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海街日记的下载地址~~

若叶女孩2023-04-18  32

《海街日记》百度网盘高清资源免费在线观看: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jbOL4j-hRiOTUidTr9i9xQ

提取码:846r

《海街日记》是2015年是枝裕和执导的日本剧情电影,由绫濑遥、长泽雅美等主演。该片改编自吉田秋生创作的同名漫画,讲述了三姐妹在父亲去世后接纳同父异母的妹妹共同生活的故事。

这里是东京周边的海滨度假胜地,仅次于京都奈良的日本第三大古都。

「灌篮高手」让这的一个路口名声鼎沸,电影「海街日记」和日剧「心有所属」在这里取景;

这里一面是绵延的海滨与冲浪少年,一面是绿荫覆盖的寺庙庭院;

很多人在这里玩半天就走,而我,两个整天,都没待够。

2017年8月,我在镰仓。

独行,全程手机拍照。

如果说京都留存的是中国盛唐的样貌,镰仓则是大宋的风韵投刻,日本的镰仓时代对应着中国的宋朝。盛名在外的鹤冈八幡宫和长谷寺让人昏昏欲睡,而古都的魅力在于镰仓五山。建长寺、圆觉寺、寿福寺、净智寺和净妙寺,五山我去了三座。

入建长寺门,偶遇僧人迎面走来,木屐达达作响。然后是巨大的三门,原木搭成,上有箴言,翻译过来是:

「穿过三门,世间执着皆获解脱」

建长寺是镰仓幕府13世纪的禅宗道场,宋朝高僧兰溪道隆坐镇讲学。禅宗学堂现在还在,只是不对外开放。江户时代重建的建筑保留着纯木材质,而铜顶已经泛绿,十分大气。但我更喜欢圆觉寺,这里正午时分几乎没有游客,越走到后面越是静谧,尽头是一个绿荫中的小小观音堂。参观完出来踩着树影,走下石阶,正对着开往北镰仓的火车的铁道口,很像日剧和动画的场景。

在三座寺庙之外,另去打卡了近年爆火的明月院,冲着圆窗慕名而至,门票和明信片卖得都贵,如果要进有圆窗的茶屋还有一笔额外捐赠,扎眼的红色地毯和镜头里躲不掉的电风扇多少有点幻灭。好在风景还是宁静美丽,从圆窗转向窗外的走廊,一波又一波游客拍了照又离开,我独自躲在窗外墙后,喝茶吃仙贝坐了很久。

明月院的卖点在于紫阳花寺之名,八月当然没有紫阳花,但蔽日的绿荫和寺内的竹林让人觉得十分舒服,禅意绵绵。

极乐寺更像是圣地巡礼了,看过「海街日记」的一定都记得这里,江之电小火车的一站,站前、站台和周围的小路都在电影里出现过好多次。电影里葬礼的地方就在极乐寺,是个禁止拍照的极其宁静的小寺院。

「海街日记」剧照,极乐寺

原文是「夏が终わる その前に 君を抱きたい」(在夏日逝去之前,想紧抱住你),这是七尾旅人在「湘南が远くなっていく」的一句歌词( 戳这里试听 ),以湘南海岸为题材的歌那么多(比如南拳妈妈的「湘南海鸥」),但我在湘南的很多个瞬间,还是更爱一遍一遍地循环着这首安静到有点致郁的民谣。

镰仓其实是可以看到富士山的,只是天气原因可遇不可求,也就没留意过。原本只是延着湘南海岸骑车去找一家餐厅,看到前方淡粉色的晚霞里,山的影子就出现在海的尽头。

我把车停在路边,独自坐在稻村崎的石阶上,双脚垂在半空中,和三三两两陌生的日本人安静地等日落,想起以前读安房直子的童话故事「西风广播电台」,提到太阳落山的时候若有音效,应该是「霎霎」的声音,当时难以想象,现在好像也懂了。

