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明朝有这么一个皇帝,他是明代掌权时间最长的皇帝,好青词,迷道仙,一派虚静无为。
但是他手下的能臣干吏莫不怕他。忠奸皆有,且都是举世无双的大忠大奸之人。奸者如严嵩父子,忠者如海瑞、
胡宗宪者,即便是这些当世之能人,在他眼中也不过尔尔。
他就是嘉靖帝!一个对帝王之术了然于心的王者。
一名合格的君主,就是超然于各派利益之上,能控制平衡好各派的势力,借力打力,让各派政治势力处在一种相互平衡的、互相牵制的状态,以此共同确保中央朝堂的稳定。一名合格的君主就是不成为任何一个政治派别的代言人,无论你怎么决策,都要给人一种感觉“君主永远是好的,坏的永远是大臣”。这是对君主能力的最高要求。这样即使决策失误时,不至于让怒火朝向自己。
[注1]:人之生不能无群,群而无分则争,争则乱,乱则穷矣。故无分者,人之大害也; 有分者,天下之本利也;而人君者,所以管分之枢要也。……古者先王分割而等异之也,故使或美,或恶,或厚,或薄,或佚或乐,或劬或劳……《荀子国富》[注2]:臣太亲,必危其身;人臣太贵,必易主位;……臣闻千乘之君无备,必有百乘之臣在其侧,以徒其民而倾其国;万乘之君无备,必有千乘之家在其侧,以徒其威而倾其国。《韩非子爱臣》[注3]: 人主之所以身危国亡者,大臣太贵,左右太威也。所谓贵者,无法而擅行,操国柄而便私者也。所谓威者,擅权势而轻重者也。此二者,不可不察也。夫马之所以能任重引车致远道者,以筋力也。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威势者,人主之筋力也。今大臣得威,左右擅势,是人主失力;人主失力而能有国者,千无一人。《韩非子人主》
因为现实社会的博奕,是普遍人都参与的博奕,是一场几千、几万、几十万、几百万人、几千万人的群殴。一旦几百万人、几千万人的怒火一起朝向君主,那失败的一定是君主。圣人的书里,哪里找不出点理由把你推翻,好一点的是你退位为太上皇,把你的直系势力清理出中枢系统,让你儿子上位,差一点的是把你这一系全部赶下台,然后再给你加上一堆耸人听闻的罪名。圣人说了,“尧舜禹”、“商汤周武”、“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闻诛一夫商纣矣,未闻弑君也”。
整个皇权的历史,实际上就是一部鱼大吃虾,虾大吃鱼的历史。
当一个君主具备掌控局势的能力时,维护好中央朝堂的稳定,帝国的具体工作,自然会有政治、经济、军事、天文等等各行各业的专业人士去做。
[注1]: 道在不可见,用在不可知君;虚静无事,以暗见疵。见而不见,闻而不闻,知而不知。知其言以往,勿变勿更,以参合阅焉。官有一人,勿令通言,则万物皆尽。《韩非子主道》[注1白话文]:做君主的原则在于不能让臣下看出自己的心意;君主保持虚静无为的态度,隐蔽地观察臣下的过失。看到了就好像没看到,听见了就好像没听到,知道了就好像不知道。君主了解臣下的主张之后,不要变更它,应用验证的办法考察他的言行是否合一。每个官职都只有一个人,不要让他们互相通气交谈,那么一切事情的真相就全都显露了。《韩非子主道》
所以,帝王之权术,终究还是驭人之术。再高深的政治斗争,说到底还是人与人之间的斗争,只不过能参与政治的都不是普通人罢了,作为权力的金字塔顶尖,他的斗争和权谋一定是超然物外的,不是普通的倾轧和打压。
相信,最顶级的帝王权术,是修炼不来的,应该是与生俱来的。要不中国封建几千年,这样的人物也是屈指可数的。
汉朝历史上第一个能被称为权臣的人是霍光,他是汉武帝指定的托孤四辅臣之首,辅佐年幼的汉昭帝刘弗陵一起执政,但是很快辅政的四大臣之间产生了矛盾,最终年仅14岁的汉昭帝支持霍光,挫败了上官桀、桑弘羊、盖长公主、燕王刘旦等人的政变阴谋,之后由霍光一人独掌朝政,成为西汉一朝第一个敢于废除皇帝的权臣,霍光以臣子身份废除了自己拥立的昌邑王刘贺的皇帝之位。
霍光在废除刘贺之后,拥立了刘询为帝,这就是汉宣帝,汉宣帝是一位非常聪明、很有作为的皇帝,而霍光作为权倾朝野、独掌大权的权臣,时刻让年轻的汉宣帝感到如芒刺在背。
《汉书 霍光传》:宣帝始立,谒见高庙,大将军光从骖乘,上内严惮之,若有芒刺在背。后车骑将军张安世代光骖乘,天子从容肆体,甚安近焉。及光身死。
这话的意思是说:汉宣帝刚被立为皇帝时,到高庙祭祀,大将军霍光以陪乘在皇帝左右之人的身份跟从,汉宣帝心里害怕他,就像背上长了芒刺一样。后来车骑将军张安世代替了霍光陪乘,汉宣帝才能从容地面对,才感觉身旁很安全,一直到霍光死去。
汉宣帝为什么这么怕霍光?
