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内容较长,数据较多。大概需耗时45分钟左右,请在一个安静的环境中认真阅读及思考。
本文讨论的是社会大多数人将面临的趋势状况,不一定适用于某些特定人群。
如果你能认真读完并有一定的心得或相关的思考,欢迎留言与我互动!(谢绝无脑喷)
开始....
【第一部分】未来20年的变化
如果让我们从一个社会整体的角度来看,引起变化的根本是什么?毫无疑问,是人!或者说是人口结构,当人口的结构发生变化的时候,整个社会也就会随之变化。
比如,我们人类由原始社会进入到农业社会是因为什么?因为人多了嘛,原来的采集渔猎的生产方式养不活那么多的人,于是才摸索,发展出农耕文明。从农耕文明进入到工业时代,同样是因为人口变化,人多,地里种的粮食不够吃,生产的物资不够用,这才发展的工业,用机器代替人力,提高生产力,从而让更多的人能生存下去。
那么未来20年,我们所处的这个社会里的人口会怎么变化?
我们先看新生人口。
新生人口的变量取决于两个核心因素:育龄妇女的总数(15到49岁的妇女定义为育龄妇女),生育意愿的高低(生育率)。
从2020年算起,未来20年,即从2020到2040年,这段时期的育龄妇女总数是多少?
按照年龄计算,2020年时的育龄妇女(即1971年到2005年出生的女性)总数为2.24亿人。到2040年时额的育龄妇女(即1991年到2025年出生的女性)总数,大致为1.85亿。(之所以说大致,是因为还没有2020到2025年的出生人口,只能根据目前的生育率和生育人群进行之后的推算)。
从数据可以看出,育龄妇女的数量在以后20年是不断减少的,也就是说,生孩子的人群基数在萎缩。
人群数量减少并不足以说明新生人口会减少,还需要看生育意愿。
从过去40年的生育率统计可以看出,从1987年到达高点之后,我国的生育率就在不断的走低。
截止目前,我国的生育率在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180位,比我们普遍认为低生育的国家,比如日本(171),德国(173),法国(119),美国(127)都要低。
而且,更为糟糕的是,我们的生育率有望进一步的走低。至于原因嘛,想必各位都能说出一些不愿意多生孩子的理由,如果你不清楚为什么,你可以上知乎搜索一下:为什么现在年轻人不愿意生孩子?
结合育龄妇女基数和生育意愿两个因素,我们可以的出一个结论:未来新生儿将进一步减少。除非发生重大政策变化(类似原来计划生育,强制执行之类的措施),逆转人们的生育意愿,否则新生儿数量将成不可逆的单边下跌。
说完新生人口,再说说老年人口。
截止2019年,我国60岁以上的人口数量超过2.5亿人。如果我们把60岁以上的人定义为老龄化人口,那么未来20年,将达到60岁以上的人(即1960到1980年出生的人),将有4.71亿人。
假设我们的人均寿命在未来20年提升到80岁(现在76岁),那么老龄化人口的净增加值接近2.2个亿。
换句话说:老年人口将大量增多
再看一看2040年时,50到60岁的人群数量(1980年到1990年出生的人),有2.27亿人。
两者相加将超过8亿人,这是个什么概念?也就是说20年后,中老年及老年人口将超过我们整个社会的一半,相当于你走到街上,看到的基本都是50岁以上的人。我国将会成为一个严重的老龄化国家,和今天的日本几乎一模一样。
这就是我们未来20年将要发生的最根本的社会变化。
那么这个变化会对我们的社会产生哪些影响?
