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西关骑楼图片,将历史铭记下来

灵山大佛门票2023-04-16  7

广州 骑楼 出现在二十世纪初,那时的建筑形式多样,而且到至今保存也较为完整。广州骑楼也一直都是粤派的代表,更是每个广州人的骄傲。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最具代表的广州西关骑楼。

20世纪以来最具广州城市面貌的标志就是骑楼街。在广州的西关,有一段最有广州特色的骑楼街——恩宁路。

恩宁路东起宝华路,西北至多宝路与龙津西路相接。1931年扩建成路,并沿用“恩宁”作路名。沿路多为砖木混合结构的居民住宅,三、四层高的小楼,二楼向外伸到人行道的上方,前面有两根柱支撑着。一楼经营商铺,二楼以上住人,还有青灰色的外墙、满洲窗、凹廊,是西关骑楼建筑的精髓。

作为清末到民国上百年广州历史缩影的恩宁路,凝聚着广州人很深的情结,是老广州历史文化风貌所剩不多的遗存之一。

形形色色的 骑楼 建筑分布在广州的各个街道里,其中就有这么一条名为上下九的步行街。在这里人们可以感受到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其丰富多彩的文化特色,其独具风味的饮食文化。这么一个历史悠久的老街,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了解吧!

上下九步行街地处广州市荔湾区(俗称西关)的上九路、下九路、第十甫路,是广州市三大传统繁荣商业中心之一,蜚声海内外。全长约1218米,共有各类商业店铺238间和数千商户。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逐步形成了当今商业步行街中西合璧的四大西关风情特色,并构筑成一副独特的、绚丽多姿的西关风情画。营造出亮丽的旅游风景线。

闻名遐迩的上下九商业街位于老城区西关,东起上下九路,西至第十甫西,横贯宝华路、文昌路,全长1200多米,全路段店铺林立、共有商店300多家,日客流量达60万次。荟萃了岭南文化中的岭南建筑文化、岭南饮食文化和岭南民俗风情。

悠久的商业文化

上下九早在6世纪20年代,这一带已成商业聚集区,印度高僧达摩在此登岸传教,因而得名“西来初地”。明清时期,随着接待外国使者和商贾的怀远驿(在今下九路南侧)的设置。

大观河的开通,以及十三行成为广州对外贸易重要口岸,商贸日益兴旺,一时间各国、各地的商贾云集,成为广州最大的商贸集散地。后来十三行被火焚毁,商业逐步迁入上、下九路,至清朝末期该地为最繁荣,是广州与全国及海内外进行贸易往来的一个重要窗口。

与此同期,随着上、下九路的商业气氛日益增旺,其周边亦衍生出多个与之相关的专业集市,时过百年,至今亦可寻到一些历史痕迹,现已发展成为该区一个重要商业网络。东有光复中路纸类批发市场、缝纫机专业市场;

光复南路布料市场;杨巷路布匹市场;德星路服装配料市场;南有蜚声中外的十三行路“故衣街”服装市场、十八甫路布匹市场,全国闻名的黄沙农副产品市场,清平中药材市场;西有第十甫路(现为步行街路段)的百年老店——陶陶居,莲香楼以及众多大小食肆;

北有长寿路理发用品专业市场、打金行业、金银珠宝业;历史悠久的西来正街玉器墟、酸枝家具街;源胜街“古玩街”等,构织成纵横近2。5平方公里的庞大商业网络,网罗了各类型的商品,适应了不同类型的货商和市民的需求。

独特的建筑文化

传统西关房屋建筑包括西关大屋、骑楼、竹筒屋等,步行街的骑楼建筑连绵千米,始建于清代,是一条既吸取了南欧建筑特色和中国北方满洲式装饰。

又保留了西关传统建筑风格,适应南方炎热多雨气候,可供商户、顾客在任何天气下环境下进行商业活动的实用又美观的建筑长廊,吸引了海内外无数游客观光旅游,现日人流量以十万数计。

广州 骑楼 由二十世纪初开始出现,形式多样,保存完整,是粤派骑楼的代表。骑楼的设计建造者一般都不是职业建筑师而只是普通的工匠而已,他们主要参考西方建筑而进行改装设计所形成的一种特别的建筑风格。

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广州近代建筑的发展经历了西洋建筑的移入、传统建筑的复兴以及现代主义建筑的传入等若干阶段。西洋建筑在广州便有了以下类型,如天主教圣心堂(石室)一类的宗教建筑;

如广州邮务管理局大楼、粤海关大楼、市府大楼、省财政机关大楼、省总工会大楼一类的公共建筑;如西关大屋、竹筒屋以及东山花园洋房、小洋楼一类的住宅民居建筑;

如中山纪念堂、海员亭一类的纪念性建筑;还有如爱群大厦、南方大厦、市银行大楼、省银行大楼、新亚大酒店以及遍布广州各主要商业街道(骑楼商业街)的商业骑楼建筑。

其实,商业骑楼建筑最早见于2000多年前的古希腊,后来才流行欧洲,近代才传至世界各地的。皆因商业建筑中的“骑楼”部分是在楼房前半部跨人行道而建筑,在马路边相互联接而形成自由步行的长廊,长可达几百米乃至一两千米以上。

广州有“五月天,孩儿脸,说变就变”之说,因而“骑楼”正好适应这种气候特点,一时风靡整个广州城,而逐步地形成广州街景的主格局。“骑楼”建筑在第十甫路、上下九路、中山路、解放路、人民南路、一德路等商业街道较为集中。

而西濠口一带的“骑楼”气魄最大:新亚酒店、南方大厦、爱群大厦等均为广州初期“骑楼”建筑中的佼佼者。本世纪60年代以后,广州新建的商业街区已很少采用这种形式了。

骑楼:指楼房与楼房之间,跨人行道而建,在马路边相互联接形成自由步行的长廊,这就是近代典型的商业建筑,骑楼一般分楼顶、楼身、骑楼底三部分。

它是西方古代建筑与中国南方传统文化相结合演变而成的建筑形式,可避风雨防日晒,特别适应岭南亚热带气候,其商业实用性更为突出。在两广、福建、海南有很多这样的建筑。

如广州的上下九、厦门的中山路、北海珠海街以及上海金陵路(早期广东人聚居区)。这种建筑适应南方天气潮湿多雨,商业楼宇密集等情况而建造的。楼下做商铺,楼上住人。

其跨出街面的骑楼,既扩大了居住面积,又可防雨遮晒,方便顾客自由选购商品。是东南沿海城镇一种极有特色的建筑物之一

广州骑楼形式多样,保存完整,是粤派骑楼的代表。

仿哥特式

爱群大厦、北京路新华书店是仿哥特式骑楼,这种形式较为少见。

北京路新华书店以强烈的垂直线条和拱形窗体现出哥特式装饰风格。爱群大厦的立面以垂直构图为主,设哥特窗,底层骑楼廊也处理为仿哥特式窗形式,使人感觉到浓厚的哥特风格。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540874.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