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层是怎样形成的

ip42023-04-23  19

一座煤矿的煤层厚薄与这地区的地壳下降速度及植物遗骸堆积的多少有关。地壳下降的速度快,植物遗骸堆积得厚,这座煤矿的煤层就厚,反之,地壳下降的速度缓慢,植物遗骸堆积的薄,这座煤矿的煤层就薄。又由于地壳的构造运动使原来水平的煤层发生褶皱和断裂,有一些煤层埋到地下更深的地方,有的又被排挤到地表,甚至露出地面,比较容易被人们发现。还有一些煤层相对比较薄,而且面积也不大,所以没有开采价值,有关煤炭的形成至今尚未找到更新的说法。煤炭是这样形成的吗?有些论述是否应当进一步加以研究和探讨。一座大的煤矿,煤层很厚,煤质很优,但总的来说它的面积并不算很大。如果是千百万年植物的枝叶和根茎自然椎积而成的,它的面积应当是很大的。因为在远古时期地球上到处都是森林和草原,因此,地下也应当到处有储存煤炭的痕迹;煤层也不一定很厚,因为植物的枝叶、根茎腐烂变成腐植质,又会被植物吸收,如此反复,最终被埋入地下时也不会那么集中,土层与煤层的界限也不会划分得那么清楚。但是,无可否认的事实和依据,煤炭千真万确是植物的残骸经过一系统的演变形成的,这是颠簸不破的真理,只要仔细观察一下煤块,就可以看到有植物的叶和根茎的痕迹;如果把煤切成薄片放到显微镜下观察,就能发现非常清楚的植物组织和构造,而且有时在煤层里还保存着像树干一类的东西,有的煤层里还包裹着完整的昆虫化石。

211 2#煤层

2#煤层上距1#煤层3~30m,下距3#煤层5~28m。该煤层主要发育于北区。南区除在马沟渠井田和象山井田北部局部地段发育较好外,其余大面积不发育。煤层夹矸少,结构简单,厚度也较小,厚度变化范围为0~228m,一般厚08m左右。

煤层厚度分布呈沿一定方向展布的条带状,厚薄相间,方向性明显。总的分布方向为北西—北西西和北东两个方向。全区由北向南可划分为5个厚度较大的条带和7个厚度较小的条带(图21),厚煤条带位于桑树坪井田中部及南部、下峪口井田中部、燎原井田北部和马沟渠井田中部,这些条带之间为厚度相对较小的条带。沿倾向方向,煤层发育规律为浅部露头附近厚度较小,中部厚度较大,向深部煤层厚度又变小。

图21 2#煤层厚度分带示意图

2#煤层总体厚度小,大面积不可采。则属于局部可采煤层。从今后煤层气开发来看,属于非主要开发对象,该煤层北区比南区发育(图22),南区的象山井田,基本不发育,其煤厚变异系数全区平均为32%(其中桑树坪井田为24%,下峪口为36%,燎原为28%,马沟渠为22%,象山为24%),可采性指数全区平均为49%,属极不稳定煤层。

212 3#煤层

为全区发育的主要可采煤层,各井田煤层发育特征分述如下:

桑树坪井田:3#煤层在桑树坪井田发育较好,厚度较大,两极厚度105~1803m,一般厚65m,结构较简单,部分钻孔见有1~3层夹矸,厚度变化较大,在很短的距离内,厚度从19m突变到24m。总的变化规律是,沿走向方向井田中部厚度较大,南北两侧厚度较小,沿倾向方向浅部厚度较小,中深部厚度较大,煤厚度变异系数为38%,可采性指数为100%,属较稳定煤层。

图22 北区2#煤层厚度等值线图

单位为m,余为钻孔号

象山井田:煤层两极厚度为0~571m,一般厚150m。结构较简单,一般不含夹矸,少数含1~2层夹矸。除了在井田北部边界附近局部无煤和井田中部露头附近厚度较大外,其余厚度都在15m左右,很少有大于2m和小于1m的厚度点。煤厚变异系数为29%,可采性指数为76%,属较稳定煤层。

下峪口井田:3#煤层在下峪口井田发育亦较好,厚度比较稳定,两极厚度为036~1048m,一般厚45m左右,北山向斜两翼厚度均在6m左右,靠近桑树坪井田P20号孔揭露的厚度达909m。煤层结构比较简单,个别钻孔含1~3层夹矸。总的变化规律是北厚南薄,中间呈厚薄相间的条带状,条带方向大致为北西西向。煤厚变异系数为37%,可采性指数为98%,属较稳定煤层。

燎原井田:燎原井田3#煤层厚度相对较小,但比较稳定,除浅部个别钻孔受构造影响厚度较小外,一般均在1m以上。煤层两极厚度061~430m,一般19m左右。煤厚变异系数为24%,可采性指数为84%,属较稳定煤层。

马沟渠井田:煤层两极厚度0~212m,一般12m左右,结构较简单,夹矸0~1层,夹矸厚度015~040m。因受古河流冲刷较严重,故大面积煤层被冲刷殆尽。冲刷边界很不规则,并伴有落差不大的小断层。煤厚变异系数为19%,可采性指数为30%,属极不稳定煤层。