【第二部分】老龄化对社会的影响
第一;社会抚养比急剧上升
先解释一下什么叫做社会抚养比,按照统计定义,即16周岁到59周岁的人口数量,与其他年龄人口的数量比值。
因为16到59岁的人是社会最重要的劳动力人群,其余两个年龄阶段的人是需要抚养的人群。简单来理解就是16到59岁的人赚钱,来养16岁以下的孩子和60岁以上的老人。
这个比值越大,人们能感受到的社会压力就越小。相反则越大。
截止2019年,我国16到59岁的人口为9亿,其余两个年龄阶段的人口总数为5亿,相当于接近2个人养一个人。等到2040年时,劳动力人口大概只有7.5亿,而需要抚养的人口将超过6亿,相当于1.2个人养一个人。同时,别忘了,这7.5亿里有2.2亿是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口。
这么说来,可能大家感受还不是很深,换成钱来算,大家就能理解更明白了。比如你现在是个老人,每月拿5000养老金,这个养老金分担给两个年轻人,每人出2500。20年后的老人如果依旧拿5000的养老金,那么相当于一个年轻人要出4167元。如果 年轻人出不起那么多,依旧按照现在的2500,那么老人只能拿到3000元养老金了。
这也就是为什么现在日本,新加坡,韩国这些老龄化很严重的国家,老人们要出来工作,而不是待在家里养老的原因。他们每月领的养老金,养不住他们的老,必须得去工作,挣钱来补贴生活。
除了社会抚养比上升之外,还有第二个对社会影响很深的因素就是消费结构的变化。
从人的一生来分析,18到50岁是一个人一生消费量最大的时期,也是消费种类最多的时期,无论是生活保障,购置资产,文化娱乐,孩子教育等等,基本都是在这个时期内进行的。
当年龄超过50岁以后,很多之前消费的种类,会减少,甚至不消费。在消费的量上面也会缩减,原来可能消费1000,现在只消费500了。
当一个社会50岁以上的人群大量增多,年轻人减少时,对我们目前的消费结构就会带来很大的改变。对年轻消费群体依赖比较重的行业会出现大幅度的萎缩,比如,房地产。同时,在一些对老年人依赖比较重的行业会迎来突破性发展,比如医疗保健。
这么说来,可能有些人有点想不通为什么,举个简单例子你就能理解。如果你在学校食堂吃过饭的话,你会有这样一个感受,正常读书期间,食堂吃饭的人很拥挤,窗口开的多,菜也多。但是到放假期间,人少了,但是窗口也少了,菜品更是少的可怜。为什么?这就是需求决定行业存在与否,当这个行业所依赖的消费人群大幅减少时,从事这个行业的商家会更大幅度的退出。因为这个时候就算你竞争赢了也没有意义,因为你通过竞争获胜,赢得的是一个不断在萎缩的市场,利润空间在不断被压榨。
回到我们的生活,未来20年,我们过去习以为常的很多消费,将变得不那么自然,很多种类甚至会消失。比如大众娱乐行业,KTV,夜店,酒吧之类的,你觉得喜欢去这些地方的中老年人有多少?当年轻人越来越少的情况下,特别是在一些中小城市,你会发现很多这些过去存在并且还经营很好的娱乐场所关门。
社会抚养比上升,消费结构改变是人口老龄化对我们整个社会带来的两个重大的深层次改变。
具体到我们现在的生活的一些热点问题,这两个改变又会有哪些影响呢?
【第三部分】老龄化对当下生活热点问题的影响
第一:房价下跌
我知道很多买了房,特别是2018年以后才买房,而且花费很多的人,很不愿意听见这个词。毕竟自己辛辛苦苦挣的钱,房价一跌,几十万就没了,换谁都心理不平衡。
(如果正在看文章的你是这样的人,心理确实接受不了,那么请你跳过这段,或者关闭此文。毕竟我也不希望让读者难受)
不过,社会趋势并不以我们的意志或心情为转移,虽然我自己也有房,花费也挺多。但是,相关的各种依据依然告诉我,房价下跌是必然趋势。
在说论据之前,要先说一个结论:大面积房价下跌是必然,但少部分地区可能会横盘,甚至微涨。比如一线城市和强二线城市的核心地段的房产。越是小的城市,房价会跌的越惨。
开始说论据:
消费人群减少
一般来说,什么样的人更需要买房子?当然是年轻人更需要买房子,特别是25到30岁左右的年轻人,因为他们大多没有自住房且需要成家。年纪小一些的,可能还在读书或刚工作,对购房有需求,但没那么急;年纪大一些的很多已经有了自住房,如果再购置,基本都是出于改善的目的,迫切性也没有那么强。
