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长江大桥位于武汉市内。大桥横跨于武昌蛇山和汉阳龟山之间。是我国在万里长江上修建的第一座铁路、公路两桥。全桥总长1670米,其中正桥1156米,北岸引桥303米,南岸引桥211米。从基底至公路桥面高80米,下层为铁路桥,宽14.5米,两列火车可同时对开。上层为公路桥。宽约20米,为4车道。桥身为三联连续桥梁,每联3孔,共8墩9孔。每孔跨度为128米,终年巨轮航行无阻。
正桥的两端建有具有民族风格的桥头堡,各高35米,从底层大厅至顶亭,共7层,有电动升降梯供人上下。附属建筑和各种装饰,均极协调精美,整座大桥异常雄伟。若从底层坐电动升降梯可直接上大桥公路桥面参观,眺望四周,整个武汉三镇连成一体,使人心旷神怡,浮想联翩,真是“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武汉长江大桥位于武汉市汉阳龟山和武昌蛇山之间,是新中国成立后在“天堑”长江上修建的第一座大桥,也是古往今来,长江上的第一座大桥,是我国第一座铁路、公路两用桥,建成之后,成为连接我国南北的大动脉,对促进南北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武汉长江大桥建于1955年9月,于1957年10月建成通车,全长1670.4米,正桥是铁路公路两用的双层钢木结构梁桥,上层为公路桥,下层为双线铁路桥,桥身共有八墩九孔,每孔跨度为128米,桥下可通万吨巨轮,八个桥墩除第七墩外,其它都采用“大型管柱钻孔法”,这是由我国桥梁工作者所首创的新型施工方法,凝聚着我国桥梁工作者的机智和精湛的工艺。
武汉长江大桥的建筑设计,极富中国民族建筑的特征,在桥面两侧,是铸有各种飞禽走兽的齐胸栏杆;大桥的两侧是对称的花板,内容多取材于我国的民间传说、神话故事等,有“孔雀开屏”、“鲤鱼戏莲”、“喜鹊闹梅”、“玉兔金桂”等,极具民族气息;在大桥两端是高约35米的桥头堡,从底层大厅至顶亭,共七层,桥头堡的堡亭为四方八角,上有重檐和红珠圆顶,桥头堡内有电梯和扶梯供行人上下,大厅之中有建桥英雄群像大型泥塑展列其中,供游人观看、欣赏,追忆逝去的岁月,感触英雄的博大气概。
与武汉长江大桥一并落成的武汉长江大桥纪念碑和观景平台,他们与武汉长江大桥相互依偎,碑高6米,重20余吨,南面镌有毛泽东同志“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诗句,观景平台则是游人赏长江、看大桥的最佳位置之一。
武汉长江大桥凝聚着设计者匠心独运的机智和建设者们精湛的技艺。八个巨型桥墩矗立在大江之中,米字形桁架与菱格带副竖杆使巨大的钢梁透出一派清秀的气象;35米高的桥台耸立在两岸,给大桥增添了雄伟气势。从晴川阁、龟山、大桥到莲花湖、蛇山、黄鹤楼,绵亘连接,相得益彰,组成一片宏大连绵、美丽动人的景点群。它不仅是长江上一道亮丽的风景,而且也是一座历史丰碑,在江城人们的生活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桥梁名称:武汉长江大桥 桥梁位置:龟蛇山
全桥总长:1670米 正桥长度:1156米
桥梁跨度:每孔128米 桥梁宽度:18+2X2.5米
跨越河流:长江
建成时间:1957年10月15日
改革开放前,泸州境内长江上没有桥,只有自古长江险,隔江如隔天。人群伫立江边望,飞渡恨未插双翅。那望水而兴叹的无奈让人心酸。许多年长的人不会忘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泸州的经济面貌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人、车流量连年增加,给当时处于咽喉要道的蓝田渡口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尽管蓝田渡口配有对开的两艘大马力轮渡,但仍然远远满足不了汽车渡江的需要,经常发生严重堵塞。尤其是在洪水期,两岸待渡汽车每天像一条长龙躺在江边,翘首待渡,长队排上二三公里是平常事。许多驾驶员吃在渡口,睡在渡口,特别是在炎热的夏季,又饥又渴,饱受煎熬之苦。因此两岸有车单位的车辆利用率很低,严重影响了生产的发展。客运渡口也同样紧张。遇到洪水雾天,过江更是难上加难,使做生意的遭受损失,上班的人常常迟到,真是苦不堪言。因而有人用打油诗描述:走遍川南路,最难蓝田渡,要过蓝田渡,自备吃和住。泸州人民殷切地盼望彩虹飞架,改渡为桥。1977年,这时的泸州,修桥成了头等大事。市委有关领导曾三上成都,向省里党政领导及有关部门汇报情况,提出尽快修建泸州长江大桥,这是发展泸州经济的生命线。费尽了种种周折,泸州长江大桥终于被列入四川省公路建设规划的重点工程,并下拨资金4800万元,作为建桥经费。1977年10月5日,开工剪彩大会召开那天,泸州市委向全市发出了“人民大桥人民建,人人为桥作贡献”的动员令。
泸州长江大桥也称泸州长江一桥,是四川省交通部门在长江上直接施工的第一座公路大桥,也是当时全国在长江上修的最长的公路大桥。它具有基础施工水深、流急、覆盖厚、上下结构多样、技术复杂、要求高的特点。工程规模宏大,是一项战天斗地、非常艰巨的工程,面临没有深水作业技术和经验、设备简陋、物资缺乏等一系列严峻考验。尽管存在的风险和压力巨大,但英雄智慧、不屈不挠的泸州儿女,硬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迎着困难上。指挥部还提出人民大桥人民建、四面八方来支援、群策群力排万难、双管齐下的建桥方针。组织了数千名的义务劳动大军,每天到工地参加义务劳动,运沙石、抬水泥、挖坑基,为大桥出力流汗。水下施工急需的直径20米的沉井钢围堰、主桥墩施工用的钢滑模、安装定位导向船的万能杆件、深水桥墩高桩承台基础、冲孔成柱使用的直径2米特大钻头等,指挥部一时无法解决,都是由当时的泸州船厂、西南驻泸建筑五公司、泸州柴油机厂、长江挖掘机厂等单位赶制出来支援的。大桥建设缺少运输工具,省运输公司29队、33队将自己的大货车交给指挥部无偿使用。当时电力紧张,泸州供电局坚持满负荷供给,以满足大桥施工的用电需要,使大桥建设呈现出八方支援的轰轰烈烈场面。
泸州长江一桥从1977年10月开工到1982年10月竣工,整整5年的时间里,全体建桥职工和泸州人民一道,发扬了人定胜天的大无畏精神、不怕艰难险阻的英雄气概,以冲天的干劲,克服种种无法想象的困难,终于在长江上建起了一座深水高墩,主桥长1252.5米,辅桥(引桥)长4676米的公路大桥,使长江的历史在这里浓缩,民族的精神在这里弘扬。从此,彩虹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不但民生受益,也给泸州的发展和繁荣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尤其是对泸天化、赤天化两大化工企业的稳步发展,茜草工业园的形成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每当我乘车从桥上经过之时,便会深感自豪和骄傲。泸州长江大桥的落成,加快了泸州由地辖市转变为省辖市的步伐,也是泸州建设史上的一座丰碑。
更多关于建筑行业独家信息,敬请实时关注建筑网微信号。
更多关于标书代写制作,提升中标率,点击底部客服免费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