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西藏由于海拔较高,整体气温较内地要低,尤其是在纳木错和珠峰本营更应注意。而7—9月初基本上是西藏的雨季,到了9月中旬,天气才会放晴,所以更应该注意保暖,不要感冒。全身的装备,包括上衣,裤子,鞋都应具有防水功能。雨季里,拉萨和林芝地区都是夜间多雨,而羽绒服及抓绒衣及抓绒裤,手套和帽子都是必备的。在西藏,一定要穿登山鞋,一是有些地方路况非常差,保护脚,二是登山鞋的防水和保暖性能都较好。睡袋要带上,西藏许多地方住宿条件都不是很好,有些床非常脏,睡在自己的睡袋里又保暖,又卫生。除非露营,要不,防潮垫可不带,拖鞋必须要带。
食:现在西藏的中餐馆基本上都是四川人开的。早餐你可以花几元钱在小店里吃的很饱,午餐及晚餐都可以炒菜,价钱都不会太贵。拉萨共有3处是主要吃中餐的地方,一处是西郊,即牦牛铜像以西一带,这里离布达拉宫不远,主要是以四川火锅为主;第二处是娘热南路一带,民航售票处旁边,那里也有几家川菜馆可去尝试。(不要去这条路上的汉堡快餐,极其难吃);第三处便是北京中路上和北京东路上八廊学旅馆至亚宾馆中间的一段,也有几家小的川菜馆。
至于西藏、藏餐和尼泊尔餐,则可以去亚宾馆的冈拉梅朵酒吧,吉日旅馆旁的怪牛沙龙餐厅或者玛吉阿米酒吧。而布达拉宫前的雪神宫则是拉萨最高档的藏式餐馆之一。藏餐有名的是酥油茶,炸羊排,藏包子,灌血肠,萝卜炖牦牛肉等,到了拉萨可以去尝试一下,不过很多人吃不惯。
住:现在拉萨最出名的旅馆就是八廊学,吉日及亚宾馆,名气比其他宾馆都要大,一是便宜,二是在这里可以找到伙伴一起包车,非常方便。这三家旅馆都在北京东路上,挨的很近,相对来说,亚宾馆最贵,而八廊学由于房间较陈旧,都是木板隔开的,所以隔音设备较差,还是推荐吉日。三间旅馆全是免费洗衣,公共浴室,公共厕所。八廊学唯一的缺点是衣服洗完后混在一起,自己去挑选,而吉日则有个专门洗衣的袋子,洗好后由服务员放进袋子里送到你的房间。
八廊学电话:0891-6323829,标间180元,普通双人房每间70元,三四人间每位25元,单人间35元。
吉日电话:0891-6323462,普通双三人房25—30元,无标间。
亚宾馆电话:0891-6323496,六七人的大间每人每天25元,不带卫生设备的双人间90元,主楼的标准间150—250元。另外还有很多价格不同的房间。
日喀则住宿:
珠峰宾馆,双人间每床25元;无浴室,公共厕所;(电话没记)。
刚坚果园招待所每床15元,洗澡的热水供应时间有限制。电话:0892-8822282
邮政宾馆,标间120元每晚,条件还不错,无普双。电话:0892-8829888
林芝住宿:
林芝迎宾馆,双人标间每床35—40元。电话0894-5822410;
康福源酒店:普标60元/间,可单买床位;豪华标间168元/间。电话:0894-5821181
去珠峰可住绒布寺或者珠峰本营。
行:在西藏旅行费用和其他地方相比较是较昂贵的,交通费占了大头,尤其是往返的路费。乘坐当地的长途班车价格会较便宜,但是西藏的景点分布很散,而且景点之间相对来说都很远,所以4—5个人一起包车,分摊车费是较划算的。3家背包客旅馆的门庭里都有个告示板,可贴留言条,以便联系包车事宜。
西藏的三轮车起步价都是3元,稍远的地方4—5元;出租车全是10元。(拉萨的哲蚌寺由于较远,打的去20元)。
