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伏是从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开始。
初伏是关于日历法的一种说法,指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是三伏中头伏的第一天, 通常也指从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起至第四个庚日前一天的一段时间。按中国的日历法来说,是真正暑天的开始。初伏固定为10天, 初伏从夏至日后第三个庚日始(称入伏)。
初伏来历:
初伏,按中国的日历法来说,这是真正暑天的开始。百姓常说:热在三伏,冷在三九。三伏天是一年内气温最高、湿度最大的季节,分为初伏、中伏和末伏,其中初伏和末伏均固定为10天,中伏有的年份10天,有的年份20天。
伏期开始称入伏或交伏,伏期结束称出伏。中伏天数的多少视交伏早晚而定,一般7月28日以前交伏,中伏为20天,7月29日交伏,中伏为10天。 2017年的初伏7月12日开始。
“伏天”这个词的确由来已久,在秦汉时期的典籍中就已经出现了,而汉代阴阳五行的盛行,更是为其赋予了更加深刻的含义,那么其中的初伏、中伏、末伏都是指那几天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一)三伏天是指什么
在《艺文类聚 ·岁时伏》当中引用《历忌释》这样说道:“伏者何也,金气伏藏之日也。”如果要真的理解这句话,就不得不把“伏和我国传统的五行学说联系起来。
在五行学说当中认为自然界的万物都是由金、木、水、火、土五中元素构成的,而我们的四季春、夏、秋、冬则分别对应无形当中的木、火、金、水四个五元素,其中木生火,火克金,也就是说夏季的火是克秋天的金的,这样秋天就不敢出来,需要“伏藏”起来,这就是“伏”的由来。
实际上,夏秋是分不开的,所以五行学家就把夏季和秋季这段时间称为“长夏”,长夏是属于土元素的,这样的话一年就有了五个季节,这五个季节连起来就是相生的关系了,而长夏这段时间就是我们常说的“伏天”了,这是伏的一个时间概念。
(二)伏天如何计算
伏天的计算方法是按照农历来计算的,需要从夏至日后的第三个庚日开始计算,夏至日的第三个庚日就是入伏的第一天了。因为按照五行的说法秋天属于“庚辛金”的,所以在计算伏日的时候需要选择从庚日算起来。
再者长夏是一年当中最热的时候,而一年当中最热的时候是从夏至日之后的二十天到三十天的时候才开始的,这样的话伏日就需要从夏至日之后的第三个庚日来计算。我们知道天干总共有十个,所以说每隔十天就能够出现一个庚日。
细心的朋友应该会发现我们的三伏天不一定就是三十天,有些年份可能会是四十天,这是为什么呢?其实古人在计算三伏天的时候,头伏和末伏都是既定的日子,头伏是从夏至日的第三个庚日的第一天,而末伏是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而二伏天则是在夏至日的第四个庚日。
但是从夏至日到立秋的时间长度并不是固定的,如果立秋在夏至后的第五个庚日的话,二伏就有十天,如果立秋时间在之后的话,就会出现闰中伏,二伏就有二十天,所以我们的三伏天有时候是三十天有时候就会是四十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