如果从2020年开始算起,25到30岁的人是1990年到1995年出生的人,这部分人总共有1.06亿 。往后推算,每5年为一单位的话,2025年时这部分人口总数为9612万,2030年时,这部分人口为8131万;2035年时,为7951万;2040年时,为8217万。
很明显看得到人口数量在下降,也就是说潜在,急需买房的人群基数在下降。
如果和前10年的在对比一下,就更清楚了。我们把时间往前拉10年,也就是1980年到1990年出生的人群数量比较一下。在2010年时的25到30岁的人群总数为1.02亿,2015年时,这部分人口数为1.25亿。
也就是说到了2025年左右,迫切需要购房的人群总数将比2015年时减少3千万。呈现一个断崖式下跌。且这一下跌趋势将持续10年,到2035年左右才见底。
房子说到根本是让人住的,从本质上来说和其他商品一样,当需要的人大幅减少时,房子就会处于一种供大于求的状态,维持高价是一个伪命题。
货币无法超发
除了人口因素以外,有的人会想到,货币因素。过去多年,我们建造的房子实际是供大于求的。按照目前中国已经建成,尚未卖出去的新房面积,除以我们的人均居住面积(37平米),需要34亿人才能住满。(是住满,不是塞满)
从总量来看,我们根本不缺房子,为什么过去10年,几乎所有地区房价还大幅上涨了呢?因为央行货币超发。
中国过去15年的货币超发有两个大的时间点,一个是2008年的4万亿经济刺激,另一个是2015年的“棚改货币安置”。前一个带来了10年的“铁公机”大建设,全国到处大修高铁,高速,飞机场。第二个加快了城市化进程,让拆迁户成了“暴发户”的代名词。这些钱相当一部分都流进了房地产,因此房价暴涨。(当然,货币超发还有很多其他因素,在这里就不详细谈了)
未来20年,我们都不可能再看到央妈如此大放水了。有两个重要的原因。
大放水对经济发展弊大于利
我们可以发现,过去两次大放水的核心作用都是为了促进基础设施建设。这在世界各个发达国家的发展阶段,都使用过这样的手段。比如美国1930年时的“罗斯福新政”;日本上世纪70年代的经济腾飞,都是用基础设施大建设拉动的。
但是这个手段是有效用期的,不是任何时候使用都灵,只有在经济还比较差,基础设施落后的情况下才有用。到2019年,我国的基础设施已经处于整个世界的领先水平,城镇化率达到56%。继续放水搞基础建设,对经济发展已经没有多少作用了。相反,大印钞票会稀释和浪费社会财富,加大贫富差距。对社会稳定是不利的。
没有哪一个政府会希望它的钞票在人民眼中跟纸一样,社会财富高度集中,除非它想结束自己的统治。
放水阻碍人民币国际化
中国发展到目前这个程度,阻碍我们继续发展,或者说多年来的发展痛点就在于人民币无法国际化。
了解一点金融知识的人都知道,世界上的国家在贸易时都是以美元来进行结算的。也就是说美元是世界货币,各个国家都要储备。
我们大家都觉得美国的军事实力世界最强。但实际上美国的金融才是称霸世界的核心武器,军事只是维持美国金融霸权的手段而已。
大家使用美元结算,对美国有什么好处呢?美元是美联储发的,对美国政府来说就是一张纸,它用一张纸来和全世界交换物资。世界上的其他国家得到的是纸,而美国人民得到的可是真金白银。
当美联储钱印多的时候,就向全世界输出通胀;当美国钱少的时候,提高利率,资本回流。这么一来一去,就搜刮了全世界的羊毛。这就是美元国际化的厉害。
中国在过去发展的时期,也是深受其害的。要不怎么说“勤劳的中国人民”,我们辛辛苦苦生产的衬衣,袜子,圣诞树,芭比娃娃,基本都拿去换了美元。我们加班加点,得到的也就是点辛苦费而已,而美国人操作汇率却收割了大头,躺着赚钱。
中国想要摆脱这种被操纵,随时被薅羊毛的命运,必须实现“人民币国际化”,不说取代美元,起码也要能和美元分庭抗礼。这也正是中国大力发展“一带一路”,组建“亚投行”的一个核心原因。
人民币要实现国际化,汇率就必须保证稳定。也就是人民币的价值得有保障,不能随意大幅变动。这样其他国家才敢信任中国,并使用和储备人民币。
要是央行动不动就放水,人民币随时有可能变成废纸,哪个国家敢相信这样的货币?没人相信和使用,人民币国际化就是一句空话。
那我们不要人民币国际化成不成?就接受美元的统治不也挺好吗?
