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举鼎的成语有哪些

点痣的危害2023-04-23  26

带举鼎的成语有:

1、举鼎绝膑,比喻能力小,不能负担重任。

2、拔山举鼎,形容力量超人或气势雄伟。

3、举鼎绝脰,与举鼎绝膑意思相近,比喻能力小,不能负担重任。

4、举鼎拔山,与拔山举鼎意思相近,形容力量超人或气势雄伟。

举鼎是后人一代代流传下来变了本质应该是扛鼎。史记·项羽本纪:“籍长八尺馀,力能扛鼎”众所周知,项羽是武将之首,后人能与之抗衡的恐怕不多力气是天生的,隋唐时期就也有一个人力气大的不得了,相比不用说各位也知道是谁鼎当然有大小,项羽举鼎只是在一次偶然,在众将士面前举的且不说他是不是举起来了如果举不起来,即使将士为了保住项羽美名,没传出去,也绝对不会有后世的这一说所以,楼主不必要是考证这个真伪

举鼎以慑天下,秦武王举鼎是为了向天下示意自己就是真命天子,自己有能力治理好整个国家。九鼎在先秦时期更是法统的象征,而秦武王意图迁鼎的心思恰巧暴露了秦国欲取周室而代之的野心。

在现在看来举鼎一事似乎有点引人嘲笑,可当时的秦武王的能力确实不凡,在位仅仅三年便已经完成了“拔宜阳,通三川,窥周室”的目标,开启了秦国继续东出函谷伺机鲸吞天下的步伐。他为了进一步试探天下诸侯对周室的尊崇程度,进一步摧毁由周礼所构筑的中原秩序,秦武王做出了与当年楚庄王类似的决定,打起了九鼎的主意。

一言九鼎一次可以看出鼎在我国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古代它象征着君主的威信。九鼎是华夏至尊神器,传说是夏后氏首领大禹划分天下为九州之后,令九州的州牧贡献青铜铸造而成的。正因如此,九鼎成为承载天下九州的重器,成为先秦时期代表朝代德行兴衰的象征。能举起他的人在古代寥寥无几,霸王举鼎的典故正是秦武王想效仿的对象,已达到让诸侯对自己更加敬重。

虽然秦武王并没有成功的将鼎举起来还因此失去了宝贵的生命,虽然做事冲动鲁莽但他在位的短短三年秦国的发展日新月异,对秦国后来的政治法律都有很大的影响,更是为秦国一统六国做出了自己的贡献,虽然生命短暂但却努力散发出了自己的耀眼的光芒。

项羽举鼎的故事有两个版本:

第一个版本是:

秦末农民起义风起云涌,24岁的项羽和叔父项梁在江南起兵。为了扩大力量,项梁派项羽去联络桓楚一起反秦。

桓楚趾高气扬地说:你能敌万人,我们就服你,院中有一大鼎,足千斤,你能举得起吗。项羽先让桓楚手下4名健壮的大汉一起举鼎,然而大鼎却像生了根似的丝毫未动。

然后,他自己撩起衣襟,大步走到鼎前,握住鼎足,运起力气大喝一声起,生根似的大鼎被高高举起,而且三起三落。于是,桓楚满口答应,合兵与项羽一起起义。

第二个版本是:

少年时代的项羽一次路过沭阳虞家沟,在一个池塘边看到一群采摘菱角的女孩在打闹嬉戏。突然,哎呀一声,其中一人落入水中。

项羽纵身跳入水中,将落水的姑娘救了起来,这个姑娘就是虞姬。项羽走后,虞姬的心里一直挂念着这位不知姓名的救命恩人,她请求哥哥去打听。

有一天虞姬的哥哥去赶宿迁的庙会,庙里有个千斤铜鼎,好多人上前去试,都没搬动半分。有一个青年竟然能将铜鼎举过头顶。虞姬的哥哥见这位举鼎人很像妹妹描述的救命恩人,就向别人打听。

后来,虞姬的哥哥到梧桐巷找到了项羽,二人一见如故,相见恨晚。临别时,他邀请项羽到家中做客,虞姬发现哥哥领来的小伙子正是自己日思夜想的恩人,四目相对,惊喜万分。

虞姬父母见他俩郎才女貌,天生的一对,心下也就喜欢,便择了吉日让二人完了婚。项羽举兵反秦后,虞姬的哥哥成了项羽手下的大将,虞姬也跟随项羽南征北战,二人形影不离,恩恩爱爱。

