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姓有什么名人

北京123152023-04-23  17

夏氏名人

夏姓名人辈出,早在先秦时的卫国,有一位名震遐尔的勇士夏育,传说他力举千钧,能生拔牛尾。

在荆轲刺秦王时,有过一位名叫夏无且的侍医,由于他“以药囊提荆轲”,而名登《史记》的“刺客传”。

秦以后,夏姓历代都有有所作为并且地位显赫的人物。

比如,东汉的护羌校尉、北地太守夏育。

三国魏有征西将军、都督夏侯玄,大将军夏侯敦,征西将军夏侯渊。

宋代出了两位夏姓宰相:夏竦、夏昌朝。

明代有历永乐、洪熙、宣德三朝户部尚书的夏原吉。

清代有小说家夏敬渠。

近代有诗人夏敬观,史学家、文学家夏曾佑。

现代有著名文学家夏丐尊,著名文学家夏征农,还有两位无产阶级革命烈士夏明翰和夏曦。

夏(Xià)夏姓源于姒姓,是大禹的后裔。

西周初年,大禹的后裔东楼公被封于杞(今河南省杞县)建立了杞国,其后凡是没有被封的大禹的后裔基本都姓夏;杞国到杞简公时被楚国所灭,杞简公的弟弟佗逃亡到鲁国,佗的后世子孙也以夏作为自己的姓氏。

夏姓还有一支源于妫姓,春秋时期,陈宣公杵臼的小儿子子西,字叫子夏,后来,子夏的孙子就以祖父的字作为自己的姓氏,从此,他的后代也就姓夏了。

汉代有夏姓名人夏馥。

夏统,晋朝人,自小贫困,但孝敬老人。

‘’夏‘’姓以大禹为祖,以夏朝国名为姓,起源于‘’姒‘’姓,关于夏姓的起源在《史记·夏本纪》里有详细的记载:大禹的父亲是鲧(就是那个治水不力的鲧),鲧的祖辈就是颛顼帝,颛顼是五帝之一。公元前670年左右,陈宣公杵臼的孙子御叔娶了郑穆公之女夏姬为妻,其子徵舒以夏氏为祖,子子孙孙沿袭夏姓。@

春秋时期,鲁悼公曾封夏禹的后裔姒佗为夏侯,因此后人以‘’夏侯‘’为姓,后来大部分为了简便,改用‘’夏‘’姓。这些在《唐书·宰相世系表》和《姓谱》里都有记载。@

还有说法是‘’夏‘’姓来源于官名‘’大夏‘’,也称‘’大司乐‘’。大司乐的后裔称大夏氏,后还‘’夏‘’姓。另一个来源于官位说法是:周朝设有夏官一职,‘’夏官‘’为六卿之一,后演变为司马,‘’夏官‘’一直传承到明朝朱元璋时期,‘’夏官氏‘’后改‘’夏‘’或‘’官‘’二姓。‘’夏‘’来源官位的还有:夏采(后分夏姓和采姓)、夏卿等。@

少数民族里也有不少‘’夏‘’姓,回族的夏姓主要是来自外姓译音。蒙古族中的夏姓是明朝时期改姓的。满族中的夏姓是汉满联姻融合的结果。@

‘’夏‘’姓总人口500万左右,姓氏人口全国排名第55位,是个大姓。不过从历史上人口增长的数据来看,夏姓人口的增加速度低于全国平均值。夏姓人口主要集中在江苏、浙江、江西三省,占夏姓总人口的40%左右,其次分布于四川、安徽、贵州、湖北、上海等区域。@

亲爱的‘’夏‘’姓朋友,你在哪里呢?欢迎留言加关注,我们一起探讨其他姓氏的来源。

相传帝尧时,鲧的妻子有莘氏女志因梦里吃了薏苡而生禹,故帝尧便赐禹以妫为姓。后来,禹治理了水患,指导百姓兴修沟渠,发展农业,还领兵平定了三苗之乱,使人民得以安居乐业。为了表彰他的丰功伟绩,舜封他于夏(今河南登封县东),后来还把帝位传给了他。夏禹死后,其子启继位,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夏立国400多年,共传13代,16王。后因夏帝桀暴虐无道而被商汤推翻,夏王族便以国为氏,称为夏氏。

