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1)。为楚怀王左徒(2)。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3)。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4),屈平属草稿未定(5)。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6)。“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7)。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8),《国风》好色而不*,《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9)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10)。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11)。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12)。其志洁,故其称物芳(13);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14)。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屈原既绌(15)。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16)。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17),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18)。”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楚使怒去,归告怀王。怀王怒,大兴师伐秦。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遂取楚之汉中地(19)。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20)。魏闻之,袭楚至邓(21)。楚兵惧,自秦归。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22)。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23),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是时屈原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顾反(24),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怀王悔,追张仪,不及。
其后,诸侯共击楚,大破之,杀其将唐眜(25)。时秦昭王与楚婚(26),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入武关(27),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28)。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29)。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之,虽放流(30),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
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31),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易》曰:“井渫不食,为我心恻,可以汲。王明,并受其福(32)。”王之不明,岂足福哉!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34)?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35)?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36)?”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37)?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38)?”乃作《怀沙》之赋(39)。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40)。
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41)。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42)。自屈原沉汨罗后百有馀年,汉有贾生,为长沙王太傅(43)。过湘水,投书以吊屈原(44)。
太史公曰(45):“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4 6)。适长沙,过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读《鵩鸟赋》,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47)。”
选自 中华书局标点本《史记》
注释
(1)楚之同姓:楚王族本姓芈(mǐ米),楚武王熊通的儿子瑕封于屈,他的后代遂以屈为姓,瑕是屈原的祖先。
(2)楚怀王:楚威王的儿子,名熊槐,公元前328年至前299年在位。左徒:楚国官名,职位仅次于令尹。
(3)上官大夫:楚大夫。上官,复姓。
博闻强志:见识广博,记忆力强。志,同“记” 明于治乱:通晓国家治乱的道理
(4)宪令:国家的重要法令。
(5)属(zhǔ主):撰写。
(6)《离骚》:屈原的代表作,自叙生平的长篇抒情诗。关于诗题,后人有二说。一释“离”为“罹”的通假字,离骚就是遭受忧患。二是释“离”为离别,离骚就是离别的忧愁。
(7)反本:追思根本。反,通“返”。惨怛(dá达):忧伤。
(8)盖:用以解释原因的连接词。
(9)《国风》:《诗经》内《周南》、《召南》等十五个地区的民歌的总称,共一百六十篇,其中多反映男女爱情的诗篇。《小雅》:也是《诗经》的组成部分之一。共七十四篇,其中多指斥朝政缺失,讽刺时事的作品。
(10)帝喾(kù库):古代传说中的帝王名。相传是黄帝的曾孙,号高辛氏,齐桓:即齐桓公,名小白,春秋五霸之一,公元前685年至前643年在位。汤:商朝的开国君主。武:指周武王,灭商建立西周王朝。
(11)条贯:条理,道理。“见”同“现”。
(12)指:同“旨”。迩(ěr儿):近。“见”同“现”。
(13)称物芳:指《离骚》中多用兰、桂、蕙、芷等香花芳草作比喻。
(14)疏:离开。濯淖(zhuó nào浊闹):污浊。蝉蜕(tuì退):这里是摆脱的意思。获:玷污。滋:通“兹”,黑。皭(jiào叫)然:洁白的样子。泥(niè聂):通“涅”,动词,染黑。滓(zǐ子):污黑。
(15)绌(chù处):通“黜”,废,罢免。指屈原被免去左徒的职位。
(16)从(zōng宗):同“纵”。从亲,合纵相亲。当时楚、齐等六国联合抗秦,称为合纵,楚怀王曾为纵长。惠王:秦惠王,公元前337年至311年在位。 (17)张仪:魏人,主张“连横”,游说六国事奉秦国,为秦惠王所重。详:通“佯”。委:呈献。质:通“贽”,信物。
(18)商、於(wū污):秦地名。商,在今陕西商县东南。於,在今河南内乡东。
(19)丹、淅(xī希):二水名。丹水发源于陕西商县西北,东南流入河南 。淅水,发源于南卢氏县,南流而入丹水。屈匄:(gài丐):楚大将军。汉中:今湖北西北部、陕西东南部一带。
(20)蓝田:秦县名,在今陕西蓝田西。
(21)邓:春秋时蔡地,后属楚,在今河南邓县一带。
(22)明年:指楚怀王十八年(公元前311年)。
(23)靳尚:楚大夫。一说即上文的上官大夫。
(24)顾反:回来。反,通“返”。
(25)唐昧:楚将。楚怀王二十八年(公元前301年),秦、齐、韩、魏攻楚,杀唐昧。
(26)秦昭王:秦惠王之子,公元前306年至前251年在位。
(27)武关:秦国的南关,在今陕西省商县东。
(28)内:同“纳”。
(29)顷襄王:名熊横,公元前298年至前262年在位。令尹:楚国的最高行政长官。
(30)虽放流:以下关于屈原流放的记叙,时间上有矛盾,文意也不连贯,可能有脱误。
(31)世:三十年为一世。
(32)《易》:即《周易》,又称《易经》。这里引用的是《易经·井卦》的爻辞。渫(xiè谢):淘去泥污。这里以淘干净的水比喻贤人。
(33)被:通“披”。披发,指头发散乱,不梳不束。
(34)三闾大夫:楚国掌管王族昭、屈、景三姓事务的官。
(35)哺(bù布):通“哺”,食。糟:酒渣。啜(chuò辍):喝。醨(lí离):薄酒。
(36)瑾、瑜:都是美玉。为:表示疑问的语气词。
(37)察察:洁白的样子。汶(mén门)汶:浑浊的样子。
(38)皓(hào)皓:莹洁的样子。温蠖(huò获):尘滓重积的样子。
(39)《怀沙》:在今本《楚辞》中,是《九章》的一篇。令人多以为系屈原怀念长沙的诗。
(40)汨(mì密)罗:江名,在湖南东北部,流经汨罗县入洞庭湖。
(41)宋玉:相传为楚顷襄王时人,屈原的弟子,有《九辩》等作品传世。唐勒、景差:约与宋玉同时,都是当时的词赋家。
(42)“数十年”句:公元前223年秦灭楚。
(43)贾生:即贾谊(公元前200年前168年),洛阳(今河南洛阳东)人。西汉政论家、文学家。长沙王:指吴差,汉朝开国功臣吴芮的玄孙。太傅:君王的辅助官员。
(44)湘水:在今湖南省境内,流入洞庭湖。书:指贾谊所写的《吊屈原赋》。
(45)太史公:司马迁自称。
(46)《天问》、《招魂》、《哀郢》:都是屈原的作品。《招魂》一说为宋玉所作。《哀郢》是《九章》中的一篇。
(47)《鵩鸟赋》:贾谊所作。去:指贬官放逐。就:指在朝任职。
详见参考资料
1 张仪欺楚文言文翻译
张仪用商于六百里土地欺蒙楚怀王,然后说:“我有奉邑六里。”
这与孩子玩耍没有什么区别,天下没有不痛恨张仪的欺诈而笑楚王的愚蠢的,那六百里哪里值得称道呢!但张仪又不是楚国的臣子,只是为秦国谋划罢了,有什么值得深深的过怪?如果后世的臣子欺瞒君王的人,说:“听我的话,天下将兴起安定,四方蛮夷必定会臣服,礼节兴盛,制定刑罚。楚怀王所想得到的,不只是六百里地,而最终没有丝毫的收获,不仅没有获得,所损失的东西已经不能言表了。
因此那么看来,其他侍奉君主的人,才比不上张仪侍奉楚国。
2 《张仪欺楚》文言文翻译文言文翻译:秦王想征伐齐国,又顾虑齐国与楚国有互助条约,便派张仪前往楚国。
张仪对楚王说:“大王如果能听从我的建议,与齐国废除盟约,断绝邦交,我可以向楚国献上商於地方的六百里土地,让秦国的美女来做侍奉您的妾婢。秦、楚两国互通婚嫁,就能永远结为兄弟之邦。”
楚王十分高兴,允诺张仪的建议。群臣都前来祝贺,只有陈轸表示哀痛。
楚王恼怒地问:“我一兵未发而得到六百里土地,有什么不好?”陈轸回答:“您的想法不对。以我之见,商於的土地不会到手,齐国、秦国却会联合起来,齐、秦一联合,楚国即将祸事临门了。”
