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主次干道的划分依据是道路所在位置,功能以及宽度等方面的标准。标准如下:
一、城市道路等级分主干道、次干道、支路三级,各级红线宽度控制:主干道30—40米,次干道20—24米,支路14—18米。
二、城市道路等级分为四类:
⑴快速路
城市道路中设有中央分隔带,具有四条以上机动车道,全部或部分采用立体交叉与控制出入,供汽车以较高速度行驶的道路。又称汽车专用道。快速路的设计行车速度为60-80km/h。
⑵主干路
连接城市各分区的干路,以交通功能为主。主干路的设计行车速度为40-60km/h。
⑶次干路
承担主干路与各分区间的交通集散作用,兼有服务功能。次干路的设计行车速度为40km/h。
⑷支路
次干路与街坊路(小区路)的连接线,以服务功能为主。支路的设计行车速度为30km/h。
(1)主干道(全市性干道),主要联系城市中的主要工矿企业,主要交通枢纽和全市性公共场所等,为城市主要客货运输路线,一般红线宽度为30~45m;
(2)次干道(区干道),为联系主要道路之间的辅助交通路线,一般红线宽度为25~40m;
(3)支路(街坊道路),是各街坊之间的联系道路,一般红线宽度为12~15m左右。 除上述分级外,为了明确道路的性质、区分不同的功能,道路系统应该分为交通性道路和生活性道路两大类。
公路是连接各城市、城市和乡村、乡村和厂矿地区的道路。根据交通量、公路使用任务和性质,将公路分为以下五个等级:
高速公路:是具是有特别重要的政治经济意义的公路,有四个或四个以上车道,并设有中央分隔带、全部立体交叉并具有完善的交通安全设施与管理设施、服务设施,全部控制出入,专供汽车高速行驶的专用公路。能适应年平均日交通量(ADT)25000辆以上。
一级公路:是连接重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部分立交的公路,一般能适应ADT=10000~25000辆。
二级公路:是连接政治、经济中心或大工矿区的干线公路、或运输繁忙的城郊公路,能适应ADT=2000~10000辆。
三级公路:是沟通县或县以上城市的支线公路,能适应ADT=200~2000辆。
四级公路:是沟通县或镇、乡的支线公路,能适应ADT<200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城市道路等级。
扩建后主干道不是一定必须是几幅路,所以,可以有三幅路。
道路的区别是:
单幅路:指的是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在一起行驶,在马路的中间并无花坛等,区分来去向车流。
双幅路是指机动车车道的中间有花坛或其他区分来去车流向,无非机动车道。
三幅路指机动车车道中间无花坛或其他区分来去车流向,但是在两侧有非机动车道。
四幅路是机动车车道中间有花坛或其他区分来去车流向,两侧有非机动车道。
以上就是关于城市主次干道划分的依据全部的内容,包括:城市主次干道划分的依据、扩建后主干道有几幅路、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