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英国人的姓氏
早期居住在英国本土的人,一生下来就只取一个名,如:John(约翰)、Hilda(希尔达)。当时,人们群居共处,就地扎寨,因人稀寨小,取名John,Hilda的人屈指可数,人们不易混淆。随着岁月的流逝,小村寨扩展成了大村庄,有些大村庄变成了市镇。这样,在同一地方就有好几个人取名相同。那么人们是怎样区别这些同名的人呢?
第一个办法就是在原来的名词后面加上本人的职业名称。譬如两个人都叫John,一个的职业是织布工(theweaver),另一个的职业是厨师(thecook)。人们就分别叫他们JohntheWeaver(织布工约翰),JohntheCook(厨师约翰)。类似的例子还有:JohntheMiller(磨坊工约翰),JohntheShepherd(羊倌约翰),JohntheThatcher(盖屋匠约翰)。不久这些叫法就成了:JohnWeaver(约翰·威弗尔),JohnCook(约翰&·库克),JohnMiller(约翰·米勒),JohnShepherd(约翰•谢泼德),JohnThatcher(约翰•撒切尔)。这样英语中的第二个名字即英国人现在用的姓便产生了,而且很快用在小孩的身上。如:约翰·威弗尔的孩子可能叫做:HildaWeaver(希尔达·威弗尔),CharlesWeaver(查尔斯·威弗尔)等。
古英语中有个名字叫Wright,原意是工人或制造者。制造两轮马车的人叫cartwright,造车轮子的叫wheelwright、造船的叫shipwright。英国人至今还使用许多类似Wright(赖特),Cartwright(卡特赖特)和Wainwright(韦恩赖特)的姓。
更为常见的姓是Smith(史密斯)。英语中的 *** ith一字原意是用金属材料制造东西的人,如:gold *** ith(金匠),black *** ith(铁匠),tin *** ith(锡匠),copper *** ith(铜匠)。历史上有很长一段时期 *** ith一直是个重要的职业。现在虽很少提到它,但在英国人的姓氏中却仍被使用。
第二个办法是在原名字后加上住处名称。这样,同一村庄里名叫Tom(汤姆)的人,可根据他们住处区别开来,如:居住在山崖下的汤姆,紧挨林边居住的汤姆和家舍坐落在田野里的汤姆,从而出现了一系列以处所命名的姓:
英文姓氏 英文字意 汉译
Wood 树林 伍德
Field 田地 弗尔德
Ford 小津 福特
Street 街道 斯特里特
Cliff 悬崖 克利夫
Tree 树 特里
Lane 小巷 莱恩
Bush 灌木丛 布什
Brook 小溪 布鲁克
Pond 池塘 庞德
Lake 湖 莱克
Forest 森林 福雷斯特
有些姓是通过区别同名人的外表得来的:
英文姓氏英文字意汉译
Short 矮的 肖特
Brown 棕色的 布朗
Long 长的 朗
第三个办法是用某某人之子的说法。用此种方法可以把三个同叫亨利的人称为:
Henry son of John. (亨利·约翰之子)
Henry son of Robin. (亨利·罗宾之子)
Henry son of William.(亨利·威廉之子)
最后这些名字就演变成了Johnson(约翰逊),Robinson(罗宾逊),Williamson(威廉逊)。
二、美国人的姓氏
据《美利坚掠影》介绍,美国人的名字很简单,虽号称3500多个,但实际常用的,女孩不过500个,男孩约800个,这些名字绝大多数是从《圣经》上抄下来的,不外约翰、彼得、约瑟、玛丽等。美国父母为孩子取名,不像中国父母那样绞尽脑汁,大做文章,只要照着《圣经》选一个满意的就行了。
相形之下,倒是美国人的姓极其复杂。美国是“民族大拼盘”,世界各色人种混居杂处,带来各自的文化、语言、血统,也带来各自的姓氏,稀奇古怪、五花八门,美国姓氏之杂必居全球之冠。五大洲各色移民且不论,仅来自英伦三岛的盎格鲁——撒克逊血统移民姓氏之怪,就让人大开眼界。
例如,有人姓苹果(Apple),有人姓桔子(Orange)、大米(Rice)、小麦(Wheat)、玉蜀黍(Corn)一类粮食水果皆有姓之。
