批牲畜,由政府付款补贴),提高并稳定农产品价格;4、推行“以工代赈”(最重要的一条措施);5、大力兴建公共工程,缓和社会危机和阶级矛盾,增加就业刺激消费和生产;6、政府还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使退休工人可以得到养老金和保险,失业者可以得到保险金,子女年幼的母亲、残疾人可以得到补助。7、建立急救救济署,为人民发放救济金。

效果和影响

1美国经济回升,失业人数大幅度下降。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和管理得到加强。2国联邦政府的权力明显增强。3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与发展。4大胆借鉴社会主义的长处,用改革的方法挽救了资本主义危机,避免了法西斯上台。5新政在美国和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6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新模式,美国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我们应怎样借鉴新政

强化金融监管,正确实行政策,防止金融风险

现代金融政策对国民经济具有极大的调节作用,而现代经济危机也多由金融界的混乱引起。去年以来,东南亚的金融危机波及许多国家,我国由于经济发展态势良好,保持了金融市场和人民币的汇率稳定。但必须从中吸取教训,采取积极措施,努力防范和化解可能出现的消极影响。实际上,这次金融危机对我国大量的产品以出口东南亚国家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影响也是明显的,会使一些企业的经营形势更加严峻,导致下岗、失业的职工人数越来越多。这也警示我们,要时刻注意虚拟资本急剧膨胀的负面影响,预防“泡沫经济”的出现,保持适度外汇储备,加强金融监管力度,及时发现和疏散金融风险,在开放外资和金融市场方面一定要慎重行事。同时,要在优化产业和产品结构上狠下功夫,尽快实现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努力消除投资膨胀、房地产和股市过热、低水平重复建设、金融机构不良资产急剧增加等因素对经济发展造成的隐患,从多方面做好抵御金融危机的准备,防止由于金融政策的失误对国民经济和广大人民群众生活带来不应有的损失。

以工代赈,启动市场

政府增加对基础设施的投入,通常能带来几倍于投资额的社会总需求和国民收入,起到经济学上所说的“乘数效应”。这方面,“新政”通过兴办基础设施和公共项目促进经济复苏并藉此帮助失业者的做法堪称典范,世人有目共睹。目前,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仍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亚洲金融风暴的影响也使通过增加国内投资和国内需求来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增长显得更迫切、更有必要。

注重保护和发展民族工业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渐形成了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局面,由于国家采取一系列优惠政策,“三资”这些年呈现出急剧上升的势头,对增强我国整体经济实力,促进企业科技进步、产品更新,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同时也给民族工业的发展以挤压。毫无疑问,我们应当继续实行吸引外资的政策,但制定保持民族工业的政策更是我们国家长久发展的大计。集体企业、乡镇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都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为他们创造更加宽松的环境,提供优惠的政策,特别是信贷政策,促其更快更好地发展。只有给民族工业创造更加适宜的政策和社会环境,给民族工业减轻税负,重视科技改造、科学管理,才能逐步增强其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自我改造的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才能吸引更多的资本、资源流向工业,才能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加快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

重视农业,强本固基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全国的现代化,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会有全国人民的小康。罗斯福“新政”把城市的繁荣和乡村的振兴联在一起考虑,强调“如果农村人口没有足够的购买力购买鞋子、衣服、汽车,那么工业中心也要受苦”。在政策上则重视对农业的救济、植树造林,由政府开发电力资源等等。我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居住在农村。近年来,农业的基础地位在一片“加强”声中实际上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农村市场远没有开发起来。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给广大农民带来了实惠,但对农业不合时宜、不分章法地乱干预,农副产品的卖难和不断加重的农民负担又在不时地抵销着这种实惠。农村存在着大量剩余劳动力,却又有大量的草场、荒漠、滩涂等资源无力开发。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村市场的萎缩是整个社会有效需求不足、国有企业职工下岗失业的重要因素。无论从社会稳定、城乡协调发展,还是从提高中华民族素质、文明水平的角度来看,都必须重视并加强对农业和农村问题的研究,从宏观上制定切实可行的农村经济发展计划,在政策上给予农业、农村、农民进一步的扶持、引导和帮助,实现农村发展、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充分利用人才资源,大力促进再就业

