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网购泰山门票都连着封禅大典?

路易十三酒2023-04-16  10

门票单价127 小孩一米四一下免门票,一米四以上半票

如果你在泰山上过夜就看不了封禅大典,封禅大典晚上八点开始九点半结束

封禅大典是四月份到十月底才有机会难得,而且门票和封禅大典票一块比单买便宜不少

封禅是古已有之的礼仪。按照《史记·封禅书》张守节《正义》解释:“此泰山上筑土为坛以祭天,报天之功 故曰封。此泰山下小山上除地,报地之功,故曰禅。”这种看来简易明了的仪式,何以成为历代帝王神乎其事 无比隆重的盛典,其中究竟有何奥妙?自《史记·封禅书》出,封禅始于秦始皇之说几成定论,南宋马端临更直斥“七十二家”封禅之说是“陋儒之见” “诗书所不载,非事实”。而恰恰是司马迁在《封禅书》开篇就写得明明白白,封禅大典“厥旷远者千有余载,近者数百载,故其仪厥然堙灭,其详不可得而记闻云”。须知《封禅书》之于司马迁有极特殊的意义 其父司马谈因病未能随汉武帝行封禅,作为太史官的终生遗憾,临终前“执迁手泣” 悲叹,“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而余不得从行,是命也夫!命边夫”(《太史公自序》)此言能不使司马迁刻骨铭心,剔抉搜罗封禅史料 “殚精竭虑靡辞”以赴?况且司马迁以刑余之身,完全靠“重于泰山”的精神力量从事他的“名山事业”,使他不敢对泰山封禅著述有丝毫懈怠。由于种种原因,他未能对封禅起源作出清晰描述,但司马父子对一这问题的探索和肯定却明白无误。无视这一事实,该不该算做“陋儒之见”呢?

如果不抱先入为主的偏见,就不难看到前人对封禅起源的追溯。那位孜孜不倦地追周礼,毕生以“克己复礼”为己任的孔老夫子,曾往来汲汲于泰山,寻觅封禅大礼的遗迹,“观易姓而王可得而数者七十余人,不得而数者万数也”(《韩诗外传》),以至在向弟子们传授六艺的时候,尴尬地说:“其俎豆之礼不章,盖难言之”遗憾地留下了空白。比司马迁早五百多年的管子曾经谈到过封禅,可惜《管子》一书中的《封禅篇》早已亡佚,现存该篇是从《史记·封禅书》中补抄的。它保存了关于封禅起源的一段珍贵史料:齐桓公既霸,会诸侯於葵丘,而欲封禅。管仲曰: “古者封泰山禅梁父者七十二家,而夷吾所记者十有二焉。昔无怀氏封泰山,禅云云;虙羲封泰山,禅云云;神农封泰山,禅云云;炎帝封泰山,禅云云;黄帝封泰山,禅亭亭;颛顼封泰山,禅云云;帝喾封泰山,禅云云;尧封泰山,禅云云;舜封泰山,禅云云;禹封泰山,禅会稽;汤封泰山,禅云云;周成王封泰山,禅社首:皆受命然後得封禅。”《路史》中记载,作为炎帝后裔的蚩尤“兴封禅”,也透出封禅起源的消息。以上诸说 显示了封禅起源的纵向系统。它虽开法构成信史,却有重要的参照价值。 封禅的实际意义是什么?这个问题或许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封禅起源。

汉代班固《白虎通义》说:“王者受命,易姓而起,必升封泰山。何?教告之义也。始受命之时,改制应天 天下太平,物成封禅,以告太平也。”

《五经通义》曰:“天命以为王,使理群生,告太平于天,报群神之功。”

这似乎纯粹出于政治目的,表示帝受王命于天,向天告太平,对佑护之功表示答谢,当然更要报告帝王的政绩如何显赫。封禅的具体仪式富有象征性。

班固说:“故升封者,增高也;下禅梁父之基,广厚也;刻石纪号者,著己之功绩以自效也。天以高为尊,地以厚为德,故增泰山之高以报天,附梁父之阯以报地,明天地之所命,功成事遂,有益于天地,若高者加高,厚者加厚矣”。(《白虎通义》《礼记正义》云:“祭天则燔柴也,天谓日也;祭地,瘗者,祭月也。”

