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胡辣汤起源于河南省,周口市西华县逍遥镇的胡辣汤最正宗。因为这是中国北方著名的传统早餐汤。胡辣汤是由多种天然中草药按一定比例,配以汤底花椒和胡椒,以骨头汤为底料制成,其特点是香味浓郁,色泽鲜艳,汤浓,麻辣鲜香,非常适合其他早餐。目前已发展成为河南及周边省份喜爱和知晓的小吃之一。
2.一碗胡辣汤,配料很多。首先它的汤是羊骨头做的羊肉汤。其次,里面的食材很多,有蘑菇、木耳、牛羊肉、海带、花生、面筋等等。所以吃一碗胡麻辣汤,相当于吃了很多好吃的,真的是物有所值。胡辣汤的魅力不仅让河南人爱不释手,现在全国各地的吃货都开始爱上这种看起来不起眼但吃起来相当美味的街头小吃。所以,很多中国美食不一定出自大酒店,也不一定非要特别贵,最美味最迷人的美食往往都是不起眼的。
3.只要吃过胡辣汤,就永远忘不了它的味道。所谓胡辣汤,并不是说汤里放了辣椒和花椒。其实正宗的胡辣汤只是用了辣椒而不是花椒。胡麻辣烫的意思是“随机麻辣”,各种麻辣口味加在一起的那种麻辣,其他解释要么附在会上,要么看正文找意思。经过几年的民间加工发展,一种适合北方人口味,麻辣醇厚,扑鼻的胡辣汤在逍遥镇诞生了。当然,胡辣汤也传到了周边省市。比如陕西安有胡辣汤分两种。
4.一种是河南人做的,叫河南胡辣汤,也叫肉丁胡辣汤,河南胡辣汤。一种是当地回族人做的,叫肉丸胡辣汤。河南的特色汤菜传入陕西,深受大家喜爱,经常作为早餐。其特点是麻辣可口、营养丰富、开胃,适用于油条、包子、葱油饼、锅盔、千层饼等面条。可以和豆腐脑以1:1左右的比例混合,称为“二混”,降低了辣度,但从外观上看不是很吸引人,但也很受欢迎。
胡辣汤,又名糊辣汤,起源于河南省,尤以周口市西华县逍遥镇胡辣汤以及漯河市舞阳县北舞渡镇胡辣汤最为出名。是中国北方早餐中常见的传统汤类名吃。由多种天然中草药按比例配制的汤料在加入胡椒和辣椒又用骨头汤做底料的胡辣汤,其特点是汤味浓郁、汤色靓丽、汤汁粘稠,香辣可口,十分适合配合其它早点进餐。目前,已经发展成为河南及河南周边省份都喜爱和知晓的小吃之一。
历史起源
对于胡辣汤的历史,说法较多。因为其主料胡椒自唐代才传入中国,故尽管民间有胡辣汤创于周代和曹魏的传说,其产生的上限不应早于唐。胡椒是唐代才传入中国的。宋代一说就颇为可信,糊辣汤因是民间小食,典籍很少有涉及的,据专家考证,糊辣汤的祖宗应该是酸辣汤和肉粥,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在宋代流传甚广来看,在食物里加入辛温香燥药物,估计是当时的社会潮流,因此糊辣汤在这两种食物的基础上进行改进而成的。取酸辣汤的醒酒、消食的功用,加入肉类恐怕是为了适应更多层次人众的口味和补气补虚,再辅以生姜、胡椒、八角、肉桂等调料辛香行气,舒肝醒脾。
故此河南糊辣汤的主要口味是酸和辣。待到金元时期,中原动荡,长江以北的河山多沦于狄夷之手。北宋定都开封,商品经济有了长足发展,而民间小吃也随之兴盛,花样百出。《太平和惠民剂局方》等当时流行的医药着作都认为,在食物里加入辛温香燥药物有益行气,故辛辣味食品颇为流行。一种结合了具有醒酒消食功效的酸辣汤的肉粥,成为胡辣汤的雏形。
营养价值
胡辣汤富含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钙、铁、磷、钾、镁等矿物质,有养心益肾、健脾厚肠、除热止渴
相关故事
明朝嘉靖年间,阁老严嵩为了讨皇帝欢心,从一个高僧手中得到一付助寿延年的调味药献给皇帝,以烧汤饮之。该汤美味无穷,龙颜大喜,命名为“御汤”。明朝亡后,御厨赵纪携带此药逃至河南逍遥(今西华县逍遥镇),将此方传到了该地。该地人因此汤辣味俱全,遂改名为“胡辣汤”。
传说糊辣汤曾治好了明代着名清官于谦的伤风。“粉身碎骨浑不怕——于谦纪念馆”纪念文选记载:于谦做河南、山西两省巡抚,驻节开封。
有一年他过生日时,正好在郑州视察,便按节俭惯例,找到了一家“胡记”饭铺,喝了一碗热辣辣的汤,度过了生辰。这别具风味的生日食品,使于谦深深地记住了它的佳美滋味。有一次,于谦出巡山西归来,路过郑州,由于路途劳顿,公务繁忙,染上伤风病了好几天,也不见好。一天晚上,于谦突然想起了“胡记”的汤,就派人去买。
“胡记”的掌柜一听是尊敬的于巡抚要吃,就放足佐料,精心制作。于谦吃过之后出了一身大汗,第二天身轻体健,伤风竟不知不觉地痊愈了。于谦就封了白银十两,答谢胡掌柜的治病之恩,并建议该汤以胡姓命名,从此这个汤就变成了“胡辣汤”。
清朝以后,郑州卖胡辣汤的多了。但由于清朝是满人建立的,民间不敢多说“胡”字,汤看上去又呈糊状,“胡”“糊”同音,所以胡辣汤后来又改成了糊辣汤,并一直沿用至今。如今糊辣汤已经习惯地被称为胡辣汤,又美名曰:“宫廷御锦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