我们现在进行的改革,实际是自八十年代农村改革以来的第二次生产力解放运动。劳动力始终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具创造力的因素。充裕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独特而巨大的投入要素。一个穷困潦倒的天才,如果生活的唯一目的是考虑如何才能不再挨饿,那么纵然他是盖世英雄,也难有用武之地。在我国政府机关和国有企业大量的被精简干部和下岗职工中,绝大部分是各行各业出类拔萃的人才,起码也是具有一定文化素养的熟练劳动力。在原有体制下,这些巨大资源并没有得到合理配置,有些被长期闲置,甚至有些在逆向运动,产生负面经济效益,这是最大的浪费。回顾农村改革的历程,成功的关键之一是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为他们的聪明才智得以充分发挥提供了广阔的舞台。目前分流下岗的劳动力群体,从总体上看,与农村劳动力相比,无论在知识结构、技术水平、管理能力、内外交往等各个方面都具有更大的优势,是一笔宝贵财富。一旦这些劳动力资源得到合理配置、优化组合,将是推动我国经济建设的一股巨大力量。用好、用活这些人才资源,各级政府责无旁贷。政府各部门应该以此为目标,根据各自职责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逐步建立完善系统的再就业机制,做好就业服务工作,加快劳动力市场的建设,建立和完善劳动力供求信息网络,为下岗职工提供求职、招聘信息,加强就业指导和培训,引导下岗职工自主择业、自强创业、依靠市场找职业,从多方面提高下岗职工的再就业能力,为实施再就业工程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力争使全国绝大多数劳动者“人人有饭吃,人人有活干”。

完善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

我国的下岗分流人员中,国有企业职工占绝大多数。几十年来,他们为国家经济建设、改革开放和企业的发展壮大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功绩。造成目前许多国有企业隐入困境、富余人员过多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我们在就业模式、就业制度上,对劳动力实行由国家主要是由国有企业包下来的办法,还有如盲目建设、重复建设导致产品没有市场,企业经营难以为继;有的由于企业用人不当,管理不善造成企业停产停工,职工不得不下岗待业;有的国有企业经营机制转变慢,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有的是由于企业产品、技术和经济结构调整而导致职工调整和转移就业岗位,等等。现有政府机关也大多是计划经济时期的产物,数次改革都没能走出“膨胀-精减-再膨胀-再精减”的怪圈,导致人员越来越多,而职能没有大的转变,甚至有些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起到了一些负面作用。企业和政府机关的这些富余人员必然要在改革进程中首当其冲,率先加入下岗待业的行列,这是大势所趋。但这部分人决不是社会的包袱,他们用自身下岗的实际行动为国家各项改革创造了良好环境,用特殊的方式为社会作出了贡献。政府和全社会要尽全力解决他们的困难。罗斯福“新政”的最初措施就是成立联邦紧急救济署,由政府拨出专款用来给失业者提供工作,一时找不到工作则作为生活必需的衣食住费用。我们欣喜地看到,党中央、国务院和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对此已有明确的认识,并正在付诸各种实际行动。最近召开的全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工作会议已作出相应的部署,明确了政府、企业、社会分别承担的责任。在我国,由于下岗、失业现象出现的时间短,而政府的再就业机制、措施还不完善、不配套,在下岗失业职工没有找到新的就业岗位以前,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费用是最关键的一个环节,显得尤为重要,事关职工群众的切身利益,事关党的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方针,事关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大局,务必高度重视,切实抓好。

健全法律法规,保证各项改革的顺利进行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现代经济的发展与法律的逐步健全完善是分不开的。罗斯福新政的成功经验之一是在推行过程中颁布实施了一整套法律法规,把新政措施以立法的形式确定下来。如先后颁布的《农业调整法》、《全国工业复兴法》、《社会保障法案》、《工资工时法》等。在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化过程中,我国的就业政策已由“统包统配”变为指导就业,由政府安置变为市场调节。伴随国企改革的深入,下岗、失业和再就业日益成为新的经济现象,亟需政府部门全方位建立社会保障,为下岗失业职工进行失业、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医疗保险等,尤其需要以法律手段推动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这样有助于广大职工在失业下岗后既可不过分依靠救济,又能维持基本的购买力,缓解经济困难对他们的冲击。要努力保持各项政策、法规的严肃性,确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同时又要保持政策的连续性,避免执行不一,出现互相撞车的现象。如我们既然鼓励下岗失业职工积极从事个体私营经济,就要同时保证堵住向他们乱摊派、乱集资、乱罚款的口子,真正使他们的正当权益受到法律的保护。