2、出自姒姓。

公元前11世纪周朝初年分封诸侯,夏禹的后裔东楼公受封于杞(今河南省杞县),为杞侯。至简公时,被楚国所灭。简公之弟佗(本妫姓)出奔鲁国,鲁悼公因其为夏禹的后裔,给予采地为侯,称为夏侯(复姓),其后裔以夏为姓,称夏氏。

3、出自妫姓。

以王父字为氏。西周初年,武王追封帝舜之后妫满于陈,建立陈国,建都宛丘,以奉帝舜之宗祀。史称胡公满、陈胡公。春秋时,传至第16位君主陈宣公杵臼时,有庶子名子西,字子夏。其孙征舒以王父(祖父)之字为氏,称为夏征舒,其后遂有夏氏。

4、改赐姓或其他。

台湾土著哈也湾氏改姓夏;明时元人齐噜台被赐名夏贵;土家、蒙古、回、满等族有夏姓。

5、得姓始祖:夏启。

相传帝禹死后,其子启打破禅让制而即位,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夏立国四百年,共传十三代,十六王,末帝夏桀暴虐无道,国人怨恨,而此时黄帝子姓后裔商汤却因仁德,深受拥戴。公元前十六世纪,商汤灭夏,建立商朝,夏王族便以国为氏,称为夏姓。夏启因开国君主之位,而被奉为夏姓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夏氏因得姓很早,故随着时代的不断更替,散居尤为广泛。

夏姓发源于今河南、安徽省境。大致上,秦及秦代以前,夏姓主要在中原生息繁衍,并迁往陕西、山东、安徽、山西、河北等地。如夏征舒传至4世孙夏区夫仕陈(今属河南)为大夫,裔孙夏御寇仕齐(今山东东部)为大夫。秦始皇时尤御医夏无且(大致出自陕西夏氏)。秦汉之际,有代(今河北西北部、山西中部与北部等地)相夏说;安徽夏氏出自随王桀逃至南巢一部分夏王族的后裔。

魏晋南北朝以前,夏姓还主要活跃于我国北方广大地区,特别是中原一带。

夏姓南迁始于汉代,如西汉时有夏黄公,为鄞人(今浙江宁波市);东汉有夏方,为九江人(今属江西)。大举南迁则为魏晋之际,浙江夏姓此期最为昌盛,故有夏姓会稽郡望之说,始祖为西晋高士夏统,此郡亦为夏姓发展史上最大望族。这一时期,北方夏姓因战乱动荡流离,相对南方,发展低迷。

唐时政清民和,夏姓处于一个萌生勃发时期。北方夏姓重振家园,发展壮大,南方在前代基础之上,更加繁衍旺达。

宋代以后,荣载史册的夏姓名人比比皆是。北宋有参知政事夏竦,江州德安(今属江西)人;夏诚,龙阳(今湖南汉寿)人;南宋有画家夏圭,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元代有画家夏迪等。明代有夏允彝,松江华亭(今上海松江)人;画家夏昶,今江苏昆山人;宰相夏言,江西人。另外,明初有山西大槐树夏姓分迁于浙江、江苏、安徽、河南等地。

清代名人有小说家夏敬渠,江苏人;史学家夏燮,安徽人。此外,清末有闽、粤等地夏姓渡海入台,后辗转新加坡等地者。

总之,唐宋以后,,夏姓支脉延伸更广,且以江南一带为繁衍望地。经过长期繁衍,使得夏姓的分布中心,移向了江南地区。广布于今安徽、浙江、湖南、三胡北、江苏、福建、和广东、广西等省,今日夏姓分布以江苏、浙江为多,这两省夏姓人口约占全国汉族夏姓人口的百分之四十。

夏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五十五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三九。

三、郡望堂号

堂号

“平水堂”:夏禹治水13年于外,三过家门而不入,水患终于被治平,舜把帝位让给了他。 夏姓也以"会稽"为堂号。

“正德堂”:明正德年间(1506-1521)夏氏先祖夏儒之女成为明武宗皇后,夏儒成为国丈,被明武宗封为庆阴伯。后人为纪念先祖,遂以明武宗年号“正德”为堂名,称“正德堂”。兴化夏氏家族即以“正德堂”为本族徽号。