这是我第几次在海边看日落了呢,记不太清了,在以后的日子里,每到听见「湘南が远くなっていく」这首歌,大概都会想到,迎面遇见富士山的那个黄昏。

从鹤冈八幡宫沿着宽阔的街道一路骑到由比滨的海滨,然后是湘南长长的沿海公路,浪漫得不得了。海其实并不很蓝也不算干净,但是镰仓是日本有名的冲浪胜地,扛着冲浪板的人随处可见,八月盛夏,少年们在浪中沉浮。

我用一天沿海骑车,另一天坐黄绿相间的江之电小火车,随意上下,缓慢游玩。

镰仓高校前站的游客最多,那就是「灌篮高手」片头樱木与晴子打招呼的路口了。一片片都是来圣地巡礼的人,穿着水手服的少女,带着篮球的小男孩儿,每次小火车来的时候快门声都咔咔响成一片,真热血啊。

附近的神奈川县立镰仓高校是陵南高校的原型,校园不让进,倒是在门口偶遇了一群校工。道口在一个很陡的坡道,很容易拍出非常高的海平面,在烈日下闪闪发亮,动画里还真没有骗人。

在湘南,有那么几家网红餐厅是人人打卡的:Bills的海景brunch招牌松饼,Double Doors的和牛炒饭,和「海街日记」同款餐厅「麻心」,都是无敌海景。麻心其实是一家卖大麻食物的店,店员英语十分流利,去的时候不是饭点,于是他们给我做了秘密菜单:电影里出现好多次的小沙丁鱼面包,配杯果汁,非常满足。

我觉得江之岛可以玩一整天,可惜自己去的时候有点晚。岛上的几条主路充斥着纪念品小店和小吃店,不少一看就是针对游客的。上过综艺节目的名店「しらす」实在排不上队,于是在隔壁小店天海随便吃了一大碗也很好吃的海鲜盖饭。然后买了一个比脑袋还大的仙贝消食,一整只虾像化石一样被压在上面,好酷。

时间有限的游客逛完商店街就回去了,而我要去爬山看神社与灯塔。江岛神社分为「三宫」,其中一个主管姻缘,挂满写着情侣的名字的绘马。恋人们牵着手从巨大的鸟居下走过,半裸的少年站在自动贩卖机旁。路过江岛的诗碑,面前下坡,冲入一角映得金灿灿的海。

拥有的是侥幸,失去的是人生。

下一个夏天,还想再来镰仓。

作为一个摄影苦手,我出游的照片都是用iPhone6拍摄,VSCOcam app修图。基本只用A6和C1两个滤镜,非常喜欢A6自然的胶片风格。我习惯用阴影补光外加略微调高对比度的方法,让画面更清晰加重「画」的平面感,A6滤镜自身会把饱和度会降低,因此也会把饱和度调高一点。

这次在湘南海岸尝试了和平时不同的修图方法,同样是胶片风格,用高曝光(亮度),低对比度和低饱和度的方法模仿了一下日系风格。由于是海边,浪花的边缘在滤镜下容易泛黄,也将色调略微调冷了些。

左:常用的修法,曝光+1.4,阴影补光+2,对比度+0.4,饱和度+0.5;

中:原图无修;

右:这次的修法,曝光+4.6,对比度-2,饱和度+1.4,色温-0.7,褪色+1

以上。

↓ 戳入名片,告诉你在哪里找到我

夏末初秋的夜晚,午后的暑热渐消,秋夜的凉风轻轻吹进窗口,临睡前不经意的一次转台,与这部《海街日记》就这样不期而遇。

生活在镰仓一座老式宅院的香田三姐妹,收到因外遇而离开家的父亲去世的消息,到山形参加葬礼后遇到父亲与第二任妻子留下的女儿,并将她带回镰仓共同生活,故事就此展开。

坚强内敛、代尽母责的大姐幸,恣意任情的二姐佳乃,率真知足的三姐千佳,乖巧懂事的小妹玲,四个同父异母的姐妹,交错于不同时空的各自回忆,一段在如画般的镰仓的共同生活,交织成了这部《海街日记》。

生活,在镰仓的一栋老宅中展开。

老宅年老,是外婆留下的,门前簇拥着绣球花,院子里长着外婆种下的梅子树,地板下存放着外婆酿的青梅酒,屋内的房柱上刻着三姐妹的身高线。从住宅开始,生活伴着时间静静流淌。

