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于省吾先生在《释中国》一文的论证,“中国”一词至迟出现在西周初年,目前所见到的最早的证据,是1963年在陕西鸡贾村出土的一口“何尊”(尊为古代的洒器,用青铜制成)上的铭文。
铭文写道“惟武王既克大邑商,则迁告于上天曰:‘余其宅兹中国,自之辟民’”(周武王在攻克了商的王都以后,就举行了一个庄严的仪式报告上天:“我已经据有中国,自己统治了这些百姓。”)铭文的前面还提到“惟王初迁,宅于成周,复禀武王礼”;可见是周成王时的纪录。在《尚书》的《梓材》一篇中,也记载了周成王追述往事的话:“皇天既会中国民越厥疆于先王”。
由于《尚书》中不少内容是出于后人的追记,又经过很多人的整理甚至篡改,往往被弄得真假参半。有了何尊铭文这件物证,《梓材》上的话就完全得到了证实。可见在周武王和他的儿子周成王时的确已经使用“中国”一词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由来:
抗战时期,毛泽东曾经多次阐述将来所要建立的“中华民主共和国”的含义。1948年12月30日,毛泽东为新华社写的1949年新年献词《将革命进行到底》明确宣布:“一九四九年将要召集没有反动分子参加的以完成人民革命任务为目标的政治协商会议,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并组成共和国的中央政府。” 1949年6月16日,新政协筹备会第一次全体会议通过的《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组织条例》第三条第五款为“提出建立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政府之方案”。 同年6月19日,新政协筹备会第四小组讨论时。
清华大学教授张奚若对“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国号提出质疑。他表示国名太长,建议去掉“民主”两字。最后采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同年9月27日,政协一届全会通过决议正式定国号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并且去掉国号后面“中华民国”的简称。
自此之后,政协会议通过的大会文件,就完全去掉了“中华民国”这四个字。新中国成立后,“中华民国”在人们习惯性称呼中渐渐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取代了。
“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我们经常说,我们是炎黄子孙,我们是龙的传人,我们是中国人,那你知道“中国”两个字的来历吗?
“中国”二字最早来源于陕西宝鸡青铜器博物馆收藏的镇馆之宝“何尊”。
“何尊”,1963年出土于陕西省宝鸡市宝鸡县贾村镇(今宝鸡市陈仓区)。是西周早期的一件青铜酒器,周成王五年为贵族“何”所作。其造型庄严厚重,纹饰精美,尊内底铸有12行122字铭文(此种铭文多铸在铜制的钟或鼎上,故又名“钟鼎文”或“金文”),其中“宅兹中国”(大意是我要住在天下的中央地区)为“中国”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
公元前21世纪,夏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统一国家政权形式的诞生,这时“中国”的概念才有了政治涵义。《尚书》注云:“冕服采章曰华,大国曰夏”,“华夏,谓中国也”。从周初开始,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华夏地区才开始被称作“中国”。
金文中的“中”字象一旗杆,上下有飘带,旗杆正中竖立。本义为中心、当中,指一定范围内部适中的位置。金文中早期的“国”字作“或”,它由城池和干戈构成,表示“执干戈以卫社稷”。文明的标志之一是文字,国家的标志之一是军队,一个国家不仅要有自己的城池,而且要有军队,才能称为“国”。
金文“或(国)”之所以没有外加“□”,是因为周天子认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所以没有必要在“或(国)”外加“□”。后来在此基础上又外加“□”以为国界、范围,属于文字上自然的演变。比如西汉时期,汉宣帝开疆拓土,在西域设置都护府,汉朝疆域在汉宣帝时期拓展到了极致,于是在汉北边疆立下华夏汉族历史上最霸气的《定胡碑》,告知侵略者,“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为汉土”。这《定胡碑》就成了汉民族的国界了,所以汉代的“国”字是有“□”的。
1982年我国发行的第一套文物特种纪念邮票中便有何尊。
此外,中国邮政集团的标识"中"字的设计也来源于何尊 。
“中国”二字自诞生起,就一直与我们的文化息息相关。
祖国是祖先开辟的生存之地,人们崇拜、爱惜和捍卫这片生生不息世代相传的土地。人们对祖国的感情包括了对国家主权,大好河山,灿烂文化以及骨肉同胞的感情。
祖国既是一个地理概念,也是一个文化概念更是一个法理概念。祖国是指世代居住、并对所在国文化有着高度文化认同感的并且自己和祖先国籍共同所在的国家。
扩展资料
祖国是近代的词,早先的中国人只知道祖宗,不知道祖国。汉语中,“祖”指的是人,祖宗、祖先、祖父、祖母,等等。汉语的“国”是指地方,甲骨文写作“或”,左边是“口”,表示一块土地,右边是“戈”,表示拿着武器守护着那片土地,政治的意味很浓。
从《辞源》看,中国人最早讲到“祖国”是清朝人撰写的《明史》:“默德那,回回祖国也,近天方。”意思是,默德那是回民祖先的国。看到没,因为要讲到外来民族从哪里来,清朝人发明了“祖国”这个词。
大约也是清朝开始,中国人移民外国增多,这时候,这些移民海外的中国人需要对自己、对自己在外国生养的儿孙说明自己从哪里来,“祖国”这个词就越来越常用到,逐渐普及。
中国一词最早见于西周初年的青铜器“何尊”铭文中的“余其宅兹中国,自之辟民”,同时又以“华夏”、“中华”、“中夏”、“中原”、“诸夏”、“诸华”、“神州”、“九州”、“海内”等的代称出现。“华夏”一词最早见于周朝《尚书·周书·武成》,“华夏蛮貊,罔不率俾”。
《书经》曰:“冕服采装曰华,大国曰夏”。《尚书正义》注:“冕服华章曰华,大国曰夏”。“华”,是指华丽、兴旺;也有说上古华、夏同音,本一字。《左传》曰:“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华是指汉服,夏指行周礼的大国。
故中国有礼仪之邦、衣冠上国之美誉。而汉语中的“中国”一词,最早指西周京畿地区,后演变为黄河流域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区,中国以外则称为四夷,所谓“天子有道,守在四夷”。中国是居天地之中者曰中国,四夷是居天地之偏者。
汉代始建蛮夷邱,并使汉字文化圈正式成型,南北朝建四夷馆,明代四夷馆,内分八馆,曰:鞑靼、女真、西番、西天、回回、百夷、高昌、缅甸。自近代的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作为东亚文化宗主的局势逐步被打破了。
扩展资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由来:
抗战时期,毛泽东曾经多次阐述将来所要建立的“中华民主共和国”的含义。1948年12月30日,毛泽东为新华社写的1949年新年献词《将革命进行到底》明确宣布:“一九四九年将要召集没有反动分子参加的以完成人民革命任务为目标的政治协商会议,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并组成共和国的中央政府。” 1949年6月16日,新政协筹备会第一次全体会议通过的《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组织条例》第三条第五款为“提出建立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政府之方案”。 同年6月19日,新政协筹备会第四小组讨论时。
清华大学教授张奚若对“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国号提出质疑。他表示国名太长,建议去掉“民主”两字。最后采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同年9月27日,政协一届全会通过决议正式定国号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并且去掉国号后面“中华民国”的简称。
自此之后,政协会议通过的大会文件,就完全去掉了“中华民国”这四个字。新中国成立后,“中华民国”在人们习惯性称呼中渐渐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取代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
以上就是关于“中国”名称的来历是什么全部的内容,包括:“中国”名称的来历是什么、“中国”二字我们耳熟能详,你知道“中国”两个字的来历吗、祖国的来历50字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