此外,夏姓的主要堂号还有:“会稽堂”、“务本堂”、“源远堂”、“尚忠堂”、“思孝堂”、“明德堂”、“聚奎堂”、“遗爱堂”、“鹤来堂”等。

郡望

会稽郡:秦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于吴、越地置郡,治所在吴县(今江苏苏州市)。西汉时相当今江苏长江以南,茅山以东,浙江省大部分(仅天目山、淳安县以西小部分地区除外)及福建全省。此支夏氏,为西晋高士夏统之族所在。 此郡夏姓在受姓以后代有名人,载入史籍。如秦代夏无且,是秦始皇的侍医;西汉阴城内史夏宽,东汉夏馥,字子治,与张俭、范滂齐名,泰山都尉、学者夏恭、晋代孝子夏统,皆系会稽郡夏氏家族杰出人物。

谯 郡:东汉建安末年从沛郡分一部分设置谯郡,治所在谯县(今安徽省毫县)。

高阳郡:东汉桓帝置郡,治所在高阳(今河北高阳县东)。晋泰始初置高阳国,治所在博陆(今河北蠡县南)。北魏改为郡,移治高阳。

鲁 郡:西汉初改薛郡置鲁国,治所在鲁县(今山东曲阜)。

四、历史名人

夏禹(大禹):夏代开国的君主。颛顼之孙,姓姒氏,号禹。因平治洪水有功,受舜禅让为天子,世称为大禹。在位八年而卒,传位于子启,而开君主世袭之制。亦称为夏后氏。禹是中国人所知的一位治水英雄,他为治水三过家门不入。贵为天子,保持本色,亲近百姓,为民谋利,是帝国君主制度下的君主典范。

夏 育:卫国名震遐迩的勇士,据说他力举千钧,能生拔牛尾。

夏无且:在荆轲谋刺秦王之时的侍医,由于"以药囊捉荆轲",而名登《史记》的“刺客传”。

夏 勤:东汉人,历仕京宛二县令、零陵(今属湖南)太守、司徒等职,以才干见称。

夏 恭:东汉光武帝时备受人敬仰的学者。依据史籍记载夏恭是当时最负盛名的易学教授,曾经教授生徒达100余人,可谓桃李满天下。

夏黄公:鄞(今浙江省宁波)人,西汉隐士。曾避秦匿商山中,为“四皓”之一。

夏侯玄:三国时魏国大臣。精玄理,为玄学的创始人之一,被誉为“四聪”之一。

夏 瞻:晋代杰出画家,工于人物、神像。其作品被载入《历代名画记》及《图书集成》等书中。

夏执中:宜春(今江西省宜春)人,宋代节度使,以贤扬名。据传朝廷举庆礼,人皆争献珍奇,执中独书“一人有庆,万寿无疆”进之。

夏 圭:南宋杰出的画家。早年工人物画,后以山水画著称。并与马远同时,号称“马夏”。画风洒脱,糅合李唐、范宽与米芾的画法,用秃笔带水作大斧劈皴,构图多作半边或一角之景,时称“夏半边”。

夏 迪:元代著名画家,善山水竹石,尤精于绘松。

夏 言:江西省贵溪人,明嘉靖年间作礼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旋首辅执政,两度为相。

夏 寅:松江华亭(今属上海市)人,明代学者,官至浙江参政。其“君子三惜”说被传为名言。

夏 昶:昆山(今江苏省昆山)人,明代著名画家。他不仅善绘画,而且善书能诗;其诗词清丽,书工正楷,其画擅长写竹石,当时推为第一,有传"仲昭一个竹,江南十锭金"。宋代以后,是夏姓在文学领域里最为光辉的时期。