楚王问:“你有什么解释呢?”陈轸回答:“秦国之所以重视楚国,就是因为我们有齐国作盟友。现在我们如果与齐国毁约断交,楚国便孤立了,秦国又怎么会偏爱一个孤立无援的国家而白送商於六百里地呢!张仪回到秦国以后,一定会背弃对大王您的许诺。
那时大王北与齐国断交,西与秦国生出怨仇,两国必定联合发兵夹攻。为您算计,不如我们暗中与齐国仍旧修好而只表面上绝交,派人随张仪回去。
如果真的割让给我们土地,再与齐国绝交也不晚。”楚王斥责道:“请你 陈先生闭上嘴巴,不要再说废话了,等着看我去接收大片土地吧!”于是把国相大印授给张仪,又重重赏赐他。
随后下令与齐国毁约断交,派一名将军同张仪前往秦国。张仪回国后,假装从车上跌下,三个月不上朝。
楚王听说后自语道:“张仪是不是觉得我与齐国断交做得还不够?”便派勇士宋遗借了宋国的符节,北上到齐国去辱骂齐王。齐王大怒,立即降低身份去讨好秦国,齐国、秦国于是和好。
这时张仪才上朝,见到楚国使者,故作惊讶地问:“你为何还不去接受割地?从某处到某处,有六里多见方。”使者愤怒地回国报告楚王,楚王勃然大怒,想发兵攻打秦国。
陈轸说:“我可以开口说话吗?攻秦国还不如趁机用一座大城的代价去收买它,与秦国合力攻齐国。这样我们从秦国失了地,还可以在齐国得到补偿。
现在大王您已经与齐国断交,又去质问秦国的欺骗行为,是我们促使齐国、秦国和好而招来天下的军队了,国家一定会有大损失!”楚王仍是不听他的劝告,派屈匄率军队征讨秦国,秦国也任命魏章为庶长之职,起兵迎击。春季,秦、楚两国军队在丹阳大战,楚军大败,八万甲士被杀,屈匄及以下的列侯、执珪等七十多名官员被俘。
秦军乘势夺取了汉中郡。楚王又征发国内全部兵力再次袭击秦国,在蓝田决战,楚军再次大败。
韩、魏等国见楚国危困,也向南袭击楚国,直达邓。楚国听说了,只好率军回救,割让两座城向秦国求和。
《孟子》论之曰:有人说:“张仪、公孙衍难道不是大丈夫吗?他一怒而使各国恐惧,安居时又能使兵火息灭。”孟轲说:“那岂能称得上大丈夫!君子处世堂堂正正,行天下之正道,得志便带领百姓,同行正道,不得志便洁身自好,独行正道,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才能算得是大丈夫。”
《张仪诳楚》选自《资治通鉴》第三卷 原文 秦王欲伐齐,患齐、楚之从亲,乃使张仪至楚,说楚王曰:“大王诚能听臣,闭关绝约于齐,臣请献商於之地六百里,使秦女得为大王箕帚之妾,秦、楚嫁女娶妇,长为兄弟之国。”楚王说而许之。
群臣皆贺,陈轸独吊。王怒曰:“寡人不兴师而得六百里地,何吊也?”对曰:“不然。
以臣观之,商於之地不可得,而齐、秦合。齐、秦合则患必至矣!”王曰:“有说乎?”对曰:“夫秦之所以重楚者,以其有齐也。
今闭关绝约于齐,则楚孤,秦奚贪夫孤国,而与之商於之地六百里?张仪至秦,必负王。是王北绝齐交,西生患于秦也。
两国之兵必俱至。为王计者,不若阴合而阳绝于齐,使人随张仪。
苟与吾地,绝齐未晚也。”王曰:“愿陈子闭口,毋复言,以待寡人得地!”乃以相印授张仪,厚赐之。
遂闭关绝约于齐,使一将军随张仪至秦。 张仪佯堕车,不朝三月。
楚王闻之,曰:“仪以寡人绝齐未甚邪?”乃使勇士宋遗借宋之符,北骂齐王。齐王大怒,折节而事秦,齐、秦之交合。
张仪乃朝,见楚使者曰:“子何不受地?从某至某,广袤六里。”使者怒,还报楚王。
楚王大怒,欲发兵而攻秦。陈轸曰:“轸可发口言乎?攻之不如因赂以一名都,与之并兵而攻齐,是我亡地于秦,取偿于齐也。
今王已绝于齐而责欺于秦,是吾合齐、秦之交而来天下之兵也,国必大伤矣!”楚王不听,使屈匄师师伐秦。秦亦发兵使庶长章击之。
春,秦师与楚战于丹阳,楚师大败;斩甲士八万,虏屈匄及列侯、执珪七十余人,遂取汉中郡。楚王悉发国内兵以复袭秦,战于蓝田,楚师大败。
韩、魏闻楚之困,南袭楚,至邓。楚人闻之,乃引兵归,割两城以请平于秦。
《孟子》论之曰:或谓“张仪、公孙衍,岂不大丈夫哉!一怒而惧诸侯,安居而熄天下” 。孟子曰:“是恶足以为大丈夫哉君子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正道得志则与民由之不得志则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之谓大丈夫。”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是北宋著名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1019-1086)和他的助手刘攽、刘恕、范祖禹、司马康等人历时十九年编纂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
3 张仪欺楚文言文翻译张仪用商于六百里土地欺蒙楚怀王,然后说:“我有奉邑六里。”
这与孩子玩耍没有什么区别,天下没有不痛恨张仪的欺诈而笑楚王的愚蠢的,那六百里哪里值得称道呢!但张仪又不是楚国的臣子,只是为秦国谋划罢了,有什么值得深深的过怪?如果后世的臣子欺瞒君王的人,说:“听我的话,天下将兴起安定,四方蛮夷必定会臣服,礼节兴盛,制定刑罚。楚怀王所想得到的,不只是六百里地,而最终没有丝毫的收获,不仅没有获得,所损失的东西已经不能言表了。
因此那么看来,其他侍奉君主的人,才比不上张仪侍奉楚国。
4 求翻译东坡志林卷四的张仪欺楚,感谢原文:
原文:张仪欺楚王以商于之地六百里,既而曰:「臣有奉邑六里。」此与儿戏无异,天下无不疾张子之诈而笑楚王之愚也,夫六百里岂足道哉!而张又非楚之臣,为秦谋耳,何足深过?若后世之臣欺其君者,曰:「行吾言,天下举安,四夷毕服,礼乐兴而刑罚措。」其君之所欲得者,非特六百里也,而卒无丝毫之获,岂特无获,所丧已不胜言矣。则其所以事君者,乃不如张仪之事楚。因读《晁错论》,书此。
译文