原来封禅的种种目的与象征,都包含着一层更为深潜的意识:沟通天人之际,协调天、地、神、人之间的关系,使之达到精神意志与外在行为的和谐统一。 秦始皇封禅,秦朝统一中国后,始皇帝于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巡行东方,先到邹峄山,行祭礼,刻石颂秦功业。同时召集齐、鲁的儒生稽考封禅礼仪,众儒生诸说不一。始皇帝遂自定礼制,整修山道,自泰山之阳登山。在岱顶行登封礼,并立石颂德。自泰山之阴下山,行降禅礼于梁父山。秦始皇封泰山时祭文和祭礼秘而不传。

汉武帝封禅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三月,汉武帝率群臣东巡,至泰山,派人在岱顶立石。之后,东巡海上。四月,返至泰山,自定封禅礼仪:至梁父山礼祠“地主”神;其后举行封祀礼,在山下东方建封坛,高九尺,其下埋藏玉牒书;行封祀礼之后,武帝独与侍中奉车子侯登泰山,行登封礼;第二天自岱阴下,按祭后土的礼仪 禅泰山东北麓的肃然山。封禅结束后,汉武帝在明堂接受群臣的朝贺,并改年号元鼎为元封,割泰山前嬴、博二县奉祀泰山,名为奉高县。此后,汉武帝又曾五次来泰山举行封禅仪式。

汉光武帝封禅建武三十二年(公元56年)二月十二日,光武帝率群臣至奉高,遣派役夫1500余人整修山道 驺骑3000余人在登封台上垒方石。十五日开始斋戒,二十二日在泰山下东南方燔柴祭天。礼毕,乘辇登山,至岱顶少憩后更衣行封礼。二十五日禅梁父山,改年号为建武中元。

唐高宗封禅 麟德二年(665年)十月,高宗率文武百官、扈从仪仗,武后率内外命妇,封禅车乘连绵数百里随行的还有突厥、于阗、波斯、天竺国、倭国、新罗、百济、高丽等国的使节和酋长。十二月云集泰山下,派人在山下南方四里处建圆丘祀坛,上面装饰五色土,号“封祀坛”;在山顶筑坛,广五丈,高九尺,四面出陛,号“登封坛”;在社首山筑八角方坛,号“降禅坛”。次年二月高宗首先在山下“封祀坛”祀天;次日登岱顶,封玉策于“登封坛”;第三日到社首山“降禅坛”祭地神,高宗行初献礼毕,武后升坛亚献。封禅结束后在朝觐坛接受群臣朝贺,下诏立“登封”、“降禅”、“朝觐”三碑,称封祀坛为“舞鹤台”、登封坛为“万岁台”、降禅坛为“景云台”,改元乾封,改奉高县为乾封县。

武则天封禅武周圣历二年(公元699年)二月初四,武则天由洛阳赴嵩山封禅。

唐玄宗封禅 唐玄宗于开元十二年(725年)十月率百官、贵戚及外邦客使,东至泰山封禅。封禅礼沿袭乾封旧制。封禅后,封泰山神为“天齐王”,礼秩加三公一等,玄宗亲自撰书《纪泰山铬》,勒于岱顶大观峰,并令中书令张说撰《封祀坛颂》、侍中源乾曜撰《社首坛颂》、礼部尚书苏撰《朝觐坛颂》,均勒石纪德。

宋真宗封禅 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十月,宋真宗自汴京出发,千乘万骑,东封泰山。改乾封县为奉符县 封泰山神为“天齐仁圣帝”;封泰山女神为“天仙玉女碧霞元君”;在泰山顶唐摩崖东侧刻《谢天书述二圣功德铭》 诏王旦撰《封祀坛颂》、王钦若撰《社首坛颂》、陈尧叟撰《朝觐坛颂》,各立碑山下。现唯王旦《封祀坛颂碑》尚存于岱庙院内。

宋真宗之后,帝王来泰山只举行祭祀仪式,不再进行封禅。

《史记·封禅书》说明了“自古受命帝王,曷尝不封禅?”、“厥旷远者千有馀载,近者数百载,故其仪阙然堙灭,其详不可得而记闻云”,然后从五帝之舜的封禅开始记起,并在文章中间引用《管子·封禅篇》的“……昔无怀氏封泰山,禅云云;虙羲封泰山,禅云云;神农封泰山,禅云云……”,由此可见,封禅之仪在“三皇五帝”时便已有之。

