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铁之父是沈志云。
沈志云,1929年出生,湖南长沙人,机车车辆动力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被誉为“高铁之父”。从提出“沈—赫—叶氏模型”理论,到创建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沈志云参与、推动和见证了中国高铁技术从无到有、从追赶到领跑的发展历程。
1983年,沈志云发表非线性轮轨蠕滑力模型,在国际上通称沈氏理论。1989年,沈志云研制成功中国第一台无轮缘磨损的货车径向转向架,达到了接近无轮缘磨损的程度。1988年—1998年的十年间,沈志云主持创建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研制成功机车车辆整车滚动振动试验台。
人物评价
沈志云在机车车辆动力学尤其是轮轨动力学、运动稳定性、曲线通过理论和随机响应等研究方面成绩卓著,创建的轮轨非线性蠕滑力模型,在国际上通称“沈氏理论”被广泛引用。主持研制成功中国第一台迫导向货车转向架,开创了无轮缘磨损新纪录。主持建立的机车车辆整车滚动振动试验台,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沈志云十分关心中国工程院的工作,积极参与中国工程院的各项活动,为中国工程院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尊重科学、求真务实、勇于创新、为人师表、淡泊名利、敬业奉献,是中国工程科技界的楷模和学习的榜样。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沈志云
2021年4月29日,在山东青岛开往上海虹桥的G229高铁列车上,第15号车厢内一位女乘客突发急病,列车无奈不停进行广播寻医,这时候一位来自济南市技师学院医药与康养系的15岁女生陈菲站了出来,运用了她所学的中医急救知识帮助了这位女乘客死里逃生,大家都纷纷给这个列车女孩点赞,她当属同龄人的榜样典范。
小小的年纪,娴熟的按穴手法,陈菲超越同龄人的优秀从这里便体现的淋漓极致。本是一次普通的回家旅程,当陈菲突然听到有人突发疾病的消息,她虽是医学生但是年纪尚轻学历不高所以并没有那么自信让她立刻站出来,一等再等列车上再无其他医务人员,无奈自己只能硬着头皮往前走,看到病人的那一刻,她表现出异常的冷静和镇定,初次判断是病人突发羊癫疯,于是开始按着自己熟悉的穴道对病人进行抢救,果然很快奏了效,病人的症状开始有了很大的缓解,陈菲卡在这个时候,不得已给自己的老师沟通怎能进行接下来的急救,经过老师的指导,这场抢救行动完美的进行顺利,病人得以死里逃生,对陈菲表达自己的感谢,身边的乘客和工作人员也纷纷给小姑娘竖起来大拇指。
小姑娘仅仅留下了一句“这是自己作为医学生应该做的”,确实她一直把救人治病当做自己的使命,一次次的抢救行动在她看来都是理所应当,这种奉献精神在她小小的年纪里显得那么高尚伟大。
据她所说,这并不是她的第一次实践了,之前也进行过抢救行动,自己需要学的东西还很多,原本她学医目的是给妈妈通过按摩治病,然而随着学习的深入,便逐渐把救病治人当做自己的义务,她注定了会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多么可爱的一个小天使呀!
“最美铁路人”用行动努力践行“人民铁路为人民”服务宗旨,展现时代风采,唱响时代好声音,让我们了解他们的 事迹 。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2022“最美铁路人”事迹 观后感 心得,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最美铁路人”事迹观后感心得(一)
“交通强国、铁路先行”,“最美铁路人”先进事迹 报告 会展现了新时代铁路人最美的一面,也是在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的伟大时刻,向全世界诉说着铁路的奋斗史,这10位先进典型人物只是数以万计的铁路工作者的一个缩影。从新中国成立后建成的第一条铁路成渝铁路到"八纵八横"中国高速铁路网络的组建,再到香港进入全国高铁网,截至20_年底,全国铁路运营里程已达14.6万公里,其中高铁近3.8万公里。一个流动的中国,充满了繁荣发展的活力。
择一事终一生,用匠心谱华章。每一位“最美铁路人”都是我们身边的平凡人,他们有着平凡的名字——邢云堂、张波、陈志强、阿西阿呷、刘晓燕、于本蕃、吴亚东……平凡背后却是不平凡的坚持,不平凡的勇毅。他们展现了铁路职工的亮丽风采,诠释着工匠精神,像前进路上的明灯,引领着我们在“交通强国,铁路先行”的路上奋勇前行。
