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痉项强皆属于湿什么意思

family的复数2023-04-23  23

原文出处: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篇》----“病机十九条”岐伯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诸气膹郁,皆属于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热瞀瘈,皆属于火;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诸厥固泄,皆属于下;诸痿喘呕,皆属于上,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诸痉项强,皆属于湿;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胀腹大,皆属于热;诸燥狂越,皆属于火;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诸病水液,澄彻清冷,皆属于寒,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故大要曰: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必先五胜,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此之谓也。引用经文出处:灵素节注类编此总标百病各有所属,名为病机。机者,发动所由,为病之因也。其机皆同,谓之皆属。然有阴阳、虚实、外感、内伤之异,必当细辨如“脾为湿土之脏,故诸湿肿满,皆属于脾也;”又“痉者,经脉强急,不得屈伸,湿闭气血,不得流通,故皆属于湿也;”回答正题:疾病各有所属。也就是发病的原因(病机)。说明了五脏和阴阳、虚实、内伤、外感六*的关系:“脾为湿土之脏,故诸湿肿满,皆属于脾也;”是说脾为湿土脏,而湿为阴邪,感则肿满。诸症的病机与六*的关系:“痉者,经脉强急,不得屈伸,湿闭气血,不得流通,故皆属于湿也”是说筋脉拘急,不能屈伸,是由于“阴湿之邪”内阻于气血。血行不畅而致。此两句经文。如果说可以连在一起说,那是因为它们同出于内经之病机十九条。而同时说的病机都是“湿邪”又如果说不能连在一起说,那是因为:虽然病因都是“湿邪”。但是一个说的是五脏发病的病机,而另一个说的诸症发病的病机。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骨名·腕骨 41 壅骨、虎骨、束骨 42 第一跖趾关节骨突 5 经穴名·腕骨 51 出处 52 特异性 53 穴名解 54 所属部位 55 腕骨穴的定位 56 取法 57 穴位解剖 571 层次解剖 572 穴区神经、血管 58 功效与作用 59 主治病症 510 刺灸法 5101 刺法 5102 灸法 511 配伍 512 特效 513 文献摘要 514 研究进展 5141 腰痛 5142 增加肠蠕动 6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腕骨 1 拼音

wàn gǔ

2 英文参考

Wàngǔ,SI4 [中国针灸学词典]

carpal [朗道汉英字典]

carpus [朗道汉英字典]

wàngǔ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SI4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腕骨:1骨名;2经穴名。

4 骨名·腕骨 41 壅骨、虎骨、束骨

腕骨为骨名[1]。又名壅骨、虎骨、束骨[2]。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输》。所指类似现代解剖学同名骨,共8块[1](古称6块[2])。其中豌豆骨系生长在肌腱内的籽骨,其他7块借许多韧带相连成一整体,上接桡骨,下接掌骨[2]。《黄帝内经灵枢·本输》:“腕骨,在手外侧腕骨之前,为原。”(指后一个腕骨。)

42 第一跖趾关节骨突

腕骨指第一跖趾关节骨突[2]。《黄帝内经灵枢·本输》“太白,腕骨之下也。”

5 经穴名·腕骨

穴位 腕骨 汉语拼音 Wangu 罗马拼音 Wanku 美国英译名 Wrist Bone 各

号 中国 SI4 日本 4 法

国 莫兰特氏 IG4 富耶氏 IG4 德国 DÜ4 英国 Si4 美国 SI4

腕骨为经穴名(Wàngǔ,SI4)[1]。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输》。《黄帝内经太素》作完骨[1]。属手太阳小肠经[1]。腕骨是手太阳小肠经的原穴[1][3]。腕即腕部,骨即骨头,此穴在腕部骨间,故名腕骨[1]。主治头痛,项强,耳鸣耳聋,目翳,角膜白斑,目流冷泪,指挛臂痛,热病汗不出,疟疾,胁痛,寒热,黄疸,感冒,耳鸣,指、腕、肘、臂、肩挛痛,糖尿病,胃炎,胆囊炎,精神分裂症,坐骨神经痛,腕关节挛痛,惊风瘛疭,五痫,狂惕,口噤,鼻塞,鼻衄,喉痹,颊肿引耳,半身不遂,颈项颔肿,肘臂不能屈伸,手腕痛,口腔炎,呕吐,胸膜炎,肘及指关节炎等。