张仪欺蒙楚怀王以商于六百里土地的,然后说:“我有奉邑六里。这与孩子玩耍,没有区别,天下没有不痛恨张仪的欺诈而笑楚王的愚蠢的,那六百里哪里值得称道呢!而张又不是楚国的臣子,为秦国谋划罢了,有什么值得深过?如果后世的臣子欺瞒君王的人,说:“在我的话,天下推举安,四方蛮夷都服,礼乐兴盛,刑罚措施。为什么你所想得到的,不是特六百里了,而最终没有丝毫的收获,不仅没有获得,损失已经不能说话了。那么他们用来侍奉君主的人,就不如张仪的事楚国。
《百度文言文翻译》
5 《张仪诳楚阅读答案(附翻译)》古诗原文及翻译作者:张仪诳楚秦王欲伐齐,患齐、楚之从亲,乃使张仪至楚,说楚王曰:“大王诚能听臣,闭关绝约于齐,臣请献商於之地六百里,使秦女得为大王箕帚之妾,秦、楚嫁女娶妇,长为兄弟之国。”
楚王说而许之。群臣皆贺,陈轸独吊。
王怒曰:“寡人不兴师而得六百里地,何吊也?”对曰:“不然。以臣观之,商於之地不可得,而齐、秦合。
齐、秦合则患必至矣!”王曰:“有说乎?”对曰:“夫秦之所以重楚者,以其有齐也。今闭关绝约于齐,则楚孤,秦奚贪夫孤国,而与之商於之地六百里?张仪至秦,必负王。
是王北绝齐交,西生患于秦也。两国之兵必俱至。
为王计者,不若阴合而阳绝于齐,使人随张仪。苟与吾地,绝齐未晚也。”
王曰:“愿陈子闭口,毋复言,以待寡人得地!”乃以相印授张仪,厚赐之。遂闭关绝约于齐,使一将军随张仪至秦。
张仪佯堕车,不朝三月。 楚王闻之,曰:“仪以寡人绝齐未甚邪?”乃使勇士宋遗借宋之符,北骂齐王。
齐王大怒,折节而事秦,齐、秦之交合。张仪乃朝,见楚使者曰:“子何不受地?从某至某,广袤六里。”
使者怒,还报楚王。楚王大怒,欲发兵而攻秦。
陈轸曰:“轸可发口言乎?攻之不如因赂以一名都,与之并兵而攻齐,是我亡地于秦,取偿于齐也。 今王已绝于齐而责欺于秦,是吾合齐、秦之交而来天下之兵也,国必大伤矣!”楚王不听,使屈匄师师伐秦。
秦亦发兵使庶长章击之。春,秦师与楚战于丹阳,楚师大败;斩甲士八万,虏屈匄及列侯、执珪七十余人,遂取汉中郡。
楚王悉发国内兵以复袭秦,战于蓝田,楚师大败。 韩、魏闻楚之困,南袭楚,至邓。
楚人闻之,乃引兵归,割两城以请平于秦。《孟子》论之曰:或谓“张仪、公孙衍,岂不大丈夫哉!一怒而惧诸侯,安居而熄天下” 。
孟子曰:“是恶足以为大丈夫哉君子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正道得志则与民由之不得志则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之谓大丈夫。”
(选自《资治通鉴》第三卷)17对下列各句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大王诚能听臣,闭关绝约于齐 诚:如果B君臣皆贺,陈轸独吊 吊:哀伤C今王已绝于齐而责欺于秦 责:责问,质问D富贵不能* *:过度,不节制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张仪乃朝,见楚使者曰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B使秦女得为大王箕帚之妾 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C夫秦之所以重楚者,以其有齐也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D仪以寡人绝齐未甚邪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19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面对秦国主动向楚示好,请求楚国与齐国绝交的提议,陈轸头脑冷静,洞察了其中的阴谋,力排众议,勇敢地向楚王陈述自己的意见。 B楚王因为贪小便宜,利令智昏,痛失齐、楚交好的大局,导致最后陷入四处受敌、被迫割地向秦求和的不利境地。
C张仪回国后故意不上朝,吊足了楚王的胃口,楚王却一错再错,派人辱骂齐王,把昔日的盟友齐国推向了秦国的怀抱。 D许多人包括孟子都认为,为了秦国的大一统事业,张仪能屈能伸,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顺利实现了分化齐楚两国的目的,称得上是真正的大丈夫。
20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是 恶 足 以 为 大 丈 夫 哉 君 子 立 天 下 之 正 位 行 天 下 之 正 道 得 志 则 与 民 由 之 不 得 志 则 独 行 其 道 2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①为王计者,不若阴合而阳绝于齐,使人随张仪。(2分)②攻之不如因赂以一名都,与之并兵而攻齐,是我亡地于秦,取偿于齐也。
(4分)参考答案:17D(*:迷惑,乱其心)18A (才)19D(孟子不认为张仪是真正的大丈夫)20是恶足以为大丈夫哉/君子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正道/得志则与民由之/不得志则独行其道(3分,错一处扣1分,扣完为止)21。 ①为您考虑,不如我们暗中与齐国修好而表面上绝交,派人随张仪回去。
(2分,采分点“阴”,“阳”,“于齐”倒装句)②攻打秦国还不如趁机用一座大城的代价去收买它,与秦国合力攻打齐国。这样我们从秦国失去的土地,还可以在齐国得到补偿。
(4分,采分点“因”,“赂”,“是”,“以一名都”“亡地于秦,取偿于齐”介词结构后置)文言文参考译文:秦王想征伐齐国,又顾虑齐国与楚国有互助条约,便派张仪前往楚国。张仪对楚王说:“大王如果能听从我的建议,与齐国废除盟约,断绝邦交,我可以向楚国献上商於地方的六百里土地,让秦国的美女来做侍奉您的妾婢。
秦、楚两国互通婚嫁,就能永远结为兄弟之邦。”楚王十分高兴,允诺张仪的建议。