生命因奉献而精彩,工作因奉献而不平凡。这10位最美铁路人,是200多万铁路职工的优秀代表。他们来自铁路不同岗位:驾驶过的车型不下10种,对标停车一把闸,误差不超过20厘米的邢云堂担任铁科院集团公司复兴号总体技术及核心系统研发项目团队牵头人,用匠心擦亮中国高铁名片的张波待旅客如亲人,热心服务二十五载,给乘客的旅途送上春天般的温暖的阿西阿呷勤奋钻研的“ 职场 工匠”、“轮轴迷”,兰州局集团有限公司兰州西车辆段轮轴装修工的“95后”女孩刘晓燕……撸起袖子加油干,10位最美铁路人用实际行动完美诠释了人民铁路为人民的宗旨,用铁路人的先行风采、服务本色、担当品格、奋斗精神,铸就了交通强国、铁路先行恢宏的历史画卷。
“走出去,带回来”的理念对中国的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而中欧班列开发新线、加密开行正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10位最美铁路人用自己行动践行了“交通强国,铁路先行”这一历史使命。同时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国铁路人光辉形象。
榜样的力量催人向上,激人奋进。为铁路人的拼搏奉献、执着、坚守而感动!学习“榜样”的精神力量,争做最美铁路人,为中国社会和铁路建设贡献出属于自己的力量。
“最美铁路人”事迹观后感心得(二)
在全路海拔最高的公安派出所连续坚守十载,是怎样一种体验?青藏铁路公安局格尔木铁路公安处乘警支队政委郑天海有着切身体会。20_年5月,郑天海告别妻子和不满周岁的女儿来到沱沱河,“苦,那是真苦,但再苦也得有人守着。选择坚守青藏铁路,我无怨无悔!”
从30岁到40岁,郑天海积极发扬“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扎根高海拔地区,在海拔4547米的沱沱河站派出所坚守整整10年,直至他23项身体指标不合格、听力严重受损,才不得不离开了挚爱的岗位。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袭来,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上海机辆段动车组指导司机冯剑坚第一个报名,将按有红手印的“请战书”交给党组织。在他的带领下,全段共有136名动车组司机踊跃报名。
作为一名驻港部队退伍军人,冯剑坚秉持顽强的作风,苦练驾驶技术,成为我国第一代动车组司机。他主动承担急难险重任务,先后参与盐通高铁、沪苏通等联调联试工作,特别是疫情暴发后,主动请缨成为集团公司驰援武汉首趟列车司机。2021年智能复兴号上线后,冯剑坚驾驶列车进行管内拉通试验,确保智能复兴号安全运行。
同样在工作岗位上诠释担当精神的还有中国铁路郑州局集团有限公司洛阳工务段杨连第桥隧工区工长李玉斌,14年来,他一直守护着陇海铁路线上的“英雄桥”――杨连第桥。多年来,他带领班组克服困难,利用吊架在45米高的梁体外侧悬空作业,累计处理线路故障110余个,处置安全隐患130余个,确保了管内36座桥梁、10座隧道和110座涵渠的线路设备优良率始终保持在100%,管内路段未发生一起行车安全事故。
“最美铁路人”事迹观后感心得(三)
在大连站“吕玉霜服务台”前,大家总能看到一个忙碌而又不知疲倦的身影,她就是中国铁路沈阳局集团有限公司大连站客运车间值班站长刘晓云。
2003年8月,时年31岁的刘晓云怀着激动的心情来到大连站,加入全国劳模“吕玉霜服务台”团队。2006年,吕玉霜退休后,刘晓云接过“接力棒”,与6名徒弟组成了服务团队,始终奋战在服务广大旅客的第一线。
从一名铁路车辆门外汉成为内行眼中的技术“大拿”,中国铁路昆明局集团有限公司昆明北车辆段检车员陈向华在平凡的岗位上成就了自己的梦想。与此同时,他也当起了育人育才的“辛勤园丁”。
20_年,以陈向华名字命名的技能大师工作室应运而生,针对队伍结构和人员的特点、专长,他认真为每名成员量身制作“成长套餐”。工作室采取专家授课、头脑风暴、集中研讨等方式完成课题攻关,不仅充分发挥了团队优势,也激发和释放了成员们的个人潜能。多名年轻有为的职工获得云南省五一劳动奖章、全路新长征突击手等荣誉。
“最美铁路人”事迹观后感心得(四)
她是高铁车站里流动的风景,她带领的服务组10年收到 表扬信 近9000封他是万里铁路线上的铮铮铁骨,反扒16年,为旅客挽回损失近百万元他是你不曾谋面的“列车医生”“铁轨护士”……但他们都有共同的名字——“最美铁路人”。他们只争朝夕,不负韶华,让“流动的中国”更加平安温馨。
“最美铁路人”之所以让人感动,大概就在于他们在许多时候都和常人“背道而驰”吧!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很多铁路人还彻夜不眠的坚守在岗位上在寒冷的下雪天,人们回家的时候,许多铁路人却逆行赶往单位应急 春节 众人回家过年的时候,许多铁路人舍小家为大家默默忍受着与家人的别离……