由上可见,3#煤层是韩城矿区各井田均发育的主要可采煤层,全区平均厚达308m。桑树坪井田最厚平均达595m。局部受古河流冲刷影响。各井田煤厚变化规律不明显,但就全区来看,从北向南,煤厚逐渐变小,但煤层稳定性却逐渐变好,特别是象山井田的中部和南部,3#煤层相当稳定(图23~图25)。因此,从煤层厚度及其稳定性来看,3#煤层应是区内煤层气开发的主要对象。

图23 3#煤层厚度变化示意图

图24 北区3#煤层厚度等值线图

单位为m,余为钻孔号

图25 南区3#煤层厚度等值线图

单位为m,余为钻孔号

213 5#煤层

只在南区象山井田南部和中部可采,其他井田或沉积缺失或厚度极小。因此这里仅讨论5#煤层在象山井田的发育规律。

该煤层下距11#煤层35m左右,煤层厚度0~1228m,一般厚3m左右,为较稳定的中厚煤层。煤层结构较简单,一般含夹矸0~1层,个别钻孔2~4层。由于该煤层位于太原组顶部附近,而山西组底部河床相砂岩又特别发育,故煤层受古河流冲刷影响较大。井田中部煤层厚度较大,最大处位于居水河两侧,井田北部为无煤区,向南厚度逐渐变薄。从倾向上看,浅部厚度大,向深部有变薄的趋势。但在井田南部边界附近,则是浅部厚度小,向深部有增大之势,由于深部钻孔很少,煤厚变化控制不严,故此结论尚不能完全肯定(图26)。其煤厚变异系数为38%,属较稳定煤层。

图26 南区5#煤层厚度等值线图

单位为m,余为钻孔号

214 11#煤层

为全区发育的主要可采煤层。各井田煤层发育特征分述于下:

桑树坪井田:11#煤层距下伏奥陶系石灰岩顶面距离一般为25m左右,上距K2灰岩5~10m。其两极厚度024~1080m,一般厚为25~35m。煤层结构较复杂,普遍含0~1层夹矸,部分钻孔见2~3层夹矸,个别钻孔达4层夹矸。据其厚度资料(表21)作出的煤厚点数与各区间煤厚关系分布直方图(图27)可明显看出11#煤厚分布特征。其煤厚变异系数为34%,可采性指数为957%,属较稳定煤层。

图27 桑树坪井田11#煤厚分布直方图

表21 11#煤厚资料一览表

从11#煤层厚度等值线图(图28和图29)可见,从南到北,煤层厚薄带相间出现,方向大致为北西西向。由浅部到深部,煤厚变化表现为浅部露头附近煤层较薄,中深部厚度较大,向深部则又逐渐变薄。

图28 北区11#煤层厚度等值线图

单位为m,余为钻孔号

图29 南区11#煤层厚度等值线图

单位为m,余为钻孔号

下峪口井田:11#煤层距奥陶系石灰岩顶面距离为8~43m。煤层结构简单,含夹矸0~3层,夹矸厚度一般在01~02m之间。煤层两极厚度0~649m,一般250m左右。厚薄条带的分布方向仍为北西西向和北东向。在倾向上,中部煤层厚度较大,向深部有逐渐变薄的趋势,煤厚变异系数为32%,可采性指数为84%,属较稳定煤层。

燎原井田:11#煤层距奥陶系石灰岩顶面距离一般为15m左右。煤层结构较复杂,一般含1~3层夹矸。两极厚度092~1742m,一般厚为40m左右。煤厚变化较大,在极短的距离内可以从1175m变到108m。在走向方向上,煤层变化无明显规律性,但在倾向方向上,由浅而深,煤层厚度逐渐减小,煤厚变异系数为57%,可采性指数为100%,属较稳定煤层。

马沟渠井田:11#煤层距奥陶系石灰岩顶面距离变化较大,从1158~7626m不等。其两极厚度为08~76m,一般厚35~50m。煤层结构复杂,含夹矸1~6层,一般2~4层。通常可分为五个分层,其中以第二分层和第三分层厚度较大,也比较稳定。11#煤层在该井田内总的变化规律是,南厚北薄,北向南,煤层厚度逐渐增加。煤厚变异系数为35%,可采性指数为94%,属较稳定煤层。

象山井田:11#煤层两极厚度038~2045m,一般厚4m左右,为较稳定的中厚—厚煤层。煤层结构复杂,含夹矸0~6层,一般2~3层。其发育规律是:井田中部煤层厚度较大,向两侧逐渐变小。特别在水河两侧,煤层厚度最大。另外,沿北东方向也发育一些煤层薄厚相间分布的条带。煤厚变异系数为40%,可采性指数为92%,属较稳定煤层。

由上可见,11#煤层也是全区发育的主要可采煤层,煤层厚度较大,全区平均厚度为343m,井田平均厚度差别不大,南、北区没有明显差异。与其他各煤层相比其明显特点是煤层结构比较复杂,普遍含有2~3层夹矸,而且从北向南,煤层夹矸数愈来愈多。沿走向方向,仍发育一些厚薄相的条带,条带方向为北西西向和北东向;沿倾斜方向,在矿区中部煤层厚度一般较大,向浅部和深部都有逐渐变薄的趋势。

