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中亭街介绍(如:购物方面 路线方面 消费指数等)

糖精是什么2023-04-21  26

福州中亭街是在2002 年 2 月建成

详细信息二楼都说了

购物方面:衣服,首饰,一般都有。中亭街的门面一般都是专卖店,里面有服装批发。

大的商城有:国美,永乐,苏宁,世纪联华等

小吃也挺多的,麦当劳,肯德基,德克士都有

坐20.805.946都有到

消费指数,在福州应该算满高的

从天空俯瞰大地,河流像一条蓝色的藤,在绿色和黄色混合

的大地上爬行。每到一个重要的转折口,河流便选择了一块幸运

的土地,打一个结,产下一个五颜六色的瓜--城市。然后,河流继

续爬向海洋,并在入海口的三角地带,结一个特别强劲的果实。

“巡天遥看一千河”,河流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作品,城市是人

类智慧与劳动的艺术结晶,人与大自然就这样亲和着,默契着。

作为东方的莱茵河,闽江贯穿了福建,淘洗了千年闽越文化,

注定要在它的入海口造就福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并且注定要在

沿江的滩头诞生出一个与之相适应的街区——中亭街。

话题又得从五代闽国的王审知说起。追寻闽江的足迹,王审

知将城市自北向南扩展、将于山和乌山纳入城池之后,并没有停

下前进的脚步。开明的王审知站在城南的宁越门城楼上,审视城

外的江渚、沙洲和流水,不知听信了那方高明的荐言,向江河流

沙要土地。他组织军队,发动百姓,将带有枝叶的竹竿插在江边

沙洲的边缘地带,加快了水中泥沙的沉积,在扩大洲地的同时,

扩建家园,并以免征赋税的优惠条件,发展农业生产,改良土壤。

这样坚持下来,至今留下历史痕迹的地名便有义洲、帮洲、苍霞

洲、鸭姆洲、鳌峰洲……

距今900多年,时值大宋元■年间,那时的闽江北岸大约在

今天的中亭街小桥附近,江岸的正南方从江水中“冒”出了一个

楞严洲(今大桥北端的陆地),将水流一分为二,后来又在楞严

洲与南台岛之间的水中“冒”出了一个中洲,将水流二分为三。

宋代,福州城的南门已扩展到九仙桥外“沙合门”(今小桥附近),

据说城门外是三面临江。从古闽越国的冶城,到晋代子城、唐代

罗城、后梁夹城,到宋代外城,福州南城门经过这么“三级跳远”,

追到了江边,再求发展就只能将眼光投向隔江的南台岛了。于是,

到了该建桥的时候了。

在闽江建桥的历史上,第一个登台表演的是宋代太守王祖道,

第一座大桥是浮桥。18根大石柱系上粗大的藤缆,拴住百余艘木

船,便成了浮动的桥墩,铺上木板便是桥面,可以走行人通车马,

两旁扎上竹竿便是栏杆扶手。为了便于通航,还在浮桥中间设两

个活吊板为“通航门”。石柱、藤条、木板船,这样古朴的桥,

深深地记载了文人太守诗一样的气质。据说,王太守在建浮桥的

同时,还给桥头的万寿寺置了田产,让他们以租养桥。可惜这座

浮桥存在于摄影技术发明之前,无法“立此存照”,画家们的写

生画一时又未找到,惟有意大利漂泊者马可·波罗追记过它美丽

的身影,可信但不太准确。忧郁的南宋诗人陆游,曾有诗曰:“九

轨徐行怒涛上,千船横系大江心。”成了闽江浮桥的千古绝唱。

壮观、诗意但又脆弱、经不起风浪的浮桥,在洪水爆发时节,

常常被洪水冲垮。浮桥毕竟不是长久之桥。元代,福州城在北方

游牧民族的统治下,城区是色目人的天下,大量的汉人因种族歧