有人姓熏猪肉(Bacon)、火腿(Ham)、咳嗽(Cough)、狼(Wolf)、狐狸(Fox)、(灰(Ash)、毒药(Poison)、公鸡(Cock)、公鸭(Duck)、鱼(Fish),未免令人觉得可笑。有人姓鸟(Bird),虽然中国人中不乏姓牛姓马的,但称呼“鸟先生”、“鸟太太”,在中国人听来,总有几分滑稽。
有人姓胳膊粗壮(Armstrong)。祖上必是大汉,壮得可以。有人姓懦夫(Coward),有人姓疯狂(Crazy),姓棺材(Coffin),姓扫帚(Broom),甚至姓扫帚把(Broomstick)。还有人姓死(Death),姓地狱(Hell),这可就有些晦气了,坟墓、死人都是大不吉利之词,在美国亦敢姓之,其余可想而知。
有些人明明是白人,却偏偏姓黑(Black),而黑得发亮的人却姓白(White);不少碧眼金发的“白雪公主”,别人却叫她黑男人(Blackman)、蛋头(Egghead)小姐、秃头(Bald)小姐,阴差阳错。有的教授富五车,满腹经纶,大名竟是农夫(Farmer),而一字不识的农夫,却堂而皇之姓起聪明人(Wiseman)来。
姓富人(Richman)的不一定真有钱,有人姓一辈子银行(Bank)、银行家(Bankman)、金人(Goldman)、金质的(Golden)、珠宝(Jewelry)、戒指(Ring)、银子(Silver)、股票(Stock)、现金(Cash),却依然是一个穷光蛋,一文不名,姓穷人(Poorman)的却可能是一个大富翁;自由人(Freeman)可能犯了法,锒铛入狱,不得自由,而罪人(Sinner)却可能品行优良,一向奉公守法,何罪之有。
当然,成神成圣、光宗耀祖人人向往,东西文化莫不如此,所以在美国,姓基督(Christ)、圣经(Bible)、教皇(Pope)、国王(King)、女王(Queen)、王子(Prince)、公爵(Duke)、伯爵(Lord)……者大有人在。
有人戏称,美国人文化太浅,胡姓一气,美国人连“性”(Sex)都敢姓,连“ *** 犯”(Raper)都敢堂而皇之作为家族姓氏代代相传,这些家族的开山老祖必定都是目不识丁,否则怎会开此玩笑。
据美国学者艾尔斯登·史密斯在他的专著《美国姓氏》一书中考察美国姓氏的来龙去脉,英美姓氏大致四种来源:
1、取自父(或祖)的名字,姓由父(或祖)的名字演变而来,例如约翰逊(Johnson),是约翰(John)的儿子,理查森(Richardson),是理查德(Richard)的儿子。
2、姓以地形、地势而得。例如伍德(Wood)、丘吉尔(Churchill)等。这一类姓氏最多,约占英美总姓氏的40%。
3、由浑名而成。祖上有人有某些生理特征,家族由此而得姓。例如布朗(Brown,棕色)、布莱克(Black,黑色)、朗(Long,长)等。
4、由祖先职业而成。例如史密斯(Smith,铁匠)、贝克(Baker,面包师)、费舍尔(Fisher,渔夫)、法默(Farmer,农夫)、泰勒(Taylor,Tailor的变体、裁缝)等。
当然,上述这四类都是指盎格鲁一撒克逊血统美国人的姓氏而言,德、法、意、西俄、日本及阿拉伯等移民姓氏不在其内,如果都加在一起,据史密斯估计,全美国大约有150万个不同姓氏。据“钩子”(赫克,J·N·Hook)先生研究,美国万人以上的大姓有3000多个。美国十大姓氏排名次序是:史密斯(Smith)、约翰逊(Johnson)、威廉斯(Williarms)、布朗(Brown)、琼斯(Jones)、米勒(Miller)、戴维斯(Davis)、马丁森(Martinson)安德森(Anderson)和威尔逊(Wilson)。史密斯名列第一,全美国约有200多万人姓之。
三、德国人的姓氏
中国人的姓氏总的来说比较庄重,有些词如赵魏韩秦只能当作名字来用,其他的姓也基本上没有特别的意思。德国人的姓氏就有趣的多,因为作为姓氏的那个词常常另有一个意思,这个词的意思可能是一个职业、一种动物、一种颜色乃至器皿、品性、动作等等五花八门无奇不有。
德语名字翻译成中文都是用音译,所以不懂德语的中国人想不到大名鼎鼎的前德国总理科尔(Kohl)有这样一个不体面的名字——“卷心菜”(Kohl),超级赛车手舒马赫的名字也好不到哪里去——“舒马赫”原来是鞋匠的意思(Schuhmacher)。现任德国黑森州州长的名字翻译成科赫(Koch),其实本意是“厨师”。爱因斯坦(Einstein)是“一块石头”,巴赫(Bach)是“小溪”,茨威格(Zweig)是“树枝”……原来很多德国名人都有有趣的名字!