镰仓古老的街道,樱花盛开的隧道,渔作的海边、印满脚印的沙滩、从小吃到大的餐馆……四姐妹的生活伴着一个个如诗如画的场景慢慢铺陈:去看春日里开成隧道浪漫樱花,看小妹在新学校里参加一场足球赛,秋天姐妹们一起采摘院子里的青梅,一起在海边的沙滩上散步……生活如一篇清丽平淡的散文般不徐不缓、慵懒从容。

但其实也并不平淡。破坏家庭的第三者、同父异母的姐妹、抛弃孩子的母亲、关心财产的恋人、争夺遗产的弟弟……当一个又一个具备戏剧化的矛盾冲突潜质的故事情节被不经意的展示出来时,出人意料的,没有激烈的冲突、没有压抑的苦情,伴随着四姐妹从容和缓的生活,一切就那么无声无息的消弭了,如同平静的海面上刮过的一阵风,本以为会掀起滔天巨浪,谁知只是轻轻泛过了几个涟漪便过去了,让原本以为故事会就此出现曲折而满怀戒心的我有些意外,和不知所措。

影片的导演是拍摄了《步履不停》、《如父如子》的是枝裕和,一位特别会化繁为简、以柔克刚的导演;一个善于用镜头捕捉细节,从而展现平淡生活的高手。但《海街日记》与前两部不同,它少了对生活中矛盾的尖锐和对生死的执着,似乎对很多东西看的淡了,接受了生活本身。也许这就是我为什么会喜欢这部电影的原因吧,没有戏剧般的波涛汹涌,只有流水账一般的平淡琐碎,但却让人感觉平静安稳。也许是年纪大了,折腾不动了?所以看电影也不喜欢能折腾的了?

生命的终极意义是死亡。不同于影片画面风格的温暖,整个影片却是由三个葬礼串起来的,可以说死亡的话题贯穿了始终。

影片从父亲的葬礼开始,三个女儿反应各异,大姐刻意回避,二姐大大咧咧,三姐平淡无感。但是黑白色调的葬礼上却始终蒙着一层淡淡的暖色,刻意躲避不来的大姐被男友开车送到了,第一次见面的异母小妹的淡淡的招待让三个姐姐心动,回程去车站的路上四姐妹浅浅的交谈让人心中有了隐隐的期待,而大姐走上列车时突然的邀请和小妹追着列车的热烈奔跑都那样的水到渠成。

不同于开篇的葬礼,贯穿影片始终的是三姐妹外婆日常祭礼。小妹玲到家里第一天开始就分别跟着不同的姐姐祭拜外婆,从第一日到家时大姐为了安抚她的不安与紧张带她祭拜,到后来与三姐回忆父亲后一起祭拜,再到最后一个人有心事时也会跑去祭拜……伴随着一日日的祭拜的是小妹逐渐敞开心扉,满满融入了这个家庭。

影片的结束也是一场葬礼。从小吃到大的海猫食堂对于被母亲遗弃的姐妹们而言,是妈妈的味道,老板娘二宫也从很早之前就经常照顾三姐妹一家。在老板娘长久不联系的弟弟突然出现并争夺遗产的时候,老板娘自己也被发现罹患癌症,虽然大家都在想办法帮助她,但终于还是去世了。她在生前的最后时间,和咖啡厅的老板约会赏樱花,仍然能够感受到世间事物的美丽并为之喜悦。葬礼上,借由咖啡厅老板的口说出了导演对于生命与死亡的理解:

纵使生命中无法避免遗憾与悲剧,但人们仍然有感受幸福的能力。

生活的河流中流淌的总是说不完的情感,而这部影片中最打动人应该是四姐妹之间的亲情了吧。

当我们还在担心同父异母的姐妹们共处一室会心有芥蒂时,却看到两个糊涂姐姐给小妹倒错了一杯最烈的青梅酒,结果小妹醉到人事不省,姐姐们却在照顾完她之后齐齐趴在床边“围观”:“好长的睫毛啊 ”、“看她笑啦 ”……暖暖的温情隔着屏幕往外冒;

当大姐像教育二姐一样对小妹说“不要扒饭那么快!”时,当小妹洗澡后肆无忌惮的在家里对着电风扇敞开浴巾,招来大姐一声惊斥“要是进来人了怎么办!”时,怎能不让人随着会心一笑?