51 出处

《黄帝内经灵枢·本输》:手太阳小肠者,上合手太阳,出于少泽……过于腕骨,腕骨,在手外侧腕骨之前,为原。

52 特异性

腕骨为手太阳小肠经之原穴。

53 穴名解

腕即腕部,骨即骨头,此穴在腕部骨间,故名腕骨[1]。

腕骨为古解剖名。本穴因其近于腕骨而得名,系小肠经之原穴。手外侧腕前起骨名腕骨,骨穴同名。杨上善引《明堂》曰:“腕骨在手外侧腕前起骨下陷中,即此起骨为腕骨,此穴名腕骨。”《医宗金鉴》有:“手掌外侧腕前,起骨下手掌缝陷。”古之腕骨,即今之豌豆骨,穴在其前方凹陷中,故名。[4]

54 所属部位

腕前[5]

55 腕骨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腕骨在手掌尺侧,当第5掌骨基底与钩骨之间的凹陷处,赤白肉际[3][6]。

腕骨位于腕区,第五掌骨底与三角骨之间的赤白肉际凹陷中[1]。

腕骨位于手掌尺侧,当第五掌骨后端与钩骨所构成关节部上方的凹陷处[2]。

腕骨穴在手太阳小肠经中的位置

腕骨穴的位置

腕骨穴的位置(手太阳小肠经)

腕骨穴的位置(肌肉)

腕骨穴的位置(骨骼)

56 取法

腕骨位于腕区,第五掌骨底与三角骨之间的赤白肉际凹陷中[1]。

微握拳,拳心向前,在第5掌骨尺侧后下方取穴;或由后溪向上沿掌骨直推至一突起骨,于两骨之间凹陷中取穴[7]。

微握拳,掌心向前,在腕前方,三角骨的前缘,赤白肉际处取穴。

快速取穴:微握拳,掌心向胸,由后溪(握拳,小指掌指关节后有一皮肤皱襞突起,其尖端处即是后溪穴)向腕部推,摸到两骨结合凹陷处即是腕骨穴[8]。

57 穴位解剖

腕骨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手筋膜、小指展肌。有腕背侧动脉(尺动脉),手背静脉网。分布著尺神经手背支。皮肤为手背和手掌皮肤移行处,由尺神经的手背支和掌支双重分布。皮下组织内有尺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针由皮肤、皮下组织深筋膜的纤维层,入小鱼际肌的小指展肌, 该肌由尺神经支支配。

57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小指展肌→豆掌韧带[1]。

皮肤→皮下组织→小指展肌[6]。

57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尺神经手背支和掌背动脉分布;深层有尺神经深支和尺动脉分支分布[6]。

有尺神经和手背静脉网通过[2]。

58 功效与作用

腕骨有疏太阳经邪、清小肠湿热作用[1]。

腕骨有有增液止渴、利胆退黄作用,治胁痛、痉、衄、颊肿、腰痛等证,俱借泽之力也[4]。

腕骨有祛湿退黄,增液止渴的作用。

59 主治病症

腕骨穴主治头痛,项强,耳鸣耳聋,目翳,角膜白斑,目流冷泪,指挛臂痛,热病汗不出,疟疾,胁痛,寒热,黄疸,感冒,耳鸣,指、腕、肘、臂、肩挛痛,糖尿病,胃炎,胆囊炎,精神分裂症,坐骨神经痛,腕关节挛痛,惊风瘛疭,五痫,狂惕,口噤,鼻塞,鼻衄,喉痹,颊肿引耳,半身不遂,颈项颔肿,肘臂不能屈伸,手腕痛,口腔炎,呕吐,胸膜炎,肘及指关节炎等。

腕骨穴主治头痛、项强、耳鸣耳聋、目翳、指挛臂痛、热病汗不出、疟疾、胁痛[6]。

腕骨主要用于外感热病,头面、耳目疾患等:如寒热、黄疸、热病汗不出、疟疾、感冒、头痛、项强、耳鸣、目翳、目流冷泪、指、腕、肘、臂、肩挛痛及糖尿病、胃炎、胆囊炎、精神分裂症、坐骨神经痛等[1]。