当然这些词作为名字时它们的本来意义就应该自动隐去。德国人见到一个“磨坊主”(Müller)先生,或者是“园丁”(Gärtner)夫人、“面包师”(Bäcker)小姐,不会以为他们真的是什么磨坊主、园丁和面包师。这一类的名字还有很多,像“裁缝”(Schneider)、屠户(Metzger)、铁匠(Schmied)、瓦匠(Mauerer)、木匠(Zimmermann)、农夫(Bauer)、渔夫(Fischer)、牧羊人(Schäfer)。许多古老的农牧业和手工业行当都成了姓氏。
形容词也能成为姓氏,似乎不合语法,不过语言是千百年来约定俗成的东西,所以不能事事全讲语法。也许很少有公司愿意雇用一个姓“贵”(Teuer)的采购员,不是工作能力的问题,而是因为听到这个名字不舒服。倘若一个姓“恶劣”(Schlimm)的老师班上有一个姓“聪明”(Klug)的学生,而这可怜的学生偏偏智力平平成绩很差,那么班上肯定有笑话可讲了。
颜色在中文里作姓氏的不多,比如“白”和“黄”,在德语里白(Weiß)也是姓氏,此外还有“褐色”(Braun)、“黑色”(Schwarz)、红色(Rot)绿色(Grün)等等。
动物名字成为姓氏,对于中国人来说很新鲜。我们会看到“狼”(Wolf)先生、“狮子”(Löwe)先生、“鸟”(Vogel)小姐、“猪蹄”太太(Schweinefuß)满街跑——德国真是一个奇妙的国度。
有些有消极意义的字眼也可以成为姓氏,中国人恐怕难以接受。因为我们喜欢取积极向上的和赞美性的名字。可是德国人似乎不在乎自己来自“杀手”(Killer)之家。姓“火灾”(Brand)的德国人不见得以纵火为乐。最尴尬的是那些姓“刽子手”(Schlachter)的大夫,德国诊所门口都挂着一块写明医生行当和名字的大牌子,就算是名字不好听也得挂上去,所以“刽子手”大夫们只好任凭路过的行人看着牌子发笑。
四、法国人的姓氏
人人都有名有姓,这不足为奇,不过如果要根据你的胖瘦高矮、你的职业或住处来决定姓什么的话,那就有趣了。法国人的姓氏就是这样有意思。
最早用绰号互相区别
世界上最早使用姓氏的国家之一当属中国,至今约有5000年的历史了。相比之下,西方姓氏的变迁和使用要晚很多。12世纪,随着人口的膨胀,人群聚集到了市镇,人们不得不开始用绰号来区别你我,以避免搞混。后来,有绰号的人又把绰号传给他们的子孙,这便是很多西方姓氏的起源。
在法国姓名最初只是一个符号,比如启蒙思想家卢梭,可谓尽人皆知,但“卢梭”这个姓的意思是“红头发”,因为他的祖先很可能是长着红头发的人。其实,法国人还有些姓氏更让人忍俊不禁。比如“埃布尔”的意思是“呼吸”;“伯纳德”意思则是“像熊一样勇敢”。还有个别人的姓氏,翻译过来竟然是“ *** ”的意思!