沿袭至秦汉之时,封禅已经成为帝王们的盛世大典,秦皇汉武都曾“登封报天,降禅除地”,以彰其功,仅汉武帝一人就曾8次前往泰山。

唐宋之时,礼仪更加完备,唐玄宗李隆基也曾“封祀岱岳,谢成于天”,一改以前帝王封禅诰文秘而不传的规则,并说明本次是为天下苍生祈福,于是将此次的封禅诰文宣告于天下;宋真宗封禅泰山之时,欲借天意来威慑外敌,故导演了一幕“天书由天而降”的闹剧,自此之后,帝王泰山封禅的历史也就嘎然而止。

【文献记载】《史记·秦始皇本纪》:“二十八年,始皇东行郡县,上邹峄山。立石,与鲁诸儒生议,刻石颂秦德,议封禅望祭山川之事。”

《史记·孝武本纪》:“元年,汉兴已六十馀岁矣,天下乂安,荐绅之属皆望天子封禅改正度也。而上乡儒术,招贤良,赵绾、王臧等以文学为公卿,欲议古立明堂城南,以朝诸侯。草巡狩封禅改历服色事未就。会窦太后治黄老言,不好儒术,使人微伺得赵绾等奸利事,召案绾、臧,绾、臧自杀,诸所兴为者皆废。后六年,窦太后崩。其明年,上征文学之士公孙弘等。” 封禅仪式在中岳嵩山和东岳泰山中都曾举行过,但以泰山的次数多且影响大而出名,自秦皇开始,至宋真宗止,共有六帝十次封禅泰山,较为著名的封禅有:

秦始皇封禅泰山,统一六国,建立大一统的封建国家;

汉武帝封禅泰山,武帝雄才大略,扫除边患; 建武三十二年(公元56年)二月十二日,光武帝率群臣至奉高,遣派役夫 1500 余人整修山道,驺骑3000余人在登封台上垒方石。十五日开始斋戒,二十二日在泰山下东南方燔柴祭天。礼毕,乘辇登山,至岱顶少憩后更衣行封礼。二十五日禅梁父山,改年号为建武中元。

唐高宗率文武百官、 扈从仪仗,武后率内外命妇,封禅车乘连绵数百里,云集泰山下,举行封禅大典,封禅结束后在朝觐坛接受群臣朝贺,下诏立“登封”、“降禅”、“朝觐”三碑,称封祀坛为“舞鹤台”、登封坛为“万岁台”、降禅坛为“景云台”,改元乾封,改奉高县为乾封县。

唐玄宗封禅泰山,开元盛世,国力昌盛,且一改封禅诰文秘而不传的规则;

宋真宗封禅泰山,导演了一幕“天书从天而降”的闹剧。

从明朝开始,朱元璋取消了泰山的封号,此后,明清两朝将原来的封禅改为了祭祀。

虽然到宋朝之后不再进行封禅,但崇拜活动却进一步扩大,黎民百姓无不知神山泰山。

(附:唐高宗封禅 麟德二年(665年)十月,高宗率文武百官、扈从仪仗,武后率内外命妇,封禅车乘连绵数百里,随行的还有突厥、于阗、波斯、天竺国、倭国、新罗、百济、高丽等国的使节和酋长。十二月云集泰山下 ,派人在山下南方四里处建圆丘状祀坛,上面装饰五色土,号“封祀坛”;在山顶筑坛,广五丈,高九尺,四面出陛,号“登封坛”;在社首山筑八角方坛,号“降禅坛”。次年二月高宗首先在山下“封祀坛”祀天;次日登岱顶,封玉策于“登封坛”;第三日到社首山“降禅坛”祭地神,高宗行初献礼毕,武后升坛亚献。封禅结束后在朝 坛接受群臣朝贺下诏立“登封”、“降禅”、“朝”三碑,称封祀坛为“舞鹤台”、登封坛为“万岁台”、降禅坛为“景云台”,改元乾封,改奉高县为乾封县。

唐玄宗封禅 唐玄宗于开元十三年(725年)十月率百官、贵戚及外邦客使,东至泰山封禅。封禅礼沿袭乾封四制。封禅后,封泰山神为“天齐王”,礼秩加三公一等,玄宗亲自撰书<<纪泰山铭>>,勒于岱顶大观峰,并令中书张说撰<<封祀坛颂>>、侍中源乾曜撰<<朝 坛颂>>,均勒石纪德。 ) 西汉太史公在《史记·封禅书》中给出了帝王封禅所必需的条件:即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帝王在当政期间,只要具备二者任何一个条件即可封禅,但二者之间有着某种隐秘的联系,帝王贤明、天下太平、天降祥瑞三者之间应该是一种相互依附的关系。