群臣都前来祝贺,只有陈轸表示哀痛。楚王恼怒地问:“我一兵未发而得到六百里土地,有什么不好?”陈轸回答:“您的想法不对。
以我之见,商於的土地不会到手,齐国、秦国却会联合起来,齐、秦一联合,楚国即将祸事临门了。 ”楚王问:“你有什么解释呢?”陈轸回答:“秦国之所以重视楚国,就是因为我们有齐国作盟友。
现在我们如果与齐国毁约断交,楚国便孤立了,秦国又怎么会偏爱一个孤立无援的国家而白送商於六百里地呢!张仪回到秦国以后,一定会背弃对大王您的许诺。那时大王。
6 张仪诳楚的原文和翻译张仪诳楚 原文(选自《资治通鉴》第三卷)秦王欲伐齐,患齐、楚之从亲,乃使张仪至楚,说楚王曰:“大王诚能听臣,闭关绝约于齐,臣请献商於之地六百里,使秦女得为大王箕帚之妾,秦、楚嫁女娶妇,长为兄弟之国。”
楚王说而许之。群臣皆贺,陈轸独吊。
王怒曰:“寡人不兴师而得六百里地,何吊也?”对曰:“不然。以臣观之,商於之地不可得,而齐、秦合。
齐、秦合则患必至矣!”王曰:“有说乎?”对曰:“夫秦之所以重楚者,以其有齐也。今闭关绝约于齐,则楚孤,秦奚贪夫孤国,而与之商於之地六百里?张仪至秦,必负王。
是王北绝齐交,西生患于秦也。两国之兵必俱至。
为王计者,不若阴合而阳绝于齐,使人随张仪。苟与吾地,绝齐未晚也。”
王曰:“愿陈子闭口,毋复言,以待寡人得地!”乃以相印授张仪,厚赐之。遂闭关绝约于齐,使一将军随张仪至秦。
张仪佯堕车,不朝三月。楚王闻之,曰:“仪以寡人绝齐未甚邪?”乃使勇士宋遗借宋之符,北骂齐王。
齐王大怒,折节而事秦,齐、秦之交合。张仪乃朝,见楚使者曰:“子何不受地?从某至某,广袤六里。”
使者怒,还报楚王。楚王大怒,欲发兵而攻秦。
陈轸曰:“轸可发口言乎?攻之不如因赂以一名都,与之并兵而攻齐,是我亡地于秦,取偿于齐也。今王已绝于齐而责欺于秦,是吾合齐、秦之交而来天下之兵也,国必大伤矣!”楚王不听,使屈匄师师伐秦。
秦亦发兵使庶长章击之。春,秦师与楚战于丹阳,楚师大败;斩甲士八万,虏屈匄及列侯、执珪七十余人,遂取汉中郡。
楚王悉发国内兵以复袭秦,战于蓝田,楚师大败。韩、魏闻楚之困,南袭楚,至邓。
楚人闻之,乃引兵归,割两城以请平于秦。《孟子》论之曰:或谓“张仪、公孙衍,岂不大丈夫哉!一怒而惧诸侯,安居而熄天下” 。
孟子曰:“是恶足以为大丈夫哉君子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正道得志则与民由之不得志则独行其道。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之谓大丈夫。”
译文秦王想征伐齐国,又顾虑齐国与楚国有互助条约,便派张仪前往楚国。张仪对楚王说:“大王如果能听从我的建议,与齐国废除盟约,断绝邦交,我可以向楚国献上商於地方的六百里土地,让秦国的美女来做侍奉您的妾婢。
秦、楚两国互通婚嫁,就能永远结为兄弟之邦。”楚王十分高兴,允诺张仪的建议。
群臣都前来祝贺,只有陈轸表示哀痛。楚王恼怒地问:“我一兵未发而得到六百里土地,有什么不好?”陈轸回答:“您的想法不对。
以我之见,商於的土地不会到手,齐国、秦国却会联合起来,齐、秦一联合,楚国即将祸事临门了。”楚王问:“你有什么解释呢?”陈轸回答:“秦国之所以重视楚国,就是因为我们有齐国作盟友。
现在我们如果与齐国毁约断交,楚国便孤立了,秦国又怎么会偏爱一个孤立无援的国家而白送商於六百里地呢!张仪回到秦国以后,一定会背弃对大王您的许诺。那时大王北与齐国断交,西与秦国生出怨仇,两国必定联合发兵夹攻。
为您算计,不如我们暗中与齐国仍旧修好而只表面上绝交,派人随张仪回去。如果真的割让给我们土地,再与齐国绝交也不晚。”
楚王斥责道:“请你陈先生闭上嘴巴,不要再说废话了,等着看我去接收大片土地吧!”于是把国相大印授给张仪,又重重赏赐他。随后下令与齐国毁约断交,派一名将军同张仪前往秦国。
张仪回国后,假装从车上跌下,三个月不上朝。楚王听说后自语道:“张仪是不是觉得我与齐国断交做得还不够?”便派勇士宋遗借了宋国的符节,北上到齐国去辱骂齐王。
齐王大怒,立即降低身份去讨好秦国,齐国、秦国于是和好。这时张仪才上朝,见到楚国使者,故作惊讶地问:“你为何还不去接受割地?从某处到某处,有六里多见方。”
使者愤怒地回国报告楚王,楚王勃然大怒,想发兵攻打秦国。陈轸说:“我可以开口说话吗?攻秦国还不如趁机用一座大城的代价去收买它,与秦国合力攻齐国。
这样我们从秦国失了地,还可以在齐国得到补偿。现在大王您已经与齐国断交,又去质问秦国的欺骗行为,是我们促使齐国、秦国和好而招来天下的军队了,国家一定会有大损失!”楚王仍是不听他的劝告,派屈匄率军队征讨秦国,秦国也任命魏章为庶长之职,起兵迎击。
春季,秦、楚两国军队在丹阳大战,楚军大败,八万甲士被杀,屈匄及以下的列侯、执珪等七十多名官员被俘。秦军乘势夺取了汉中郡。
楚王又征发国内全部兵力再次袭击秦国,在蓝田决战,楚军再次大败。韩、魏等国见楚国危困,也向南袭击楚国,直达邓。
楚国听说了,只好率军回救,割让两座城向秦国求和。《孟子》论之曰:有人说:“张仪、公孙衍难道不是大丈夫吗?他一怒而使各国恐惧,安居时又能使兵火息灭。”
孟轲说:“那岂能称得上大丈夫!君子处世堂堂正正,行天下之正道,得志便带领百姓,同行正道,不得志便洁身自好,独行正道,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才能算得是大丈夫。”。
7 阅读课外文言文,完成题目小题1:①用竹板打 ②怎么,哪能 ③丢失小题1:你好好守着你的国家,我快要**你的都城了!小题1:张仪的意思是说,只要舌头还在,他的本事就还在,就继续游说诸侯,就能昭雪耻辱,成就大业。
小题1:表现了他落魄不落志,志向坚定,胸怀豁达,光明磊落的性格特征。 点评: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
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
