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国内的变乱和外来的祸患;也指内部的纠纷和外部的压力。
一、拼音
内忧外患 [ nèi yōu wài huàn ]
二、出处
先秦·管子《管子·戒》:公召中妇诸子曰:“女焉闻吾有行也?”对曰:“妾人闻之,君外舍而不鼎馈,非有内忧,必有外患。今君外舍而不鼎馈,君非有内忧也,妾是以知君之将有行也。”
释义:
桓公把中妇诸子召来说:“你怎么知道我要外出呢?”回答说:“据我所知,您凡出宿于外而不列鼎进食,不是有内忧,就是有外患。现在您出宿外舍而不列鼎进食,既然没有内忧,所以我知道您一定将要外出了。”
三、例句
1、解放初期,我们国家内忧外患,日子很不好过。
2、清朝末年,内忧外患,国无宁日,人民渴望有安邦定国的志士出现,挽救民族的危亡。
扩展资料一、近义词:
内外交困 [ nèi wài jiāo kùn ]
释义:交:同时;困:困境。里里外外都处于困难的境地。
出处:当代·毛泽东《支持美国黑人抗暴斗争的声明》:“它给陷于内外交困的美帝国主义以沉重的打击。”
例句:他家里有病人,商店又倒闭了,顿时陷入内外交困之中。
二、反义词:
国泰民安 [ guó tài mín ān ]
释义:国家太平,人民安乐。泰:平安,安定。
出处:东汉·班固《汉书·刑法志》:“至今桓公任用管仲;而国富民安。”
翻译:直到现今桓公重用管仲,才国家太平,人民安乐。
武术形与神的辩证统一
《黄帝内经》己从形神统一来认识人的健康:“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也就是说,要按照阴阳平衡的法则、以不同的方式、方法进行协调控制,能达到形神统一,从而延年益寿。祖国医学的养生思想注重“形神共养”,主张“守神全形”“保形全神”。养神与养形是对立统一的。如今的体育锻炼,有的练肌肉力量,有的练速度耐力,有的练平衡跳跃,基本上是针对某种部位的弱点和需要进行锻炼,以求获得某种能力和素质的提高。而武术强调的是对人的整体、全面的锻炼。有人把武术运动的健身理解为:“把人视为阴阳复合体,以拳械为符号,在攻防意识的组合练习中展示着形与神的完整,意与气的统一,以及内心世界对自然的体悟与契合。……达到精神、形体的双重冶化,全面改善生理、心理的机能”这也正是武术健身有别于一般体力锻炼的重点所在。武术运动的健身,体现了东方人对生命结构及其运动形态的理解。即所说的“内外合一”与“形神统一”。所谓“内外”,就人体而言,内指心脏器官,外指形体四肢;就其行为而言,内指精、气、神(心)等无形物质,外指气、力、功等外在表现,内外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内为阴,外为阳,“内外武术健身理论研究问题也是阴阳关系的问题,内外兼顾既是阴阳平衡,也是阴阳相须的问题”。叫“合一”就是内与外形成有机联系的整体,达到形神兼备。所谓“形”是指,一个或一系列的武术动作,总是由人体的四肢、躯干以不同的运动方式来完成的,这就构成了外在的“形”;并且还要通过这个“形”来表现出动作的精神实质内容,即所谓内在的“神”。因此“形神统一”、“内外合一”是指形体与精神(心、意识)的紧密结合。形意拳象形取意,“心意诚于中,肢体形与外”外形和内意(神)的高度集中统一,要求内外相结合,躯体运动要肩与跨合、肘与膝合、手与脚合,精神意识上要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从而使得形与意、内与外、周身上下无处不合,形成了形意(神)合一,浑然一体的风格;太极拳“身心合修”。认为:“心为令,气为旗,神为主帅,身为驱使”练功时须“以心行气,以气运身”,“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行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主张“精气神为身之体,身为心之用,劲力为身之用”,少林拳则强调“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在《少林拳术》明确指出:“盖以外功之练习,乃肉体筋骨所有事;而内功之修养,实性命精神所版依:离而二之,则为江湖末技;合而一之,则为神功极致。”,武术中其他流派的拳种也是一样,以不同的方式表现其“形神兼备”与“内外双修”的特点。通过锻炼对外能够利关节,强筋骨,壮体魄,对内能够理脏腑,通经脉,调精神,使身心得到全面的锻炼。武术套路中也要求把内在的精气神与外部形体动作紧密结合,完整一气,做到“心动形随”、“形断意连”、“势断气连”。
武术运动的演练也总要求运动员全神贯注,手眼相随,上下协调,意识呼吸与动作配合。“内练精气神,外练筋骨皮”,“内外合一,形神兼备”则是武术各家各派的共同准则。武术中器械的训练讲究手、眼、身、心、步与器械要协调配合。如刀术,拳谚中说:“单刀看手,双刀看走”,练习中特别讲究刀的运动必须与左手的密切配合,使刀术动作做到和谐、衡稳、有力。枪的演练要求:“枪之用在两腕,臂以助腕,身以助臂,足以助身乃合而为一”。剑术技法,贵在意势令通,三体同功身械如一,所以说,武术的运动无不体现“内外合一,形神兼备”武术运