《史记·封禅书》中记载“每世之隆,则封禅答焉,及衰而息”,也就说,帝王当政期间要有一定的功绩,即使得天下太平,民生安康才可封禅、向天报功。

至于天降祥瑞之说,则比较隐秘,这和中国古代的“天人相应”思想有着极大的联系(“天人相应”,用现在的术语来讲,就是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之间的某种联系),也就是说帝王贤明,才可能出现太平盛世,而在太平盛世将来之时,天往往会降祥瑞以示征兆,即所谓的“国之将兴,必有征祥”,至于天会不会降祥瑞、什么时候降祥瑞、降在什么地方,实则是一个非常隐秘的事情(现代人则解读为是一种迷信思想),正因为其隐秘性的存在,往往被一些居心之人加以利用,弄虚作假,欺人瞒天。 封禅最令人质疑的,还是祭典中的祝祷文,在唐玄宗以前的历代史书内,均未见记载。唐代名臣贺之章将此现象解释为,封禅帝王所求不外为长生登仙等私欲,故外人莫知之。民国二十年,马鸿逵将军率领军队驻扎于山东泰安,无意间发现一座五色土坛,并从其中得到两套玉册。玉册上分别镌刻着唐玄宗及宋真宗禅地之祝祷文。两套玉册的出土,正可以补足刊正史籍的阙如与错植,是非常珍贵的第一手史料。

唐玄宗玉牒文:有唐嗣天子臣某,敢昭告于昊天上帝:天启李氏,运兴土德。高祖、太宗,受命立极,高宗升中,六合殷盛。中宗绍复,继体不定。上帝眷,锡臣忠武,底绥内艰,推戴圣父。恭承大宝,十有三年。敬若天意,四海宴然。封祀岱岳,谢成于天。子孙百禄,苍生受福。

唐玄宗禅社首玉册文:惟开元十三年,岁次乙十一月辛巳朔十一日辛卯,嗣天子臣隆基,敢昭告于皇地祗:臣嗣守鸿名,膺兹丕运,率循地义,以为人极,夙夜祗未,迄未敢康。赖坤无隆灵,锡之景,资植庶类,屡惟丰展。式展时巡,报功厚载,敬以玉帛、牺齐、粢盛、庶品,备兹瘗礼,式表至诚。睿宗大圣真皇帝配神作主。尚飨。 作者:司马相如

伊上古之初肇,自昊穹兮生民[2]。历撰列辟[3],以迄于秦。率迩者踵武[4],逖(tì)听者风声[5]。纷纶葳蕤[6],堙灭而不称者,不可胜数也。续《韶》《夏》[7],崇号谥[8],略可道者七十有二君[9]。罔若淑而不昌[10],畴逆失而能存[11]? 轩辕之前,遐哉邈乎,其详不可得闻也。五三《六经》载籍之传,维见可观也。《书》曰:“元首明哉,股肱(gōng))良哉。”因斯以谈,君莫盛于唐尧,臣莫贤于后稷。后稷创业于唐,公刘发迹于西戎,文王改制,爰周郅(zhì)隆,大行越成,而后陵夷衰微,千载无声,岂不善始善终哉!然无异端,慎所由于前,谨遗教于后耳。故轨迹夷易,易遵也;湛恩濛涌,易丰也;宪度著明,易则也;垂统理顺,易继也。是以业隆于襁褓而崇冠于二后。揆其所元,终都攸卒,未有殊尤绝迹可考于今者也。然犹蹑梁父,登泰山,建显号,施尊名。大汉之德,烽涌原泉,沕(mì)潏(yù)漫衍,旁魄四塞,云尃(fú)雾散,上畅九垓,下沂八埏(yán)。怀生之类沾濡浸润,协气横流,武节飘逝,迩陕游原,迥阔泳沫,首恶湮没,暗昧昭晰,昆虫凯泽,回首面内。然后囿驺虞之珍群,徼麋鹿之怪 兽, (dào)一茎六穗于庖,牺双觡(gé)共抵之兽,获周余珍,收龟于岐,招翠黄乘龙于沼。鬼神接灵圉,宾于闲馆。奇物谲(jué)诡,俶(tì)傥(tǎng)穷变。钦哉,符瑞臻兹,犹以为薄,不敢道封禅。盖周跃鱼陨杭,休之以燎,微夫斯之为符也,以登介丘,不亦恧(nǜ)乎!进让之道,其何爽与!