处于现在这个阶段,中国已无退路。中美贸易战只不过是两国争夺世界头把交椅的表面文章而已。中国若退出竞争,美国必将把中国打的一败涂地,无法翻身,就和原来打日本一样。如此才能消除威胁。在国际政治中,老二离老大太近的时候,必然是你死我活的斗争,没有握手言和的可能。
更令中国头疼的是周围还有一堆小国家对我们不怀好意,若中国无法和美国相对抗,失败了。那等待我们的结局不只是美帝会来收割,其他小国也会趁机收割,比如南海的领土你还要不要的?
这里扯远了,总结来说,为了实现“人民币国际化”,央行不能也不可能放水,否则国家战略就玩完了!
房产税抑制炒作
关于房产税的这个问题,关注时政的人应该不陌生。2019年两会期间,“房产税”就是关键词。
房产税直接目的不是为了降房价的,其直接目的是为了增加地方财政收入。
但我们也要认识到,房产税会大幅遏制住炒房行为,因为房产税会大幅降低房子的增值属性,以及降低房子的投资属性,甚至可以把房子拍成负资产。
当房子不能给炒房者带来增值时,他们必然会想方设法补救,或是出租或是抛售;要知道很多炒房者以前是宁愿房子空着也不对外出租的;如果房产税出来了,他们还不出租,那么房子就会成为负资产不停地吞噬他们的现金流;所以大众消费者大可不必担心炒房者能把房产税转嫁到租房者身上,因为到时候你会挑花眼的。并且每年折旧剩余的房子会泛滥成灾。
房地产这个行业已经没有潜力可挖了,它已经很好的完成了历史使命。随着房地产黄金时代的结束,卖地也将行将就木。因此我们国家迫切需要新的税源,既然增量已经没了,那就打存量的主意吧!
因此房产税的出台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只有这个可以替代卖地留下的大窟窿。房地产在接下来的五年内可能会急速没落,因此房产税会很快推出以履行它的历史使命,大概率两年内出台,因为根本没有时间拖延。
2018年全国卖地收入为6.5万亿,而全国房地产总值450万亿;为了弥补6.5万亿的卖地收入,房产税就是一个答案。试想一下,只收1%的房产税,就是4.5万亿收入。当然房地产在中国经济中的比重绝不是一个卖地收入就能解释清楚的,也不是简单的数学计算就能划等号的。但是这里只是提供了一个分析和思考的角度,方便读者理解。
房产税有两个作用:
一是降低甚至除去房地产的增值属性,想稳赚不赔,做梦,因此会逼迫一些囤房(炒房)的人主动卖房,会极大增加市场房屋供应量;
二是降低地方政府对卖地的依赖,彻底解决土地财政尾大不掉的问题!
存量巨大,难以消化
截止2019年的一个比较粗略额的统计,中国目前已有的房产面积(已建成未卖出及已卖出的),按照我们目前的人均居住面积39㎡去分摊,可以住下40亿人口,超过全世界总人口的一半。
房产本身也是一个商品,商品价格的涨跌从经济学上来说就是供需关系决定的。如果一个商品供大于求,那么必然价格下跌。
面对如此巨大的一个房地产量供给,别说是我们的新生人口还在下降,就是不下降,大家使劲生孩子,也是消化不完的。长期来看,房地产市场供大于求将一直存在,即便不再建设新房。
当然,我国幅员辽阔,这么大的房产量不是在一个地方。这就造成了结构性的差异。核心城市的房子始终稀缺,而边远地区的房子则无人问津。
这也就是上面我说到的,从大范围上来看,3线城市及以下的地区,房子会跌成白菜价,因为压根没什么人来消费。也不具备任何的投资属性。但在一二线一些核心地段的房子,还是比较值钱的。
当然,即便是一二线城市的多数房子,也不代表着会继续大幅升值,很可能为20年横盘不涨,或是小幅下降。
因为当周边一些小城市的房价出现大幅回落时,一些在大城市难以生存或是生活成本太高的人群,就会选择转移,到小地方去生活。从而降低大城市房子的潜在消费量。
有的人可能会拿城市化率来说明城市的房价会不断上涨。目前,我国的城市化率达到56%,处于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按照发达国家70%以上的城市化率,确实我们还有一些空间。
但是,别忘了,没选择进入大城市的人群中,大部分是居住于县乡地区的60岁以上的老人和留守儿童。你觉得他们有多少人愿意进大城市来居住?再把养老本都赔干掉来付个小房子的首付,还不给贷款。所以,未来我国的城市化率提高,不是人口继续大量从农村进入城市。相反,是把农村建立成为小城镇。
另外,根据日本的城市化进程,从60%到80%这个阶段,不是人口继续大量迁入,而是老年人口的死亡。日本的城市化率到达60%左右之后,保持这一水平达10年之久,之后大幅提高到80%。原因就在于原来留在乡村的那些年迈的老人,大量离世。基数降低了,所以城市化率提高了。和我们现在的处境不是很相似吗?