215 全区煤层发育特征

1)韩城矿区南北区中间的文家岭隆起,对韩城矿区南北区聚煤条件有明显的控制作用。众所周知,韩城矿区是渭北煤田接受含煤沉积和发生聚煤作用较早的一个地区。太原组下部11#煤层全区普遍发育;但5#煤层则主要分布于南区,北区只有零星分布;而北区的3#煤层则远较南区为优,且多数煤层在南区有向北变薄的趋势,在北区有向南变薄的趋势。在南区居水河一带11#煤层的厚度多大于4m,到马沟渠、王家河等地渐变为2m以下;5#煤层则由大于2m变化至1m左右,在王家河等地还出现无煤区。与此同时,11#煤层的顶板也由灰岩渐变为泥灰岩、泥岩和粉砂岩,其上不远的K2灰岩的厚度和整个太原组的厚度也都逐渐变薄。因此,煤层、K2标志层和地层厚度的变化,并非均系冲刷作用所致,很可能和矿区中部文家岭一带的古隆起存在有关。在北区灰岩的层数和厚度,也向着燎原井田的南部减少并变薄;5#煤层在邻近隆起区的边缘零星发育,且厚度较小,向北到下峪口井田和桑树坪井田,则因沉降幅度较大,覆水较深,地层厚度虽然较大,但5#煤层为一套湖泊相沉积所替代,没有5#煤层沉积。

2)沿走向方向,煤层一般呈厚薄相间的条带状分布,其方向主要为北西西向个别煤层也有一些北东方向的条带;沿倾向方向,中部煤层厚度一般较大,向深部和露头方向有逐渐变薄的趋势。

3)通过以上分析可见,2#煤层由于厚度较小,存在大面积的无煤区和不可采区,不能作为煤层气开发的首选煤层。5#煤层只在象山井田的中部和南部发育,分布范围也很有限,也不能作为首选煤层。11#煤层虽然全区发育,厚度较大,但结构复杂,夹矸层数较多,且分层厚度不大,加之煤层距奥陶系石灰岩风化面距离较近,部分煤层气下渗,使得煤层甲烷含量降低,也不宜作为首选煤层。通过综合比较,只有3#煤层厚度大,全区发育,而且煤层结构相对简单,所以是今后煤层气开发的首选煤层,11#煤层可作为备选。

4)根据韩城矿区各煤层发育特征,我们将煤层厚度分为五个等级:

a无煤区:在勘探和生产阶段证实没有煤层存在;

b薄煤区:煤层厚度小于或等于130m的区域;

c中厚煤区:煤层厚度在130~350m区间的区域;

d厚煤区:煤层厚度在350~800m之间的区域;

e特厚煤区:煤层厚度大于800m的区域。

在进行分区时,考虑到实际应用的价值,对个别小而孤立的点,并没有单独划出,而归入周围的区块,其分区结果见图210至图216。

图210 北区2#煤层厚度分区图

1—无煤区;2—薄煤区;3—中厚煤区;4—钻孔编号

图211 南区2#煤层厚度分区图

1—无煤区;2—薄煤区;3—中厚煤区;4—钻孔编号

图212 北区3#煤层厚度分区图

1—薄煤区;2—中厚煤区;3—厚煤区;4—特厚煤区;5—钻孔编号

图213 南区3#煤层厚度分区图

1—无煤区;2—薄煤区;3—中厚煤区;4—厚煤区;5—钻孔编号

图214 南区5#煤层厚度分区图

1—无煤区;2—薄煤区;3—中厚煤区;4—厚煤区;5—钻孔编号

图215 北区11#煤层厚度分区图

1—无煤区;2—薄煤区;3—中厚煤区;4—厚煤区;5—特厚煤区;6—钻孔编号

图216 南区11#煤层厚度分区图

1—薄煤区;2—中厚煤区;3—厚煤区;4—钻孔编号

216 煤层厚度与煤层气富集

从天然气资源形成的生、储、运、保诸条件来看,煤层既是生气岩,又是储气岩。所以煤层本身的生、储能力也就决定煤层气的富集程度,而其中煤层的厚度又起着极其重要的控制作用。

根据前人的研究成果和本次的研究,都充分证明了煤层厚度与煤层气之间有着直接的关系。矿井瓦斯是煤层气的一种重要的气显示,在一定条件下,煤层的相对与绝对瓦斯涌出量,均与煤层厚度有一定的关系。根据下峪口矿的研究成果,证实了煤层厚度大时,瓦斯涌出量高,而煤层厚度小的地段瓦斯涌出量低(图217)。另外通过对韩城矿区各井田3#煤层绝对瓦斯涌出量和煤厚的统计资料也可以证明这一点(表22)。

图217 455m标高3#煤层上分层厚度与相对瓦斯涌出量关系图

表22 韩城矿区煤层与瓦斯涌出量关系表

以上就是关于煤层是怎样形成的全部的内容,包括:煤层是怎样形成的、煤层厚度及其变化规律、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641669.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