于是大司马进曰:“陛下仁育群生,义征不憓(huì),诸夏乐贡,百蛮执贽,德侔往初,功无与二,休烈浃洽,符瑞众变,期应绍至,不特创见,意者泰山、梁父设坛场望幸。盖号以况荣,上帝垂恩储祉,将以荐成。陛下谦让而弗发也,挈(qiè)三神之欢,缺王道之仪,群臣恧焉。或谓且天为质暗,示珍符固不可辞;若然辞之,是泰山靡记而梁父靡几也。亦各并时而荣,咸济世而屈,说者尚何称于后,而云七十二君乎?夫修德以锡符,奉符以行事,不为进越。故圣王弗替,而修礼地祗,谒欵天神。勒功中岳,以彰至尊,舒盛德,发号荣,受厚福,以浸黎民也。皇皇哉斯事!天下之壮观,王者之丕业,不可贬也。愿陛下全之。而后因杂荐绅先生之略术,使获耀日月之末光绝炎,以展采错事;犹兼正列其义,校饬厥文,作《春秋》一艺,将袭旧六为七,摅(shū)之无穷,俾万世得激清流,扬微波,蜚英声,腾茂实。前圣之所以永保鸿名而常为称首者用此,宜命掌故悉奏其义而览焉。”

于是天子沛然改容,曰:“愉乎,朕其试哉!”乃迁思回虑,总公卿之议,询封禅之事,诗大泽之博,广符瑞之富。乃作颂曰:

自我天覆,云之油油。甘露时雨,阙壤可游。滋液渗漉,何生不育;嘉谷六穗,我穑曷蓄。

非唯雨之,又润泽之;非唯濡之,氾尃护之。万物熙熙,怀而慕思。名山显位,望君之来。君乎君乎,侯不迈哉!

般般之兽,乐我君囿;白质黑章,其仪可嘉;旼(mín) 旼睦睦,君子之能。盖闻其声,今观其来。厥途靡踪,天瑞之征。兹亦于舜,虞氏以兴。

濯濯之麟,游彼灵畤(zhì)。孟冬十月,君徂郊祀。驰我君舆,帝以享祉。三代之前,未之尝有。

宛宛黄龙,兴德而升;采色炫耀,熿(huáng)炳辉湟。正阳显见,觉寤黎烝。于传载之,云受命所乘。

厥之有章,不必谆谆。依类讬寓,谕以封峦。

披艺观之,天人之际已交,上下相发允答。圣王之德,兢兢翼翼也。故曰:“兴必虑衰,安必思危。”是以汤武至尊严,不失肃祗;舜在假典,顾省厥遗:此之谓也。

【注释】

[1]载《史记》卷一—七,《汉书》卷五七下。《文选》卷四八与《艺文类聚》卷一,题同作《封禅文》。在泰山筑坛祭天叫封,在泰山下的梁父山筑坛祭地叫禅,是古代帝王的重大祭典。本文是相如遗作,死后上奏给汉武帝,阐明请求封禅的主张的。文章先概说自古以来历代封禅的君王,指出封禅无不昌盛;接着用略知的三皇五帝和可稽的周代封禅的盛事作对比反衬,指出大汉恩德和祥兆空前,武帝更应该封禅;又假托大司马(官名)上书,歌颂武帝功德、祥兆空前,封禅是天意所示,圣君所宜,会给官吏和百姓带来好处;进而假设武帝同意封禅,而拟作颂功德赞祥瑞的刻石词。直陈其意,托人进言,拟作颂词,再三强调武帝最宜封禅,真可谓“一篇之中三致志焉。”最后还以天人感应,强调祭祀典仪可促进敬慎小心,居安思危,从更广意义上反复阐明应该封禅的主旨。