这次我去江孜,日喀则,林芝用了4天,4个人包车,丰田62,4,400元,每人平均1,100元。去纳木错2天,4人包车,丰田62,1300元,每人325元。到了国庆五一时,车价会有所上浮。去日喀则加珠峰则也会贵些,包司机吃,不包住,去珠峰地域的汽车需要按车轮的数量缴纳公路建设费,每个轮子100元,越野车400元,卡车要600元,另外每个旅游者要付65元的景区费。司机的各种驾驶执照必须要齐全,这次去林芝,路上刚好遇到查车,我们的司机师傅证照都齐全,惟独他买的车是一台报废车,西藏规定,一个季度需要办理一次延期报废手续,他的车刚刚9月20日到期,需要办理延期报废手续,他没有去办理,我们都不清楚这种规定,结果被查到以后,我们磨了交通队的队长半天才肯放我们走。队长告诉我们,西藏大部分丰田62都是报废车,这点我们后来才清楚,一定要注意这方面的事,如果实在不放,就只能是塞点红包钱了,这样也能过关。
高原反应:高原反应表现如下,头痛,头晕,兴奋失眠,胸闷,呼吸加快,食欲不振,呕吐,腹泻,腹涨等。进入高原前,应休息好,不要紧张有心理压力,避免感冒,禁止烟酒,适当口服西洋参和提早一周吃红景天,加强抵抗力。如果从陆路进入高原,最好从川藏线或滇藏线进,从青藏线或新藏线出,这样由海拔低到海拔高逐渐适应会好些;如果坐飞机的话,高原反应一般会在晚上或者第二天出现,所以到了拉萨以后,一定要充分休息,不要因为觉得当时没事就放松警惕,要注意保暖,刚去几天,最好不要洗澡,防止感冒。到了西藏最好先在拉萨适应1到2天以后再去较远的地方,这样有个适应过程,在今后的旅途中,也会为自己的身体提供良好的状态。如果在旅途中不幸出现高原反应,应及时处理,及时服用红景天,严重时吸氧。如果出现严重的胸闷,剧烈咳嗽,呼吸困难,或反应迟钝,甚至昏迷的话,应及时送到医院处理或者转往低海拔地区。乘车进入高原时间较长,途中住宿条件较差,体力消耗大,要准备一些药品及水和饮料以及容易消化的食物,以便及时补充体内所必须的水和热量,多吃蔬菜及水果。能吃能睡,保持乐观的态度就一定能克服高原反应。
药物:感冒药(退烧,消炎,抗生素,板蓝根冲剂)、外伤药(云南白药喷雾剂、创可贴,眼药水),营养药(复合维生素)、防止高原反应(青海或者西藏制药厂出的红景天胶囊)、去火药(牛黄解毒片、夏桑菊)、肠胃药(氟派酸、吗叮呤)、润喉片,其中板蓝根冲剂及复合维生素,润喉片每天必吃,红景天也应吃。
其他健康问题:注意保暖;带上墨镜及太阳帽;由于西藏各旅游线上尘土较大,卫生条件不好,不建议带隐形眼睛;带上湿纸巾;刚上高原时干燥,容易嘴唇干裂及流鼻血,要多喝水,多吃润喉片,带防晒霜,润肤露,润唇膏,鼻腔软膏,清凉油;在高原地区,由于气候及旅途的疲惫,女士的生理周期常常会紊乱,带足生理卫生用品。
边防证问题:去西藏的珠峰、樟木、阿里及林芝地区的某些地方需要办理边防证。最好在户口地就办理好,现在在西藏办理边防证比较困难,办理边防证可在户口所在地的市公安局户籍科凭本人的身份证和户口本办理,填写一张申请边防证的申请单,申请事由填写探亲,而前往地点,填写日喀则地区、阿里地区、林芝地区、山南地区便可,办理时间不长,通常当天便可以取到。有护照带着走吧,不需要办理边防证。
网吧:西藏现在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网吧也到处都是,大的地区上网都没有问题,上网费用普遍都在4元/5元一个小时,只是有的网吧速度还是稍慢些。
电信:现在中国电信及移动通信在西藏大城市都没有大的问题,联通稍有问题。
银行和ATM机:最好是带足现金走,ATM机在拉萨,建行有联网,邮政的绿卡也比较好用,但是还是推荐带现金,因为一路经过穷乡僻壤是不可能取到钱的。另外,多换点散钱,可以给寺庙里布施及给乞讨的老人,西藏不接受硬币。
风俗和禁忌:在寺庙内参观,不能随意触摸佛像,有的佛殿女性不能进入参观,要尊重喇嘛,尊重寺庙;转经时要顺时针转;
门票参考价格:
拉萨:布达拉宫70元,布达拉宫金顶10元,布达拉宫精品文物展10元;大昭寺35元;小昭寺20元;罗布林卡:25元;哲蚌寺25元;色拉寺35元;西藏博物馆30元;龙王潭公园3元;纳木错45元;羊八井泡温泉外20元,内30元;