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当然课外的文言语句翻译时,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小题1:试题分析:其妻笑曰:“舌在也”仪曰:“足矣!”这句话表面上是说舌头在就不错了。
实际上舌头在,就能继续游说,就能有出头之日。对于舌头而言,这小小的羞辱又算得了什么呢。
点评:分析语句的言外之意,我们根据句子的意思,结合上下文内容,从表及里,从浅入深,挖掘出它的内涵。本题中的句子是张仪受辱之后自嘲的话,实则表明了他的志向。
小题1:试题分析: “(后)张仪既相秦,为文檄告楚相曰:“始吾从若饮,我不盗而①璧,若笞我。若善守汝国,我顾②且③盗尔城!”从张仪受辱后的发展来看,他是个有志向有目标的人,有毅力有信心,乐观、不拘泥于一时的得失。
点评:分析一个人的形象时,一定要根据文章内容、人物的言行举止来整体感知的。概括时要做到既全面,又要突出重点。
8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2题张仪者,魏人也小题1:A小题2:D小题3:C小题4:D小题5:(1)这样,我们把割让给秦国的土地,从齐国夺回来补偿,大王的国家还可以生存下去。
(是、于、尚各1分,句子通顺1分。)(2)自古以来,虽富贵而名声却泯灭不传的人, 多得无法记述 ,只有卓越不凡的特殊人物才能被人称道。
(3)在前面开了四扇窗,用矮墙把庭院四周围上,用来挡住南面射来的日光,日光反照,室内才明亮起来。(垣墙、始、洞然各1分,句子通顺1分。)
用户 2017-09-20 举报 扫描下载二维码 ©2020 ****:service@zuoyebang 协议 var userCity = "\u5317\u4eac", userProvince = "\u5317\u4eac", zuowenSmall = "2";。
起源: 起源主要有四:①出自芈姓。《楚辞注》、《姓氏考略》及《通志·氏族略》载,春秋时楚武王子瑕食采于屈(故城在今湖北秭归东五里),后以邑为氏。②据《淮南子》所载,商王纣之臣有屈商,拘文王于里;《吕氏春秋》载,夏王启伐屈骜,则屈姓不始于楚。③出自姬姓。《集韵》载,春秋时晋公子夷吾居屈(今山西永济),出良马,子孙或以地为氏。③出自他族。《魏书·官氏志》载,北魏时改屈突氏为屈姓;《旧唐书》载,唐时西蕃人有屈姓;清满洲人姓,世居沈阳;傈僳族以雀为图腾的氏族蘖饶时氏,汉姓为屈;今满、阿昌、裕固、壮、彝、羌、毛难等民族均有屈姓。
始祖:屈瑕。 迁徙: 屈姓得姓后十分兴旺发达,春秋战国时屈氏和景氏、昭氏为楚国最有势力的三大王室宗族,显赫一时。这一时期名载史册者达十余人,以三闾大夫屈原最为著名。前223年楚灭于秦,屈姓从此开始徙奔四方。一部分为避难散居今湖北、湖南等地。汉灭秦,曾迁六国贵族后裔和关东豪族于关中,屈姓亦列其中,为屈姓入陕之始。西汉后两湖之地的屈姓有一部分迁居浙江临海,一部分迁居江苏泗洪、盱眙等地。而两汉之交的动荡不宁,使关中屈姓有进入山西、河北、山东者,其中一支迁居河南洛阳。魏晋南北朝时期,繁衍于今浙江临海、江苏盱眙、河南洛阳的屈姓家族庞大,人丁兴旺,昌盛为屈姓临海、临淮、河南郡望。三国时汝南人屈晃因仕宦于吴,落籍今江苏省境。北魏时屈遵家族在河北北部、辽宁南部的繁衍也颇引人注目。随着同时期屈突氏改屈姓,极大地壮大了屈姓家族。隋唐时屈姓发展表现为南北争雄,竞相发展。宋元时屈姓在南方的发展压倒了北方,播迁于南方广大省份,今江西、福建、广东、广西均有屈姓人定居。明初山西屈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被分迁于河北、北京、江苏、河南、山东等地。明清以后,屈姓分布地进一步扩大。�如今,屈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湖南、陕西等省为多。目前屈姓人口列全国一百七十二位。 郡望: 临海郡 三国时东吴太平二年(257)将会稽郡部分置临海郡于章安,相当今浙江东部沿海、象山港以南地区。隋开皇九年(589)临海郡废,置临海县。
河南郡 汉高帝置,治所在今天河南洛阳一带。 堂号: 三闾堂、汨罗堂 都是根据屈原命名的。战国时屈原,博闻强记,明于治乱,在楚国官至三闾大夫。楚怀王很尊重其才。后来因为被奸臣靳尚和郑贵妃说他的坏话,被贬到江南。他作了《渔父词》,表明自己的爱国心,自投汨罗江而死。
其它堂号:①郡望堂号:临海、河南。②自立堂号:渤海、香草等。 字辈: 陕西汉中屈氏字辈:儒林楚克定,万世永宏昌。应仕成世有,宗万逢继兴,玉印崇先德,仁和庆大同,昌隆昭户勋,富贵定荣丰。
湖南湘乡小江屈氏字辈:胜贤同世盛,锡爵护朝廷。
陕西汉中屈氏字辈:大自成开正有杨,荣华富贵万代兴。
山东滕州屈氏字辈:绍凡庆允会,光昌石延方。 名人: 屈完,春秋时楚国贵族。芈姓,屈氏,名完。前656年,齐桓公率兵伐楚,兵抵径山。楚成王派他领兵御敌。齐兵退驻召陵,向楚军示威。他态度强硬,齐桓公遂与楚盟于召陵而去。
屈荡,约生活于楚共王至楚康王之时。屈氏,名荡。屈到之子。郢(今湖北江陵纪南城;一说今湖北宜城楚皇城)人。楚康王二年(前558)起任楚国连尹之职,掌管外事。楚康王十二年改任莫敖,主管楚国的王族事务。
屈建(-前545),春秋楚大夫。字子木。前548年为令尹,率师伐舒鸠,灭之。前546年,宋向戌发起弭兵之会,诸侯会盟于宋。他违背诺言,欲趁机击晋。盟时,晋、楚争先,晋让楚,他得先歃血。遂罢兵
