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发源地是古印度。
佛教是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的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公元前6世纪至前5世纪,释迦牟尼创建于古印度,以后广泛传播于亚洲及世界各地,对许多国家的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产生过重大影响。
创始人释迦牟尼生于今尼泊尔境内的蓝毗尼,是释迦族的一个王子,他在青少年时即感到人世变幻无常,深思解脱人生苦难之道,29岁出家修行,得道成佛后,在印度恒河流域中部地区向大众宣传自己证悟的真理,拥有越来越多的信徒,从而组织教团,形成佛教。
佛教的派系:
佛教传播到每一个地区以后,由于受到当地社会,政治,文化的影响,形式和内容都有相应的变化,形成许多宗派,有汉语系,藏语系和巴利语系三大系统,它们在发展过程中各自形成一些学派和宗派。
汉语系佛教主要有天台宗,三论宗,法相宗,律宗,净土宗,禅宗,华严宗,密宗等,藏语系佛教主要有宁玛派,噶当派,噶举派,萨迦派,格鲁派,此外还有希解,觉宇,觉囊,夏鲁等几个小派,其中格鲁派的规模最大。
巴利语系佛教主要有润,摆庄,多列,左抵四派。
佛教的发源地在尼泊尔境内。
佛教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是由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王子乔达摩·悉达多所创(参考佛诞)。
古印度迦毗罗卫国:尼泊尔联邦民主共和国(英语:Federal Democratic Republic of Nepal),简称尼泊尔。南亚山区的内陆国,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南麓(属青藏高原南底),北与中国相接,其余三面与印度为邻。喜玛拉雅山脉是中尼的天然国界,包括珠峰在内,世界十大高峰有八座在中尼边境。全国总面积14.7万平方公里,总人口约为2850万人。
尼泊尔兰毗尼是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诞生地,古尼泊尔境内有很多国家,1769年尼泊尔统一,建立沙阿王朝。十八世纪后期,尼泊尔王国向中国清朝皇帝进贡。2008年5月,尼泊尔废除君主制,改国号为尼泊尔联邦民主共和国,延续近240年的沙阿王朝宣告终结。
拓展资料:
西方国家普遍认为佛教起源于印度,而印度事实上也在努力塑造“佛教圣地”形象。这使得很多人产生佛祖降生在印度的错觉,这让尼泊尔民众一向不满。
汉传佛教
北传的佛教分陆路和海路两条线进行。陆路经西北印度和西域诸国古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印度大月氏贵霜皇朝等时代,其势力范围曾直接覆盖到西域诸地,与中国西部边境接壤),另一路由海路直接传入中国南方,如达摩,真谛等大祖师,均从海路直接来到中国在广州登陆后北上。
印度大陆的声闻佛教和菩萨乘佛教是同时传入东土的。除大乘经典外,中国现存的印度大陆各部派的声闻乘经典也很丰富。达摩祖师西来,曾赞叹“东土汉地,好一派大乘气象!”由于中华文化的社会环境和人文根性,汉传佛教主流为菩萨乘佛教(又称大乘佛教),声闻佛教在汉地一直不如菩萨乘佛教被接受和流行,尤其到后代,“汉传佛教”几乎成了大乘佛教的代名词。
由于汉传佛教所使用的语言是以汉语为主,故也称为“汉语系佛教”。
佛教还为中国文化带来了新的意境、新的文体、新的命意遣词方法。数千卷由梵文翻译过来的经典本身就是伟大富丽的文学作品。马鸣的《佛所行赞》带来了长篇叙事诗的典范;《法华》、《维摩》、《百喻》诸经鼓舞了晋唐小说的创作;般若和禅宗思想影响了王维、白居易、苏轼的诗歌。变文、俗讲和禅师的语录体都和中国俗文学有着很深的关系。
百度百科——佛教
列国时代的沙门思潮中的佛教发展最快,它在社会各阶层中拥有众多的信徒。自阿育王时代始,佛教向中亚、东南亚和东亚等地区传播,逐渐形成为世界性的宗教。现在,佛教与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并立,为世界三大宗教。
古印度是佛教的发源地。佛教的创立者是乔达摩·悉达多(约公元前565~前486年)。他得道创立佛教后,被佛教教徒尊称为释迦牟尼,意为“释迦族的圣人”,又有佛陀之称号,意为“觉悟者”,在佛教的神话中被描绘成历经几世修行的类似天神的人物。
菩提树代表佛祖,他正在向围坐四周的信徒布道。悉达多的父亲为迦毗罗卫的国王净饭王,母亲名叫摩诃摩耶,是一位公主。传说摩诃摩耶一天夜里梦见一头白象进入她的子宫,并由此怀孕。
净饭王对悉达多寄以厚望,为使儿子成为一个伟大的国王,让他从小接受军事技艺训练,师从贤哲学习诗书。悉达多在29岁以前生活在王宫之中,父慈妻贤,享尽荣华富贵。但物质上的富裕并没有妨碍他精神上的追求。他富有哲学家的气质,对人世的各种问题都要深究细析。在有了自己的儿子罗目侯罗,完成印度世俗的传统责任之后,他决定抛弃世俗生活,出家修行求索人生真谛。
一天深夜,等妻子睡着之后,悉达多偷偷溜出了王宫。先是到处寻访名师,但得不到满意的解脱之道。后来他又自己一个人在树林里苦修,身体已衰弱不堪,还是迷惑不解,他认识到单靠苦行是不够的。最后,他在尼连禅河里洗了个澡,累得爬不上岸。后来好不容易拉着低垂的树枝上岸后,又喝了一位牧女送给他的牛奶,才恢复了一些体力。随后来到一株菩提树下,铺上草,面东盘膝而坐,发誓若不大彻大悟,便再也不起身。终于,在七天七夜的忘我静思之中,悉达多终于悟得人生真谛:人世的因果报应,是源于人的行为;而人的种种行为又源于人的欲望。人们正是没有断绝自己的欲望,才流转于生死轮回之中。而断灭欲望、摆脱生死轮回,既不能采用苦行的方法,也不能留恋世间的享乐。前者消磨人的体力和精力,后者则使恶行增加。正确的修行方法是二者之间的“中道”。
释迦牟尼参悟得道后,开始宣扬自己的学说,普度众生。他悟道时35岁,在随后的50年里,他一直在北印度宣扬佛教,信徒越来越多。他悟道的菩提树后来成为民间顶礼膜拜之地,以后又成为著名的朝觐中心,从树上砍下的枝条随着佛教的传播种植到东、西亚各国,其中也包括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