[2] 昊穹:天。

[3]选:数。辟:君王。

[4]率:循。迩:近。踵武:踪迹。

[5]逖:远

[6]纷纶:乱。葳蕤:委顿的样子。

[7]韶:舜乐,代舜。夏:禹乐,代禹。

[8]号:尊号,人主生时所上。谥:美谥,殁后所加。

[9]七十有二君:七十二个君王。有:通“又”。

[10]罔:无。若:顺。淑:善。

[11]畴:谁。逆:迎。

[12]五:五帝。三:三皇。六经:《诗》、《书》、《易》、《礼》、《乐》、《春秋》。载籍:书籍。

[13]引语见《尚书·益稷》。元首:喻君。股肱:喻臣。

[14]后稷:尧臣,周之始祖。

[15]后稷为唐尧的农官,教民耕种,他作为周的始祖这时已为周朝打下了基础。唐:唐尧,尧。

[16]公刘:后稷的曾孙,被戎人威逼自邰迁豳定居,逐渐发展起来。

[17]文王:周文王。改制:改革国家制度。

[18] 爰:至。周:周朝,先前是诸侯国。郅:大。隆:兴盛。

[19]大行:极盛。越:于。成:周成王,幼年登基。所以下文说:“业隆于襁褓”。

[20]陵夷:义同“衰微”。

[21]无声:无恶劣名声。

[22]异端:他故。

[23]所由:所行。

[24]夷易:平易。

[25]湛恩:深恩。濛涌:广大的样子。

[26]丰:完备,富足。

[27]宪度:法度。

[28]则:仿效,效法。

[29]垂统:君王传基业到后代。

[30]襁褓:代指年幼的周成王。二后:二帝,指周文王、周武王。

[31]揆:度,考察。元:始。

[32]终:考察终止。都:于。攸:所。卒:终。

[33]殊尤:特异。绝迹:卓绝的业迹。

[34]梁父:又称梁甫,泰山下的一小山。

[35]显号:尊号。及下句所言是封禅所为。

[36]烽涌:如烽火腾涌。原:通“源”。

[37]沕潏漫衍:水流连绵不断的样子。

[38]旁魄:此为“广被”义。四塞:四方边境。

[39]云尃雾散:如云雾布散。

[40]畅:达。九垓:九天,天空极高处。

[41]沂:流。八埏:八方边际。

[42]怀生之类:有生命之物。

[43]协气:协和之气。

[44]武节:武道,威名。

[45]迩:近。陕:通“狭”。原:通“源”。

[46]迥:远。泳:浮游。沫:通“末”。

[47]首恶:开始作恶。

[48]昭晰:光显。

[49]凯泽:和乐。

[50]面:向。回首面内:感怀天子之仁德。

[51]囿:养禽兽的园。驺虞:一种吉祥的兽。

[52]缴:围猎。

[53]  :嘉禾。

[54]觡:角。抵:通“底”,根。

[55]周余珍:周代遗留下来的珍宝,指周鼎。

[56]龟:周代养的乌龟。岐:岐山。

[57]翠黄:龙翼马身的乘马,黄帝乘之登仙。翠黄乘龙:以翠黄为所乘之龙。

[58]灵圉:仙人名。《汉书》注引文颖曰:“是时上求神仙之人,得上郡之巫——长陵女子,能与鬼神交接,治病辄愈。置于上林苑中,号曰神君,有似于古之灵圉,待之于闲馆舍中也。”

[59]符瑞:祥瑞之征兆,指驺虞至翠黄数事。

[60]杭:通“航”,船。《史记》“索隐”引胡广曰:“武王渡河,白鱼入王舟,俯取以燎。”即烤着祭天。

[61]休:美,使美。燎:烤鱼祭天。

[62]介丘:大山,指泰山;登泰山指封禅。

[63]恧:惭愧。

[64]其何:何其,多么。与:通“欤”。

[65]征:攻取。憓:顺从。

[66]夏:华夏。诸夏:泛指汉朝统治区域内的人。

[67]百蛮:统称周边少数民族。贽:进见礼。执贽:来进贡朝拜。

[68]侔:等同。

[69]烈:功业。浃洽:融洽。

[70]期应:应期。绍:续、继。

[71]创:初、始,指始创业时。

[72] 望幸:盼望皇帝到来。

[73]号:上尊号。况:比(前代)