当小妹穿上大姐小时的和服与同学看烟花归来,在自家院子里和三位同样穿着和服的姐姐燃起烟花的时候,温情的火花熠熠生辉。看着四张明媚的笑脸,谁还会去想她们谁的妈妈抢了谁的老公这种狗血事?

最终,当家中刻满姐妹们身高线的柱子上刻下小妹15岁的身高线时,我们知道,她们已经真正成了亲密无间的姐妹。

日本影视剧的导演们都有一个绝技,就是格外会拍“吃”这件事。不管拍制作美食的过程,还是拍美食本身,甚至是一家子吃饭的场景,都格外的勾引人……所以深夜不宜看,嗯。

影片中的吃的元素一如既往的让人目不暇接:青梅酒、荞麦面、天妇罗、炸竹夹鱼、淡腌菜、海鲜咖喱、咖喱鱼糕、银鱼盖饭、银鱼烤吐司……不行了,等我去吃个午饭先。

小妹搬进来的第一顿饭,大姐用一口看起来旧旧的的锅子炸着天妇罗,簸箕里摊着热腾腾的荞麦面,一家人围在一起边吃边聊,三姐的男朋友边咬着面条边介绍小妹去参加镇上的足球队,没有一丝维和感,一切都那么自然。

小妹和同学们一起亲手打捞的银鱼被姐姐做了银鱼盖饭,这时的小妹已经开始熟悉了这个家,她自然的帮着姐姐们摆桌子,分筷子,扒饭吃的速度和二姐一样快。因为害怕姐姐们会伤心,她悄悄隐藏了父亲常常做银鱼给自己吃的小秘密,却在咖啡厅老板那里得知爸爸做的银鱼烤吐司原来是咖啡厅的自创菜。父亲虽然已经不在,女儿却借由食物,发现了之前自己不知道的,关于父亲的新信息;

炸竹夹鱼是海猫食堂的招牌菜,小妹的第一场球赛后聚餐时第一次吃就和姐姐们一样爱上了它,四个姐妹会在去海边沙滩散步回来后,一起去食堂吃炸竹夹鱼配啤酒;

大姐的海鲜咖喱是妈妈唯一教过的一道菜,妈妈离开家以后大姐常常会做给妹妹们吃,这也许是姐妹们关于妈妈的温暖的回忆;

三姐的咖喱鱼糕是外婆的拿手菜。三姐对爸爸妈妈的记忆太少了,看得出她是外婆和大姐一起带大的,咖喱鱼糕是三姐对外婆的记忆,也是三姐最爱的菜……

重头戏是青梅酒。它寄托了影片中的许多情感。院子里外婆种下的梅子树已经55岁高龄了,见证了这栋房子里三代人的生活。每年秋天姐妹们一起采摘梅子,然后泡制青梅酒,储藏在屋子地板下的地窖里。年复一年,地窖里储存了一瓶又一瓶姐妹三人共同的记忆,今年小妹也加入进来。看着姐姐们七扭八歪的躺在地上指挥树上的小妹采摘,然后在大家一起动手挑拣时小妹给梅子刺上名字……最后在悠闲的午后,姐妹们举着酒杯,你尝尝我的,我尝尝你的……生活就这么慢吞吞的向前流淌着。

《海街日记》借由一个生活在海边小镇镰仓的家庭,讲述了一段生活故事,故事中有生活的琐碎、有死亡的感悟、有情感的交融、有美食的抚慰,有离别,有相思,有释怀。镰仓的景色和四季的变换,是影片中不可替代的部分,每一份故事的温情都在这景致和四季下被妥善地润色和释放。

豆瓣评价把这部电影归为治愈电影,我倒不觉得是治愈,应该是一种岁月积累形成的生活态度吧:总会有许多的问题存在的,不必太惊慌,平淡面对就好。不管问题有没有解决,生活都在继续。

————————————————————————————————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580245.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