“垃圾桶”也能当姓
法国人姓氏来源有多种。一是由从事的职业而来。比如“邦尼特”是指“制造女帽的人”。据说这个姓氏的家族最早的职业就是制造女式礼帽。姓“布朗热”的祖先是开面包店的。尴尬的姓氏当然也有,比如“波比勒”意思竟是“垃圾桶”。据考证,他们的祖先是造垃圾桶的人,所以就这么传了下来,后代只好跟着委屈一下。此外,有些姓还和外貌、体形等生理特征有关。比如“鲁克斯”指“红脸汉子”。如果你见到一个脸膛红红的法国人,说不定他就是这个姓。而“杜兰德”的含义则是“强壮而有耐力”。显然,这个家族的祖先非常健康。相比起来,“珀蒂”这个姓的意思是“长得矮小”。不过现在姓“珀蒂”的法国人中已经有很多身形高大挺拔,并不输给“杜兰德”家的人。有根据住处而定的,比如“米歇尔·莱格利斯”,就是“住在教堂隔壁的米歇尔”,因为“莱格利斯”在法语中是“教堂”的意思。
法国姓氏中的“德”字,是法国贵族家庭的标志。例如出身没落贵族家庭的文豪莫泊桑以及现任法国总理德维尔潘,姓氏中就有“德”字。在以前,法国人非常注重这个贵族身份标志,甚至有人故意给自己取一个含“德”的名字。
五、俄罗斯人的姓氏
在俄罗斯经常遇到这种情况:迎面碰到熟人,不能脱口得体地叫出对方姓甚名谁,颇感尴尬。
一次,向莫斯科大学的一位汉学家道出与俄罗斯人交际时的这一苦衷,老教授很风趣地说,中国人的姓比俄罗斯人的姓难掌握。中国人的姓的含义不能一望而知,所以只能死记硬背;而俄罗斯人的姓只要了解其含义,是不难记忆的,如“戈尔巴乔夫”意思是驼背,“普希金”含“大炮”之意,“托尔斯泰”可解为“肥胖”……受教授的启发,笔者对俄罗斯的姓氏做了一番考察,发现其中的确大有学问。
原来,14世纪前,俄罗斯人没有姓。“姓氏”一词是彼得大帝学习西欧引进俄语的。再晚些时候,俄罗斯人有了姓,但只是豪门贵族的特权,贫民百姓不能使用姓。
最早出现的姓来源于河的名称。例如“库尔布斯基”这个姓,就来源于库尔巴河,意思是“住在库尔巴河边的人”。有些姓原本是根据一些人的外貌特征和举止风度所起的绰号,但随着光阴的流逝,这些绰号便成了姓,如:“尔布恩.尼希”是“驼背乞丐”的意思;“别列科夫”最初是长浅黄头发的人的绰号,现在自然长黑头发的人也可以用这个姓了。
有趣的是,有些俄罗斯人的姓取自动物的名称,如“扎伊采夫”(兔子)、“科罗温”(牛)、“乌特金”(鸭子)。据说,古代俄罗斯人非常迷信,许多传说中,某些动物、禽类不是呼风唤雨的神,便是点石成金的仙。于是人们就以它们的名字作为自己的姓,以求具有那些“神仙”的本领,或者求得它们的保佑。
我们还可以从一些人的姓中分别出其祖先所从事的职业,如:“洛特尼克夫”(铁匠)、“邦达列夫”(箍桶匠)等等。
俄罗斯姓氏起源各种各样,不胜枚举。有些姓竟出自一些食物和蔬菜的名称,如:“眄拉瓦耶夫”(大面包)、“卡普什金”(白菜)。还有的姓氏与日常生活用品及生产工具有关,如:“舒宾”(皮袄)、“捷列金”(马车)等。
十月革命后,由于连年战争,苏联出现了大量不知生身父母姓氏的孤儿,其中很多人给自己起了带有浓烈时代色彩的姓,譬如“马尔林”就是以马克思和列宁两个人的姓的第一音节组合的。据说,“斯大林”(钢铁)的姓是列宁给起的,列宁认为他的性格像钢铁一样坚强,而列宁本人的姓则取自俄罗斯著名的勒拿河,此河流经西伯利亚,是列宁流放的地方,由此可体会到列宁博大胸怀。
1. Tim antwortet Herrn Zimmermann nicht.这里的Herrn是antworten要求的第三格。Der Herr的基本形式为,der Herr, -n, -en。单数第三格为Herrn。2. Das Eis schmeckt meinem Vater nicht.这里的动词schmecken(合...的口味)要求第三格。合谁的口味,谁是第三格。而那个Eis(冰淇淋)是主语,第一格。这就是这种动词的特别之处,需学习掌握。
3. Fritz geht mit 6 Jahren in die Schule。这里的mit...表示在...年龄时。这是mit的用法之一。本句的意思是,Fritz在6岁的时候上学。
4. nach 与zu都表示去。但nach表示到地理名称的地方去,例如,nach Berlin/nach Deutschland fliegen。而zu表示到普通名词那里去,例如,zur Schule/zum Professor gehen。
【电影《海上钢琴师》】[编辑本段]
原片名 La Laggenda del pianista sull ' oceano(意大利文)
系列简介
意大利导演托纳托雷的三部作品——《天堂电影院》(又译星光伴我心),《海上钢琴师》(又译声光伴我飞),《西西里的美丽传说》(又译真爱伴我行),我们可以将它们定义为“时空三部曲”或者是“寻找三部曲”。导演运用了一种相同的叙事结构——“回到”。
1.基本信息
[编辑本段]
