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印信,汉语词汇,读音yìnxìn,释义为公私印章的总称(包括个人印章)或者政府机关的各种印章;有时借指权力或官职。
2、印即师所授之印明,信即受者信心,决定不改之白净菩提心也。又信凭符契,所以验真伪、别正邪也。即受学传法之凭据,如显教受戒以报发给戒牒也。盖以秘密大事,当正觉花台之时,持佛佛相承之法,若无印契,师资何凭?以无印则无心鉴其真,无信好莫能去其疑也。故两部色心最秘之印信,受法者当保护被守持,甚于世间之印章也。
印信:简单说是权力机关制作或授权第三方制作的印章,授予某人或某级政府、相关机构的印章,具有公信力。现代社会通常表现为“公章”,如某县政府的正式文件,后面会有“某某县人民政府”的大印,一般不授予个人。古代可以授予相当职位的官员。
由于“印信”这个词有“表示信用的印章”的意义,广义的印信,也包括私人或私营实体的印章。
印信在古代是公私印章的总称。
印信一般用作印于文件上,表示鉴定或签署的文具,一般印信都会先沾上颜料再印上,而在现代,不沾颜料、印上平面后会呈现凹凸的称为钢印。
印信的具体出处如下:
1、《酬乐天东南行诗一百韵》:“敛缗偷印信,传箭作符繻。”
2、《元典章·刑部十四·诈》:“中书省捉获得王容诈雕行省并中书省印信。”
3、《题可堂印谱》诗:“伊惟印信作,旨哉得书意。”
4、《把一切献给党·觉悟》:“经理们正在清理公文印信。”
5、《水浒》第七十一回《忠义堂石碣受天文梁山泊英雄排座次》当日宋江大设筵宴,亲捧兵符印信,颁布号令。
印章在历史上的名称很多,主要有:玺、宝、图章、图书、图记、钤记、钤印、记、戳记等等。
1、先秦印章的通称为“古鉩”或“古玺”,臣民的称“印”。
2、汉代就开始有了“印章”、“章”、“印信”、 “信印”的叫法。一些诸侯王和王太后承袭秦朝规定也把印章叫做“玺”。而“章”一般为军队的将军使用。
3、唐朝:“宝”。
4、宋金时候:印章又叫“记”、“朱记”“图章”、“图书”、“合同”。
5、元朝的时候,印章被叫成“押”、“花押”。
扩展资料对于印信的管理,同样也有一套严格的制度。各衙门用印均由专人负责,如六部由资深的员外郎佩带印钥。军机处更为严密,银印收藏在奏事处首领太监手中,印钥以领班军机大臣佩带,如军机处用印完毕,则要立即送回奏事处。从这些规定可以看出,古代对印信的管理是十分谨慎严格的。
官员的印章称“印信”,皇帝的称“御宝”。除沿用历史上原有的制度外,还根据自身的需要做了一些改进。不同级别的印信都有严格的等级制度,具体分为宝、印、关防、图记、条记和钤记六种。
1、宝,亲王印信称为“宝”,方三寸六分,厚一寸;亲王世子之印亦称“宝”,但方寸略小为三寸五分,厚一寸。二者均为金质,龟纽平台,满汉文篆体。
2、印,规定用印的衙门,属于常设性质及行政范围的机构。凡有印的衙门,中央机构如六部及各司,其他院寺及司务厅,地方布政使、按察使衙门均发有印。印是清代使用部门最多的一种官方印信。其尺寸从方三寸至二寸一分,厚一寸至四分四厘不等。质地为银或铜,满汉文则分别为大篆、小篆、钟鼎篆、柳叶篆等。
3、关防,规定用关防的衙门,属于临时性质及办理财经、工程等事务的机构。使用关防的衙门有各省总督、巡抚、钦差、出使各国的大臣、镇守总兵、各关监督、各省织造、宗人府银库、工部料估所等。用印尺寸从长三寸二分至二寸六分,宽二寸至一寸九分不等,其质地为银或铜,满汉文小篆。
4、图记,规定用图记得衙门,大多设在少数民族地区以及西北、东北各地的领队大臣、八旗佐领等,武职或经办钱粮的小机关。其材质为铜,尺寸方自二寸七分至一寸七分,厚自六分五厘至四分不等。如是少数民族地区,印文用两种或三种不同的文字。
以上就是关于印信的意思 印信是什么意思全部的内容,包括:印信的意思 印信是什么意思、古代的印信是指的什么、印信在古代是什么意思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