视而移居城外,无意中造成了城外南台岛的繁荣。建桥,建好桥,

建长久的桥成了当务之急。

86岁的僧人法助此时正是管理浮桥的寺庙头陀,他一生共建

19座石桥,即将建造的万寿桥是他的大手笔,也是他的绝笔之作。

有人曾编造过一个故事,说他某日过浮桥,风浪乍起,险象环生,

他便萌发了建桥的欲望。其实这样解释倒是小看甚至抹杀了法助

大师建桥的伟大动机,要知道他此前已建过18座桥啊,建桥,建

规模大的桥,恐怕是他行善一生的一个生命情结。

元大德七年(1303年)得朝廷恩准之后,法助奉旨募捐建桥,

大桥历经师徒两代19年方才竣工。能工巧匠们用木筏载石沉入水

底,再砌上6至8米高的砌石层,然后建造水面船形尖头桥墩,

墩与墩之间架上20吨重、9米多长的石梁,桥栏上刻上精美的小

石狮。大桥开工不到3年,耄耋高龄的法助大师便圆寂了。人们

重修了万寿头陀寺,并将大桥定名为万寿桥,以缅怀这位建桥先

贤。

大桥建成670多年后,在旧城改造的拆迁工地,我在坞尾的

一条小巷里找到万寿头陀寺。曾经指挥过浩大建桥工程的“指挥

部”,曾经在建桥风雨中为大桥建设者祈求过平安的宗教圣殿,

曾经在大桥完工庆典上告慰大师亡灵的祀堂,曾经在动乱岁月做

过塑革厂车间的头陀寺,原来是这么的简朴、小巧,除了建筑语

言上具备了佛寺最基本的“词句”之外,其用地布局更像是一座

普通民居。常年掌管万寿桥的广大田产,自身却是如此清贫,完

成了浩大的建桥工程,自己却身居陋巷在风雨洪水中与平民百姓

同呼吸共命运,这就是万寿头陀精神。今天,善男信女和百姓保

护它,重修它,其意义也正在于此。我仅希望修建工程能修故如

故,如果将头陀寺改造得金碧辉煌,那将不会是一生求奉献的法

助头陀的本意。

楞严洲和中洲在江中相继生成出现,是大自然对人们的一种

无声暗示和有力支助,我们的先辈选择在这里建桥,也就注定了

要在这里的江岸上培育一条街。从沙合桥通往楞严洲原先并没有

路,人走多了便成了路,沙土淤积的路(有时浅水可以没过人的

脚背),木板、石块铺就的路。有了路,就会有摊点,摊点扩建

又搭起了木的、竹的、茅草的棚,窝棚扩建再改成板房。路像一

条长堤,自北向南延伸。路上还建起了亭子,不止一个,供路人

歇脚纳凉,于是便有了中亭和中亭街的名称。

最早的中亭街就是那突出于江岸的一条通往大桥的堤,堤高

于江边沙洲的土地,堤边有简易的竹木窝棚,棚主人主要是来自

城市和周边乡村的小商贩。随着桥的一次次扩建、改建,中亭街

也越来越像条街了。街边按福州的习俗用木板建造了商住小屋,

为了让屋与街面平高低,板屋是用杉木架起的“吊脚楼”,屋后

必然有菜园、果园、花园,用竹篱笆围成一圈又一圈,混杂在江

渚沙洲的茅草杂树之中。随着街市的扩展,泥土的进一步淤积,

街道两侧的大片土地开始依照地势和河流的布局,筑成了成片的

板屋,其间又有不少小巷、小河。那些小巷的命名有两大特色,

一是以开发者的姓氏定名,如欧厝弄、姚厝弄、穆厝弄;二是以

行业来定名,如麻油弄、道士弄、铁线弄。由此形成以中亭街为

中轴线的一片社区群落,从中不难觅出当年的中亭街风情和文化。

在中亭街的历史上,从无到有,从土堤到石板小街,中亭街

经历了第一次飞跃。当时经过中亭街的主要是行人、轿子和马车。

1910年初,福州的第一条马路竣工,不是中亭街,而是始于水部

门终于台江,与中亭街擦肩而过,几年后才延伸到万寿桥头与中

亭街接了轨。到了1930年,改建万寿桥为水泥公路桥之后,中亭

街向南门明代古城墙“买”下了城墙石,才铺就了凹凸不平的车

行道。我们从一张1932年在万寿桥头拍摄的中亭街方向的老照片,

