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西安市东。
霸上即灞上,在今天的西安市东部,因在霸水西高原上得名,即如今的白鹿原。汉代皇帝刘邦(当时的沛公)在军队的顶端与项羽的军队对峙,历史上曾有过鸿门宴的典故。文帝统治时期,刘礼被任命为抗匈的将领,驻军在霸上。
西安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十多个朝代先后在此建都。丰镐都城、秦阿房宫、兵马俑,汉未央宫、长乐宫,隋大兴城,唐大明宫、兴庆宫等勾勒出“长安情结” 。
扩展资料:
霸上(西安)气候:
西安平原地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有明显的冷、暖、干、湿季节。冬季寒冷,多风,多雾,少雨少雪;春季温暖干燥,多风多变;夏季炎热多雨,干旱突出,雷雨大风;秋季凉爽,气温骤降,秋季阵雨明显。
年平均气温在13.0至13.7摄氏度之间,最冷的一月平均气温在零下1.2至0摄氏度之间,最热的七月平均气温在26.3至26.6摄氏度之间,年极端最低气温-21.2℃(蓝田1991年12月28日),年极端最高气温43. 4℃(长安1966年6月19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西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霸上
“霸上”是长安(今西安)东部一处军事要地,史书中对其地理位置有不同的记载,表明历代“霸上”地理位置有所不同:秦汉之际在“芷阳”(临潼区韩峪村一带),汉末至南北朝移动到“霸城”(灞桥区陆旗营、谢村一带),皆在灞河以东,隋唐时期因都城南迁、交通结构变迁又向西南移动到灞河以西白鹿原上,“霸上”作为长安(西安)东部军事要冲的性质、地位始终不变。汉长安城遗址
一、学术界对“霸上”地理位置的探讨与研究
“霸上”是长安(今西安)东部一处军事要地,秦穆公改滋水之名而为“灞水”,这当是“霸上”取名之源,本意是“灞水之侧”或“灞水之畔”。对“霸上”的地理位置,历代史书所载不尽相同,今学者亦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归纳起来大致分为四种:其一:马正林、谭其骧、足立喜六、王化钧、王翰章等认为“霸上”在白鹿原;其二:李健超、王学理、李恭等认为“霸上”在秦汉灞桥东部(灞桥区新筑);其三:张海云、石隙生等认为“霸上”在秦汉芷阳故城附近(临潼斜口油王村) ;其四:辛德勇、石维娜等认为历代“霸上”的地理位置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它是随着长安城交通结构的变动、尤其是灞桥的南迁而更徙的。
对“霸上”的地理位置及其变迁研究,首先需对正史中有关“霸上”的资料进行收集,查找其间接提供的地理位置线索;其次,从古代历史地理论著中收集有关“霸上”地理位置的记载进行分析;最后,结合今考古发现确认的“芷阳城”“霸城”、“霸陵城”及历代“灞桥”位置来进行印证,三者不可偏废。必须以时间为轴线,用同时期正史、地理志和考古材料综合考证各个时期“霸上”的地理位置。
灞河
西安东郊灞河
二、秦至西汉“霸上”地理位置
秦时“霸上”见于《史记·白起王翦列传》:“于是王翦将兵六十万人,始皇自送至霸上”。这也是文献中对“霸上”的最初记载。秦末,汉高祖曾驻军“霸上”,“沛公兵十万,在霸上。”至王莽篡汉,发生在“霸上”的重要历史事件不绝于史书,但皆未明载“霸上”地理位置。现以成书于两汉时期的《史记》、《汉书》等原始文献为基础,剥离后世“注解”来看,有关秦汉“霸上”地理位置线索的记载为以下四条:
王翦驻兵霸上