江孜、日喀则:
白居寺30元;扎什伦布寺45元;珠峰65元
林芝:
巴松错50元;世界柏树王园林10元;林芝—拉萨途中有个可以不必要下车的景点中流砥柱5元;
逃票问题:
布达拉宫逃票较难。
哲蚌寺开放时间9:00—16:00;早上9点以前供朝佛藏民开放,8点多钟去,可以跟藏民一起进,无须买票,但有些佛殿未开门,在里面等等会有收获的,别忘了捐些香火钱。
大昭寺开放时间9:00—16:00,早上基本供藏民开放,下午给游客开放,早上8点多进去,也可以逃票,而且二楼的佛殿也都开门,唯一的缺点是藏民非常多,需要排队参观,有个办法可以避免,跟喇嘛说你要去开光,喇嘛一般都会很通融地让你直接大步进入,嘻嘻,进去参观吧,不过人还是很多,估计你只能跟着大家转一圈了。下午去大昭寺金顶开放,但二楼的佛殿不开放,人也少,佛殿相对清净些,而且喇嘛查票较严,自己斟酌吧,别忘了捐些香火钱。
西藏的寺庙通常都是早上对朝佛的藏民开放,如果早些去,跟着他们一起进,逃票几率大一些,而下午通常逃票会较严,不过,难得去一次,如果经济允许,还是买票吧,这样自己留个纪念也好,进入寺庙还是要多少捐些香火钱。
其他问题:
西藏的小乞丐很多,通常他们要的不多,1毛钱就足够,但是当一群小孩围着你的时候,估计你也吃不消,所以给钱的时候应注意;多换点零钱,在西藏建设银行可以兑换1角钱,在寺庙里如果没有散钱,可以找喇嘛兑换,也可以直接在捐钱处自行找钱。
八角街买东西,建议不要直接在货摊上买,旁边有许多小店铺,里面的东西加工质量要比货摊上好些,不过价钱要比货摊稍微贵些,侃价的时候侃货品的2—3倍下来,基本就能成功。而藏族人民注重开张价及关门价,这样你买的东西也会便宜很多。
注意店铺有许多回民假冒淳朴的藏族人民,他们非常野蛮,强买强卖,如果价格谈妥后你不买,他们甚至要和你打架,这次和我们一起包车去纳木错的一个北京人,就这样上了他们的当,所以切记,带眼看人。
最最重要的一点,一定要注重环保,不要乱扔垃圾,现在雪域高原的环境的确让人担忧,除了藏民没有上厕所的习惯以外,外地的游客乱扔垃圾也给高原带来不少的负担。我和猪仔(我的朋友)在纳木错转湖时捡了满满三大袋垃圾,最可气的是这边刚捡完,那边还在乱丢,猪仔气的骂他们,可是却毫无用处,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保护这美丽的风景吧。
多带些铅笔,一路上有许多藏族的小孩,甚至有些喇嘛也会问你要,我想这比给他们钱和糖果要强的多。
另附我这次去西藏的装备:
贴身腰包(内装现金,证件,机票)
45升背包睡袋,抓绒衣,羽绒服,冲锋衣,抓绒裤,冲锋裤,帽子,手套,墨镜,一次性雨衣,登山鞋,拖鞋,洗漱用品,防晒霜,润肤霜,润唇膏,头灯,地图,相机,胶卷,备用电池,防水袋一个(没用上,因没遇到下雨,建议带上),绳子(没用上,吉日有免费洗衣),药品一袋(红景天,板蓝根冲剂,消炎药,感冒药,退烧药,肠胃药,止血贴,复合维生素,牛黄解毒片,润喉片),零食一袋(巧克力及牛肉干)。
对于西藏首府拉萨来说,坐落在旧城中心八廓街上的大昭寺是一张无与伦比的名片。千百年来,这里不仅是藏区重要佛事活动的中心舞台,也是广大佛教徒心目中永恒的圣殿。大昭寺是西藏最早的佛教建筑,它始建于公元647年,坐东朝西,基本为木石结构。全寺的建筑风格以藏式为主,兼有中国唐代和尼泊尔的某些特色。它初建的时候规模并不大,仅有八个殿堂。后经历朝历代的多次修葺和扩建,才形成了今天这样一个殿高四层、上覆金顶、占地面积达25100平方米的大型佛教建筑群。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家和西藏自治区政府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人力和物力,对大昭寺进行了多次维护整修。