切实转变政府职能

保证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和公民充分就业是政府的应尽职责。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离不开政府的正常干预和宏观调控。回顾人类发展历史,人们会发现,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否则,便会成为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桎梏。每当生产力发展到一个关键的转折时期,政府的制度就必然发生相应的变革。我国现行政府机构的基本框架,是在原有计划经济条件下逐步形成的。过去虽然进行过多次调整和改革,但由于历史条件限制和宏观环境制约,很多问题未能得到根本性的解决,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已到了非改不可的程度。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已经明确了政府机构改革的基本思路,自身改革已逐步纳入了各级政府的议事日程。机构改革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裁撤机构、削减冗员,而在于彻底转变传统的治理国家的方式,采用先进科学的方法,迅速适应经济全球化浪潮的要求。根据这个要求,本着精减、统一、效能的原则,着重在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企分开、建立科学规范的运行机制上下功夫,对政府部门该加强的加强,该合并的合并,该撤销的撤销,并按照权责一致的要求,合理调整部门的职责权限,加强宏观调控和执法监督部门,明确划分部门之间的职责分工,完善行政运行机制,决不能允许几个部门办同一件事的现象继续存在下去,为改革发展稳定创造良好的环境。 保证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和公民充分就业是政府的应尽职责。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离不开政府的正常干预和宏观调控。回顾人类发展历史,人们会发现,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否则,便会成为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桎梏。每当生产力发展到一个关键的转折时期,政府的制度就必然发生相应的变革。我国现行政府机构的基本框架,是在原有计划经济条件下逐步形成的。过去虽然进行过多次调整和改革,但由于历史条件限制和宏观环境制约,很多问题未能得到根本性的解决,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已到了非改不可的程度。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已经明确了政府机构改革的基本思路,自身改革已逐步纳入了各级政府的议事日程。机构改革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裁撤机构、削减冗员,而在于彻底转变传统的治理国家的方式,采用先进科学的方法,迅速适应经济全球化浪潮的要求。根据这个要求,本着精减、统一、效能的原则,着重在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企分开、建立科学规范的运行机制上下功夫,对政府部门该加强的加强,该合并的合并,该撤销的撤销,并按照权责一致的要求,合理调整部门的职责权限,加强宏观调控和执法监督部门,明确划分部门之间的职责分工,完善行政运行机制,决不能允许几个部门办同一件事的现象继续存在下去,为改革发展稳定创造良好的环境。罗斯福新政与列宁新经济政策及中国改革开放的比较 

罗斯福新政。美国总统FD罗斯福(1882 ~ 1945)于1933年就职,为摆脱严重的经济危机和萧条,采取了一系列社会经济政策。“新政”一词来源于罗斯福1932年接受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提名时的演讲,当时他声称要“为美国人民实施新政”。

罗斯福新政-历史背景

从1929年到1933年,美国发生了最严重的经济危机。危机期间,工业生产恢复到20世纪初的水平,13万多家企业倒闭,失业人数超过1200万。慢性农业危机进一步加深,农产品价格下降2/3,大量农产品积压,农业货币收入减少3/5;进出口贸易额下降约2/5,由于价格大幅下降,进出口总值下降70%;信贷危机发展迅速,破产银行超过1万家,占全国银行的一半。罗斯福当总统时,经济危机和阶级矛盾极其尖锐,整个银行信用体系陷入瘫痪。罗斯福随后大力推行新政,试图缓解经济危机及其严重后果。

罗斯福新政-新政的两个阶段

包括前期(1933-1935年)和后期(1935-1939年)。在历时100天(1933年3月9日至6月16日)的美国国会第73届特别会议的指引下,本届会议通过了一系列“反危机”法律,包括新政的两大支柱——国家工业复兴法案和农业调整法案。1935年至1936年,反对和支持新政的斗争愈演愈烈,上述两大法令因被美国最高法院宣布违宪而作废,于是新政转入后期。罗斯福政府相应地通过了一些变通法和其他新法,继续实施新政,直到二战前夕。

罗斯福新政-主要内容

金融和货币政策的目的是防止金融和信用体系崩溃,稳定美国银行的货币体系。这方面的基本政策是:清算银行、存款保险、控制证券发行、向金融部门发放贷款、货币贬值、黄金国有化和购买白银等。政府对银行的具体措施如下:1933年3月5日,下令全国银行“休假”四天,以制止挤兑造成的银行倒闭。3月9日通过紧急银行救济法,再次延长银行延期存款期限,规定银行必须取得营业执照,财政部行使银行复业审批权,以此消灭中小银行。5月27日,联邦证券法通过,加强对新发行证券的管理。6月16日,格拉斯-斯泰格银行条例获得批准,将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分开,以约束银行利用客户存款进行证券投机;《银行存款保险法》(1934年)颁布,联邦银行存款保险公司(FBDIC)成立。政府为5000美元以下的存款提供保险(后来增加到10000美元以下),以努力恢复储户对银行的信任。1935年8月23日,颁布了新的银行法,加强了美联储银行对成员银行的管理,以及美联储委员会对所有联邦储备银行的监督。此外,还通过前总统胡佛(H Hoover,1874 ~ 1964)建立的复兴金融公司向私人银行发放了大量贷款。政府的新货币政策包括:1933年4月下令禁止囤积黄金和金券,禁止黄金出口,实际上放弃了金本位制;6月5日通过了废除黄金的联合决议,进一步废除了用黄金支付公私债务的规定。所有债券都可以用法定货币支付;《农业调整法混合修正案》授权总统实施通货膨胀,并于1934年1月宣布美元贬值4094%,即将每盎司黄金的法定价格提高到35美元。此外,还以高于市场价的价格购买了大量白银,以增加白银在国家货币储备中的比重。

