娜拉室内歌剧,易卜生《玩偶之家》的主角
《娜拉》是挪威编剧约翰·弗斯重新创作的一部全新的室内歌剧,也是他的《关山》。灵感来源于易卜生的经典剧作《玩偶之家》,于2014年10月30-31日在天津大剧院歌剧厅进行了全球首演,演出时长80分钟[2]。
2014年10月,天津大剧院上演了全新的室内歌剧《娜拉》,该歌剧以易卜生的经典剧作《玩偶之家》为灵感,由挪威最著名的编剧琼福斯改写。国际易卜生奖得主公开表示:这是他戏剧生涯的最后一部作品。获得首届国家大剧院青年作曲家计划金奖并得到指挥家杜托伊斯高度评价的中国作曲家杜薇将担纲该剧的作曲。她用神秘的音乐和戏剧语言呈现了一场激情四射的“女人戏”。国家大剧院艺术总监高广健、新媒体领域的****丰江舟、张琳倾情加盟,为舞台的视觉呈现保驾护航。娜拉最让人激动的是,主演的三位歌手分别来自欧洲、亚洲和非洲。其中亚洲区的《娜拉》将由中国著名美声女高音莫红饰演。她曾出演《茶花女》、《小丑》、《图兰朵》等多部经典歌剧,被誉为“中国第一女高音”。
亨利·约翰·易卜生(1828年3月20日出生于挪威希恩,1906年5月23日逝世于奥斯陆)是一位非常有影响的挪威剧作家。他可以被看做是现代现实主义话剧的创始人。
晚年的易卜生他的许多剧作在当时被认为是丑闻,因为当时维多利亚式的家庭价值观和礼仪是社会的标准,而任何对这个标准提出疑义和挑战的看法都被看做是不道德和可憎的。易卜生的作品显示了在这个表面以下的实际情况,而当时的社会不愿看到这个实际现象。
易卜生用不留情的眼光来看生活的实际,提出了新的道德问题,由此他创立了现代的话剧。在他之前,话剧总是一场道德的教育剧,其高贵的主人公向黑暗的势力进行斗争。每部话剧都应该有一个“适当”的结局,好人应该有好的结局,不道德的人应该被惩罚。易卜生将这个模板完全颠倒了,他向当时的信仰挑战,摧毁了他的观众的幻想。
易卜生出生于一个小康家庭。他的故乡是挪威海滨的一个以出口木材为主的小港。他出生后不久他的家庭状况开始变坏。他的母亲企图在宗教中寻找安慰,而他的父亲则陷入一场严重的忧郁症。易卜生作品中的人物往往与他的父母相似,而他的剧情则往往与经济困难有关。
易卜生的戏剧创作大致可分三个时期。其早期的剧作大多采用挪威古代英雄传奇、歌谣和历史改编创作,属于富于民族色彩的浪漫主义戏剧。他根据挪威古代英雄传说和中世纪的民间创作,改编了多部剧本,如《凯替莱恩》、《英格夫人》、《奥拉夫.利列克朗》、《觊觎王位的人》等。《英格夫人》描写十六世纪挪威北方女英雄英格夫人的故事,《觊觎王位的人》则是写挪威从封建割据到民族统一时期的斗争,作品借歌颂古代英雄宣传民族团结,激发民众的爱国热情,并以此倡导挪威的民族戏剧。稍后的《布朗德》、《彼尔.金特》开始向现实主义转变。
中期创作约在1869年至1890年期间,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以后,巴黎公社革命引起欧洲社会矛盾的激化,这使易卜生对资本主义社会和制度的认识有所加深。他把注意力从中世纪民间文学转移到当前现实生活方面来。他的创作从浪漫主义转向现实主义。他往往以日常生活为素材,从多方面剖析社会问题,揭露和批判的锋芒直指资产阶级社会的种种弊端,触及到法律、宗教、道德乃至国家、政党、体制等各个领域。因此人们称之为“社会问题剧”。
重要剧作有《青年同盟》、《社会支柱》、《玩偶之家》、《群鬼》、《人民公敌》等。1891年,易卜生六十三岁时回到久别的祖国,在奥斯陆度晚年,他晚期的创作,不像中期那样热情、犀利,显得冷峻、深邃,转向心理描写和精神分析,也有悲观情绪和象征主义色彩,作品有《野鸭》、《建筑师》等。一八九八年易卜生七十寿辰时,挪威文化界聚会庆祝他的生日,挪威国家剧院为他树立了一尊铜像以示敬意。易卜生一生共写过二十六个剧本和许多诗篇。他的剧作对现代戏剧发展具有深刻而广泛的影响,故而被称誉为“现代戏剧之父”。
萧伯纳(George Bernard Shaw,1856年7月26日—1950年11月2日),直译为乔治·伯纳德·肖,爱尔兰剧作家,1925年“因为作品具有理想主义和人道主义”而获诺贝尔文学奖,其喜剧作品《卖花女》(Pygmalion)因被好莱坞改编为卖座**《窈窕淑女》(My Fair Lady)而家喻户晓。