可以看到中亭街作为商业街区的繁华景象,此时的中亭街已经是

石板路与洋楼的结合体,古朴的地面上已经挤压着现代的情愫,

体面的小洋楼很牛B地立在中亭街两侧。这是中亭街历史上的第

二次飞跃。

中亭街的小洋楼已经无比破旧了。20世纪之末,走在中亭街

改造拆迁的工地上,看那些小洋楼,实在是不敢恭维。在那动荡

不安的年代,建筑者们放弃了东方的建筑语言,引进了欧美的建

筑形式,本是一个进步,却又没有能力将它做大,做精致,做潇

洒,做出气派,现在拆之一点也不可惜。然而,冷静一想,这苍

凉的建筑语言,正向人们叙说着当年的故事。它是半殖民地半封

建时代福州经济、文化以及人们思维观念的一个影子。

中亭街等待着第三次的飞跃。

从中亭街诞生之日起,每一阵潮涨潮落的声音,每一次渔汛

的欢庆锣鼓,每一艘远洋商船的泊岸,每一片木屐敲打石板路的

清脆声音,都在催促中亭街从无到有,从贫瘠走向繁华。中亭街

便是在闽江潮声中融合着叫卖声、讨价还价声长大的,它命定姓

钱,是一条商业街区,经济的繁荣增长了它商业的智慧,它所伴

生的必然是商业文化。

福州人遇上拥挤的街市便说“姑克中亭街”(比中亭街还要

挤),街很狭小而人很多,只要你穿上一双木屐鞋,挑上一担货

物,挤进中亭街,你便成了一个商人,不管你是失去耕地的农民,

城市贫穷的小市民,退伍的北方士兵,还是逃荒而来的乞丐。所

谓万商云集,他们的原始积累便是这样起步的。没有排外心理的

中亭街,以海纳百川的心态,以一种平民性、公平性,对待来这

里淘金的每一个人。百龄百货公司的第一个老板曾经就是一个卖

毛巾跑单帮的角色。

在中亭街区,商贸崇神的文化现象较福州别的城区更为浓厚。

在风云多变的商海,祈求自身平安、祈望商路顺通,不管以什么

形式,实际上是对商业的崇拜,是对金钱的崇拜。以共同的信念

汇聚起来的商人还借神的名义交流信息、协调矛盾、互相制约。

比如位于星安河旁的张真君殿,就颇有代表性地体现着商人们对

商业保护神的崇拜。各地商会曾在此附近选址建馆,这里实际上

成了民间的总商会。在商场如战场的残酷竞争中,人与人之间的

关系依然需要一种亲和感。地盘有限,人和店的密度就很高,相

互竞争又相互“伴市”,促进了商业的交流和发展,促成了商人

间世代流传不歇的诚信精神。中亭街旁玉环路上的尚书庙,原是

抗元名将陈文龙的祠堂,因坐落在商业街区,便成了商人们的庇

护神庙。这里大年除夕演“避债戏”,是让生意亏了本的商人年

终避债的地方。

商场的本质在于竞争。喝闽江水长大的商业精英聚会在中亭

街,商业竞争最终成为智力竞争,构成了中亭街商业文化的一部

分。比如,四省药店在同行中起步较晚,老板策划了种种商业手

段为自己争得知名度--故意侵权招惹商场纠纷,以引起公众的注

意;仿制香港中药店的立式药柜和圆转盘药架,以引起人们的兴

趣;雇用印度红头阿三看门并迎送客人,供人猎奇传为新闻;增

加服务项目,添加珍贵稀有药材以增强竞争实力,等等,每一招

一式都体现了商业智慧,传为商场佳话。

1842年8月,丧权辱国的《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其中的五

口通商之所以选择了福州,是因为福州有着久远的对外贸易历史,

有着以闽江流域为腹地的发达的商品集散地,有着良好的深水港

码头。从此之后约百年的历史中,福州便走上了半封建半殖民地

经济发展的畸型道路,中亭街便成了首当其冲的桥头堡。街边那

不伦不类的半殖民化建筑便是那个年代惨痛的印记。