以汉宣帝的聪明才智,并不亚于霍光,而且汉宣帝在朝廷中也有部分势力,比如汉宣帝的外戚史家和许家,都是支持皇帝的,史家是汉宣帝祖母的娘家,许家是汉宣帝原配皇后的娘家,但是霍光活着的时候,汉宣帝没有任何动作,反而处处隐忍,甚至霍光表示要还政于皇帝时,汉宣帝都表示拒绝,汉宣帝真的不想亲政,当然不是,他只是采取了一种稳妥的方式。
对于汉宣帝来说,霍光既是忠臣,也是权臣,而且是对自己有威胁的人,汉宣帝想要铲除霍光采取了长期隐忍的方式,一直等到霍光去世之后,再开始布局,以重用史家和许家来排斥霍家,最终逼得霍光儿子及侄子谋反,导致整个霍氏家族被灭,这是汉宣帝成功的策略。
汉宣帝之所以如此,最大的原因就是:霍光不是一个人,他的背后有一个强大的利益集团。
霍光的儿子霍禹以及霍光哥哥的孙子霍云都担任中郎将,霍云的弟弟霍山任奉车都尉、侍中,掌握胡、越兵权。霍光的两个女婿分别是东西宫的卫尉,掌管皇宫禁卫,霍光兄弟的女婿及外孙都有资格参加朝会,担当诸曹大夫,骑都尉,给事中的官职。霍光的家族及亲戚已经联结成一个政治利益共同体,在朝廷之中的关系盘根错节,而且很多人是有兵权的。
如果汉宣帝一剑刺死了霍光,那么霍光背后的政治集团就会利用手中的权势进行斗争,霍光的儿子、弟弟、女婿就会带兵杀进皇宫,那样的话,汉宣帝可能自己也保不住自己,这种事在历史上也有过,比如北魏孝庄帝元子攸与权臣尔朱荣的故事就是如此。
北魏孝明帝元诩被自己的亲生母亲胡太后毒杀后,北魏政治开始陷入混乱,契胡族部落酋长尔朱荣起兵反对胡太后,并拥立元子攸为帝,元子攸是北魏王族,他是献文帝拓跋弘的孙子,彭城王元勰的第三子,被拥立为皇帝后,实际上是权臣尔朱荣的傀儡,尔朱荣一直想废了元子攸自己当皇帝,由于反对强烈,所以暂时让元子攸当傀儡皇帝。
元子攸自幼聪明,颇有勇力,对于尔朱荣的专权一直不满,一直就跟尔朱荣斗智斗勇,两人之间几乎就是明斗了,尔朱荣让自己的亲信元天穆向元子攸请求提拔手下党羽为官,但是身为傀儡皇帝的元子攸就是不同意,尔朱荣甚至让手下党羽请奏让自己加九锡,元子攸也不同意,于是尔朱荣就想亲自到洛阳逼宫。
元子攸策反了尔朱荣派来监视自己的武卫将军奚毅,联合北魏皇族一起,趁尔朱荣与元天穆进宫的机会,诛杀了两人,同时伏兵还杀了尔朱荣的儿子尔朱菩提,元子攸本来就是傀儡皇帝,手中又没有兵权,虽然靠刺杀杀死了尔朱荣父子及亲信元天穆,但是手下无兵,只能招募洛阳城中的百姓来抵御,之后尔朱荣的从弟尔朱世隆率领胡人攻打洛阳。
随后,尔朱兆联合尔朱世隆立北魏宗室元晔为皇帝,以另立政权来对抗元子攸,同时,尔朱兆出兵攻打洛阳,打败了元子攸的兵马,攻进洛阳城,还俘虏了元子攸,不久之后,尔朱兆勒死元子攸,元子攸这位皇帝就这样被杀,这离元子攸杀尔朱荣不过才三个月时间,这就是皇帝不顾一切一剑杀死权臣后,皇帝本人的结局。