萧伯纳出生在爱尔兰的都柏林。父亲是法院小官吏,后经商破产,酗酒成癖,母亲带同他离家出走去伦敦教授音乐。受到母亲的薰陶,萧伯纳从小就爱好音乐和绘画。中学毕业后,15岁便当了抄写员,后又任会计,并在报章写剧评和乐评、从事新闻工作。刻苦自学期间,他会浏览伦敦美术馆及国家画廊,又去大英博物馆图书室读书,在那儿读到马克思的《资本论》。1884年他加入费边社,为该社编小册子及演说,以社会改良为己任。1892年发表了剧本《鳏夫的房屋》以后共写了52个剧本,控诉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和帝国主义侵略政策的不义,其作品常常突出妇女在社会中的作用、自我奋斗的精神以及对习俗的反叛。
他主张艺术应当反映迫切的社会问题,反对“为艺术而艺术”。其思想深受德国哲学家叔本华及尼采的影响,而且又曾读过马克思的著作,不过他却主张用渐进的方法改变资本主义制度,反对暴力革命。萧伯纳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把奖金七千英镑捐作创立英国瑞典文学基金会之用。
萧伯纳的文学始于小说创作,但突出的成就是戏剧,他一共创作了52部剧本。
作品
《鳏夫的房产》
《圣女贞德》,历史剧
《卖花女》
《魔鬼的门徒》
《人与超人》
《伤心之家》
《华伦夫人的职业》
《巴巴拉少校》
《苹果车》
查尔斯·约翰·赫芬姆·狄更斯(Charles John Huffam Dickens,1812年2月7日~1870年6月9日) 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的著名小说家,他的作品至今依然盛行,并对英国文学发展起到重要影响。
更斯连续出版了多部广受欢迎的小说,包括了《孤雏泪》(Oliver Twist)、《尼古拉斯·尼克贝》(Nicholas Nickleby)和《老古玩店》(The Old Curiocity Shop)。1841年完成了《巴纳比·拉奇》(Barnaby Rudge)后,狄更斯前往他所向往的美国。虽然他在那里受到了热烈的欢迎,狄更斯最终依然对那片新大陆感到失望。他在美国的见闻被收入进其在1842年出版的《美国纪行》(American Notes)。
1843年他出版了引起极大反响的小说《小气财神》(A Christmas Carol),这部小说是他的圣诞故事系列的第一部。随后他又以自己的美国之行为背景,发表了另一部小说《马丁·翟述伟》(Martin Chuzzlewit)。1844至1846年间狄更斯游历了欧陆各国,在旅行期间继续进行写作。1849年他出版了自传题材的小说《大卫·科波菲尔》(David Copperfield),这部小说的内容与狄更斯的个人经历有很大关系。狄更斯以后的小说显得更为尖锐并具批判性,其中比较著名的包括了《荒凉山庄》(Bleak House)、《艰难时世》(Hard Times)、《小杜丽》(Little Dorrit)、《双城记》(A Tale of Two Cities)和《远大前程》(Great Expectations)等。
1850年,狄更斯创办了自己的周刊《家常话》(Household Words),收录了自己和其他一些作家的小说。1859年另一份刊物《一年四季》(All the Year Round)也开始发行。狄更斯本人的多部作品都是最先以连载的形式在这两份刊物上发表的。
狄更斯不仅是一位多产的写作者,也是一位积极的表演者。他把公众朗读会(public readings)化作两小时独角戏剧表演,而“速书”(prompt books/prompt copies)则是他为此所作的准备记录:在原作上划框,择要而出,省去枝蔓,偶尔添点新笑话——对这位天才的表演者,人物表情记号是不需要的。狄氏朗读/演剧会始于1853年12月,至其生命终了,十余年间行脚遍及大西洋两岸。“速书”是狄更斯为自己写的舞台说明(stage directions),为狄更斯研究和后来的衍生戏剧/影视创作提供了鲜活的参照。(source: Dickens Museum, London)
1870年6月9日狄更斯与世长辞,临终时他的第一部侦探小说《艾德温·德鲁德之谜》(The Mystery of Edwin Drood)也未能完成。他去世后被安葬在西敏寺的诗人角,他的墓碑上如此写道:“他是贫穷、受苦与被压迫人民的同情者;他的去世令世界失去了一位伟大的英国作家。”(He was a sympathiser to the poor, the suffering, and the oppressed; and by his death, one of England's greatest writers is lost to the world)。