腕骨主治头痛,项强,目翳,耳鸣,疟疾,黄疸,消渴,胁痛,指、腕关节挛痛等[2]。

腕骨穴主治惊风瘛疭,五痫,狂惕;口噤,目流冷泪,目翳,耳鸣,鼻塞,鼻衄,喉痹,颊肿引耳;头痛,半身不遂,颈项颔肿,项强,肘臂不能屈伸,指挛臂痛,手腕痛;消渴,疟疾,黄疸,胁痛,热病汗不出[7]。

五官科系统疾病:口腔炎,角膜白斑,耳鸣;

消化系统疾病:呕吐,胆囊炎;

其它:胸膜炎,头痛,糖尿病,腕、肘及指关节炎等。

510 刺灸法 5101 刺法

一般直刺03~05寸[1][6][7],局部酸胀[7],有时针感可扩散至手掌部[7]。

直刺05~1寸[2]。

5102 灸法

可灸[1][7][6]。

艾条灸5~10分钟[2]。

艾炷灸3~5壮, 艾条灸5~10分钟。

511 配伍

腕骨穴配涌泉治伤寒发黄[1]。

腕骨配大陵、间使、三间治腕关节炎[1]。

腕骨配通里,为原络配穴法,有清热安神定惊的作用,主治高热,惊风,。

腕骨配太冲、阳陵泉,有清肝利胆的作用,主治黄疸,胁痛,胆囊炎。

腕骨配足三里、三阴交,有健脾滋阴增液的作用,主治消渴。

腕骨配足三里、脾俞、胰俞治糖尿病[1]。

腕骨配三焦俞、脾俞、足三里、太溪,治消渴[7]。

腕骨配通里、听宫、翳风,治耳鸣、耳聋[7]。

腕骨配中渚、合谷,治手指不能屈伸[7]。

腕骨配大椎、天柱,治头项强痛[7]。

512 特效

以一手握另一手掌背,弯曲拇指,垂直下压后溪穴,每次掐按1~3分钟,可有效治疗颈椎痛、闪腰、颈腰部慢性劳损等症[8]。

513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痓,互引,腕骨主之。偏枯臂腕发痛,肘屈不得伸。又风头痛,涕出,肩臂颈痛,项急,烦满,惊,五指掣不可屈伸,战怵,腕骨主之。消渴,腕骨主之。衄,腕骨主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热病汗不出,胁下痛不得息,颈颔肿,寒热,耳鸣,目冷泪生翳,狂易,偏枯,臂肘不得屈伸,痎疟,头痛,烦闷,惊风,瘛疭,五指掣。

《通玄指要赋》:固知腕骨祛黄。

《杂病穴法歌》:腰连腿疼腕骨升。

《玉龙歌》:腕中无力痛艰难,握物难移体不安,腕骨一针虽见效,莫将补泻等闲看。

《针灸大成》:主头痛,惊风。

《医宗金鉴》:主治臂腕五指疼痛。

514 研究进展 5141 腰痛

配下巨虚,用导气手法,患者腰部有热感时出针。

5142 增加肠蠕动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经穴别名·舌肿 41 哑门穴的别名 42 出处 43 穴名解 44 特异性 45 所属部位 46 哑门穴的定位 47 哑门穴的取法 48 哑门穴穴位解剖 481 层次解剖 482 穴区神经、血管 49 哑门穴的功效与作用 410 哑门穴主治病证 411 刺灸法 4111 刺法 4112 灸法 412 哑门穴的配伍 413 文献摘要 414 哑门穴研究进展 4141 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4142 对血细胞的影响 5 病证名·舌肿 51 舌肿的病因病机 52 舌肿的症状 53 舌肿的中医治疗 6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舌肿的穴位 2 治疗舌肿的方剂 3 治疗舌肿的中成药 4 舌肿相关药物 5 古籍中的舌肿 1 拼音

shé zhǒng

2 英文参考

Yǎmén GV15 [中国针灸学词典]

glossoncus [朗道汉英字典]

paraglossa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swollen tongue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