扩展资料:

在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所记载的书中,项羽得到了他最大的褒奖,但是成王败寇项羽在历史上就是相当于汉朝的反贼。

但是在秦末时期,群雄逐鹿中原项羽就是当时无敌的存在。项羽在垓下被刘邦十几万大军团团围住,不但兵少而且粮草也不够,所以项羽只带着800骑兵突围。

刘邦发现时派灌婴率领5000骑兵追击项羽。最后把项羽逼到了乌江边上,项羽在河边碰到了乌江亭长,亭长劝项羽回到江东东山再起,但是项羽认为自己愧对江东父老,最后面对汉军一口气杀了几百人,挥剑自刎。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霸王举鼎像

战国时期,天下群雄并起,战国七雄闻名于世,相互攻伐,战乱不断,人们的生活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战争的意义总是两面性的,一面会生灵涂炭,一面又会促进民族融合和文明的进步,战国的历史就是如此,尤其是秦国的历史总是令喜爱历史的人为之着迷。

秦国在战国初期是七雄之中最为弱小的存在,又被山东六国冠以蛮夷的称号,很多山东士子在商鞅变法前,也总是对秦国充满鄙夷,但是就是这么一个小的诸侯国,最后却一统中原,成就了中原大地上第一个庞大的帝国,当然秦国的强大离不开秦国贤明的君王,但是自秦孝公一直到秦始皇统一六国,却有一个在位时间极短的君王,就是秦武王。

秦武王,嬴姓,赵氏,名荡,是秦惠文王的儿子,在位时间只有三年,天生神力,尚武,三年之中主要做了平蜀叛乱、攻取宜阳、南攻楚国,有着统一六国的宏伟志向,奈何天不遂人愿,死时仅仅只有23岁,说起秦武王虽然其英年早逝,但是他的故事却很有意思,我们还得从头说起。

秦惠文王死于暮疯症,为什么会得这个病和他是不是嬴荡害死的都不是我们研究的重点,我们只知道他死后,嬴荡继位了,是为秦武王,秦武王十分崇尚武力,尤其是对力气大的勇士很欣赏,继任秦王之前就结交了一些大力士,乌获,孟贲,任鄙都是因为力气大而受到秦武王的恩宠。

秦武王继位后,对于山东六国总是不屑一顾,认为秦国的武力就可以扫平六国,所以他对于纵横之士也十分看不上眼,张仪就看准了秦武王这一点,害怕被秦武王杀害,就找了一个借口辞了丞相一职,跑到魏国做丞相去了,张仪走后,秦武王就任命甘茂接替张仪。

甘茂最初只是一个长史,秦惠文王期间,司马错长期忙于对外征战,张仪长期忙于周旋六国,樗里疾长期忙于吏治民治,秦惠文王就让甘茂做了嬴荡的老师,嬴荡也是在甘茂的出谋划策之下一步一步的登上了秦王的宝座,在秦武王看来甘茂功不可没,其实甘茂才干只能说是一般。

秦武王继位之后,就想着给山东六国一点颜色看看,这点得到了甘茂的支持,这时候的甘茂已经是上将军和丞相集于一身了,当时樗里疾是极力反对秦武王东出,认为东出会重新引起山东六国的再次合纵,但是好武的秦王还是决定了要攻打韩国宜阳,然后入主大周。

当秦国军队开到韩国宜阳的时候,六国早已经重兵防守了,除了楚国和燕国没有出兵,其余六国尽皆集兵于韩国宜阳,当时的上将军甘茂看了重兵防守的宜阳,一时不知所措,打吧,没有把握,不打吧,军队已经开出,并且在秦武王面前夸下了海口,三日之内,攻陷宜阳,让秦武王去大周走一遭。

就在甘茂急的冒汗的时候,年轻的白起站了出来,充分分析了战场然后拿出了可行的办法,就这样白起率兵拿下了韩国宜阳,击败了四国联军,白起也正是登上了秦国的历史舞台,拿下宜阳之后,秦武王高高兴兴率领嫔妃大臣浩浩荡荡的向着大周出发了。