2000年自治区政府又投资2900万元人民币,对其进行了大规模的环境整治。同年11月,大昭寺作为布达拉宫的扩展项目被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大昭寺内存有大量的稀世珍宝,其中最著名的文物是公元641年大唐文成公主带到西藏的释迦牟尼12岁等身金像。这是历史上进入雪域高原的第一尊佛像,藏族人称它为觉卧佛。它不仅是全藏区最珍贵的文物,同时也是佛教信徒心目中最至尊、至上、至爱的佛。络绎不绝的朝圣者,风餐与露宿的香客,蜂拥而至的游人,他们跋山涉水千里迢迢赶往拉萨,多半是为这尊光彩夺目的觉卧佛而来。
大昭寺的主体是由门廊、庭院、神殿和分布于四周的僧舍库房等四部分组成,庭院天井内是平日作法的主要场所。回廊下点燃着上万盏酥油灯,所用的酥油全部由进香的信徒们供奉,这些终年不灭的长明灯是大昭寺里第一道风景线。
转经回廊是每天早晨寺里最热闹的地方。回廊的墙壁上绘有上千尊佛像,所以这里也被称为千佛廊。有人说,转经是藏族人最放松的时候,因为此时这些口诵经文、步履匆匆的人们,正走在六道轮回的路上。
主供大殿是大昭寺里最古老的主体建筑,它也是整座寺院的精华所在。释迦牟尼12岁等身金像就供奉在这座大殿的中央。殿堂的梁架、斗拱的结构采用了汉族古典建筑技法;初檐与重檐之间排列着108个木雕伏兽和狮身人面泥质半圆雕塑,它们体现了尼泊尔的建筑特色;所有柱头檐部的装饰,则是典型的藏族传统风格。这种不同风格兼容并蓄的特点,与大昭寺的建造背景密切相关。
一千三百多年以前,这一带被人们称做吉雪卧塘,它其实是一片长满了水草的沼泽,在沼泽的中央有一个不大的湖泊叫卧塘湖。这里虽然土地肥沃,牧草丰腴,却是一个人烟稀少,野羊出没的荒野之地。据说它当时属于实力雄厚的苏毗部落,藏王松赞干布的祖先——吐蕃部落的势力还没有伸展到这里。公元7世纪初,雄踞山南一带的吐蕃部落日渐崛起。到第三十代赞普、松赞干布的祖父达日聂司的时候,开始了统一西藏的宏图大业。松赞干布的父亲朗日伦赞继位后,继续进行艰苦的征战,谁知天有不测风云,朗日伦赞被谋反的大臣投毒害死,年仅13岁的少年王子松赞干布即位,成为吐蕃第三十二代赞普。在那动乱的年代里,松赞干布不负众望,他勇敢地迎接旧贵族势力的挑战,很快稳住局势,平息了叛乱。为完成统一大业,他继续在整个藏区南征北讨。
相传有一年夏天,奔波于征战途中的松赞干布路过吉雪卧塘一带,为了缓解征途的疲惫,他来到当时的吉曲河,也就是现在的拉萨河中沐浴。当他抬头向远处眺望时,只见离岸边不远有一处不大的平原,平原四面环山,中央有两座小山巍然对峙,突兀而起。松赞干布意识到,吉雪卧塘这个地方不仅绿草茵茵,水土肥美,更是一处易守难攻的战略要地,他暗下决心:待完成统一大业之后,一定要把王都从山南迁至吉雪卧塘。其后不久,这位雄心勃勃的吐蕃王就统一了全藏。
公元641年,松赞干布迎娶唐朝宗室女文成公主进藏。当时佛教已从印度传入内地并日益兴盛。笃信佛教的文成公主,随行嫁奁里有一尊释迦牟尼12岁等身镀金铜像。据史料记载,这尊佛像由汉力士贾拉伽和鲁伽兄弟二人用了三年的时间才从唐都城长安运抵藏区。在进入拉萨时,运送嫁妆的队伍车陷城北,人们只好四面立柱,将佛像盖以白绸供养。聪明智慧的文成公主通过历算,得知陷车之处恰好是西海龙王的宫殿,便决定将佛像就地安放,建寺供奉,于是就有了现在的小昭寺。千百年来,小昭寺已经成为藏汉民族团结友好的历史见证。