如果没有新增人口的大量流入,谁又来接一二线城市大部分房产的盘呢?
第二:养老困难
养老难这个问题,未来将成为一个全社会的难题,且程度和范围会不断加深,类似于今天买房难一样,甚至比这个还糟糕!
先从政府的一个表态,我们就可以看出这个问题的严重性。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特意说了关于养老的问题,不仅要求政府加大养老方面的投入,同时号召各种社会力量和民营资本进入到养老领域,开展多层次,多元化的养老服务。
在之后的记者招待会上也再一次说了这个问题。总理说了这么一段话:“按照目前公立养老院的规模,已有的60岁以上的老人,入住率不到3%。且这一比例还在不断减小,因为政府投入的速度,远远赶不上老人增加的速度。如果完全要靠政府来支持养老的话,这将是一个无法完成的任务。要实现真正的老友所养,只有发挥全社会的作用,让所有能提供养老服务的力量都参与进来,才有可能实现中国人老有所养。”
老人要解决养老难,有几个前提条件:
有一定的钱,能解决自己的生活消费,医疗保健消费
有充足的医疗资源,能满足日益增长的老人看病,保健的需求
有人陪伴,能满足老人心理及情感需求
先说第一个:有钱
现实情况是没钱,而且不是以后没钱,现在就已经没钱了。在全国养老保险可支付月数情况表中,很多省份的血槽已经快见底了。
我们的社会养老资金的收支方式是劳动力缴纳,老年人领取。但是上文已经分析过,未来的劳动力人口是减少的,社会抚养比在不断上升,缴纳养老金的人群基数在减少,而领取养老金的人数却在不断增多。
当然,国家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也是出台了很多的政策。比如鼓励生育,延迟退休,社保养老资金入市等等。然而这些政策都只能是延缓一点养老金被消耗的速度而已,无法根本解决困难。
当老龄人口持续大幅增长时,缺钱,将成为很多老年人的一个生活常态。于是,我们将看到跟日韩,新加坡一样的场景,很多白发苍苍的老人在餐馆里打工,在路上开出租车,送快递....
有足够的医疗资源,满足老人们看病的需求
这个问题有个通俗名称叫做“看病难”,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看病之所以难,就是因为看病的人太多,而医生,医院太少,特别是好医生和好医院。于是医生们特别繁忙,有时间赚钱,却没时间花钱。病人们永远在排队,看病的价格在不断上涨。
指望医生,护士好好服务病人?不存在的,在一个纯买方市场里,消费者是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的,病人只能服从医生。于是“医患矛盾”不就产生了嘛!从经济学来解释,这是非常正常的现象!