动中将“神”与“形”的结合锻炼方法发展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
武术运动人的模仿、融入、塑造、演练无不体现了“神”的运用。运动中摸拟自然、武术健身理论研究动物或人物的特点,形象逼真。在练习中达到形似的阶段以后,把握住一个拳种的个性特征,表现出鲜明的神态情状,传神取韵,立象以尽意,在动作中体现出其精髓与内涵。因此“形神合一”也是仿生系统形成的理论基础。武术中多数拳种在套路中参以仿生内容,如太极拳中有“白鹤亮翅”、“野马分鬃”;八卦掌中有“蛟龙出水”、“白蛇吐信”;少林拳中有“黑虎掏心”;红拳中有“大鹏展翅”等等。还有直接以仿生构成技法的象形拳,如蝗螂拳、鹰爪拳、猴拳、蛇拳等。套路中模仿自然的也有,如“动如涛”、“静如岳”、“站如松”、“快如风”“泰山压顶”等等。模仿人物的也有,如“玉女穿梭”、“手挥琵琶”等。这种模仿并非单纯机械模仿,而是“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悟化,是“只求神意足,不求形骸似”的境界。正是《内经》所提到的:“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蔽天地,无有终时”。因此有人把武术看作是“练气、练神、形神兼修实为中华武术实现人体保健功效的精髓所在”。总之,武术“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的重要健身理论来源于中医学中的阴阳学说。中医学的“阴阳平衡”思想对武术健身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武术运动注重外在的形体锻炼,强调精神意识的作用,并通过外在的形体锻炼与内在的精神意识活动的紧密结合达到“形神兼备”、“内外合一”,体现了阴阳平衡。
郑智伟老师编写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从这里可以知道强盛内需要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外需要有实力相当、足以抗衡的国家和来自国外的祸患。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先秦 · 《孟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
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使他身处贫困之中,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一个人,常常发生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在内心里困惑,思虑阻塞.然后才能知道有所作为,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才能被人所知晓。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实力相当、足以抗衡的国家和来自国外的祸患,这样的国家就常常会走向灭亡。这样以后才知道忧虑祸患能使人(或国家)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会使人(或国家)走向灭亡的道理了。
全文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举例论证人才必须在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道理。(分两层)
第1层(舜发于……举于市):列举六位历史上著名的人物的事例,说明成就大业者都曾经过一番艰苦磨炼。
第2层(故天降……其所不能):论述人要担负重任,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必须先在思想、生活和行为等方面经受一番艰苦的磨炼。
第二部分(第3、4段):论述人处于困境才能奋发,国无忧患则往往遭灭亡的道理。点明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第1层(人恒过……而后喻):从正面讲人必须经过挫折、困苦,才能长进和有所作为。
第2层(入则无……国恒亡):由个人推论到治理国家,进一步论证艰苦磨炼的必要性。
以上就是关于内忧外患是什么意思全部的内容,包括:内忧外患是什么意思、武术中内外合一的内和外分别指什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强调国家兴盛内有什么外有什么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