屈原(约前340-约前278),战国末楚国政治家、诗人。名平,字原,自云名正则,字灵均。与楚王同姓。学识渊博,明于治乱,娴于辞令。为楚怀王左徒,入则与王图议国事,发布诏令;出则接待宾客,应对诸侯,甚受信任。主张任用贤才,彰明法度,富国强兵,联齐抗秦,进而统一中国。曾为怀王起草“宪令”,因上官大夫靳尚等谗毁,王怒而疏远屈原。后楚败于秦,他奉命出使齐国,归后任三闾大夫。不久又遭排斥,放逐汉北。顷襄王继位,又被放逐到江南,流浪于沅、湘一带。襄王二十一年(前278)二月,秦将白起攻破郢都,楚国濒于危亡,屈原深感理想破灭,约于是年夏历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而死。后来,这一天便成为中国人民纪念他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汉书·艺文志》著录有赋二十五篇。《离骚》为其代表作。《天问》体制特异,内容和风格皆与它篇不同。《九章》包括《橘颂》、《哀郢》、《涉江》、《怀沙》等九篇,非一时之作,主题大致同于《离骚》。《九歌》十一首是祠神诗,清新凄艳,幽渺情深。其中《国殇》是哀悼卫国英雄的挽歌,慷慨悲壮,充满爱国主义精神。《招魂》一篇,汉以来即有争议,但后世学者多认为是屈原所作。《远游》、《卜居》、《渔父》三篇,一般认为系后人伪托。屈原是中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者,他善于向民歌学习,发展了“比兴”手法,并在南方民歌基础上,创造了“楚辞体”,亦称“骚体”。屈原在中国文学史上地位很高,影响很大。《诗经》中的《国风》和屈原的《离骚》合称“风骚”,两千多年中一直是我国古典诗歌的最高典范,对我国诗歌的发展都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屈匄,战国楚将。前312年,楚怀王为秦背割地之约报仇,派其率军攻秦。秦惠文王派庶长魏章抗御,樗里疾助之,两军在丹阳(河南淅川西丹水以北)交战,他兵败,甲士八万余人被杀,他和将领七十余人被俘。另路秦军乘胜进占楚地汉中。
屈盖,楚人。战国时期秦国左丞相,秦武王三年至四年(前308-前307)任此职。三年,樗里疾相韩,左丞相甘茂代樗里疾为右丞相,屈盖补甘茂之缺。在职期间,促成秦楚和好。以后数年,秦、楚保持着友好关系。
屈垣(389—443),北魏臣。字长生,须长子。少掌家业,擅长计算。道武帝初,用为给事,后历将作监、尚书右仆射、侍中、中领军、镇东大将军等职。受太武帝信任。帝出,常留其镇守。为官公正。坠马卒,帝闻其死讯,令信使步归。谥成公。
屈突通(557-628),唐初大将。隋末唐初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隋炀帝时官至左骁卫大将军。曾镇压关中(今陕西省中部及甘肃省南部之地)起义军刘迦论部。后奉命镇守河东(今山西省晋西南隅芮城县西北)。李渊自太原(今山西省太原市)出兵反隋,他被李渊军所击败,率部东奔,被唐军追及,兵众散亡,乃降唐。后从李世民击灭薛仁果、王世充,均立战功。历官兵、刑,工等各部尚书、洛州都督。
屈遇,北宋将领。党项羌人。开宝元年(968),直荡部族首领啜佶率众攻府州,为宋兵所败,诏羌部族十六府大首领屈遇与十二府首领罗崖领所部诛啜佶,啜佶惧怕,以其部族归顺。以屈遇为检校太保、归德将军,罗崖、啜佶均为检校司徒、怀化将军。
屈大均(1630-1696),明末清初诗人。初名绍隆,字翁山,又字介子。番禺(今属广东)人。顺治三年(1646)清军陷广州,次年参加反清斗争,同年失败。顺治七年清兵再围广州,在番禺雷峰海云寺削发为僧,名其所居为“死庵”,以示誓不为清廷所用之意。顺治十三年开始北游,志图恢复。康熙二十二年(1683)因郑成功的孙子克塽降清,屈大均大失所望,由南京携家归番禺,终不复出。屈大均具多方面文学才能,以诗成就最高。内容上表现爱国忧国之情,也有对南明政权腐败表示痛心和气愤,揭露清朝苛政,对人民祸难疾苦表示深切同情。气魄豪放,笔力遒劲,富于想象,为岭南三家之冠。其著作乾隆时曾遭禁毁,后人辑存有《翁山诗外》、《翁山文外》、《翁山易外》、《广东新语》及《四朝成仁录》,合称屈沱五书。另有《道援堂词》。
屈复(1668-),清文学家。字见心,号悔翁、金粟道人,陕西蒲城人。少时游齐楚吴越。后以诗教授于京师。居僧庐,约客不迎送,不作寒喧语。与客论学及诗文源流,诸史兴亡、兵马征战,天文律历等,“无不恺切祥明,言之凿凿”。不赴鸿博,沈德潜等谓其“不屈志节,固是有守之士”(《清史稿》)。诗文浑劲朴质,论意不凡。有《弱水集》等。
其他屈姓名人有春秋时楚国大臣屈瑕、屈到、屈建;三国吴大臣屈晃;北朝北魏大臣屈遵、屈须、屈道赐、屈拔;唐将领屈突盖、屈寿,画家屈鼎;明诗人屈淑;清诗人屈凝、屈敏,画家屈秉筠等。近当代屈姓名人有爱国民主人士屈武,电子技术专家屈保春,古典文学专家屈守元,版本学家屈万里,教育家屈伯川,作家屈兴歧,作曲家屈文中,剧作家屈楚等。
屈原名平,与楚国国君同姓。他担任过楚怀王的左徒,见识广博,记忆力很强,明白国家治乱的道理,熟习应对辞令。在朝廷内与国王商量国家大事,发号施令;对外接待宾客,应酬诸侯。怀王很信任他。上官大夫与屈原的官位相同,想争夺国王的宠幸,心里嫉妒屈原的才干。怀王让屈原起草国家的重要法令,这个法令还未定稿时,被上官大夫看见了,他想夺走,屈原不给,他就在怀玉面前讲屈原的坏话说quot;大王让屈原起草法令,大家没有不知道的。每一道法令颁布后,屈原总要夸耀自己的功劳,说'除了我,没有人能起草这种法令。'"怀王听了很恼怒,从此疏远屈原。