夏原吉:湖广湘阴(今属湖南省)人,明朝大臣,为永乐、洪熙、宣德三朝户部尚书,主持财政27年,支应无误,在详定赋役,清仓场,广屯种,修水利等方面均有政绩。

夏崇之:湘阴人,明成华年间进士,官至太仆少卿,曾向皇上陈述时务五事,解其利弊,具有超前意识。

夏完淳:上海松江人,南明抗清义士。生而早慧,十四岁随父加入抗清斗争。所著被辑为《夏完淳集》。

夏敬渠:江苏省江阴人,清代小说家。一生好游,足遍四方。崇信程朱理学。著有小说《野叟曝言》。

夏 燮:安徽省当涂人,清代史学家。其不满清go-vern-ment卖国行径,强烈抗议外敌入侵,赞赏国人反抗精神,著有《中西纪事》一书。

夏丐尊:浙江省上虞人,著名文学家,作品甚丰,有《生活与文学》、《平屋杂文》等,又有译著《社会主义与进化论》等。

夏区夫(?-前482):春秋时期陈国的卿大夫。

夏育:卫国名震遐迩的勇士,据说他力举千钧,能生拔牛尾。

夏无且:在荆轲谋刺秦王之时的侍医,由于"以药囊捉荆轲"。

夏宽:汉武帝时阳城内史。

夏勤:汉武帝时零陵太守。

夏勤:东 ,历仕京宛二县令、零陵(今属湖南)太守、司徒等职,以才干见称。

夏恭(前20-约29):东汉光武帝时备受人敬仰的学者。

夏瞻:晋代杰出画家,工于人物、神像。

夏赤松:南朝宋著名棋手。

夏昱:唐代中书令兼尚书令。

夏圭:钱塘(今浙江省杭州)人,南宋杰出的画家。

夏远:浙江会稽金华人,唐肃宗上元间(七六一)举进士第,授秘书郎。

夏承皓(956-1004):北宋真宗太平兴国初(即公元976年-983年)上平晋策,补右禁卫。

宋真宗景德元年甲辰(即公元1004年)契丹内寇,夏承皓由间道发兵,夜与契丹遇于河朔,力战虏骑,卒于阵,褒赠崇仪使。

夏竦(985年—1051年),字子乔。

江州德安(今属江西)人。

北宋大臣、古文字学家,夏承皓之子。

初谥“文正”,后改谥“文庄”。

夏执中(?-1196):宜春(今江西省宜春)人,宋代节度使,以贤扬名。

据传朝廷举庆礼,人皆争献珍奇,执中独书“一人有庆,万寿无疆”进之。

夏元鼎:南宋文学家、诗人。

夏友兰:元代教育家。

夏庭芝:元代作家。

夏迪:元代画家。

夏原吉(1367-1430):湖广湘阴(今属湖南省)人,明朝大臣,为永乐、洪熙、宣德三朝户部尚书。

夏昶(1388—1470):明代著名画家。

夏白眼::明代榄雕“圣手”。

夏言(1482-1548):明代政治家、文学家。

明朝二十四臣之一,以正直敢言自负。

夏允彝(1596年—1645年11月4日),字彝仲,号瑗公,松江华亭(今属上海松江)人。

崇祯十年中进士,任福建长乐县知县,体恤民情,革除弊俗,政绩优秀,为崇祯皇帝接见嘉奖。

然逢丧母及国难,未能升迁。

崇祯十七年,李自成攻陷北京,明室福王在南京监国,任命他为吏部考功司主事。

弘光元年,清军进攻江南,夏允彝与陈子龙等在江南起兵抗清,兵败後,拒不降清。

于同年九月十七日投水殉节,时年50岁,谥“忠节”。

夏完淳(1631年—1647年10月16日),乳名端哥,别名复,字存古,号小隐,又号灵首。

民族英雄,明末(南明)诗人,松江华亭人,祖籍会稽(今浙江绍兴)。

为夏允彝之子,师从陈子龙。

夏完淳自幼聪明,有神童之誉,“五岁知五经,七岁能诗文”,14岁随父抗清。

其父殉难后,他和陈子龙继续抗清,兵败被俘,不屈而死,年仅十七岁。

被俘後怒斥洪承畴,拒不降清,名扬后世。

夏敬渠:清代文学家、诗人。

夏燮:清代文学家、诗人。

以上就是关于夏姓有什么名人全部的内容,包括:夏姓有什么名人、夏姓的由来、夏姓的起源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644982.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