从这个例子中就能看出来,作为权臣,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权臣的身后都有一个庞大的政治集团或者利益共同体,霍光的背后有自己庞大的家族占据了朝廷的要害部门,尔朱荣的背后也有一个庞大的实力派家族,比如尔朱荣的从子尔朱兆占据了山西,尔朱荣的从兄弟尔朱仲远掌控徐州,尔朱荣的堂侄尔朱天光掌控着关中,等于是把身在洛阳的元子攸包围了,元子攸没有解决尔朱荣的党羽,就算是杀了尔朱荣也是没用的。
这就是元子攸不理智的行为,元子攸唯一的办法就是学汉宣帝那样隐忍,或者找机会逐渐瓦解尔朱荣的党羽,才能彻底铲除权臣,靠着简单的刺杀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没有十足的把握,皇帝只有隐忍寻找机会,如果贸然下手,可能就是身死族灭了。
比如东汉末年的汉献帝刘协,刘协的皇帝之位还是董卓立的,他从一成为皇帝就是傀儡,根本无力反抗,虽然王允联合吕布杀死了董卓,实际上朝政还是被王允控制,而王允不愿意赦免董卓背后的西凉军及将领,导致西凉军拼死一搏,最终以李傕、郭汜为首的西凉军攻破了长安城,再次挟制了皇帝,皇帝再一次成为傀儡,即使汉献帝被曹操控制,同样是一个高级的傀儡。
尽管刘协也曾经策划过衣带诏事件来诛杀曹操,但这事在历史上多半是不存在的,而是董承与曹操的争权想出的手段而已,刘协是个聪明人,很懂得配合权臣,他在没有十足的把握下诛杀曹操,就会成功,也会引发曹操集团的反抗,当时曹操手下已经形成了一个政汉和军事集团,曹操手下有曹氏和夏侯氏宗亲掌管兵权,还有一大批文武谋臣为他服务,一旦曹操被杀,接下来汉献帝刘协可能也活成,因为皇帝没有兵权,偶尔的刺杀,不能瓦解曹操背后的势力。
所以汉献帝刘协终其一生没有机会,只能当他的傀儡,而后来曹魏皇帝曹髦则采取了一种完全不同,自杀式的方式讨伐司马昭,因为他根本没有胜算,曹髦只带领了宫中的杂役、宦官等人讨伐司马昭,这不是送死的行为,曹髦没有实力解决司马昭背后的政治力量,只能杀身成仁,以自己的死来阻滞司马代魏的进程,对于傀儡皇帝来讲,他们是很难翻身。
历史上几乎没有傀儡皇帝翻身成功的案例,除非皇帝不是傀儡,暗中积蓄了力量,或者有其他政治势力支持,比如北周武帝宇文邕,暗中刻章讨好权臣,同时也是自己堂兄的宇文护,寻找一次机会刺杀了宇文护,然后利用自己皇帝的权利和支持者,逐渐消灭了权臣背后的势力,再比如东汉的汉和帝和汉桓帝,联合宦官势力,铲除了权臣窦宪和梁冀,他们能成功,首先是他们在统一王朝,皇帝是有权威的,同时汉和帝与汉桓帝有宦官势力的支持,东汉的宦官势力可是相当强大的。
朱棣谋权夺位的,而朱棣的爸爸朱元璋是一个农民出生的人,其短视和对中国不完整的认识也会影响到朱棣。但是历史选择了他没办法。小农意识和自然经济的熏陶是其思想的主要来源。他主张多妻多子是自然的。
朱棣十一岁就被父亲朱元璋封为燕王,并于二十一岁就藩北京,当时元朝的势力虽然已经被赶到了大草原上,但还具有相当强的军事实力,并不断骚扰明朝的北部边境。因此北京并不安宁,他是作为一个军事重镇而存在的。朱元璋将朱棣分封在北京,就是希望自己的儿子能代替功臣宿将掌握兵权,从而使明朝的政权更加稳固。可谁知就是这个四皇子,竟利用手中的兵权最终夺取了皇帝的位子,这是当初朱元璋无法预料到了。