“鸿门下”与“霸上”的相对距离。《史记·项羽本纪》:“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按其所载,“鸿门下”与“霸上”相去四十里(约16000米),马正林先生曾考证“鸿门”就是新丰镇东南的鸿门堡(今西安市临潼区鸿门坂博物馆所在地),鸿门堡在戏河西、新丰故城东,与《史记》“戏西鸿门”、《水经注》“新丰故城东三里”所载相符,是为“鸿门”无误。“鸿门坂”东接“新丰原”,那么“鸿门下”的“下”无论是作“北”还是“地势较低的一侧”均指“新丰原(鸿门坂)”以北至渭河之间地域,而且目前在新丰故城以东至戏河西岸已发现大量秦汉文化遗存,有铜门楣、(战国末期)列国货币等[],发现文物与历史事件“鸿门宴”发生时间相当,“鸿门下”当为此地(坐标N34°26′11″;E109°16′12″)。以此地为基准点,用“四十里”距离为半径向西测距,大体在灞桥区新合三义庄—临潼区西泉郭王村—灞桥区新筑冷冻厂—临潼区斜口马斜村一线。
鸿门宴博物馆
刘邦
“霸上”与“咸阳”“芷阳”之关系。《史记·高祖本纪》:“汉元年十月,沛公兵逐先诸侯至霸上……乃以秦王属吏,逐西人咸阳……乃封秦重宝财物府库,还军霸上。”表明“霸上”在秦咸阳城以东;《史记·樊郦滕灌列传》载:“因复奉车从攻南阳,战于蓝田、芷阳,以兵车趣攻战疾,至霸上。”所载刘邦进军路线是:武关—晓关—蓝田北、灞河东某处—芷阳—霸上,秦芷阳城在今临潼斜口油王村,位于灞河以东,表明“霸上”与“芷阳”虽非一地,但距离很近且必在灞河以东,刘邦并不曾进军白鹿原。
秦东陵
“霸上”与“曲邮”之关系。《汉书·张陈王周传》载:“上自将而东,群臣居守,皆送至霸上。良僵起,至曲邮。”刘邦征伐英布时张良因病不能送至“霸上”,只送至官道邮亭——“曲邮”,推知“霸上”应在“曲邮”附近。秦汉“曲邮”地理位置大体在今临潼区废昌陵北的陈村、温家寨一带(坐标N34°21′46″,E109°06′21″),在《三辅黄图》等文献中又称其为“步昌亭”。“步昌亭”应是“曲亭(曲邮)”本名, “曲亭(曲邮)”或是因位于道路转曲之处而后起的异名。
“霸上”与秦汉函谷道、武关道、蒲关道之关系。秦汉时期,长安城东出大道主要有三条:函谷道、武关道、蒲关道。经文献分析可知:首先,“霸上”不能直接位于轵道、函谷道上,《汉书·五行志第七中之上》载:“高后八年三月,祓霸上,还过枳道,见物如仓狗,檝高后掖,忽而不见。”西汉轵道为长安城东出大道,过霸河后经霸城(今谢王庄、郝家村一带)向东。《水经注》亦载:“霸水又北迳枳道……吕后祓除于霸上,还见仓狗戟胁于斯道也。”表明从“霸上”返回长安途中要“还过枳道”——即途经轵道,若“霸上”在“枳道”上则不必“还过枳道”;又《史记·项羽本纪》载,“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明载刘邦循骊山北麓小道回军,若“霸上”位于函谷道,刘邦即可沿“大道(函谷道)”直接回军而不必绕行骊山“小道”。其次,“霸上”控制着函谷道和武关道,《汉书·张陈王周传》:“亚夫即发,至霸上,赵涉遮说亚夫曰……将军何不从此右去,走蓝田,出武关,抵雒阳,间不过差一两日,直入武库,击鸣鼓。”最后,“霸上”与蒲关道无涉,汉景帝前元五年(前152)建“东渭桥”以前,蒲关道由高陵经中渭桥至长安,而“东渭桥”修筑后蒲关道西来至此便分两道入长安:一是西走咸阳,过中渭桥,即汉文帝入长安即位路;另一条即到达阳陵,过东渭桥,此道基本为一直线,较之前者走直角的中渭桥路更为便捷。2012年,西安未央区草滩镇翠湖民居东侧青海武警总队干部家属院建筑工地发现有古桥桥桩,命名为“王家堡古桥”。古桥所连道路北通阳陵,南与长安城宣平门东出大道相交,从地理位置、年代及规模来看它应是汉景帝所建东渭桥。表明汉初蒲关道确由阳陵经灞河西岸的“东渭桥”或“中渭桥”南入长安。那么秦汉时期“霸上”只能位于函谷道、武关道两条大道的中间地带。
宣平门遗址
三、结语
综合以上分析可知,秦汉时期“霸上”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大体在灞桥区新合三义庄—临潼区西泉郭王村—灞桥区新筑冷冻厂—临潼区斜口马斜村一线上的某点,且不能直接位于函谷道上;二是能控制函谷道、武关道且距“芷阳”、 “曲邮”皆近。经历年考古调查、发掘资料印证,符合以上两点且有大量秦汉文化遗存的区域只有铜人原西偏北部(坐标N34°20′04″,E109°09′16″),此地有秦东陵、秦芷阳故城、汉霸陵邑、地窑村汉墓等秦汉文化遗存,且在函谷道、武关道之间,距鸿门堡16公里(约相当于秦汉40里),距秦芷阳城遗址1.6公里、距“曲邮”5公里,当是秦汉时期“霸上”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