1919年五四运动在北京爆发,仅过了三天,福州学生便走上

街头举行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活动。“惩办卖国贼”、“抵制

日货,提倡国货”的宣传,得到了社会各界和爱国商人的支持。

就在中亭街上,商人们自行销毁日货的行动,显示了中亭街商业

文化中自发的爱国主义倾向,并由此引发了一条国货路的命名和

一块“请用国货”碑的树立。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中亭街都

是抵制日货的前沿阵地。

1919年11月,日本领事馆组织了日本浪人敢死队,借口挑

起事端,开始在中亭街一带对中国市民尤其是中国学生进行武力

报复,击伤学生、教师十余人,并动用兵舰驰入闽江口以炫耀武

力。福州人民举行了空前的罢市、罢课、集会、示威游行的斗争,

并得到了全国各大城市人民的声援和支持。“力救福州同胞”、

“血可流,福州不可丢”的口号,增强了福州人民反抗斗争的信

心和力量。一年之后,迫使日方调换领事,并公文道歉,赔偿抚

恤金。这就是震惊中外的“台江事件”。

1949年8月17日,解放大军踏上了中亭街和大桥,从此街与

桥更名为八一七南路和解放大桥。我们经历了50年翻身解放当家

作主的时光,经历了20年改革开放经济建设的日子,历史荣幸地

让我们这一代人来改造大桥,改造中亭街,彻底清除半封建半殖

民地时代留下的阴影。法助大师开始建桥的692年之后,福州人

以现代的建桥高科技,在大桥原址建造了我国首屈一指的五连跨

钢管拱桥。它不仅改变了福州城市陆路交通条件,而且改善了千

里闽江的水运条件。与大桥命运相关的中亭街也到了大拆迁的时

候了。这是福州旧城改造中的“大手笔”之一。未来的中亭街是

什么个样子?这是慎之又慎的事情,要不留遗憾,对得起子孙。

开发商们都知道自己身上的重任。研讨,调研,听证,一场接着

一场地请来全国各方面的专家、学者、建筑师。

改造后的中亭街必定是一个商业街区,它的诞生是因为商业,

它的成长也是因为商业,所以未来中亭街的商业属性只能加强不

能减弱,使之成为具有福州文化特色的商业区。中亭街文化与大

桥文化、闽江文化是紧密相联的,没有大桥便没有中亭街,其千

百年来文化传统中的优良成分应该在新的中亭街得到保护和弘

扬。为此,我想到了万寿头陀寺,想到了中洲岛扩建时掘出的历

代修桥石碑,想起了古桥上的刻有石头小狮子的栏杆,想起了

“8·17”解放大军进城的那一幕,这些东西如果能保留在人们

的视野里,将有助于中亭街经商质量的提高,有助于中亭街商业

文化的提高,有助于人与人之间的亲和。

谁都说,未来的中亭街是中西合璧的。但合璧不是胡拼乱凑。

我们生活在世纪之交,我们应有21世纪的审美眼光和创造力,把

中亭街建设得大气、恢宏,让下一代的福州人走出闽之大门是条

龙,留在闽之大门里也是条龙。

②基本上保留了元代建筑风貌的万

寿石桥,摄于本世纪20年代,由中洲向台江方向拍摄。 ④

1932年拍摄的中亭街口。

③从中洲向仓山方向拍摄的1930年改造后的江南桥,桥面可

通汽车,对岸较高建筑为仓山邮政大楼。

⑤正在拆迁的中亭街。

本文出至福州晚报的你好!大桥 你好!中亭街——福州文化行旅之二,作者唐唐 希,楼主要引用的话请注明出处,谢谢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609911.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