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顺文庙坐落于富顺县城的大南门。
临街高耸着一道红色宫墙,上题“数仞宫墙”四个金黄色的欧体榜书大字。这是富顺文庙正大门的位置,也是富顺文庙的第一道大门。令人费解的是,富顺文庙竟无大门,只有旁门左道即两道偏门,且门洞狭小,名曰圣域和贤关,与富顺文庙的恢弘气势相较,极为不协调。
富顺县人民政府出资6.9亿建设学校,广州高新教育集团出资2亿对学校进行管理运营,衡水第一中学派管理干部及9大学科教师支持教学,深度合作,资源共享,管理对接,师资共建,学生同发展。学校名称的变更是根据相关的法律法规作出的,不影响富顺县人民政府、广州高新教育集团、衡水第一中学的合作。
大成门是曲阜孔庙中的一个主要建筑。大成门内东西两庑今陈列着许多有名的碑刻。东庑内有汉碑十七块及魏晋南北朝的著名石碑,如《张猛龙碑》、《夫子庙碑》等。西庑内有百余块碑,以画为主,如《博弈图》、《观鱼图》、《杂技图》等。在东西庑之北,置有历代名家书法石刻五百八十四块,其中包括晋、唐以来一些书法名家的手笔。在文字上除汉文外,还有八思巴文、满文等。在圣迹殿内,嵌有一百二十幅《圣迹图》石刻,以宋代画本为蓝本,增补后由杨维扬作画、刻工章草刻石,是我国较早的一套有完整人物故事的“连环画”,生动地描绘了孔子一生的主要活动。
在我国的坛庙类建筑中,孔庙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从某种意义上说,孔庙也可归为宗教类建筑。孔庙在我国最普遍,可以说凡是县治以上的城市都有孔庙(有的叫文庙或夫子庙)。而全国规模最大的孔庙,当数曲阜的孔庙。
山东曲阜是孔子的故里。孔子名丘,字仲尼,前551—前479年在世,当时这里是鲁国。孔子乃是春秋时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曾做过委史(司会计)乘田(管畜牧)等事。后来办学,招收弟子,宣传他创立的儒学,教出了好多有才干有学问的学生。孔子五十岁时由鲁国中都宰升任司寇。以后曾周游列国,但终未被任用。他回到鲁国,专做学问,修史书,著《春秋》,整理《诗经》、《尚书》等。
曲阜孔庙始建于孔子死后第二年(前478)。当时鲁国哀公把孔子生前所居之地立为庙,“岁时奉祀”。那时仅“庙屋三间”。到了西汉高祖十二年(前195),刘邦至鲁,第一次用祭天的仪式(太牢)来祭孔子。后来汉武帝刘彻纳董仲舒之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孔子更为尊崇。历代皇帝又不断给孔子加封谥,谥为“褒成宣尼公”、“文宣王”、“至圣文宣王”、“大成至圣文宣王”、“至圣先师”、“大成至圣先师”等。孔庙的规模也越来越大。从东汉桓帝永兴二年(154),刘志下令修孔庙,至清雍正“发帑金令大臣等督工监修”,先后大修十五次,中修、小修不计其数。如今孔庙已是一个巨大的建筑群,其中包括三殿一阁、三祠一坛、两庑两堂两斋、十七亭、五十四门等。孔庙四周筑红墙,其占地达三百二十七亩。庙内共有九进贯穿在长达1公里的中轴线上。前三进院落为整个庙宇的“引导”,从第四进起进入主要建筑区域。由同文门至后寝宫的五进院落,分左中右三路,中轴线上有奎文阁、大成殿等高大建筑。
孔庙大门,两边红墙,上覆黄瓦,门中有六扇大型朱红色木栏,高大的石柱上时有云纹,顶端雕有形象威武的四大天王,正中额书“棂星门”三字。进入第二道圣时门,里面是玉带河,上设三桥。然后过弘道门、大中门、同文门,便是高高的奎文阁。八宿之一的奎星主文章,故名奎文。此阁建于北宋天禧二年(1018),金章宗明昌二年(1191)重修。阁高23.35米,门面七间,进深七间,屋顶三重檐,雄伟壮观。奎文阁又叫藏书楼,原藏历代帝王对孔子的赐书墨迹。阁下有明代著名诗人、大学士李东阳的《奎文阁赋》和《奎文阁重置书籍记》等碑刻。
奎文阁后是十三御碑亭,然后就是大成门。大成门有五门并置,大成门在中间,左右两边是金声、玉振、永圣、启圣四门。金声指敲击缚钟,为奏乐的开始;玉振指击磐,为奏乐的结束。这里取《孟子•万章》中的“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比喻孔子的学说是集古圣先贤之大成。大成门内有广场,中有杏坛,为纪念孔子讲学而设。《庄子•渔父》中说:“孔子游乎缁帷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明代隆庆三年(1569)在此建亭,亭方,十字屋脊上覆黄瓦,下有朱栏,一派诗书氛围。
杏坛之北是大成殿,是孔庙的主体建筑,原名文宣王殿,宋崇宁三年(1104)改名。明代弘治十三年(1500),殿毁于雷火,后来重建;清雍正三年(1724)又毁于雷火,再次重建,直至今。这座建筑仿明代形制,面宽九间,进深五间,高32米,东西长54米,南北深34米,屋顶重檐歇山,上盖黄色琉璃瓦,建筑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宏伟壮丽。殿四周二十八根石柱,高5.7米,前面的十根雕有透空蟠龙,精美无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