调节劳资关系的政策包括消除生产过剩的强制卡特尔化,承认工人阶级的一些基本权利以缓解劳资冲突,以及举办公共工程以减少失业人数。中央法令是1933年6月16日公布的《国家工业复兴法》,其执行机构是新建的国家复兴署(NRA)。这部法律规定,各行业应当制定公平竞争守则,确定各行业的生产规模、价格水平、信用条件、销售定额和雇佣条件。接受该代码的企业可以根据反垄断法免于被起诉,其产品被贴上“蓝鹰”的标签。中国各行业制定了700多项此类规范和补充规范。该法还规定:劳动者有权选择加入和组织工会,并通过自己的代表与用人单位签订集体合同;雇主必须遵守最长工作时间(一般每周40小时)、最低工资(一般每小时30 ~ 40美分)并根据规定的条件雇用工人。它还规定成立公共工程局,在33亿美元的范围内开展各种公共工程,以吸收失业人员,增加就业。1935年5月,最高法院裁定《国家工业复兴法》违宪,国家复兴署也相应撤销。此后,罗斯福政府陆续通过了一些替代性法律,恢复了《国家工业复兴法》的部分内容,包括:1935年8月,通过了《格菲-斯奈德烟煤价格稳定法》,实际上重新制定了《煤炭工业条例》;同年7月,瓦格纳-康纳利劳资关系法获得批准,该法保障了工会通过自己的代表与资方进行集体谈判的权利;1938年6月,通过了《公平劳动标准法》,旨在固定每小时40美分的最低工资和每周40小时的最高工作时间,并禁止使用16岁以下的童工。

农业政策包括调节农业生产的政策和清理农村债权债务的政策,旨在摆脱农业危机,缓和农民斗争。国家调控农业生产的中心措施是颁布《农业调整法》(1933年5月12日),成立农业调整署(AAA)。通过政府的奖励和补贴,可以减少耕地面积和农产品产量,从而提高农产品价格和农民收入。政府控制小麦、玉米、大米、棉花、烟草、牛奶、猪肉等七种基本农产品的生产(1934年扩大到裸麦、亚麻、肉类、奶牛、糖等所有主要农产品),并与有关农场签订合同,减少耕地面积。停止耕种的土地作为国家租赁土地支付农场租金,这部分停止耕种土地减少的产量由政府给农场的货币奖金补偿。补贴来自农产品加工。尽管数以千万计的美国人在饥饿中挣扎,但政府却拨出巨款购买大量农畜产品予以销毁。1936年1月,最高法院裁定《农业调整法》违宪。为了延续新政,罗斯福政府于1938年2月16日通过了新的《农业调整法》,保留了旧法的一些特点,并增加了新的内容。它要求确定主要农产品的平价(以1909-1914年工农业产品价格比较为基础)和产量。当市场价格等于或高于平价时,农民可以出售农产品。当市场价格低于平价时,与政府有合同的农民可以等待价格售出,抵押剩余农产品获得政府贷款,或者出售农产品获得差价补贴。这是一种建立“定期清算”的尝试,即在好年景买毁农产品,坏年景卖农产品来调节市场。在梳理农村信贷和债务方面,第一个农业调整法案,即联邦土地银行发行了20亿美元债券,用于帮助农民改善借贷状况,以45%的低利率为农业抵押贷款提供再融资资金。1933年6月颁布《农场贷款法》,成立农场贷款社(FCA),将各种农业信贷机构合并,大大扩展了农业信贷业务。