3 概述

舌肿:1经穴别名;2病证名。

4 经穴别名·舌肿

舌肿为经穴别名[1]。出《东医宝鉴》。即哑门[1]。

穴位 哑门 汉语拼音 Yamen 罗马拼音 Yamen 美国英译名 Dumb Gate 各

号 中国 GV15 日本 15 法

国 莫兰特氏 VG14 富耶氏 IVG14 德国 LG14 英国 Gv15 美国 Go15

哑门为经穴名(Yǎmén GV15,DU15)[2][3]。出《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名瘖门[2]。《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始称哑门[2]。《千金翼方》又作痖门,近作哑门[4]。别名喑门(《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舌厌(《针灸甲乙经》),舌横(《针灸甲乙经》),横舌(《外台秘要》),舌根(《针灸学》(南京)),厌舌(《针灸学》(南京)),舌肿(《东医宝鉴》)。属督脉[2]。哑门是阳维脉、督脉的交会穴[2][4]。哑即音哑,门即门户,此穴可治哑,但针刺不当也可致哑,故名哑门[2]。哑门穴主要治疗口舌、头项、神志疾患等:如音哑,重舌,言语涩滞,舌缓不语,暴喑,舌强不语,失语,聋哑,咽喉肿痛,头风头痛,颈项强急,项后痛,脊强反折,中风,脑性瘫痪,大脑发育不全,癫狂痫,头痛,项强,瘛疭,癔症,精神分裂症,脊强反折,暴瘖,舌骨肌麻痹,脑膜炎,脊髓炎等。

41 哑门穴的别名

喑门(《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瘖门(《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舌厌(《针灸甲乙经》),舌横(《针灸甲乙经》),横舌(《外台秘要》),舌根(《针灸学》(南京)),厌舌(《针灸学》(南京)),舌肿(《东医宝鉴》)。

42 出处

《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喑门一穴。

43 穴名解

哑即音哑,门即门户,此穴可治哑,但针刺不当也可致哑,故名哑门[2]。

瘩,《说文》:“瘖,不能言也。”《正字通》:“痖与瘖,音别义同。”痖通哑、瘖通喑。门,出入、关键之处,意为要地。此穴在后发际正中直上入发际五分处,正对舌本,为督脉与阳维脉之会穴,因有通经络、开神窍、治失语之功,故以其主治功能命名为哑门。穴为治哑之处,亦为致哑之门。《甲乙经·卷十二》谓:“舌缓,瘖不能言,刺瘖门”。[5]

44 特异性

哑门是阳维脉、督脉的交会穴[2][4]。

45 所属部位

颈椎[6]

46 哑门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哑门穴在项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05寸,第一颈椎下[7]。

哑门穴位于颈后区,第二颈椎棘突上际凹陷中,后正中线上。正坐,头稍前倾取穴[2]。

哑门穴位于项正中线,入发际05寸,适当第一、二颈椎棘突之间(《铜人腧穴针灸图经》)[4]。

一说“在后发际宛宛中。”

哑门穴在督脉的位置

哑门穴在颈椎部的位置

哑门穴在颈椎部的位置

哑门穴在颈椎部的位置(肌肉)

哑门穴在颈椎部的位置(骨骼)

47 哑门穴的取法

正坐,头稍前倾,于后正中线,入发际05寸之凹陷中取穴。

哑门穴位于颈后区,第二颈椎棘突上际凹陷中,后正中线上。正坐,头稍前倾取穴[2]。

正坐,头稍前倾,于后正中线入发际05寸处取穴[8]。

48 哑门穴穴位解剖

哑门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左右斜方肌之间,颈韧带(左、右头半棘肌之间)。浅层有第三枕神经和皮下静脉。深层有第二、第三颈神经后支的分支,椎外(后)静脉丛和枕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

48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左右斜方肌之间→项韧带(左右头夹肌之间→左右头半棘肌之间)[2]。

皮肤→皮下组织→项韧带→棘间韧带→黄韧带[9]。

48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第3颈神经后支及其伴行的动脉分布;深层有枕大神经和枕动脉分布;再深层可穿透被膜,损伤脊髓[9]。