网络配图
朱棣在北京期间,在众多有作战经验的猛将的指导下,迅速成长为了一位合格的军事指挥家,并在对元朝的作战中取得了重大的胜利,自己的军事实力得到了加强,在洪武末年已经成为北方最强的一镇诸侯。朱元璋去世后,皇太孙朱允炆即位,年号建文。
但是,朱棣是不愿意服从这个年轻的皇上,更不愿在他的皇位下称臣的,他从建文帝即位开始,便秘密在燕王府中打造兵器,招揽兵勇,等待时机。为了蒙蔽朝廷,他还真的豁出来了,装疯卖傻,竟然到燕京的大街上抢吃的,还卧于街头酣睡。大夏天的守着火炉子,披着棉衣。这些举动确实蒙蔽了建文帝,使建文帝开始“削藩”的矛头并没有指向他,直到朱棣有一位家人将他的造反计划报告了朝廷。
建文帝即位之初除了进行一系列的必要的改革之外,便在齐泰等人的提议下开始削藩。在先后削夺了五位藩王后,建文帝才把矛头指向得了“式心疯”的燕王朱棣。朱棣也立即采取行动,还是装疯,将朝廷派来的将官骗进王府杀掉,又杀死了朝廷派到北京的驻守大臣,发动所谓的“靖难”之役。
网络配图
由于洪武时期的功臣战将已经被朱元璋杀戮殆尽,因此朝廷只得派一些宗室亲贵年轻将领挂帅。但由于朝廷的兵力强大,双方还是处在一个拉锯战的形势下。而此时建文帝的软弱就暴露了出来,由于它的一些列决策错误,加之朱棣直捣南京策略的成功,建文四年,朱棣占领了南京,建文帝不知所终。在群臣的“劝说”下,朱棣在南京即位,年号永乐。
永乐初年,为清除建文余党,朱棣采取了血腥的政策,“瓜蔓抄、杀十族”都是在这一时期产生的,有的文人犯了罪,不光他的亲戚九族,而且他的朋友也要被株连处死,这就叫杀十族。当时的恐怖气氛可见一斑。太监的势力在永乐朝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许多太监都参与到了政治中来,并成为了举足轻重的人物。这也是明朝宦官专政的祸根。
网络配图
朱棣能把军事政变弄到成功,这种事在历史个是很少有人能弄成的,朱元璋一死,朱棣短短几年内就把侄儿-建文皇帝给闹没了。我们常说:人心向背与正义是非是决定战争胜败的关键因素,这一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放在朱棣面前,恰恰失效了。民心不向他,他也不正义,居然就弄成了。实践 是检验真理的唯一婊子。真理坚挺,朱棣就欺负实践,向国内外宣布:老爹本来是要把位置传给他的,却让建文篡了位。这样,非正统的就变成了正统!
1、法莫如显,而术不欲见。
2、虚则知实之情,静则知动者正。
3、虚静无事,以暗见疵。
4、故去喜去恶,虚心以为道舍。
5、君无见其所欲。
6、去好去恶,臣乃见素;去旧去智,臣乃自备。
7、人主好贤,则群臣饰行以邀君欲,则是群臣之情不效。
8、群臣见素,则大君不蔽矣。
9、是故去智而有明,去贤而有功,去勇而有强。
10、见而不见,闻而不闻,知而不知。
一、
西汉初年的时候,当时天下大局已定,刘邦就在洛阳南宫举行盛大的庆功宴,酒过三巡之后,他问群臣,你们觉得为什么我会取得胜利,而项羽为什么会失败?