更多中文片名 1900海上钢琴师 声光伴我飞 一九零零的传奇 更多外文片名 The Legend of the Pianist on the Ocean .....(USA) The Legend of 1900 影片类型奇幻 / 剧情 / 音乐 片长 160分钟/法国:120分钟 国家/地区意大利 对白语言 英语 法语 色彩彩色 混音杜比数码环绕声 评级 Rated R for language. 级别 Singapore:PG Argentina:Atp Portugal:M/12 Australia:M UK:15 Finland:S France:U USA:R Italy:T Germany:6 Netherlands:AL Hong Kong:IIA Switzerland:7 制作成本 9000000 (estimated) 版权所有 Medusa, 1999 (on print) 制作日期 1997年7月
2.剧情
[编辑本段]
一九零零年的第一天。油轮维珍尼亚号载着熙熙攘攘的欢呼人群在纽约港靠岸。在梦想的鼓动下黑压压的人流涌下船,迎接充满可能性的美好未来。喧嚣过后,船上除了船员所剩无几。添煤工人Danny Boodman于是偷偷跑到餐厅搜罗客人遗落下的贵重物品,结果一无所获。失望之余,他在钢琴架上发现一个漂亮的婴儿。他抱起婴儿,看见他的目光清澈,皮肤白净。Danny Boodman对这意外收获十分惊喜,于是收留了这个孩子,起名叫1900,纪念这孩子在新世纪的第一天被他收养。
善良的Danny Boodman十分痛爱小1900,教他读书,不让他受苦。但因为没有任何出生证明之类的文件,Danny Boodman害怕1900会被别人抢走,不许他离开船舱一步。
在1900八岁时,Danny Boodman死了,在懵懂的1900于生离死别前迷茫时,突然听见远处传来美妙动人的声音,他回过头,身边一个亚洲女人告诉他,这是音乐。
几日后,1900在夜里偷偷溜进餐厅,来到白天船属乐手演奏娱乐上等乘客的钢琴前,弹起了自己即兴发挥的曲子。歌声吵醒了许多乘客,他们好奇的想去探个究竟,却都陶醉在这小家伙如天籁般的音乐中。直到音乐停下来,船长才过去对他说,“1900,你不可以弹琴,这完全不合规矩。”年幼的1900任性的回答说:“规矩全都滚蛋。”
几年后,成人的1900成了维珍尼亚号乐队的钢琴师,虽然他从未下过船,但是已经名声远扬。在一次暴风雨中,他巧遇了正在晕船的max,两个人十分投缘。从此,max成了他一生的知己。
max十分欣赏他的音乐才华,但也同时对他固执的不肯下船等上陆地感到困惑。他希望1900能向世人展示自己的才华,得到世人的承认,名利双收,过上好的生活。但对1900而言,世人向往的生活对他而言太过遥远,无法理解,也因此根本不具备诱惑力。
即使弹琴胜过爵士乐的始祖Jelly Roll Morto,让1900名声大噪,唱片出版商希望为他录制唱片,并保证他会名利双收,他的内心依然平静,安于生活和音乐带给他的快乐。(直到他遇到一个朴素而迷人的女孩。那一天他正在录制唱片,女孩顺着窗子向里看,和他四目相对,他立刻爱上了她。随兴而发弹奏了一曲为爱情的柔情似水的曲子。 )
在女孩下船的几周后,1900十分的痛苦,他想去找她。max的劝说和对爱情生活的憧憬打动了他,他最终决定下船,登上陌生的陆地。那天所有的船员都和他挥手告别,他穿着max送给他的大衣,缓慢的走下船梯,走到一边时,他茫然的看着诺大的纽约市,凝视了一阵,他突然拿起礼帽抛向远方,然后回头,返回了船上。他对max说,我再也不下船了。
直到许多年后,大战结束,早已离开维珍尼亚号的max偶然发现破旧的维珍尼亚号就要被炸掉,他坚信1900在船上,几经周折,最终找到了他。但是1900执意不肯下船,世界太广阔了,让他陌生得害怕,这个船对他就是一切。max最终悲伤的离去,在远处目送维珍尼亚号和1900一同被炸弹粉碎。
那天他告诉曾对之提起过1900的传奇故事的乐器行老板1900死了,老板也感到惋惜,于是把max因为窘迫买掉的小号还给了他,对他说,一个好的故事比一个旧小号值钱。带着仅值旧小号的1900的故事,max离开了,从此,很少再有人会记起那一生不会踏上陆地的天才钢琴师和他传奇的一生。
3.影片解析
[编辑本段]
关于电影
这是一部荡气回肠的诗意旅程电影,那无处不在的钢琴声将观众带入1900的心灵深处。影片采用最极端的浪漫主义风格,引起两极反应:有人视之为杰作,而西方很多人把它看成“最好看的烂片”。影片的缺憾在于人物刻画,主角太过神秘,让人无法洞察他的内心世界,因而就很难真正同情他。如果能把心态调离愤青阶段,该片则有打动人心的浪漫魔力。
整部片子随着Max回忆中的1900,与现实中Max追寻1900的下落这两条主轴,交互穿插,紧紧牵动着观众的心,而当Max从乐器行老板口中得知,Virginian号即将被拆解时,故事也达到了最高潮。
