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华山月身殿,两层飞檐翘角木结构宫殿式建筑,歇山顶。大殿正中为七层八面木塔,每层每面均供奉地藏菩萨坐像。木塔基础为正方形,汉白玉砌筑。木塔内置石塔,大殿外为汉白玉台基。九华山月身殿集古代佛教文化、哲学、历史、建筑美学、生态学于一炉,是研究佛教文化、皖南古建筑艺术的重要范本,对了解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及佛教文化有着重要的作用。[3]
1981年9月,九华山月身殿先后被命名为全国汉传佛教重点寺庙、安徽省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2013年3月,九华山月身殿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
中文名
九华山月身殿(金地藏塔、肉身殿、月身宝殿)
地理位置
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九华镇九华山风景区内
所处时代
清
占地面积
680.13 m2
保护级别
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相关星图
安徽省池州市景点
共29个词条
6318阅读
化城寺
化城寺,位于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化城路41号九华山风景名胜区九华街盆地的中心位置,原名地藏寺,是九华山佛教起源最早的寺庙,称为开山祖寺。东晋隆安五年(401年),僧人杯渡曾在此筑室为庵。唐至德年间(756年—758年)改建,定名为化城寺,“化城”源出于《法华经》中的佛教故事。化城寺建筑占地面积1381.28平方米。化城寺为四进院落式建筑,化城寺前有半月形偃月池(放生池)和花岗岩铺成的广场,广场面积1864平方米。化城寺具有典型的地方建筑特色,全寺严格按照中轴线对称布局,是研究古建筑艺术重要的一座重要寺庙。1981年9月,化城寺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安徽省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化城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化城寺为汉族地区佛教中国重点寺院。2013年3月,化城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祗园寺
祗园寺,位于九华山风景区九华街东北,插霄峰西麓,祗园寺为全国重点寺院,祗园寺,原名“祗树庵”,又名“祗园禅寺”。始建于明代,现存建筑为清代,清康熙年间为九华山化城寺东寮之一。祗园寺,与甘露寺、百岁宫和东岩禅林合称九华山四大禅林,本名祗树庵,据说因为释迦牟尼在世时居住的地方既不是寺,也不是院,而是精舍或园,所以易名祗园,或称给孤独园,现代一般称为祗园寺。祗园寺,2004年10月28日被列为市文物保护单位。
凤凰松
凤凰松位于九华山中闵园,是九华山的一大景观,被誉为天下第一松。史载见于南北朝,距今已有1400年的历史,如今仍然枝挺、枝繁叶茂、苍翠。凤凰松以其雄姿和传奇故事成为古今众多诗人、画家、摄影家的赞美诗和优美画幅中的主角,当代著名画家李可染,将它誉为“天下第一松” 属于闵园景区。
查看更多
历史沿革建筑格局主要建筑文化活动文物遗存文物价值保护措施旅游信息TA说参考资料
历史沿革
唐贞元十年(794年),在九华山修行75年的新罗王族金乔觉99岁,忽召徒众告别,踟趺示寂,无疾坐化。顿时"山鸣谷陨,群鸟哀啼,地出火光"。其肉身置函中经三年"颜色如生,兜罗手软,骨节有声,如撼金锁"。僧众视为地藏菩萨示现,即在出现"圆光如火"之地(后人称神光岭),建一石塔,将肉身供于塔中,尊为金地藏塔。嗣后,配以殿宇,称为“肉身殿”,即九华山月身殿的前身。
在唐代,金地藏塔仅为三层石浮图,至宋代始建塔院。
明万历初,在金地藏塔殿周围先后建有玉香亭、神光楼、会仙桥。万历中,朝廷颁银重修金地藏塔塔殿,并赐额"护国肉身宝殿"。
清康熙、乾隆年间,在宝殿南坡下建有十王殿、洗心亭。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池州知府喻成龙重修殿字。
清咸丰七年(1857年),金地藏塔遭兵毁。
清同治三年(1864年),僧人炽光、惠庭等募建金地藏塔。清同治六年(1867年)夏,金地藏塔遭火灾。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僧人定禅、古勋等募建金地藏塔。
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肉身塔大规模重修,移殿门正南向,门额悬挂“东南第一山“”横匾。殿南陡建8级台阶。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贵池县刘含芳捐立大殿四维石柱20根。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金地藏塔重修建筑并一直保存。
民国三年(1914年),民国大总统黎元洪书赠“地藏大愿”匾额。
民国六年(1917年),民国大总统黎元洪书赠“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16字篆书地藏大愿匾额。