“最美铁路人”,来自一线铁路不同工种,出身背景各异,单从外表上来说,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美人”。然而,他们数年如一日对工作岗位坚守的初心、对肩负责任使命的担当、对生命对家庭对生命的默默奉献,终于在日积月累中潜移默化,在岁月长歌中绽放出美丽的`华章,精神文明之光终照世间,成其大美之风。
我国诗人李白有《咏萤火》诗:“雨打灯难灭,风吹色更明。若非天上去,定作月边星。”我认为这首诗是对“最美铁路人”的最贴切礼赞。“雨打灯难灭,风吹色更明。”艰苦奋斗之雨浇不灭灵魂深处的奋斗之火,改革春风让这精神之光更加耀眼。“若非天上去,定作月边星。”喝水不忘挖井人,党带领全国人民,感恩他们的付出,铭记他们的奋斗,并以此作为时代楷模、先进榜样、典型案例,赋予“美丽中国”更丰富的 文化 内涵。
“最美铁路人”事迹观后感心得(五)
最美,何谓美?浓眉大眼,活力无限柳叶丹凤,风情万种卧蚕眉,刚毅忠厚新月眉,柔情似水…。一个人的美,随之时光飞逝悄然溜走,一生不褪色的是热情。
——题记
在普通人眼里,最美是靓女,是帅哥,或是风景。在我的眼里,最美的是北京铁路局北京南站业务指导张润秋。张润秋于1999年参加铁路工作,先后担任过售票员、客运员等职务,在21年的时间里,她工作岗位换了一个又一个,唯一不变的是她对工作的热情,身处铁路工作的“窗口”岗位,热情服务,热情工作,热情生活都是值得每一个工作者学习的。
“小举动”,“大理由”:对工作的热情。2008年一个聋哑人来到她面前不停的比划手语,后来经过了解,这位聋哑人是要去看奥运会,不知道怎么换乘公交车,张润秋利用手语跟他交流并在纸上写下详细的路线。针对北京南站多方式换乘集中车站,她想到多方式交通工具的无缝衔接,在面积大、客流多的北京南站这个工作量十分庞大,张润秋利用休息走访地铁、公交,结合北京南站列车时刻表熟记于心,成了北京南站的“活地图”。随着时间的推移,出行的人们对换乘的询问越来越少了,对车站点赞的人越来越多了。
“小举动”,“大理由”:对人生的热情。一次次服务旅客上下车一次次旅客的节日问候大街上陌生人的一句“秋姐”朋友圈的一个个点赞防控期间一句句叮嘱…带来的是一次次暖人心扉的微笑,这种简单、直接的心里回馈,诠释了最美铁路人对生活的态度。
作为一名铁路青工,我深深被张润秋的先进事迹所感动。“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张润秋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认真履行自己 岗位职责 ,把满腔热血倾洒在服务一线,一步步脚踏实地的前行,用实际行动书写铁路人的担当,她收获的不仅是岁月的刻痕,还是别人眼中的美人。她的热情让我对自己的工作、生活态度有了一个新的认识。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没有人可以随随便便成为别人眼中的美人,想要在平凡甚至略显枯燥乏味的工作中干出业绩,须要时刻保持工作热情,积极向上,认真做好每一件小事。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干工作一定要有这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吃苦精神,不管是恶劣还是舒适的工作环境下,一定要深刻认识自己的追求,认真落实好每一件事,要保持一份定力。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看似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更是需要我们的默默付出,虽然年轻的我们可能会走过很多弯路,经历许多挫折,但只要我们永远怀着热情、激情,那即使再苦再累也都是幸福。
新时代的铁路榜样,先进事迹一次次触动我,一个榜样胜过书上诸多教诲,作为新时代铁路人,我也要向他们看齐,向他们学习,投身到交通强国、铁路先行的工作实践中,为新时代铁路发展贡献力量。
2022“最美铁路人”事迹观后感心得相关 文章 :
★ 2020最美铁路人先进事迹观后感心得最新
★ 2020“最美铁路人”先进事迹学习心得
★ 2020《最美铁路人》观后感心得体会5篇
★ 2020年最美铁路人先进事迹学习心得
★ 2021最美铁路人先进事迹个人观后感5篇
★ 观看2021最美铁路人先进事迹观后感5篇
★ 最新2020最美铁路人先进事迹观后感心得
★ 2020年“最美铁路人”先进事迹感想心得体会
★ 2020观看《最美铁路人》心得体会
★ 学习2020最美铁路人先进事迹观后感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