布有第三枕神经和枕动、静脉分支[4]。

49 哑门穴的功效与作用

哑门穴具有散风熄风、开窍醒神的功效。

哑门穴有通窍络、清神志作用[2]。

哑门穴是督脉与阳维脉的交会穴,又为回阳九针穴之一,故可治疗喑哑、失语、神志病和督脉循行所过部位的病证,是主治喑哑、失语的常用穴[10]。

哑门穴具有通窍醒神的作用,故以治疗失语、癫狂、痫证为主[10]。

哑门穴有通经开窍之功,为回阳九针之一,凡诸喑症俱可取此[5]。

410 哑门穴主治病证

哑门穴主要治疗口舌、头项、神志疾患等:如音哑,重舌,言语涩滞,舌缓不语,暴喑,舌强不语,失语,聋哑,咽喉肿痛,头风头痛,颈项强急,项后痛,脊强反折,中风,脑性瘫痪,大脑发育不全,癫狂痫,头痛,项强,瘛疭,癔症,精神分裂症,脊强反折,暴瘖,舌骨肌麻痹,脑膜炎,脊髓炎等。

哑门穴主要治疗口舌、头项、神志疾患等:如音哑、重舌、言语涩滞、舌缓不语、咽喉肿痛、头风头痛、颈项强急、项后痛、脊强反折及癫痫、癔病、精神分裂症、中风、脑性瘫痪、大脑发育不全等[2]。

哑门穴主治暴喑、舌强不语、癫狂痫、头痛、项强[9]。

哑门穴主治头痛,失语,暴喑,喑哑,重舌,舌缓不语,聋哑;癫狂,痫证,瘛疭,癔症;项强,脊强反折[8]。

哑门穴主治暴瘖,失语,头痛,项强,脊强反折,聋哑,癫痫,以及精神分裂症,癔病,大脑发育不全,脑性瘫痪等[4]。

治舌强不语,暴喑,颈项强急,脊强反折,癫痫,脑性瘫痪,舌骨肌麻痹,脑膜炎,脊髓炎。

411 刺灸法 4111 刺法

[4]

一般直刺05~10寸[2][4]。

直刺或向下斜刺05~1寸[9]。

正坐位,使头微前倾,项肌放松,向下颌方向缓慢刺入05~1寸[8]。

注意:

禁深刺[4]。

不宜向前上方深刺,以免误伤延髓[2]。

不可向上斜刺或深刺[9]。

因为深部接近延髓,必须严格掌握针刺的角度和深度[9]。

4112 灸法

禁灸[2]。

《针灸大成》谓此穴禁灸,灸之令人哑,以其近于舌咽及脑也,故不宜火攻。凡取经穴治病,可针者针之,可灸者灸之,针灸惧不宜者,则按而摩之,是为经穴三用。[5]

可灸,但不宜瘢痕灸[8]。

412 哑门穴的配伍

哑门穴配廉泉、耳门、听宫、听会、翳风、合谷治聋哑[2][8]。

哑门穴配风府治角弓反张[2]。

哑门穴配人中、后溪治癫痫[2]。

哑门配关冲,有通阳开窍的作用,主治舌强不语。

哑门配风府、合谷,有醒脑开窍的作用,主治喑哑。

哑门配通天、跗阳,有散寒去湿的作用,主治头重痛。

哑门配水沟、足三里、大钟,治痴呆[8]。

哑门配阳谷、腕骨、带脉、劳宫,治瘛疭、指掣痛[8]。

哑门配水沟、大椎、腰奇,治癫痫[8]。

哑门配涌泉、关冲、风府,治中风舌缓、暴喑不语[8]。

413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督脉、阳维之会。

《针灸甲乙经》:不可灸,灸之令人喑。

《针灸甲乙经》:项强,刺喑门。舌缓,喑不能言,刺喑门。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颈项强,舌缓不能言,诸阳热气盛,鼻衄血不止,头痛风,汗不出,寒热风痉,脊强反折,瘛疭,癫疾,头重。

《针灸大成》:主舌急不语,重舌,诸阳热气盛,衄血不止,寒热风哑,脊强反折,瘛疭癫疾,头重风汗不出。

《针灸大成》:仰头取之。

《类经图翼》:主治颈项强急不语,诸阳热盛,衄血不止,脊强反折,瘛疭癫疾,头风疼痛汗不出,寒热风痉,中风尸厥,暴死不省人事。

《圣济总录》:脑后哑门穴,不可伤,伤即令人哑。宜针人中、天突二穴,可二分。

《玉龙歌》:偶尔失音言语难,哑门一穴两筋间,若知浅针莫深刺,言语音和照旧安。

《回阳九针歌》:哑门劳宫三阴交,涌泉太溪中脘接,环跳三里合谷并,此是回阳九针穴。

414 哑门穴研究进展 4141 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研究发现,针刺哑门、肾俞,对脑炎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有一定影响,经针刺后,全血黏度下降,全血还原黏度下降,治疗前后有显著意义。同时观察对脑血流图的影响,显示陡直型波形较治疗前增加了144%,统计学有明显差异。[8]