作品
《大卫·科波菲尔》、《远大前程》、《孤雏泪》、《尼古拉斯·尼克贝》和《小气财神》被认为是狄更斯最优秀的几部作品,特别是带自传体性质的小说《大卫·科波菲尔》被很多人视作是狄更斯的代表作,而另一部作品《小杜丽》则以其尖酸刻薄的讽刺闻名。狄更斯的大部分作品都是他对社会的看法与批判。狄更斯是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社会阶层与贫穷的猛烈抨击者。
狄更斯对戏剧的热爱从他的作品《尼古拉斯·尼克贝》就可以看出来。他本人也是一名成功的演员,他多次出访别国进行演出活动。狄更斯的文笔浮华,如诗一般美丽,但时常又语带幽默地讽刺英国的上流社会。不过与当时的很多作家一样,他的作品以今天的角度来看,很多都带有反犹情节。
狄更斯主要作品列表
《博兹札记》(Sketches by Boz) —— 1836年
《匹克威克外传》(The Pickwick Papers) —— 1836年
《孤雏泪》(Oliver Twist) —— 1837年-1839年
《尼古拉斯·尼克贝》(Nicholas Nickleby)—— 1838年-1839年
《老古玩店》(The Old Curiocity Shop)—— 1840年-1841年
《巴纳比·拉奇》(Barnaby Rudge)—— 1841年
《美国纪行》(American Notes)—— 1842年
《小气财神》(A Christmas Carol)—— 1843年
《马丁·翟述伟》(Martin Chuzzlewit)—— 1843年-1844年
《董贝父子》(Dombey and Son)—— 1846年-1848年
《大卫·科波菲尔》(David Copperfield)—— 1849年-1850年
《写给孩子看的英国历史》(A Child's History of England)——1851年-1853年
《荒凉山庄》(Bleak House)—— 1852年-1853年
《艰难时世》(Hard Times)—— 1854年
《小杜丽》(Little Dorrit)—— 1855年-1857年
《双城记》(A Tale of Two Cities)—— 1859年
《远大前程》(Great Expectations)—— 1860年-1861年
《我们共同的朋友》(Our Mutual Friend)—— 1864年-1865年
《艾德温·德鲁德之谜》(The Mystery of Edwin Drood)—— 未完成,1870年
易卜生是十九世纪挪威伟大的剧作家,是挪威人民的骄傲,也是一位享誉世界的剧作家,易卜生创作的体裁有戏剧,也有诗歌,但是使得易卜生闻名世界的是易卜生创作的戏剧。
在易卜生的一生中创作出了26部戏剧,一部诗集,在这26部戏剧中很多都是闻名世界的重量级作品,比如《玩偶之家》、《布朗德》等。
易卜生是挪威伟大的剧作家,曾经多次获得诺贝尔奖提名。一生之中创作出了大量的戏剧作品,这些戏剧作品不仅仅有着好看的情节,而且也拥有着深刻的思想内涵,正是因为观赏性与思想性的并重使得易卜生的戏剧在世界舞台上久演不衰,易卜生的戏剧中女性主义是一个深刻的话题。
扩展资料
作品《玩偶之家》,在这部作品中易卜生可以说吹响了女性争取自己的权利,争取社会地位的号角。
易卜生或者也是没有能力对娜拉的出走指出一条光明的道路,所以易卜生的女性主义是带着自己的时代局限性的,易卜生提出了自己的问题,也提出了自己的解决办法,但是这个办法的结果是怎样的。
易卜生并没有深究下去,或许正是因为易卜生将这个问题交给了广大的观众去讨论,才使得易卜生的戏剧充满了魅力,因此留给了广大观众无限的思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亨利克·易卜生
以上就是关于易卜生写了哪些代表作全部的内容,包括:易卜生写了哪些代表作、易卜生是谁萧伯纳,狄更斯又是谁、作家易卜生有哪些经历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