在文成公主到来之前,松赞干布就已经娶了尼泊尔的尺尊公主为妃。小昭寺的开工也激起了尺尊公主建寺供佛的想法。她在城东南选择一块寺基,亲自指挥工匠开始营建。事情说来也怪,白天建好的部分,到了夜晚便纷纷坍塌,而且是屡建屡倾,她只好求助于谙熟星象历算和五行之说的文成公主。文成公主欣然应承,她日察地形夜观天象,发现吐蕃的地形酷似一个仰卧的魔女,不利于藏王建国立业,必须在指定的位置修建寺庙,以震慑魔女的淫威;而吉雪卧塘一带本来是魔女的心脏,卧塘湖的湖水便是她的血液,应该在卧塘湖上修建一座寺院,填湖造寺堵塞魔女的血道。文成公主又根据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向松赞干布献策,用白山羊背土填湖。于是,浩浩荡荡的填湖建寺工程开始了。
三年之后,大昭寺和小昭寺同期竣工了,两位公主带来的佛像也被请进了各自修建的佛殿。觉卧佛最初放在小昭寺里供养,公元710年,金城公主进藏之后,将它迎请到大昭寺,而把尺尊公主带来的释迦牟尼8岁等身金像移到了小昭寺,从此两尊佛像便易寺而居。
公元7世纪末,大昭寺的周围逐渐出现了朝佛人的临时宿地、旅舍和民居,而以大昭寺为中心的八廓街也随着寺院里绵延不断的香火逐步形成了王都商业第一街的规模。拉萨,这座高原上的王都从那时起就已经初具雏形。当时,拉萨被人们称做“惹萨”。汉文史书上译为“逻娑”或“罗些”。在藏语里“山羊”被称作“惹”,而“土”被称为“萨”,“惹萨”的本意就是山羊背土,这其实是大昭寺最初的名称。因为大昭寺是吉雪卧塘最早的建筑,并且它也是王都的象征。所以久而久之,人们便把以大昭寺为中心的这座王城也称做了“惹萨”,而吉雪卧塘这个名字就渐渐被人们遗忘了。
在大昭寺主供大殿的门前,等候朝拜觉卧佛的人们已经排起了长长的队伍。从着装上看,他们当中有不少是远道而来的外乡人,但大多数还是本地的民众。平日里来大昭寺拜佛的香客每天可达数百人,但如果赶上节日或是每月的藏历十五,人数会更多。拜佛是有时间限制的,通常只在上午进行,下午1点钟以后是留给观光客们游览的时间。这些内心里充满了虔诚与期待的人们,有的时候等一个上午也难朝见“佛面”。
人们朝觐的形式很简单,他们将自己的额头在佛像的莲花座上轻轻地碰一下,然后再将手中的哈达或钱币放到佛像前,就算表达了自己的心愿,整个过程十分短暂,最多不过十几秒钟的时间。
一千多年以来,大昭寺的圣火袅袅不断,香客络绎不绝,然而就像世上万物都曾有过各自的荣辱兴衰一样,这座被信徒们称作藏区的“麦加卡巴”的寺庙,历史上也有过一段不堪回首的苦难岁月。
公元9世纪中叶,松赞干布建立起来的吐蕃王室在延续了两百多年之后渐渐走向分裂,各部落不服管辖,王权和奴隶制也面临着全面崩溃的危机。公元841年,朗达玛登上了吐蕃赞普的王位,时逢干旱无雨,瘟疫蔓延,僧众们求佛无济,社会生产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而更大的悲哀在于朗达玛听信身边大臣的谗言,将这些自然灾害全部说成是信奉佛法,上天迁怒的结果。朗达玛因此颁布法令,开始大肆毁灭佛教,强行关闭寺院,强迫僧人娶妻还俗,焚烧佛教经典。公元842年,大昭寺建寺以来最黑暗的时期到来了,寺前广场变成了血流成河的屠场,僧人们惊恐万状,四处奔逃,昔日大殿里的香火也已经不复存在了。然而世事无常,有时会演绎出让人难以置信的因果渊源。就在同一年里,在大昭寺的门前,对佛教赶尽杀绝的藏王朗达玛被僧人拉龙贝多吉借进献宗教舞蹈之际,用弓箭射死。从此,藏王对各部落的统治开始慢慢地解体,全盛一时的吐蕃王朝在随后爆发的平民起义中土崩瓦解了。
朗达玛灭佛后数百年的时间里,虽然也有虔诚的信徒前来烧香朝拜,但大昭寺的香火较之以前减少了许多。直到公元1409年,宗喀巴大师在拉萨首创格鲁派的传昭法会之后,随着僧人不断聚集,大昭寺的香火又一次兴旺了起来。