针刺哑门、风府穴可以使血液凝固程度显著降低(P<001),血浆纤溶系统活性增强,使纤维蛋白原含量减少,有利于脑出血部位的血块溶解,吸收。[5]

4142 对血细胞的影响

针刺哑门、华盖,可使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增多,使嗜酸性粒细胞减少。针刺哑门也可使淋巴细胞减少,并可促进骨髓造血功能。[8]

现代研究表明,针刺哑门、华盖穴可促进骨髓造血功能,使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白细胞百分比增加,尤哑门作用突出。[5]

5 病证名·舌肿

舌肿(swollen tongue)为病证名[11]。见《诸病源候论》卷四。又名舌胀、舌胀大、舌象[11]。若暴肿者,又名翣舌[11]。舌肿是指舌肿胀,甚至妨碍饮食语言的表现[12]。

51 舌肿的病因病机

由七情郁结,心火暴甚,以致与痰浊瘀血滞于舌间所致[11]。

《诸病源候论》卷四:“心候舌,养于血,劳伤,血虚为热气所乘,又脾之大络出于舌下。若心脾有热,故令舌肿。”

《辨舌指南》:“舌赤肿大满口者,心胃之热也;舌赤肿满不得息者,心经热甚而血壅也。”

52 舌肿的症状

患者舌渐肿大满口,坚硬疼痛,影响呼吸、语言[11]。

53 舌肿的中医治疗

首先以皂矾煅透为末,再撬开牙关,用三棱针刺去恶血,将皂矾末擦上;亦可擦黄连末、蒲黄末;或用牛黄、白矾、西瓜霜等分为末擦之[11]。

内服宜清心泻火,如黄连解毒汤、牛黄承气汤等[11]。

由其他原因所致者,应审证求因,辨证施治。

6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注解 4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伤寒表证的方剂 2 治疗伤寒表证的穴位 3 治疗伤寒表证的中成药 4 古籍中的伤寒表证 1 拼音

shāng hán biǎo zhèng

2 英文参考

superficial syndrome of exogenous febrile disease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superficiessyndrome of exogenous febrile disease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注解

伤寒表证为病证名[1]。指病邪侵入太阳而所出现的证候[1]。《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麻黄汤主之。”又:“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外证即表证[1]。太阳表证的治疗原则是发汗解肌[1]。

参见太阳病:太阳病为病名[2]。《伤寒论》六经病之一[2]。太阳病包括经证和腑证[2]。多由外感风寒所致[2]。经病包括太阳中风与太阳伤寒,腑病包括太阳蓄水证和太阳蓄血证[2]。《尚论篇》卷一:“太阳病之总脉总证,统中风伤寒为言也。太阳,膀胱经,乃六经之首,主皮肤而统营卫,所以为受病之始。”《伤寒指掌》卷一:“凡风寒初感,先入皮毛肌表,外症便有头痛,项强,身痛,腰痛,骨节烦疼,发热,恶寒,此皆太阳经之见症。如无汗而脉浮紧,此营卫俱强而表实也,用麻黄汤以发表,使营卫之邪,从皮毛而出,则诸症自除矣;如脉浮而弱,汗自出者,此营 弱而表虚也,用桂枝汤以解肌,使营卫和,而邪自解矣。”《伤寒医诀串解·太阳篇》:“太阳为寒水之经,主一身之表。何谓太阳经证?曰头痛、项强、发热、恶寒是也。……何谓太阳腑证?曰表邪不去,必人于里,膀胱为表中之里也,有蓄水、蓄血之辨。”

4

以上就是关于诸痉项强皆属于湿什么意思全部的内容,包括:诸痉项强皆属于湿什么意思、腕骨简介、舌肿简介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640967.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