从战前离开Virginian号之后便未曾听说过1900消息的Max坚信,1900必定还在船上,他努力延阻了船只拆解的时间,来到这艘已残破不堪的废船上欲寻找1900最后的踪影。1900还会在船上吗?还是如Max的期望,已经找了个地方,娶了老婆、生了小孩,并在茶余饭后之际同她们提起Max这个好友……
除了曲折的情节,几个精彩的桥段更是令人吟咏不已,包括Max初识1900时,两人在海上狂风暴雨之际松开了钢琴的固定栓,坐在钢琴前随船摆动着,一边弹琴一边在大厅里四处滑动,像极了跳着华尔滋或探戈的舞者;而面对傲慢的Jelly来势汹汹的挑战,1900如何展现出他过人的钢琴天赋,让与会者由轻蔑转为震惊;以及那个不知名的女孩,如彗星般的散发出耀人光芒却又快速离去,使得1900淡淡的忧愁,回忆的感伤,在片里充斥的偏黄色系影像中,益发显得鲜明。至于移民怀着梦想乘船来到新大陆,在看到自由女神像之际惊叫“America!”的喜悦,却也与孤寂的1900看着旅客上上下下的冷漠相映……
1900这个角色,因为孤寂落寞的经历,使其更能敏锐的看透人心,并藉此弹奏、创作出感动人心的乐曲。但一生面对海洋、面对钢琴,陆地上的一切,对他来说有着太多的不确定性,使他一直对陆地踯躇不前。正如他所说:“我看不到陆地的尽头”,或许对1900而言,海天一色的景致看得到地平线,往返多地的邮轮也有靠港停泊的时候,88个琴键是有限的,他可以据以创作无限的乐章,然而陆地上绵延不绝的大城市,是他所看不清也无法掌握的。
4.演职员表
[编辑本段]
导演
朱塞佩·多纳托雷 Giuseppe Tornatore
编剧
朱塞佩·多纳托雷 Giuseppe Tornatore .....(written by)
Alessandro Baricco .....(monologue Novecento)
演员
蒂姆·罗斯 Tim Roth .....Danny Boodmann T.D. Lemon Nineteen Hundred '1900'
比尔·努恩 Bill Nunn .....Danny Boodmann
Mélanie Thierry .....The Girl
Clarence Williams III .....Jelly Roll Morton
Peter Vaughan .....'Pops', the Shopkeeper
Niall O'Brien .....Harbor Master
制作人
Marco Chimenz .....executive producer
Laura Fattori .....executive producer
Francesco Tornatore .....producer (uncredited)
原创音乐
埃尼奥·莫里康内 Ennio Morricone
摄影
拉乔斯·科泰 Lajos Koltai
剪辑
Massimo Quaglia
选角导演
Fabrizio Sergenti Castellani .....(as Fabrizio Catellani)
Valerie McCaffrey
Jeremy Zimmerman .....(as Jeremy Zimmermann)
艺术指导
Francesco Frigeri
布景师
Bruno Cesari
服装设计
Maurizio Millenotti
视觉特效
David Bush
副导演/助理导演
Denver Beattie .....second assistant director
Inti Carboni .....second assistant director
Fabrizio Sergenti Castellani .....(as Fabrizio Catellani)
Davide Cincis .....second assistant director
5.制作发行
[编辑本段]
洗印厂
Cinecittà Laboratories, Roma, Italy
摄制格式
35 mm (Kodak)
制作处理方法
Technovision
洗印格式
35 mm (Fuji)
幅面
35毫米胶片变形宽银幕
制作公司
Medusa Produzione [意大利]
Sciarlò [意大利]
发行公司
Fine Line Features [美国] ..... (1999) (USA) (short version)
Asmik Ace Entertainment [日本] ..... (Japan) (US version)
Concorde Film [荷兰] ..... (Germany)
Distribution Company [阿根廷] ..... (Argentina)
安乐影片有限公司 EDKO Film Ltd. [香港] ..... (Hong Kong)
Medusa Distribuzione [意大利] ..... (Italy)