在未来20年,看病难这个问题依旧将持续,甚至更恶劣。因为老人更容易生病,特别是大病。老人多了,那么对医疗资源的需求也将出现爆炸性增长。目前国家鼓励并放开民营资本进入医疗领域,开设大量的民营医院。但是,医院可以快速建成,大批量的好医生,好护士却不是一夜之间就能培养出来的。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潜在病患的增长率将明显高于医疗资源提供者的增长率。
当然,目前人工智能在医疗方面的突破,也给我们看到了一些希望。未来也许会有一些成熟的医疗服务机器人来替代医生和护士,满足人们对于看病的需求。比如机器人看病,机器人护理之类的(目前在科研阶段,技术已经成熟)。
但在这些技术产品实现大规模商业化生产之前,看病难将是一个持续存在的问题。
老人的心理及情感需求
如果说,医疗服务可以指望人工智能的突破来完成的话。那么,情感服务就只能纯靠人了。(毕竟人不会对一个机器产生什么情感)
人的情感交流一般和两类对象,一类是朋友,一类是家人。换句话说,对于未来的老人而言。要么你朋友多,人家愿意跟你玩。要么你有家人陪,家庭和睦。要是两边都不沾,那么很可能会“孤独死”。
另外,说一下目前有些人对于未来养老的一些想象做法。网上有很多人(还比较年轻的人),不考虑结婚生孩子,说到以后养老,就想着努力赚钱,以后去养老院,或是和朋友一起抱团养老。
这种想法,只能说站在现在的立场,从过去的经验来看,貌似靠谱。但随着以后社会情况的变化,这些做法根本不靠谱。
先说养老院的事,对于很多幻想以后去养老院养老的人,你先问问自己,你知道你们那里的养老院门朝那边开吗?进入有什么条件?里面的养老生活怎么样?我接触过很多嘴上说去老了去养老院的人,根本都不知道养老院是怎么回事,完全就是从电视剧里,甚至自我想象里得出的结论:觉得养老院是个非常好的养老场所。
另一个,如果你觉得现在的房价很高。那么我可以告诉你,未来的养老院的收费会比现在的房价还高。大家买房子住是因为居住需要,同样,当老人多了以后,对养老院的需求也会剧增。花钱买房子的实用价值是买一个居住权,花钱进养老院不也是买一个在养老院的居住权吗?而且,养老院不可能盖的跟今天房子一样多,容不下那么多人。供小于求也将是一个长期存在的状态。
公立养老院收费低,但是你得先想想你自己是不是社会前1%的人群。私立养老院,那就是看你的钱包了,毕竟为了赚钱来的,且名额有限,谁给的钱多,谁就入住。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公立是进不去的,高端私立给不起钱。低端的倒有,问题是你受得了护工对你爱答不理的服务吗?吃得下水煮白菜吗?住得下两人10平米的房间吗?当几个老人共同分享一个护工时,你觉得护工能怎么服务你?能管你活着就不错了,还会管你心情好不好?
另外,入住养老院是需要人担保的,当老人有什么问题时,能够及时联系到人来予以解决,没钱给的时候能找人支付。一般这个担保人以子女为主。养老院这样的做法能较大限度的降低自身承担的风险。而没有担保的那些老人,就很可能被拒之门外,或是被要求支付更高的代价,以降低养老院承担的风险。
再说一下抱团养老,比如几个老人互相照顾。首先,能和老人互相养老的也同样是老人。你指望别人来帮助你,别人也同样指望你来帮助他,那这个问题就来了,当你有困难需要帮助时,和你互助养老的那些人会不会真来帮助你,这可就难说了。毕竟和你没有什么不可分割的关系和利益,帮与不帮都是凭心情。还有,人与人相处久了,都有矛盾,特别是老人是最难以改变的,比较固执。对待自己的子女,他让你不高兴了,你可以批评他,责骂他,但是对于同龄的老人,你敢责骂他们吗?这也是为什么老人在一起玩久了,容易发生争执,互不相容。如果你和自己生养几十年的子女都待不下去,和一群没多大感情,也没有利益联系的老头老太太在一起,矛盾只会更多。
第三:孩子教育方式转变
“教育难”是现在很多家长的一个头疼问题,特别是中小学生的家长们,总结起来有这么几个突出问题:花费高,沟通费力,缺乏时间精力教育孩子。
这些问题背后的一个逻辑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出人头地。“望子成龙”的思想虽说一直是中国人的传统,但是发展到现在这样几乎疯狂的地步,涉及的因素不只是传统思想那么简单。
30岁及以上的父母们应该都有这样的一个感慨,在我们小的时候,虽说也鼓励读书,重视教育,但是花费的成本没有现在这么高。虽说现在的公立中小学都不收学费了,很多甚至还发放伙食费等等津贴,国家教育部也提倡和要求中小学减负,按理说教育孩子的花费相对20年前应该下降才对。但是家长们对于孩子教育的花费却是与日俱增,很多家庭光在孩子教育上的花销,一年就超过10万。因此很多人都感叹:生得起,养不起。
这么多的花费,都去哪里了呢?随便问一个家长,得出的回答都基本相似:辅导班,兴趣班等等。为什么家长们如此热衷于给孩子报班培训呢?从直接原因上,是为
南宁市到深圳市大约688公里,坐汽车要花9个小时(算上中间停车休息、吃饭的时间)。
南宁琅东汽车站,地址:南宁市青秀区民族大道186号,途经公交: 701路, 209路 ,603路 ,609路 ,42路 ,87路,90路 ,706路 ,98路 ,94路 ,704路,94路 ,209路。