[74]上帝:上天。储祉:积福、降福。

[75]荐成:祭上天,靠上天促使成功。

[76]弗发:不去(封禅)。

[77]挈:绝。三神:天神、地神、山岳神。

[78]质暗:质证不明显。

[79]辞:辞让,谦让。

[80]靡记:无所表记。封禅刻石即表记。靡几:与“靡记”同义。

[81]屈:屈己,即前文所说谦让(而不封禅)。

[82]越:逾。进越:苟进逾礼。

[83]替:废,指废封禅。

[84]地祗:土地社稷神。

[85]谒:告。款:诚。

[86]勒功:刻石记功。

[87]彰:明,使明。

[88]发:发扬。号荣:大荣名。

[89]浸:滋润。

[90]皇皇:盛大的样子。

[91]丕:大。

[92]全之:成全封禅事。

[93]因杂:萃集。

[94]末光:余光。绝炎:与“末光”同义。

[95]采:官。错:通“措”。展采错事:展其官职,措其事业。

[96]正列其义:正列封禅之义。

[97]校:修订。

[98]一艺:如……一样的经书。

[99]旧六为七:原有的六经变成七经。

[100]摅:流布,流传。

[101]蜚:飞,传扬。

[102]腾:传播。茂实:丰茂果实。

[103]用此:以此,因此。

[104]掌故:官名,管礼乐制度等。

[105]沛然:感动的样子。

[106]诗:咏颂。泽:德泽、恩泽。

[107]天覆:如天覆盖。

[108]油油:云浓的样子。

[109]游:游泳。

[110]滋液:滋润浸渍。渗漉:水流的样子。

[111]曷:何不。

[112]濡:浸渍。

[113]氾:通“泛”,普遍。尃:通“布”。

[114]名山:指泰山。显位:封禅上尊位。

[115]侯:何。迈:行,指行封禅。

[116]般般:通“斑斑”。

[117]乐:以……为乐,欢游。

[118] 旼旼:和气。睦睦:通“穆穆”,肃穆。

[119]厥:其,它的。途:末路。

[120]亦于舜:省略动词;谓也出现在舜时。

[121]虞氏:虞舜。以:因此。

[122]濯濯:肥大的样子。

[123]灵畤:皇帝祭祀处。指汉武帝幸雍祠五畤,获白麟事。《汉书·武帝记》:“元狩元年冬十月,行幸雍,祠五畤,获白麟,作《白麟之歌》。”

[124]帝:天帝。享祉:享祭后答以福祉。

[125]宛宛:屈曲回旋的样子。

[126]熿炳辉煌:灿烂辉煌。

[127]正阳:帝王之象。

[128]觉寤:使醒悟,唤醒。黎蒸:众庶。

[129]类:事类。讬寓:寄托天意。

[130]披艺:披览艺文。

[131]兢兢翼翼:谨慎小心的样子。

[132]肃祗:敬神。祗:神祗。

[133]假典:凭借(祭祀)大典。

[134]顾省:检查反省。厥遗:其过失。

【译文】

从远古开始,苍天生人,依次数各代君王,一直数到秦朝。考察近代还有踪迹可寻,了解远古就只有凭流传下来的风闻。因而纷乱沉沦埋没不能指称的,多得数不清。继承舜、禹,崇尚生前死后的称号而封禅的人,可以说出的有七十二个君王。综观历代,没有依顺美好的而不昌盛,谁迎合错误而能久存?

轩辕以前,太久远太邈茫了,那详情已不可能说出了。五帝三皇因六经典籍流传,还可以略见一斑。《书经》说:“元首英明啊,辅佐的大臣优良啊。”由此来说,君王没有谁比唐尧兴盛,辅臣没有谁比后稷贤能。后稷在唐尧时创立基业,他的曾孙公刘因遭戎人追逼迁居到豳(bin)地,得以发展,经周文王改革国家制度,到了周武王建立周朝就大大兴隆起来,极盛于周成王,以后逐渐衰变没落,但千年以来并无恶名,难道不是善始善终吗!然而这没有别的缘故,只是行事前后都言行谨慎,严防留下不良影响罢了。所以他们行事规范平易,容易遵循;恩泽深广,容易足意;法度显明,容易仿效;传承统治顺当,容易久传。因此王业在幼年登位的成王时极盛,超过了文王武王。但考察他的始终,却没有特异卓绝的事迹能和现在相比。然而他还登梁父山和泰山,举行封禅大典。大汉的德泽,如源泉腾涌,连绵弥漫,广被四境;如云雾布散,上通九天,下流八方。

一切生物尽沾恩泽,和气横流,威名远播,近狭处如在源头畅游,远阔处也象在余波浮游;开始作恶就被禁止,素来昏暗也见光明;昆虫和乐,万物都感激皇上的德泽。然后园林中出现驺虞等珍贵灵兽,围猎时获得麋鹿等奇异动物;厨房里看到一茎六穗的稻米,得到长着同根分枝角的奇兽作祭品;在岐山获得周朝遗留下的铜鼎和乌龟;在水中招来黄帝升仙时乘的似龙似马的翠黄。