Metropolitan Filmexport [法国] ..... (France)
RCV Film Distribution [荷兰] ..... (Belgium)
Vitória Filmes [葡萄牙] ..... (Portugal)
特技制作公司
Cinecittà 105 Digitale ..... (digital post-production collaborator)
Company B [德国] ..... (digital post-production collaborator)
Corridori &Co. ..... (on-set special effects)
Corridori G &A Cinematografica S.r.l. [意大利] ..... (on-set special effects)
DYTE [意大利] ..... (digital post-production collaborator)
Das Werk [德国] ..... (digital post-production collaborator)
Interactive Milan ..... (digital post-production)
Men in White Coats [英国] ..... (digital post-production collaborator)
The Computer Film Company [英国] ..... (digital post-production collaborator)
其它公司
A.T.A. ..... period cars
Accademia Musicale Italiana (AMIT) [意大利] ..... orchestra
Alfonsi Pianoforti [意大利] ..... thanks
Ameropa [意大利] ..... travel agency
Angels &Bermans [英国] ..... costumes
Annamode [意大利] ..... costumes
Balducci [意大利] ..... stills laboratory
Bassi e Corsetti [意大利] ..... stills laboratory
British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 (BBC) [英国] ..... radio clips
Cinesicurtà [意大利] ..... insurance
上映日期
意大利
Italy
1998年10月28日
德国
Germany
1999年9月23日
荷兰
Netherlands
1999年12月2日
英国
UK
1999年12月17日
日本
Japan
1999年12月18日
法国
France
2000年1月12日
墨西哥
Mexico
2000年1月21日
西班牙
Spain
2000年2月25日
葡萄牙
Portugal
2000年3月17日
波兰
Poland
2000年3月24日
香港
Hong Kong
2000年5月25日
捷克
Czech Republic
2000年5月29日
澳大利亚
Australia
2000年6月1日
丹麦
Denmark
2000年6月30日
阿根廷
Argentina
2000年11月2日
匈牙利
Hungary
2000年11月23日
关于导演
本片的导演正是1990年前以《天堂电影院》(Cinema Paradiso)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殊荣的朱塞佩·托纳托雷,此片是他的“三部曲”之一。 ( 三部曲:《天堂电影院》/《星光伴我心》;《海上钢琴师》/《声光伴我飞》;《西西里美丽的传说》/《真爱伴我行》 ) 如同《天堂电影院》给人的感觉,托纳托雷以其擅长的叙事手法,使观众随着回忆与现实交错间,轻易的融入剧情之中,并几乎因此而怀疑,本片是否为真人真事所改编。
而在本片之中,托纳托雷也与埃尼奥·莫里康内(Ennio Morricone)这个配乐界的大师再度合作。(莫里康内著名的电影配乐作品包括:《天堂电影院》、《豪情四海》、《哈姆雷特》、《铁面无私》等等)就如同所有以“钢琴师”为名的电影一般,配乐必然在电影里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因此影片的电影原声也是值得细细品味收藏的对象。
同样是从现代追溯古代,故事的背景同样在海上的邮轮,如果将《泰坦尼克号》比做丰盛的晚宴,在吃惯了好莱坞的电影大餐之后,相信精致、细腻的《海上钢琴师》会是很好的下午茶甜点,让你我的心灵觉得更充实!