1955年,青阳县人民政府重修肉身宝殿殿宇。
1991年,住持僧在安徽省考古研究所的指导下,对肉身宝殿进行了全面大修。[3]
1993年,安徽省文物和宗教部门共同批复,住持僧圣富按原貌重修,在有关专家指导下,“修旧如旧,保持了原貌”。同时复建塔北钟、鼓楼。
九华山月身殿现存建筑为清光绪年间重修。[4]
共3张
九华山月身殿
建筑格局
结构
九华山月身殿坐南朝北,建筑面积680.13平方米,大殿正中为七层八面木塔,每层每面均供奉地藏菩萨坐像。墓塔顶部罩穹顶藻井,木塔两侧供奉十王站像。大殿外为汉白玉台基。[3]
特点
九华山月身殿上盖铁瓦,四角有宫殿式翘檐。两层飞檐翘角木结构,歇山顶。基础为正方形,四周外廊用20根石柱作外檐柱。每层木塔有佛龛供地藏菩萨佛像,是典型的宫殿式建筑。[3]
主要建筑
肉身殿
肉身殿殿宇四角有宫殿式翘檐。殿宇高15米,山门西南,红墙森严。入殿须登八十一级台阶。重修后的肉身宝殿长、宽、高各16米,建筑面积256平方米。宫殿式,歇山顶双重檐,铁瓦盖顶,戗角凌空。殿周回廊雕梁画栋,20根石柱昂然挺立。殿中为1.8米高汉白玉塔基,上矗7层8面木质宝塔一座,每层佛龛供尊金地藏坐像,计56尊。木塔东西为十殿阎罗站像,塔西佛台刻有38幅汉白玉浮雕。殿南门上悬黑底金字小篆横额,是黎元洪书写的“众生渡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地藏菩萨誓愿;北门上悬青花古瓷“肉身宝殿”竖额,其小方为“东南第一山”大匾。殿北广场开阔,“布金胜地”金碧辉煌。沿级而上,两旁有铁索栏杆防护,栏杆外沿山坡砌成七层梯形花圃,培植着黄杨、丹桂、竹、菊等四时花卉。其东侧有明刻松枝化石碑《地藏圣迹碑记》,为明万历年间刘光复所撰写。
"东南第一山”大匾
与塔基相平处横一巨石。似人工洞顶,南面横刻着“磐石常安"四字;北面刻着"神光异彩"四字,为记神光岭地名由来和地藏用语。长条石两旁各置石狮一只,高、长、宽均为137、16、47厘米,底座高、长、宽均为36、69、46厘米。雕刻于清光绪年间。
肉身殿殿前,四周回廊上方雕栋画梁,以仙鹤、糜鹿、牡丹等珍禽异卉雕饰,鲜艳夺目。立有石柱20根。殿宇面阔3间,进深16米,地平铺汉白玉石。中央为1.8米高的汉白玉塔基,上矗七层八方木质宝塔一座,高17米。塔的每层八面背有佛龛,每龛均供奉金地藏金色坐像,供56尊,大小不一,以漆芋合塑造于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
肉身殿塔基四角有回柱顶梁。塔内是地藏肉身所在的3级石塔。南北前后均供奉地藏像。木塔东西两仍分塑十殿阎罗参拜地藏站像。肉身殿内有塔,构造罕见。塔前悬着镂空八角琉璃灯,不分昼夜,终年灯火长明。[3]
今天主要聊聊来九华山游玩的必须要去的几个地方。一、九华山月(ròu)身宝殿
肉身宝殿原名金地藏塔,俗称“老爷顶”,又名月身宝殿。传金地藏晚年以此为南台读经,其圆寂三年后,仍颜面如生,正是菩萨降世应化之兆,遂在此建三层石塔安葬其肉身,即肉身塔,又称地藏坟。因基塔之地曾现“圆光”,故后人名其地为神光岭。肉身殿居神光岭头,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寺内建有护国月身塔,传金地藏月身供奉于此塔内,千万不要在每年的农历七月三十这天早晨去参观,因为几万人在围在一个寺庙周围守塔,路本在脚下,但你甚至找不到地方下脚,您应该不想随便踩到别人的手吧?至于每年农历七月三十日是什么日子,不知道的朋友感兴趣的话,不妨在百度上查阅了解一下。
二、九华山化成寺
化成寺,是九华山的开山祖寺,历史最悠久又是地藏菩萨道场,是九华的“总丛林”。 始建于唐,至 德初年(公元756年)当地乡绅请新罗僧人金乔觉入居,贞元十年 (公元794年)金乔觉99岁圆寂后,僧众视为地藏菩萨化身,化城寺遂辟为地藏王道场。东晋隆安五年(401年), 僧人杯渡曾在此筑室为庵。既是全国重点寺院,有九华历史文化“博物馆”之称,又名地藏寺,位于九华街盆地中心化城峰,东临东崖,南对芙蓉峰,西接神光岭,北倚白云山,四山环拱如城,古又有“佛指化寺”之传说,故称化成寺。很多游客来九华山参观的第一个景点都会选择化成寺庙,游玩时间基本在40分钟左右。寺前有“放生池”和“娘娘塔”,这里不多做介绍,感兴趣的可以了解一下。
三、天台寺
九华山天台寺,称地藏寺,又有名为地藏禅林,也是全国重点寺院,位于天台峰与玉屏峰之间。始建于宋,后废毁。大殿原貌仍保存完好,上层是万佛殿,中层是地藏殿,下层是地下室。卷拱石洞山门依旧。大殿后面,东、西两边都建有厢房;中有小院;北面建有观音殿。天台寺周围景点众多:寺南青龙头上有六角形石亭,高3米,名“捧日亭”。亭内供有石雕佛像。亭旁有天台,四周悬崖峭壁,有铁柱环护。注意,天台地势较高,冬季较冷,建议乘坐索道前往,且避免长时间吹冷风。小编本人就因为陪朋友在天台吹风的时间长了,回来以后高烧好几天。另外,金地藏曾经修行时待过的“地藏洞”就在周边喔!留给大家去探索了。
其实九华山无论山上还是山下都有很多地方可以参观游览,可以说是不胜枚举,都需要大家深入去探索,切莫走马观花,一个有文化底蕴的景区,不认真探索,肯定是很难理解透的。最后,以上所说这些寺庙暂时还没开放,且五一期间也是不开放的,不过可以观景。安徽省内的游客若时间充裕可以去九华山大愿文化园景区和花台游览,也是不错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