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略邛、笮”,指的是哪里,即如今的地名是什么?

wisp2023-04-22  22

范晔《后汉书•公孙述传》:“蜀地肥饶,兵力精强,远方士庶多往归之,邛笮君长皆来贡献。”

邛笮是指西南少数民族。

其中邛指邛都,是今天的中国四川省西昌市,亦作“筇竹”。

而笮指笮都,是今天的四川汉源一带。

望采纳~

五大古桥分别是:安澜索桥(四川-,绳桥或竹藤桥、赵州桥(河北赵县-石拱桥)、洛阳桥(福建泉州-跨海梁式大石桥)、广济桥(广东潮州-以集梁桥、浮桥、拱桥于一体的独特风格)、卢沟桥(北京-石造联拱桥)。

1、安澜桥是名播中外的古索桥,位于都江堰鱼嘴分水堤之上,横跨内外两江,长500米。索桥在四川西部地区起源较早。安澜索桥修建具体年代已不从所考,但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李冰“能笮”。《水经注.江水》载“涪江有笮桥”,证明至少安澜桥的修建,不会晚于修筑都江堰的年代。“笮”意为竹索,这是川西古代索桥的主要建筑材料,故安澜索桥又被称为竹桥、绳桥、竹藤桥等。

2、赵州桥:赵州桥又名“安济桥”,是我国古代著名的石拱桥,位于河北省赵县城南的校河上,为隋代开皇大业年间(公元590一608年)李春创建。桥梁全长50.82米,桥面宽约10米,跨径37。02米,拱圈矢高7.23米,由28条并列的石条组成,弧形平缓,上设四个小拱。新中国建立后按最初桥样进行了全面的修缮。

3、洛阳桥:洛阳桥一称“万安桥”,位于福建省泉州市东约10公里的洛阳万安渡口,为著名的梁式古石桥,始建于北宋皇桔五年(公元1053年),历时六年零八个月,由北宋名臣蔡襄主持修建。桥原字长约1200米,宽约5米(现长834米、宽7米),有桥墩46座、扶栏500个,栏上精楼石狮28米,有石亭7座:石塔9座(现存石亭1座、石塔3座),其规模宏大。

4、芦沟桥:芦沟桥一称“卢沟桥”,位于北京至周口店的公路与永定河的交汇处,始建于金代大定二十九年(公元1189年)。该桥全长265米,宽约8米,由11孔石拱组成。桥旁建有石栏,其上共有精刻石狮485个。“芦沟晓月”是著名的“燕京八景”之一。芦沟桥又以中国抗日战争的爆发地而载于史册。

5、广济桥:湘子桥又名广济桥,坐落在潮州城东,横跨韩江,全长500多米,因传有韩愈的侄孙韩湘子手书“洪水止此”的石碣竖于桥畔,故名。湘子桥始建于南宋,历时57年建成,东西两段共18墩,桥墩用花岗岩块铆榫砌成。东西桥墩之间江水湍急,未能合拢,只能用小舟摆渡。到明代中期增筑一墩,缩短了未合拢部分的距离,改用18艘梭船联成浮桥,贯通东西,便成了“十八梭船扩四洲”。浮桥能开能合,随潮升降,为我国最早的一座开关式石桥。明代此桥大修过五次,并在桥墩上建起了各具特色的望楼,遂出现了“广济桥上甘四楼”的景致。清雍正时又在浮桥两端桥墩上置铁牛两只,牛背上镌“镇桥御水”四字。道光时洪水毁东岸桥墩,墩上铁牛坠入江中。1958年大桥改建,加固日桥墩,新建十九孔钢筋混凝土“T”字形梁,中间原浮桥部分增建三孔钢桁架及两个高桩承台式桥梁,广济桥自此成为通衢大桥。1976年又进行过扩建,原7米宽的桥面全部作车行道,另在桥两侧会拓宽2米作人行道。1980年重铸铁牛一只置于桥上。“湘桥春涨”为潮州八景之一。

笮 zuó

部首笔画

部首:竹 部外笔画:5 总笔画:11

五笔86:TTHF 五笔98:TTHF 仓颉:HOS

笔顺编号:31431431211 四角号码:88211 Unicode:CJK 统一汉字 U+7B2E

基本字义

1. 用竹篾拧成的索:~桥(竹索桥)。

详细字义

〈名〉

1. 竹索。拉船的ň [bamboo rope]

筰,筊也。从竹,作声。竹索也。——《说文》

负笮引文舟,饥渴常不饱。——南朝宋· 谢灵运《折杨柳行》 2. 又如:笮桥(用竹索编织而成的架空吊桥) 3. 竹竿 [bamboo pole]

人未学曰蒙,蒙者,竹木之类也…不入师门,无经传之教,以郁朴之实,不晓礼义,立之朝廷,植笮树表之类也,其何益哉?——汉· 王充《论衡》 4. 另见 zé

笮 zé

基本字义

1. 铺在椽上瓦下的苇席或竹席。 2. 压榨:“吏士渴乏,~马粪汁而饮之”。 3. 装箭的竹器。 4. 姓。

详细字义

〈名〉

1. 屋上的箔席。用竹或苇编成,铺在瓦下椽上[bamboo or reed mat used in building a house]

笮,迫也。在瓦之下,棼上。——《说文》 2. 姓 3. 另见 zuó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632542.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