关于配乐
影片的配乐出自大师颜尼欧·莫里克奈之手,他以深情飘逸的典雅曲风,又一次掳获观众与乐迷的心。《海上钢琴师》被誉为是1999年最不容错过的电影原声带之一,并众望所归地荣获了金球奖最佳电影配乐奖。
6.精彩台词
[编辑本段]
“城市那么大,看不到尽头。在哪里 ? 我能看到吗 ? 就连街道都已经数不清了,找一个女人,盖一间房子,买一块地,开辟一道风景,然后一起走向死路。太多的选择,太复杂的判断了,难道你不怕精神崩溃吗 ? 陆地,太大了,他像一艘大船,一个女人,一条长长的航线,我宁可舍弃自己的生命,也不愿意在一个找不到尽头的世界生活,反正,这个世界现在也没有人知道我。我之所以走到一半停下来,不是因为我所能见,而是我所不能见。”
“键盘有始有终,你确切知道 88 个键就在那儿,错不了。它并不是无限的,而你,才是无限的。你能在键盘上表现的音乐是无限的,我喜欢这样,我能轻松应对,而你现在让我走过跳板,走到城市里,等着我的是一个没有尽头的键盘,我又怎能在这样的键盘上弹奏呢 ? 那是上帝的键盘啊 ! ”
“所有那些城市,你就是无法看见尽头。尽头?拜托!拜托你给我看它的尽头在哪?当时,站在舷梯向外看还好。我那时穿着大衣,感觉也很棒,觉得自己前途无量,然后我就要下船去。放心!完全没问题!可是,阻止了我的脚步的,并不是我所看见的东西,而是我所无法看见的那些东西。你明白么?我看不见的那些。在那个无限蔓延的城市里,什么东西都有,可惟独没有尽头。根本就没有尽头。我看不见的是这一切的尽头,世界的尽头。”
“拿一部钢琴来说,从琴键开始,又结束。你知道钢琴只有88个键,随便什么琴都没差。它们不是无限的。你才是无限的,在琴键上制作出的音乐是无限的。我喜欢这样,我活的惯。”
“你把我推到舷梯上然后扔给我一架有百万琴键的钢琴,百万千万的没有尽头的琴键,那是事实,max,它们没有尽头。那键盘是无限延伸的。然而如果琴键是无限的,那么在那架琴上就没有你能弹奏的音乐,你坐错了地方,那是上帝的钢琴。”
“天啊!你……你看过那些街道吗?仅仅是街道,就有上千条!你下去该怎么办?你怎么选择其中一条来走?怎么选择“属于你自己的”一个女人,一栋房子,一块地,或者选择一道风景欣赏,选择一种方法死去。 ”
“那个世界好重,压在我身上。你甚至不知道它在哪里结束,你难道从来不为自己生活在无穷选择里而害怕得快崩溃掉吗?”
“我是在这艘船上出生的,整个世界跟我并肩而行,但是,行走一次只携带两千人。这里也有欲望,但不会虚妄到超出船头和船尾。你用钢琴表达你的快乐,但音符不是无限的。我已经习惯这么生活。 ”
“陆地?陆地对我来说是一艘太大的船,一个太漂亮的女人,一段太长的旅行,一瓶太刺鼻的香水,一种我不会创作的音乐。我永远无法放弃这艘船,不过幸好,我可以放弃我的生命。反正没人记得我存在过,而你是例外,max,你是唯一一个知道我在这里的人。你是唯一一个,而且你最好习惯如此。原谅我,朋友,我不会下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