有人说是因为刘邦有才能,还有人说是因为刘邦善于给立功的加官进爵,而项羽用人不当,立功也不授奖,贤人也遭到疑惑,所以他失败了。
刘邦这个时候就说: “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这番话的意思就是说在谋划方面我不如张良,在后勤方面我不如萧何,在打仗方面我跟韩信比,就是个渣渣。
刘邦这番话表述的是自己夺取天下的根本,但是这句话也显示了其他的信息,就是他不如其他人高明,但是他之所以能取得天下,只是因为这些人能为自己所用。
而事实也如刘邦所说的一样,他征服天下的过程,就像是一个扮猪吃老虎的 游戏 。
在历朝历代之中,刘邦经常被弱化,其中有两方面的根本原因:
其一是他的出身,刘邦虽说之前也在担任官职,但只是一个区区的亭长,不要说他和西楚霸王项羽,就是让他和张良放在一块儿都是比不了的。
张良好歹也是贵族世家,而刘邦也不过是个地痞流氓。
其二,就是刘邦的品性,如果用霸王称呼项羽,用贤才比作张良,用英杰比作韩信,那么只能用小流氓来称呼刘邦,因为他在品行方面确实口碑不好。
刘邦在几次攻下敌军城池之后,都因为贪财好色差点坏事,要不是张良劝着,差点就被敌人歼灭的那种,而且刘邦还在一次落败逃跑的过程中,为了减轻车子的重量,好让自己保得性命,还把自己的妻子孩子从车子上踹下去,因为这些问题刘邦在 历史 上没少被人骂。
二、
但是品性如此卑劣,出身如此贫贱的刘邦,看着那么不起眼,最终却能驾驭比他还厉害的许多人,究竟是为何呢?其实这其中的原因,并不像我们表面看上去的那么简单。
在《汉书·高帝纪》之中是这样形容刘邦的: 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
就是说刘邦朋友非常多,人缘非常好,在刘邦还没有起义的时候,他就有许多朋友,当他扯起反秦大旗的时候,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聚集了100多号人,这说明他具备很不错的影响力和社交能力。
据说,他长期和市井小贩三教九流厮混在一起,很多人也都和他一见如故,而这种超强的人际关系能力,对于一个人来说是十分重要的,这一点也是项羽极度缺乏的。
所以后来两人在交战的时候,一些本来在项羽手下效力但没有得到信任的人,最后都因为一些原因跑到刘邦那里去了,比如说韩信、英布等人。
《素书》说: 危国无贤人,乱政无善人 ,意思就是说:行将灭亡的国家不会有贤人辅政,陷入混乱的政治绝不会有善人参与。
征服天下靠一个人的能力远远不够的,必须由众人齐心协力才可,而这齐心协力的力量主导,就来自于领导者本身,这一点就是刘邦最重要的优势。
对于刘邦来说,很多人看到的其实只是表面,表面上看刘邦并没有什么才能,好像德不配位一样,但实际上这正是刘邦的聪明之处。
从刘邦的本身能力来说,他有一种高于社交能力的特质,这个特质也是其他人所不具备的重要关键,那就是帝王权术。
作战光靠亲和力,光靠擅长社交、人缘好,这些特质是根本不行的,这并不能支撑一个人真正去做大事。
好像在生活中,擅长交友的多半是情商高的人,而多数情商高的人智商都较低,而真正做大事就需要智商情商双高,而刘邦就是这样一个人。
刘邦在外表现得软弱,以及不如他人的外在状态,都是伪装出来的一种手段,也可以说是他本身由内而外流露出来的属于“特质”。
一个聪明的管理者都知道收敛自己的锋芒,把立功的机会让给手下,一来自己省心省力,二来可以发挥下属的才能,三来,即便因为这件事犯错了,问题也不在自己身上。
这就是管理能力的体现,除此之外,在刘邦的其他事情上也将帝王的权衡智慧体现得淋漓尽致。
比如刘邦在驾驭这一众豪杰的过程中,任用刚刚投奔自己的陈平当护军,打压周勃、灌婴等老部下;又借着萧何的建议,启用默默无闻的韩信为大将;在分封功臣时,故意抬高萧何,贬低曹参,制造两派对立以求均衡。
这些招数都是能够凌驾于其他人之上的智慧,这个是刘邦能够成为帝王的最好证明。
如果说韩信、张良、萧何、陈平等人适合做将才,那么刘邦就是适合做帅才的人,那些人适合解决某一事件之中的问题,而刘邦能解决的,就是团队管理上的问题,所以刘邦能够完全凌驾于他们之上。
看任何问题不要只看表象,要看到背后的本质,有的时候一个人表现的未必是他的本质,就像他去做一件事情的目的,也不是表面所看到的那么简单。
从这个角度去看,你还觉得刘邦真的是软弱无能的小卒吗?他能做到那个位置,必然有其独特的才能与智慧,如果你能看出其中一丝端倪的时候,必然也能学到不少东西。
以上就是关于如何才能称之为合格的君主全部的内容,包括:如何才能称之为合格的君主、皇帝为何不能一剑刺死权臣,而要跟权臣斗智斗勇、朱棣帝王权术为什么说朱棣是个大流氓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