屈原痛心怀王不能明辨是非,被谗言媚语蒙蔽了眼睛,以致让邪恶的人陷害公正的人,使端方正直的君子被朝廷所不容。所以屈原忧愁郁闷,写下了长诗《离骚》。"离骚"就是遭遇忧患的意思。天是人类的原始,父母是人的根本。人在困苦穷尽时就会追念本原,所以到了极度劳苦困倦的时候,没有不喊天的;遇到病痛或忧伤的时候,没有不呼父母的。屈原正道直行,用自己全部的忠诚和智慧,侍奉他的国君,却被小人挑拨离间,可以说是处在了困难穷尽的境地。他诚信而被怀疑,忠贞而被诽谤,怎么能没有怨恨呢!屈原创作《离骚》正是由这种怨恨所引起的。《国风》虽然多写男女爱情,但没有宣扬*乱,《小雅》虽然多写讽刺怨恨,但没有宣扬叛乱,《离骚》可以说兼有两者的特点。它称赞远古的帝喾,称述近世的齐桓公,称道的商汤和周武王,用他们的史事来讽刺当时的政事。《离骚》对崇高的道德,国家治乱的描绘,无不生动显明。他的文笔简练,用辞精微;他的志向高洁,行为清廉。他的作品描写的事物虽然细小,但意义却非常大,写的虽然浅近,但含义极其深远。他的志向高洁,所以作品中多用芳草香花作比喻;他的行为清廉,所以到死都不愿苟且取容。他虽出自污泥之中,但就象蝉蜕壳一样,浮游于尘世之外,不受浊世的污垢,清清白白,出污泥而不染。可以断言,他的这种志向,虽然与日月争光,也是可以的。
屈原已被罢了官。后来秦国想攻打齐国,本来齐国与楚国合纵相亲,秦惠王担心齐楚联合抗秦。就叫张仪假装脱离秦国,带着丰厚的礼物到楚国,表示愿意事楚王。张仪对楚王说quot;秦国非常憎恨齐国,而齐国又与楚国合纵相亲。如果楚国确实能与齐国绝交,秦国愿意向楚国献上商、於之间的六百里土地。" 楚怀王贪土地,对张仪的话信以为真,就和齐国绝交,并派使者到秦国接受土地。回到秦国后,张仪欺诈楚国的使者说:"我和楚王约定献六里,没听说六百里。" 楚国的使者愤怒地离开秦国,回去报告怀王。怀王大怒,派大批军队去攻打秦国。秦国派兵还击,在丹江和淅水之间大破楚军,杀了八万人,俘虏了楚国的将军屈匄,夺取了楚国汉中一带的土地。怀王又出动全国的军队,深人攻击秦国,在蓝田交战。魏国听到秦楚交战,乘机袭击楚国,打到了楚国的邓地。楚军恐惧,从秦国撤回。这时齐国对楚国的举动感到愤怒,不肯派兵救援楚国,楚军陷入极大的困境。第二年,秦国割汉中地给楚国以求和解。楚怀王说quot;我不愿意得到土地,希望得到张仪就甘心了。"张仪听了对秦王说:"用一个张仪来抵汉中土地,请让我到楚国去。"张仪到了楚国,又用丰厚的礼物贿赂宠臣勒尚,通过他编造一套诡诈的言辞去骗怀王的宠姬郑袖。楚怀王竟然听信了郑袖,又放走了张仪。这时屈原已被疏远,不在朝中任职,出使到齐国去了。他从齐国回来,劝怀王说:"为什么不杀张仪?"怀王后悔,派兵去追张仪,但已来不及了。
后来各国诸侯联合起来攻打楚国,大破楚军,杀了楚国的将军唐昧。这时秦昭王与楚国通婚,要与楚怀王会面。怀王想去,屈原说:"秦国就象是虎狼一样的国家,不能信任,不如不去。"怀王的幼子子兰劝怀王去,说:"怎么可以断绝和秦国的友好关系?"怀王终于去了。一进入武关,秦国的伏兵就截断了他的后路,扣留了怀王,强行要求他割让土地。怀王愤怒,不听秦国的要求。怀王逃往赵国,赵国不肯收留,仍旧回到秦国,最后死在秦国,尸体被运回楚国安葬。
怀王的长子顷襄王继承王位,任用他的弟弟子兰做令尹。楚国大都怨恨子兰,因为他劝怀王人秦而未能返回。屈原也由此嫉恨子兰,虽然流放在外,仍然眷恋楚国,心里怀念着怀王,从末放弃回朝任职的希望。他殷切希望君王能够觉悟,改变以往错误的政令。屈原心中不忘君王和国家的振兴,反复思考着君国大事,在一篇作品中这种思想被多次表现出来。然�沼谖蘅赡魏危�荒芑厝ァS纱丝杉�惩跏贾彰挥芯跷颉
做君王的,无论是愚笨还是聪明、贤明还是无能,没有不希望寻求忠臣来帮助自己,举拔贤能的人来辅佐自己。然而历史上国破家亡的事相继发生,而圣明君主治理好国家的,却又好几代见不到一个,这是因为他们所称的忠臣并不忠,所说的贤人也并不贤;怀王由于不了解忠臣的特点,所以在内被郑袖迷惑,在外被张仪欺骗,疏远屈原而信任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其结果是兵败割地,失去六郡,自已客死在秦国,被天下人所耻笑,这就是不了解人所造成的祸害。《易经》上说 quot;水井里的水淘干净了,还没有人饮用这口井里的水,这使我心里感到难过,因为井水本来是供人汲取来饮用的。如果国王英明,天下就都能得福。"如果国王不英明,怎么会有幸福呢?令尹子兰听说屈原嫉恨他,大怒,终于让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顷襄王愤怒,因而放逐了屈原。
屈原到了江边,披散了头发,沿着水边一面走一面吟咏。他的脸色憔悴,身体干瘦。渔父看见问他说quot;您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来到了这个地方?"屈原说:"世上都混浊,唯有我一人清白。众人都醉了,唯独我还清醒,所以我被放逐了。"渔父说:"凡是圣人,都不被外界事物所拘束,能够顺应时世的转移变化。世上都混浊了,为什么不随波逐流?众人都醉了,为什么不去吃他们吃过的酒糟,喝他们喝过的薄酒?为什么要保持美玉般的节操,自取被逐呢?"屈原说:"我听说,刚洗过头的人,必须弹去帽子上的灰尘,刚洗过澡的人,必须抖掉衣服上的尘土。哪一个人愿意让自己洁白的身体,去接受外界事物的污染呢?我宁肯投进长流的大江,葬身鱼腹,又怎能让高洁的品德,蒙受世俗的尘滓的污垢?"于是屈原写了《怀沙》赋,随即抱着石头,投汨罗江而死。
屈原死后,楚国有宋玉、唐勒、景差一些人,都爱好文学创作,以善于作赋被人称道。他们的作品都学习屈原语言的委婉含蓄,但终于不敢直言规劝。在这以后,楚国的领土一天天削减,几十年后,终于被秦国所灭。自从屈原自沉汨罗江后一百多年,汉代有个贾谊,做长沙王的太傅。他在路过湘水时,写文章投下江水,以凭吊屈原。
太史公说:我读了《离骚》、《天问》、《招魂》、《哀郢》,为屈原的志向不能实现而感到悲伤。到长沙,经屈原自沉的汨罗江,未尝不掉下眼泪,并想到他的为人。当看到贾谊凭吊他的文章时,又责怪屈原如果以他的才能去游说诸侯,哪一个国家不能容纳他,而自己却偏要走这条路!读了贾谊的《鵩鸟赋》,体会到应当把生和死同等看待,把做官和丢官看得很轻。这又使我感到茫然若有所失了。
以上就是关于求:司马迁《屈原列传》全部的内容,包括:求:司马迁《屈原列传》、张仪欺楚文言文答案、屈姓家族起源于我国那个地方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