一尊新佛像在没有装藏之前只是一件工艺品,只有在装藏之后它才具有了生命,这是藏传佛教独有的观念。装藏是很有讲究的,首先要用朱砂水洗净佛像的空腹,然后趁湿蘸上带有香味的藏药用以防腐、防虫、防蛀,最后再依次装入珍珠、五宝、圣土、贝叶、经书等等。这些装藏的材料大部分来自于印度和尼泊尔,还有一些是取自藏区的各大寺院。装藏所用的经书必须根据佛像的大小专门印制,这些经书内容庞杂,种类繁多,不同佛像所装的经书是不一样的,而佛像的不同部位所装的经书也各有不同。另外,大昭寺的僧人们还可以根据客人们的要求和所付钱币的多少,给佛像装入一些特殊的材料,比如天然珍珠、黄金白银、宝石、佛舍利等等。
这些装藏完毕的佛像只是有了生命而已,它必须拿到在主供大殿的觉卧佛前由高僧开光、加持之后,才能具有灵魂和灵性,才可以成为人们供养的佛。为信徒、游人或一些寺院的新佛像装藏,已经成为大昭寺一项很重要的经营之道。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和现代文明的发展,观光旅游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时尚和潮流。西藏有着十分丰富的旅游资源,山川地貌得天独厚,人文历史别具一格,藏传佛教又为这片雪域高原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这里的一切令人神往。而旅游业的迅猛发展不仅使古老的大昭寺焕发青春并得以向世人显露真容,它也让这里的喇嘛们除了打坐、诵经、作法之外,拥有了一种新兴职业——喇嘛导游。“去拉萨而没有到大昭寺就等于没去过拉萨。”这是大昭寺里著名的喇嘛尼玛次仁的话。也几乎是每一个旅行者都赞同的观点。
大昭寺北侧的二楼是僧舍区,年轻的僧人尼玛次仁就住在这里,他是西藏第一个身穿绛红色僧衣的喇嘛导游。尼玛次仁原本是一个普通的农家子弟,他的老家林周县彭波与拉萨仅有一山之隔。尼玛次仁从小的梦想就是成为一名大格西。格西是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学位名称,共有四个等级,格西通常是在大昭寺每年一度的藏传佛教大法会的辩经中产生。为圆儿时的梦,20世纪80年代中期,只有15岁的尼玛次仁从家乡搭乘一辆过路的卡车来到了大昭寺,削发剃度做了一名地地道道的少年喇嘛。他志向高远,刻苦学习,不仅认真钻研佛法,还参加了汉语、英语学习班。短短几年的时间,他就从大昭寺众多的僧人中脱颖而出。尼玛次仁虽然没有成为通常意义上的格西,但他却成了一名真正意义上的学者,成了大昭寺的栋梁之材。
大昭寺的喇嘛导游每接待一个旅游团收取导游讲解费50元,这些收入不归他们个人所有,而是全部上交寺里,喇嘛导游们每月从寺里领取几百元的固定工资。大昭寺的门票从最初的5元逐年增长,到现在已经是每张80元了,而门票是大昭寺的主要经济来源。这项收入每年高达六百多万元,再加上信徒的布施、国内外团体机构或私人的捐赠,以及寺内制作佛像和给佛像装藏等项业务的经营收入,全年赢利可达1000万元以上,这些款项基本可以满足僧人们的用度和大昭寺本身的维修开销。
作为喇嘛导游,尼玛次仁声名远播,游客们对他也是赞誉有加。有人曾问尼玛次仁,讲解大昭寺有多少次了,几千次,还是上万次?尼玛次仁自己也无法回答。他只是说每一次讲解自己都非常投入。尼玛次仁总是面带笑容,微微地弯着身躯,用恭敬而优雅的手势,指着某处壁画,某尊佛像,或是雕梁画栋,或是门楣柱头,用流利而准确的藏语、汉语或英语滔滔不绝地讲着,深入浅出地讲着,妙趣横生地讲着,讲过去,讲现在,讲历史,也讲未来。众多的游人在他的引领下,穿越上千年的时空隧道,细细地领略着西藏,领略着藏传佛教,同时也领略着大昭寺耐人寻味的古往今来,岁月沧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