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展资料
简介:奇迹广场的大片草坪上散布着一组宗教建筑,它们是大教堂(建造于1063年—13世纪)、洗礼堂(建造于1153年—14世纪)、钟楼(即比萨斜塔)和墓园(建造于1174年),它们的外墙面均为乳白色大理石砌成,各自相对独立但又形成统一罗马式建筑风格。比萨斜塔位于比萨大教堂的后面。
倾斜原因:比萨斜塔之所以会倾斜,是由于它地基下面土层的特殊性造成的。比萨斜塔下有好几层不同材质的土层,各种软质粉土的沉淀物和非常软的粘土相间形成,而在深约一米的地方则是地下水层。这个结论是在对地基土层成分进行观测后得出的。最新的挖掘表明,钟楼建造在了古代的海岸边缘,因此土质在建造时便已经沙化和下沉。
历史文化:传说1590年,出生在比萨城的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曾在比萨斜塔上做自由落体实验,将两个重量不同的球体从相同的高度同时扔下,结果两个铅球几乎同时落地,由此发现了自由落体定律,推翻了此前亚里士多德认为的重的物体会先到达地面,落体的速度同它的质量成正比的观点。
比萨斜塔位于意大利托斯卡纳省比萨城北面的奇迹广场上,是比萨城大教堂的独立式钟楼。比萨斜塔从地基到塔顶高58.36米,从地面到塔顶高55米,钟楼墙体在地面上的宽度是4.09米,在塔顶宽2.48米,总重约14453吨,重心在地基上方22.6米处。
奇迹广场的大片草坪上散布着一组宗教建筑,它们是大教堂(建造于1063年13世纪)、洗礼堂(建造于1153年14世纪)、钟楼(即比萨斜塔)和墓园(建造于1174年),它们的外墙面均为乳白色大理石砌成,各自相对独立但又形成统一罗马式建筑风格。
钟楼始建于1173年,设计为垂直建造,但是在工程开始后不久便由于地基不均匀和土层松软而倾斜,1372年完工,塔身倾斜向东南。由于它的倾斜以及建筑特色使得比萨斜塔有着少有的美丽。
1987年根据文化遗产遴选依据标准,比萨斜塔作为比萨大教堂广场的一部分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批准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比萨斜塔倾斜的原因
比萨斜塔在最初的设计上,原本是垂直的建筑,但是在建造初期就开始偏离了正确的位置。比萨斜塔之所以会倾斜,是由于它地基下面土层的特殊性造成的。比萨斜塔下有好几层不同材质的土层,各种软质粉土的沉淀物和非常软的黏土相间形成,而在深约一米的地方则是地下水层。这个结论是在对地基土层成分进行观测后得出的。最新的挖掘表明,钟楼建造在了古代的海岸边缘,因此土质在建造时便已经沙化和下沉。
比萨斜塔在意大利的托斯卡纳省比萨城。比萨斜塔是意大利的一个地标,建设于1173年的8月,是意大利比萨城大教堂的一个独立式钟楼,在比萨城北面的奇迹广场上。比萨斜塔从塔顶到地基的高度是五十八点三十六米,塔顶到地面的高度是五十五米,钟楼墙体到地面上的宽度是四点零九米,总的重量大约是一万四千四百五十三吨左右,重心是在地基的上方,大概是在二十二点六米处。比萨斜塔所在的奇迹广场上散布着一组宗教建筑群,分别是洗礼堂、牧原、钟楼以及大教堂,它们的外墙是由乳白色的大理石砌成的,各自是相对独立的,但是又形成了统一的罗马式建筑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