如同仙人灵圉的巫女住在安静的馆舍,接受传递神灵的旨意。神奇灵物穷尽变幻,卓异不凡。可敬佩哪,祥瑞的征兆达到这么多,还认为德薄,不敢说要封禅。周武王时偶然有鱼跃落到船里,就用火烤着来祭天。渺小啊,这就算是祥兆,因此登泰山封禅,不也有愧吗?冒进与谦让的事理,差异多么大呀!

于是大司马进言说:“陛下以仁爱抚育广大百姓,凭仗正义征服不顺从的,华夏百姓乐意奉献,周边少数民族都进贡朝拜,德泽等同古代先贤,功绩没有谁可以相比并。美善的功业融洽,祥瑞的征兆众多,应期相继到来,不只是在创业时出现。想来泰山、梁父山已安排好祭祀场地,在盼望皇上去呢。上尊号比前代尊荣,上天会降恩积福,将会促进成功。陛下却谦让不去封禅,违背天神、地神、山神的欢心,少了王道的礼仪,也会使群臣惭愧。有人说,上天有质证也不明显,既已现出珍奇的征兆就确实不能辞让;如果辞让,就会使泰山梁父山没有刻石作记的时机。历代帝王都各自随时势兴盛,如果都本来有济世功业却自谦不封禅,述说者还有什么向后世称道的,又说什么七十二君呢?养成美德,上天才会赐示祥瑞,尊奉祥兆举行封禅,就不是苟进越礼。所以圣明的君王不废封禅,会完备礼义对地神,祷告诚意向天神。

在中岳嵩山刻石记功,封禅泰山显示至尊,可以扩展洪大的德泽,宣扬荣耀的名声,承受丰厚的福禄,来润泽百姓。盛大啊这件事。这是天下的雄伟景象,帝王的巨大功业,不能低估轻视。希望陛下成全这件事,然后汇集绅士官吏的智慧技能,使他们获得日月的余光照耀,提升官职,拓展事业;同时还考定陈述有关封禅的内容,整理成他们的文章,作为如《春秋》一样的经书,会继原有的六经成为七经,流传无穷;就能万代激发文士,发扬隐微余波,传扬英华名声,传播丰茂成果。从前的圣贤所以能永保美名,常被称赞,就因为封禅。应该命令主管礼乐的掌故官把封禅的内容全部奏上给您看。”

于是天子感动,露出满脸兴奋的神色,说:“痛快,我试一下吧!”就转变思想,综合官员的意见,询问封禅的事宜,咏颂德泽博大,宣传祥兆众多。于是作颂词说:

我的恩德如苍天盖地,如行云油油,如甘露和及时雨,德泽深厚人可泳游。滋润浸渍更淌流,生物无不长势遒,嘉禾一茎六穗,庄稼怎会不丰收。

不只如降雨,还要润得深;不只是浸渍,还要遍布均;让万物都欢欣,怀念仰慕倾心。名山尊显位,盼望君来临。君哪君啊,为何不速行。

毛色斑斓的驺虞兽,游我园林多欢欣,白色皮毛黑花纹,它的外表真喜人。神态和气肃穆,如同君子斯文。昔曾听到名声,现在看到来临。来路无踪无迹,天降祥瑞的特征。此瑞舜时也曾现,虞舜由此而勃兴。

肥肥胖胖大麒麟,嬉游祭祀之地。孟冬十月,君王祭祀,跑到君王车前,天帝赐来福祉。夏商周代以前,未曾有过此事。

宛曲盘绕黄龙,兴起德泽上升。色彩鲜明耀眼,灿烂辉煌如金。帝王之象显现,以此唤醒众人。经传书中记载,天命寄寓龙身。

天道以兆彰明,不必谆谆多言。依照事类寄托天意,显现祥瑞告谕封禅。

翻阅书籍来考察,天人之间相交会,天上人间相生相发相呼相应。圣明的帝王美德就是敬慎小心。所以说:“兴盛时必须思虑衰败,安乐时必须考虑危险。”因此商汤王周武王处于最尊严的地位,不错过敬神;舜在审察祭祀中反省过错: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548617.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