这时候得大周,早已经是名存实亡了,不用说兵强马壮的秦国,就是一个小小的诸侯国都能把大周给灭了,但是为什么就没有人灭呢,那是因为战国时候的一个名分,诸侯国虽然不看大周天子的脸色,但是谁要是出兵灭周就是违背了天下的道义,会让中原大地上的诸侯国群起而攻之。

到了洛阳之后,秦武王没有竟然忐忑了,他或许也终于理解了为何父王和张仪都对大周视而不见,而全力在六国周旋了,但是既然到了洛阳,总不能空着手再回去吧,这不是让天下人耻笑吗,这个时候秦武王听到了宫外的士兵在对着几个鼎议论纷纷,秦武王出去一看,这不是就是天子九鼎吗。

九鼎在哪就相当于天子在哪,秦武王兴奋了,决定要把代表秦国的雍鼎带回咸阳,这下秦国士兵都兴奋了,秦武王就对乌获和孟贲说,我们以前总是不知道谁的力气大,也找不到合适的重物来比试,今天我们就用这个大鼎来比试比试吧。

乌获为了在秦武王面前展示自己的力气,丝毫没有犹豫就去扛鼎了,奈何鼎真的太沉了,乌获奋起举鼎,结果直接被口吐鲜血气绝身亡,大鼎纹丝不动,这时候孟贲也有点胆怯了,王命不可违,只好硬着头皮上去,结果孟贲的双臂直接断了,秦武王看着身边的两个大力士都未能举鼎,在大周天子面前,颜面不能丢,就不顾群臣的反对自己去扛大鼎了。

秦武王果真天生神力,一把撼动了大鼎,当想把鼎扛起的时候,突然间秦武王的腰带断了,然后秦武王的鞋子开裂了,导致秦武王一个趔趄,大鼎重重的砸了下来,秦武王两眼冲血,大鼎把秦武王的腿也砸断了,尚武的秦武王在当天夜里就气绝身亡了,他死前一定再说:王位江山是我的,连大周的九个鼎也是我的,你们看,我能举起来,只是鞋子太滑了!

举鼎绝膑的意思:双手举鼎,折断胫骨;比喻能力小,不能负担重任。

成语故事:

战国时期,秦武王力气很大,喜欢角斗,争强好胜。国内大力士任鄙、乌获、孟说等人均被他任命为达官显宦,经常进行决斗比赛。有一次,秦武王来到东周洛阳,看见大禹留下的九鼎,就与孟说打赌谁能举起殿前的大鼎,孟说不行。秦武王亲自举鼎,结果折断膝盖骨而死。

举鼎绝膑的造句:

1、硬要挑这大梁,对他来说无异于举鼎绝膑,所以没有一个赞同他。

2、结果,在一次与大力士孟说比赛举鼎时(据说这一次举的是周室的龙纹鼎),砸断了腿(举鼎绝膑),估计是准备活动不足,或者是缺乏教练的指导。

引证解释

⒈  双手举起鼎而折断膝盖骨。示例:~,亦不敢以怨他人。 ◎章炳麟《论学会有大益于黄人亟宜保护》

引《史记·秦本纪》:“武王 有力,好戏。力士 任鄙、乌获、孟说 皆至大官。王与 孟说 举鼎,绝膑。”

张守节 正义:“绝,断也。膑,胫骨也。”

后以喻力小不胜重任。 清 钱谦益 《答山阴徐伯调书》:“乃欲上下驰骋,追扳古人於行墨之间,斯足下所云举鼎绝膑者乎?”

林纾 《桐城派古文说》:“若 谭友夏 者,则千力万气,无所不学,而往往举鼎绝膑。”

亦作“举鼎绝脰”。 梁启超 《中国国债史》:“今日我辈对於此国债问题当何如?将一惟政府所指派而唯唯负担,莫敢辞乎?举鼎绝脰之患,恐遂不免也。”

解释:绝:折断;膑:胫骨。双手举鼎,折断胫骨。比喻能力小,不能负担重任。出处:《史记·秦本纪》:“王与孟说举鼎,绝膑。”

以上就是关于带举鼎的成语有哪些全部的内容,包括:带举鼎的成语有哪些、史上的项羽举鼎真实吗项羽又为什么要举鼎、秦武王为何执意举鼎,最终招致断胫而亡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639745.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