城市政策和其他政策主要是关于住房贷款、社会救济和社会保障以及建立公共工程。鉴于城市小资产阶级的困境和不满,罗斯福政府在颁布《银行存款保险法》之前,还批准了《房地产业主再贷款法》(1933年),成立了房地产业主贷款公司(HOLC),向城市小业主贷款,帮助他们赎回抵押的房屋。后来,通过了《房地产业主贷款法》( 1934年)和《国家住房法》等。,向小业主提供了用于房屋修缮的小额贷款,并允许一些公民以低租金租房。在失业救济和公共工程方面,主要措施如下:成立联邦紧急救济署(FERA),拨款30亿美元协助州和地方政府向失业者提供救济;先后成立了土木资源保护队(CCC)、土木工程管理局(CWA)和工程进度管理局(WPA),兴办公共工程,吸收数百万失业人口;1933年5月,田纳西流域管理局(TVA)成立。在包括七个州在内的河谷部分地区,修建了梯级大坝和电站(见彩色地图),植树造林,兴修水利。结果,私营公司得到了廉价的电力,几个南方州得到了灌溉。在社会保障和收入再分配方面,最重要的法律是1935年8月通过的《社会保障法》,规定联邦政府根据雇主支付的工资作为失业保险征税;工人和雇主各缴纳工人工资的1%(1949年提高到3%)作为养老保险;需要帮助穷人、盲人、残疾人和孤儿,大部分救济资金由国家承担。此外,同年8月,提高企业所得税和高收入所得税的财产税法获得通过。

罗斯福新政——新政的实质和作用

以“反经济危机”为特征的罗斯福新政,其实质是通过国家干预,大力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以挽救美国资本主义制度,巩固垄断资产阶级的统治。新政的实施对缓解当时经济危机的严重后果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没有也不可能造成经济的复兴和高涨,商品大量过剩,失业大军仍达900多万人,新的经济危机(1937-1938年)随即爆发。新政使美国经济和政治的各种矛盾更加复杂和深刻。罗斯福政府在新政上花费了350亿美元的巨资,造成了联邦财政赤字和国债的大幅增加。更重要的是,新政进一步强化了美国垄断组织的统治地位,首先是八大财团(见美国二战前的财团)。1935年,以摩根财团为首的八大财团的资产高达610亿美元,占全国250家最大的工矿公司、铁路、商业银行和公用事业总资产的3/5以上。

罗斯福新政——新政的意义

罗斯福“新政”不仅缓解了当时的危机,而且对美国社会乃至国际社会产生了一系列深远的影响:开创了国家干预资本主义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的新模式。

首先,由于经济复苏,美国的社会矛盾得到了相对缓解,人们对美国国家体制的信心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从而遏制了经济危机导致的法西斯势力,防止美国走上法西斯道路。

其次,作为应对危机的手段,罗斯福改变了以往中央政府对经济发展的“自由放任”政策,开始实行国家干预,并且这种干预通过国会以新的立法形式诉诸美国经济生活,这是前所未有的。罗斯福时期,总统权力达到顶峰,联邦政府的权威得到加强。

第三,罗斯福挽救国家经济危机的方法不仅成为近代美国国家垄断资本经济制度的开端,而且对其他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策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从而延长了垄断资本主义的寿命。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最后,“新政”的一些附带措施对今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比如保护环境和资源。20世纪30年代,美国的大萧条伴随着美国连续几年的史无前例的风暴、沙尘暴和干旱。新政时期,国会通过了《土地保护与国内拨款法》,政府派出250万年轻人参加“民间资源保护队”。它还投资购买大片森林和风景名胜,建立国家公园和野生动物保护区。另一个例子是“新政”,它促进了美国思想的活跃和学术文学艺术的繁荣在整个“新政”时期,美国政府资助了一大批艺术家、作家和戏剧家,使他们一方面摆脱经济困难,独立创作;另一方面,他们受政府委托,把艺术带给学校和人民。罗斯福内阁是一个知识分子聚集的地方,他们参与“新政”的方方面面,因此有“智囊团”一词。

国家工业复兴法是在经济大危机的紧急形势下联邦政府设想在企业与政府合作的结构中依靠工业的自治和自律来复兴工业经济的一次试验事实证明想依靠以同业公会为基础的工业自治来进行工业的计划是不可能的结果只能有利于大企业和垄断在大危机的恶劣经济形势下企业界由于自身无力摆脱危机而有求于政府的干预因而接受了政府的管制当经济形势稍有好转它们便开始尽力摆脱这种管制谢克特案的起诉及判决标志着企业与政府合作的破裂但却远非决裂它仅仅说明了企业界在经济能够正常运转的形势下不希望有更多更严格的政府干预和管制而政府有权力有责任创造一种适合经济正常运行的环境这样一种与自由放任的理论完全冲突的思想却已潜移默化地深入了人心。

以上就是关于美国的《国家工业复兴法》是在什么历史背景下制定的全部的内容,包括:美国的《国家工业复兴法》是在什么历史背景下制定的、罗斯福新政、罗斯福新政是什么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647651.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